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教学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肩负着促进性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任务。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数感除了具有一定难度系数以外,还是一个长期坚持且曲折的过程。基于此,教师需要体系化的探索和实践相关教学方式方法。本文深入探究了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中段数学;学生数感;策略探讨
引言
所谓的数感,其主要是学生对于数字产生的一种意识以及体验,是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借助数学知识内容解决真实问题的意向重要元素,是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一项关键内容。但是,数感的产生和增强,需要基于小学阶段出发进行有效培养,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时期是学生建立逻辑思维、抽象思維的重要阶段。倘若教师可以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数感训练,则势必会促进学生形成数感素养,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加强多维算法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较强的数感,对于数字、数之间的联系而言,学生尚未透彻了解,计算事往往会发生加减交差、不记得进位和借位、难以估算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心酸、估算以及珠算等不同的计算方式完成算式的计算,促进学生产生数感,在计算练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整合数字,同时需要严格按照运算规则进行。多样化计算方式的同步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针对两数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数感。例如,在“两位数乘法”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估算或者珠算的计算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题目促进学生形成数感。如,一套儿童绘本有12本,每本需要27元,则购买整套儿童绘本,一共需要多少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估算方式归纳出结果。在估算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2和27两组数字是否存在相近的数字?相近数字借助乘法运算最后归纳出的结果是什么?完成估算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和分析估算结果相比于准确结果是否存在大小的差异,最后让学生结合估算结果进行准确计算,与估算结果展开比较,验证是否存在错误现象。此外,在珠算和心算过程中,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相关的运算法则,让学生通过实际题目探索规则。如,在253-78+47算式中,可以让学生借助心算的方式将原式转化为253+47-78,通过计算,最后得出一致答案。心算和珠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其运算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形成数感。[1]
二、构建实践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感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大部分的课堂实践用于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严重忽略了更为关键的实践操作,长期如此,则会导致学生对教材和教师存在严重依赖性,对于数感的形成和提供具有不利影响。众多周知,实践出真知,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是通过实践积累而来的,然而数学课程的有效学习,其根本目的并非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而是要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当中,进而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基于此,教师需要积极优化教学思想,进一步调整数学课堂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学习的更多机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那些不善于表达且学生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多运用鼓励式语言,促进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学习中增强自信心,尽可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所创造的满足感以及愉悦感。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为了简化教学过程,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和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教学道具,如“蛋糕”。在正式讲解本课内容之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思考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蛋糕吗?请深度思考一下,如何将整个蛋糕以相同的分量分给4位同学呢?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来亲自动手分蛋糕。每个小组都以最快的速度将蛋糕成功分为了四等份,并归纳出来具体方法:先将蛋糕沿着中心线进行切分,这一切分可以将蛋糕分为两份,然后将分成两份的蛋糕再从中间位置一分为二。在结束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将整个蛋糕作为分母1,将蛋糕分为相等的2份之后,每份蛋糕占据了整个档案的几分之几呢?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将蛋糕分为相等的4份之后,每份蛋糕又占据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借助这种形式的动手实践活动,学生在脱离教材内容的支持下,能够轻松快速的总结出答案:分别是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由此可见,通过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突破固化思维模式的束缚,实现数感能力的提高。[2]
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实施,我国义务教育教学的水平实现了飞跃式的提高。在现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数学课程的学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小学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关键所在,不仅需要高效的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而且需要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以及数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期的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5):34-35.
[2]葛扬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9(31):73+75.
【关键词】小学中段数学;学生数感;策略探讨
引言
所谓的数感,其主要是学生对于数字产生的一种意识以及体验,是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借助数学知识内容解决真实问题的意向重要元素,是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一项关键内容。但是,数感的产生和增强,需要基于小学阶段出发进行有效培养,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时期是学生建立逻辑思维、抽象思維的重要阶段。倘若教师可以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数感训练,则势必会促进学生形成数感素养,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加强多维算法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较强的数感,对于数字、数之间的联系而言,学生尚未透彻了解,计算事往往会发生加减交差、不记得进位和借位、难以估算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心酸、估算以及珠算等不同的计算方式完成算式的计算,促进学生产生数感,在计算练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整合数字,同时需要严格按照运算规则进行。多样化计算方式的同步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针对两数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数感。例如,在“两位数乘法”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估算或者珠算的计算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题目促进学生形成数感。如,一套儿童绘本有12本,每本需要27元,则购买整套儿童绘本,一共需要多少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估算方式归纳出结果。在估算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2和27两组数字是否存在相近的数字?相近数字借助乘法运算最后归纳出的结果是什么?完成估算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和分析估算结果相比于准确结果是否存在大小的差异,最后让学生结合估算结果进行准确计算,与估算结果展开比较,验证是否存在错误现象。此外,在珠算和心算过程中,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相关的运算法则,让学生通过实际题目探索规则。如,在253-78+47算式中,可以让学生借助心算的方式将原式转化为253+47-78,通过计算,最后得出一致答案。心算和珠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其运算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形成数感。[1]
二、构建实践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感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大部分的课堂实践用于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严重忽略了更为关键的实践操作,长期如此,则会导致学生对教材和教师存在严重依赖性,对于数感的形成和提供具有不利影响。众多周知,实践出真知,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是通过实践积累而来的,然而数学课程的有效学习,其根本目的并非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而是要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当中,进而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基于此,教师需要积极优化教学思想,进一步调整数学课堂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学习的更多机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那些不善于表达且学生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多运用鼓励式语言,促进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学习中增强自信心,尽可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所创造的满足感以及愉悦感。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为了简化教学过程,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和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教学道具,如“蛋糕”。在正式讲解本课内容之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思考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蛋糕吗?请深度思考一下,如何将整个蛋糕以相同的分量分给4位同学呢?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来亲自动手分蛋糕。每个小组都以最快的速度将蛋糕成功分为了四等份,并归纳出来具体方法:先将蛋糕沿着中心线进行切分,这一切分可以将蛋糕分为两份,然后将分成两份的蛋糕再从中间位置一分为二。在结束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将整个蛋糕作为分母1,将蛋糕分为相等的2份之后,每份蛋糕占据了整个档案的几分之几呢?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将蛋糕分为相等的4份之后,每份蛋糕又占据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借助这种形式的动手实践活动,学生在脱离教材内容的支持下,能够轻松快速的总结出答案:分别是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由此可见,通过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突破固化思维模式的束缚,实现数感能力的提高。[2]
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实施,我国义务教育教学的水平实现了飞跃式的提高。在现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数学课程的学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小学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关键所在,不仅需要高效的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而且需要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以及数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期的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5):34-35.
[2]葛扬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9(3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