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清:脚下有路、心中有梦,让科教创新区更有活力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年新增上市企业7家,累计已上市企业达21家,企业上市成井喷之势;新增高企认定企业326家,占园区44%,瞪羚和瞪羚培育企业、姑苏领军项目、园区领军项目、规上工业企业年研发投入、专利申请等指标再攀新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蒙纳士大学苏州科学技术研究院项目成功签约并顺利推进,中韩(江苏)联合创新研究院成功落户科教创新区;成立西浦慧湖药学院,协同多方合力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翻開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过去一年的“成绩单”,在不平凡的2020年,他们依然能够以全速奔跑的姿态,产教融合全面发力,着实令人骄傲,同样也让大家对科创区的2021年更为期待。
  新年新蓝图,谋定而后动
  对于以冲刺速度发展的科创区来说,人才问题与发展空间,是大家最为关心的。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目前科创区已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2400多人,其中国家级人才工程142人,但随着区内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茁壮成长,这样的数字并不能完全满足区域发展诉求。可以说,目前的科创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人才的到来。
  那么,如何破解人才难题呢?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与科创区高校合作,培育更多匹配园区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的人才。”许文清认为,在企业与高校之间,政府必须做好“桥梁”,嫁接好资源两头,为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增添动能,“好的产业生态,也是留住企业的重要因素,2021年我们会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强化科技引领,全力促进营商服务环境再优化、全速推动产业发展能级再提升。”
  2020年,科创区在优化和提升空间布局方面,同样下了狠功夫。
  “去年,我们完成了腾退土地630亩,实现17万平方米的存量载体更新改造建设。”他打趣地说,只要是优质项目,科创区一定是不缺空间的。
  “目前区内仍有预留空间,来‘迎接’优质项目的加入,同时我们也将依托园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争取更多空间资源,为区域产业和城市发展拓展空间。”他告诉我们,新的一年,科创区将积极推进土地资源整合利用,持续加大低效用地的动迁、腾退、再开发力度,力争全年新盘活建设用地400亩,以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陪伴成长,携手迎接机遇与挑战
  “1994年,我便投身到园区开发建设之中,20多年来,我看着、陪伴着很多企业一步步成长。”对于许文清来说,2020年也是他自身一个“转型年”——从园区科信局调任到科创区,“在科信局时候,我们身处对接企业一线,来到科创区,我觉得我离这些企业更近了。”他说,自己参与过不少科创区内企业的招商和落户,看着他们由小到大,从起步到奔跑,逐渐进入状态。
  “到了科创区,实际上是距离这些企业更近了,新的一年我们会继续加强与企业互动,根据他们需求,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举办更多活动,增加区域内企业合作机会,也希望他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活动,加强彼此黏性,从而找到新的增长点。”
  说到活动,熟悉科创区的人们都知道,在这里有一个名为“独墅一帜”的品牌活动,其标志就是独墅畔的一颗小树。“今年,我们一方面要力争达成8家企业上市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已经上市的企业来说,未来我们希望可以为这些‘小而美’的企业注入更多发展动能,为他们扩大产业规模增添动力,为‘小树苗’早日长成‘参天大树’贡献科创区力量。”
  比肩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对标波士顿、硅谷或许是一个长期目标,而当下科创区展现出的奔跑姿态,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园区创新探路先锋的活力与梦想,我们坚信,2021年“脚下有路,心中有梦”的科创区,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其他文献
物业管理说起来是小事,却关联着城市的家家户户,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格局。从物业管理改革入手,打通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以物业管理“小文章”,构筑城市发展“大格局”。  1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从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业主委员会治理结构、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发展生活服务业、规范维修资金使用和管理、强
期刊
春节前夕,虎丘街道辖区内的山塘街义风园内,一出被重新挖掘的昆剧《清忠谱·骂像》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彩排。数位演员聚集于尚义厅,在江南丝竹声的铿锵韵律中,演绎出了苏州人关于家国情怀的风骨。  本土昆曲故事里的忠义精神  说到昆曲,人们或许对《牡丹亭》《长生殿》等讲述儿女情长的故事较为熟悉。殊不知,其中也有来自苏州本土,原汁原味讲述历史事件的剧本。由明末清初苏州昆曲演员申(申时行)家班中的李玉根据明代天
期刊
新春来临,正是苏州人欣赏传统苏灯的好时候。近日,苏州姑苏区双塔街道第二联合工作站邀请苏州灯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筱文,以及女儿汪丽秋,来到社区为居民介绍苏灯样式与工艺,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传统民间技艺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姑苏区人社局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与此同时,一场意义非凡的拜师仪式在现场举行,备受关注。  “00后”大学生正式拜师学艺  苏州灯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盛于唐宋,明清尤为风行,距今已有16
期刊
年画是富有绘画特色和装饰意味的民间美术品,在民族传统节日中常用作“除旧更新”的重要象征。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营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藉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近日,绘制木版年画、剪福字、捏泥塑、画糖画……这些小时候的过年记忆在双塔街道大公园社区“紫藤花开”校社联盟迎新年非遗
期刊
仿佛是交响乐的一段前奏,轻快的小号声从遥远的地方开始飘逸地传来,进入仲秋,走在姑苏城里的大街小巷,深宅重院里时而开始飘出里甜甜的,淡淡的桂花香味。赶路的人们,闻到这甜腻的香味,总会相视一笑,愉快的脚步声回荡在长长的巷子里。慢慢的,如同交响乐进入里宏伟的华彩乐章,整个古城染上了绵绵的香味,丰收的季节又如约而来了!  桂花又名木犀,作为苏州的市花,与这座城市的特质非常的吻合。江南的温山软水,人文历史都
期刊
潘之恒(1556-1622),安徽歙县人,明代戏曲评论家、诗人和史地学家,长期生活在苏州、南京等地,恣情山水,所过必录。他游历苏州太湖山水后,发现“太湖之石名天下,而泉独无闻焉”,遂写就《太湖泉志》。  《太湖泉志》,采用条目式,记述了太湖苏州区域十五眼泉,其中五泉位于东山,被称为东山的五大古泉,海眼泉即是其一。  海眼泉,《太湖泉志》载:“山顶有巨石,上有二穴,涓涓如人目,冬夏不盈不竭,其深不测
期刊
或许是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儿孙辈们承受的房子、车子、孩子的压力,如今的苏州老一代人大多已经不再坚持“养儿防老”,转而成了“我有我的退休金、医疗保险,钱也基本够花,你们过好你们自己的就行”。无论是主动选择或是被动接受,依靠社会力量也能方便、舒适、愉快、体面的养老,是背后支撑越来越多老年人们选择自主养老的原因之一。  不久前,金阊街道以“党建引领下的养老服务”为主线,通过盘活资产存量,打造了全新的总面积
期刊
(一)  初秋的京城,天气清朗宜人,与老友把酒欢聚,无意中聊起“金刚经”,略说大意,诸君皆深有体会。一年行将过去,于今回望,世事动荡,直如梦幻泡影。  庚子除夕前一日,余往老挝行游,时值冠状病毒爆发,湖北封城。在琅勃拉邦盘桓了几天,继续南下,经首都万象,飞抵星洲。  彼时,海外尚太平无事,于是探访好友,与同道交流。前次所作文章“星洲纪事”刊发后,影响甚广,另有“一带一路国际书法展”相关报道,报纸一
期刊
大家还记得吗,学生时代老师们的那些“神操作”,不用花名册,可以在开学第一天背出所有新生的姓名;不用圆规,在黑板上画的圆完美无缺;不用参照物,分分钟画出一幅画;在校是老师,回家变“主厨”;讲课一本正经,唱歌圈粉无数……有些老师就是身怀“绝技”,德艺双馨,自带光芒。  四位来自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是一群热爱生活的达人教师,他们不仅在专业领域很突出,且独具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与风采。乘风破浪的每一
期刊
不知不觉中,春天来了。苏州这个最江南的地区,又迎来了生机勃发的新开端。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人们对于四时规律与生活的体悟,又经历了一个轮回,也沉淀为我们的人生经历与生命底色。  疫情雖打下了鲜明的烙印,但社会向上的脚步永不停歇。发轫于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推动着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促进现代产业革命与城市飞速崛起。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的进步,将人类社会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