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课改,如何去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提高实验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针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我浅谈以下几点体会,希望与大家一起共勉:
1注重形成“看、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个作用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传播知识、发展思维与培养能力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如何使这个过程做到科学、优化,经过实践——反馈——再实践的过程呢?我认为课堂教学应初步形成“看、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看”,是各个环节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每章节我都列出阅读提纲,教会学生围绕提纲看课本内容,思考疑难,找出答案。“做”,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因为感知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是发展思维的基础。根据初中学生兴趣广泛并喜欢自己动手的特点,让学生有更多做实验的机会。“议”,是读与做这两个环节的深化,也是生生、师生交往的阶段,旨在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讲”,是水到渠成的阶段,也是对知识点梳理、交代规律的环节。“练”,是知识实验阶段,也是对知识的巩固深化、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练,首先要加强课堂练习,在课堂上做到“看做议”中有练,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编选基本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有计划地布置给学生练习,这样既照顾到大多数,又有利于对尖子生的培养。
2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掌握其心理活动,激发其兴趣,发展其“好知”的学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用生动的化学家小故事,课本插图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运用多媒体动画,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学实践表明:成功感是化学教学中非常宝贵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被融入积极的“心理场”,思维就会被激活,注意会处于高度醒觉状态,这就为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将极大地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用语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话语,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及表扬,对回答很好的学生多说几个“回答得非常好,你很聪明,非常正确”等;对回答得不够完整的学生也给予“很好,好的,很不错”之类的评价,然后把内容补充完整。
3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经常接触酸、碱等强腐蚀性药品,在学生实验中事故隐患的确很多,容易造成或轻或重的实验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我们正常的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学校,教师甚至因噎废食,因害怕学生出现伤害事故而减少学生操作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实验的减少,使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和思维的空间。其实,我们都知道多数学生实验只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去完成,一般是不会出现伤害事故的,危险源于不规范操作。我们教师只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实验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一丝不苟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哪怕是最常用仪器的使用也丝毫不能大意,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
4帮助学生建立最佳心理结构,引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引发学生的成就意识,让学生把发表正确的见解,解决矛盾,探求新知看作是学习的成就,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还要打破封闭的教学结构和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的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中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前后衔接,以及独辟蹊径的解题技巧等,都具有根强的情感功能。
5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问题情境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部学习动机最核心的成分,中学生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时,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来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下边的故事:某地有人进入枯井,很久没有上来,再有人进去,结果还是没有上来,后来有人手提燃着的灯笼下去,还没有到底灯笼就熄灭了,就不敢再往下走。最后科学家找到了元凶,并且发现原来下去的人已经死亡!这是为什么呢?紧接着教师做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起来,不断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建立最佳的心理结构,多创设问题情境,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1注重形成“看、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个作用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传播知识、发展思维与培养能力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如何使这个过程做到科学、优化,经过实践——反馈——再实践的过程呢?我认为课堂教学应初步形成“看、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看”,是各个环节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每章节我都列出阅读提纲,教会学生围绕提纲看课本内容,思考疑难,找出答案。“做”,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因为感知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是发展思维的基础。根据初中学生兴趣广泛并喜欢自己动手的特点,让学生有更多做实验的机会。“议”,是读与做这两个环节的深化,也是生生、师生交往的阶段,旨在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讲”,是水到渠成的阶段,也是对知识点梳理、交代规律的环节。“练”,是知识实验阶段,也是对知识的巩固深化、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练,首先要加强课堂练习,在课堂上做到“看做议”中有练,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编选基本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有计划地布置给学生练习,这样既照顾到大多数,又有利于对尖子生的培养。
2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掌握其心理活动,激发其兴趣,发展其“好知”的学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用生动的化学家小故事,课本插图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运用多媒体动画,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学实践表明:成功感是化学教学中非常宝贵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被融入积极的“心理场”,思维就会被激活,注意会处于高度醒觉状态,这就为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将极大地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用语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话语,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及表扬,对回答很好的学生多说几个“回答得非常好,你很聪明,非常正确”等;对回答得不够完整的学生也给予“很好,好的,很不错”之类的评价,然后把内容补充完整。
3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经常接触酸、碱等强腐蚀性药品,在学生实验中事故隐患的确很多,容易造成或轻或重的实验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我们正常的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学校,教师甚至因噎废食,因害怕学生出现伤害事故而减少学生操作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实验的减少,使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和思维的空间。其实,我们都知道多数学生实验只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去完成,一般是不会出现伤害事故的,危险源于不规范操作。我们教师只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就能从根本上杜绝实验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一丝不苟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哪怕是最常用仪器的使用也丝毫不能大意,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
4帮助学生建立最佳心理结构,引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引发学生的成就意识,让学生把发表正确的见解,解决矛盾,探求新知看作是学习的成就,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还要打破封闭的教学结构和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的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中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前后衔接,以及独辟蹊径的解题技巧等,都具有根强的情感功能。
5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问题情境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部学习动机最核心的成分,中学生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时,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来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下边的故事:某地有人进入枯井,很久没有上来,再有人进去,结果还是没有上来,后来有人手提燃着的灯笼下去,还没有到底灯笼就熄灭了,就不敢再往下走。最后科学家找到了元凶,并且发现原来下去的人已经死亡!这是为什么呢?紧接着教师做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起来,不断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建立最佳的心理结构,多创设问题情境,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