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一个人所有的情感和潜意识都是隐藏在故事里面的。很多心理工作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每个人内心的故事。无数试验证明,讲故事能很好地让学生产生同理心,激发学生的能量,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班主任老师遇到棘手问题时,不妨停下来讲一个故事。故事往往会跨过隔阂的高墙,到达心灵的深处。
一、讲人生故事启迪思考领悟
每到紧张的复习阶段是,就有学生叫苦连天,有的甚至抱着“混日子”的态度,课室里面矛盾多多。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大沙漠中有一个紧靠绿洲的小村庄,从村庄走出沙漠只要三天时间,却没有一个人走得出沙漠。学者肯莱文问村民原因,得到的回答是“走不出去”。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每次都是转回到原地来。肯莱文当然不信,他雇了一个叫阿古特儿的当地人,让他带路,一起走了一天,果然又回到了原地。他非常想弄清了他们走不出去的原因,原来村民们在茫茫大漠里没法准确地判断方向,所以他们走的路线实际上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弧线。肯莱文告知,白天休息,晚上朝着那颗北斗星的方向一直走,就能走出去了。后来,阿古特儿成了那里第一个走出是沙漠的人。现在村庄里阿古特儿铜像的底座上刻着: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接着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在我们的生活途中,也有这样的沙漠,很多人走不出去,并不是因为那沙漠 大到我们根本无法走出去,而是我们没有选定方向。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复习设立好目标就能指引方向,学生们都若有所思。
如今青少年接触的信息量比较多,接受了正负难辨的网络能量。每当学生状态需要调整之时,我都寻找故事帮忙,有时也讲自己的经历,更常用的是“感动中国”系列故事,用故事促进学生思考感悟,自觉建立正确的三观,抵制有害思想的腐蚀,又或者找到反面故事警醒大家,让学生明白有些道德底线是不能逾越的。通过不同方向,让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提高道德水平,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二、讲新闻故事启发德育共鸣
德育不是一个人的“独奏”,是横向贯通、纵向联动的“合奏”,要变独奏为合奏,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平时教育教学中,往往抓住真实的新闻故事,更容易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中汲取力量。
爱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每个节日都可以灌输爱的教育,但是我们往往发现孩子们的体会不够深刻。母亲节那天,我没有空洞地讲“爱”,而是给孩子们讲了当年“5.12”汶川地震中的两则报上刊登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其一:《最后一条短信》
救援人员在废墟之中发现一位女子,已经失去了生命的迹象。透过砖瓦废墟的间隙,救援人员发现她保持着一种很奇怪的姿势,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教援人员小心地清理掉地身边的废墟,发现这位女子身下竟躺着一个大概3、4月大的宝宝,毫发无伤。她被子里的手机写好了这样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其二:《最后的支撑》
历经1个多小时搜寻后,寻着孩子的哭声,救援的人终于发现了妈妈正以“弓”形趴在地上,双手双脚支撑在地上,背上顶着一块预制板,已经停止了呼吸。身下两岁的女儿却安然无恙。抱出女儿后,8个大人用力才把何滿满的遗体从水泥板下移出来。孩子的生还是她妈妈用柔弱的脊梁创造的奇迹。
听着地震中伟大母爱的真实故事,学生们无不潸然泪下!故事的力量永远大于任何形式的说教。
新闻故事让学生更有亲近感,更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让教育得到升华。
有时,对一些讨论热度比较高的时事新闻,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在关键时刻,我会抛出问题“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很自然地讨论到各种德育点上,一反过去爱理不理的情况,这样,让德育事半功倍。
三、讲名人故事正向激励实践
许多孩子没有毅力,不懂坚持,不能吃苦,事情总是不能一鼓作气顺利完成,时常半途而废,要么做不出理想的效果时就放弃,这让老师和家长担忧,我又给学生们准备了故事。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中外名人励志的故事比比皆是。
在读完六年的私塾后,毛同学不得不回乡务农。繁忙之余,他抽出一切时间来读书,不知疲倦地汲取着书籍带来的力量和养分。有一天,一个问题突然跳入毛同学的脑海中,:中国传统的小说主要人物极少见之有以农民为主角的。经过深入思考,原来这些小说颂扬的都是那些统治阶层的人,他们是不必种地的。主角的光环怎能落到这些辛劳的下层劳动人民上呢?此后,让农民当家作主的念头慢慢在毛同学的脑海里出现了。
《东关模范小学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1912年10月),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周同学所写的最早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中,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少年周同学“学校兴亡,学子有责”的主张,作为学生,职责在于把自己视为“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这样才符合办学校为“造就完全国民”的目的。借“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之句,明晰了学生对知识渴求的学习态度,并且终生身体力行,最后成为了一代伟人。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啊,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听完这些故事,以名人们为榜样,他们所有的感悟和发明,均源自不断的实践,孩子们被触动了。
对于小学生而言,故事无疑是他们童年中最璀璨的心灵的润滑剂。讲故事通过启迪而不是指导的方式,让青少年逐渐理解人与人交往中的情境和责任。通过感受别人的经历,能够得到对自身的反省和精神抚慰,从而提高自身道德认识,让有益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成为引导青少年行动的内在动力。善讲故事、以情动人,助力成为更好的班主任——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赵毓君;顾桂新
广州市越秀区杨箕小学 广州市骏景中学
一、讲人生故事启迪思考领悟
每到紧张的复习阶段是,就有学生叫苦连天,有的甚至抱着“混日子”的态度,课室里面矛盾多多。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大沙漠中有一个紧靠绿洲的小村庄,从村庄走出沙漠只要三天时间,却没有一个人走得出沙漠。学者肯莱文问村民原因,得到的回答是“走不出去”。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每次都是转回到原地来。肯莱文当然不信,他雇了一个叫阿古特儿的当地人,让他带路,一起走了一天,果然又回到了原地。他非常想弄清了他们走不出去的原因,原来村民们在茫茫大漠里没法准确地判断方向,所以他们走的路线实际上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弧线。肯莱文告知,白天休息,晚上朝着那颗北斗星的方向一直走,就能走出去了。后来,阿古特儿成了那里第一个走出是沙漠的人。现在村庄里阿古特儿铜像的底座上刻着: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接着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在我们的生活途中,也有这样的沙漠,很多人走不出去,并不是因为那沙漠 大到我们根本无法走出去,而是我们没有选定方向。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复习设立好目标就能指引方向,学生们都若有所思。
如今青少年接触的信息量比较多,接受了正负难辨的网络能量。每当学生状态需要调整之时,我都寻找故事帮忙,有时也讲自己的经历,更常用的是“感动中国”系列故事,用故事促进学生思考感悟,自觉建立正确的三观,抵制有害思想的腐蚀,又或者找到反面故事警醒大家,让学生明白有些道德底线是不能逾越的。通过不同方向,让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提高道德水平,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二、讲新闻故事启发德育共鸣
德育不是一个人的“独奏”,是横向贯通、纵向联动的“合奏”,要变独奏为合奏,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平时教育教学中,往往抓住真实的新闻故事,更容易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中汲取力量。
爱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每个节日都可以灌输爱的教育,但是我们往往发现孩子们的体会不够深刻。母亲节那天,我没有空洞地讲“爱”,而是给孩子们讲了当年“5.12”汶川地震中的两则报上刊登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其一:《最后一条短信》
救援人员在废墟之中发现一位女子,已经失去了生命的迹象。透过砖瓦废墟的间隙,救援人员发现她保持着一种很奇怪的姿势,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教援人员小心地清理掉地身边的废墟,发现这位女子身下竟躺着一个大概3、4月大的宝宝,毫发无伤。她被子里的手机写好了这样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其二:《最后的支撑》
历经1个多小时搜寻后,寻着孩子的哭声,救援的人终于发现了妈妈正以“弓”形趴在地上,双手双脚支撑在地上,背上顶着一块预制板,已经停止了呼吸。身下两岁的女儿却安然无恙。抱出女儿后,8个大人用力才把何滿满的遗体从水泥板下移出来。孩子的生还是她妈妈用柔弱的脊梁创造的奇迹。
听着地震中伟大母爱的真实故事,学生们无不潸然泪下!故事的力量永远大于任何形式的说教。
新闻故事让学生更有亲近感,更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让教育得到升华。
有时,对一些讨论热度比较高的时事新闻,学生听的津津有味,在关键时刻,我会抛出问题“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很自然地讨论到各种德育点上,一反过去爱理不理的情况,这样,让德育事半功倍。
三、讲名人故事正向激励实践
许多孩子没有毅力,不懂坚持,不能吃苦,事情总是不能一鼓作气顺利完成,时常半途而废,要么做不出理想的效果时就放弃,这让老师和家长担忧,我又给学生们准备了故事。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中外名人励志的故事比比皆是。
在读完六年的私塾后,毛同学不得不回乡务农。繁忙之余,他抽出一切时间来读书,不知疲倦地汲取着书籍带来的力量和养分。有一天,一个问题突然跳入毛同学的脑海中,:中国传统的小说主要人物极少见之有以农民为主角的。经过深入思考,原来这些小说颂扬的都是那些统治阶层的人,他们是不必种地的。主角的光环怎能落到这些辛劳的下层劳动人民上呢?此后,让农民当家作主的念头慢慢在毛同学的脑海里出现了。
《东关模范小学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1912年10月),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周同学所写的最早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中,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少年周同学“学校兴亡,学子有责”的主张,作为学生,职责在于把自己视为“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这样才符合办学校为“造就完全国民”的目的。借“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之句,明晰了学生对知识渴求的学习态度,并且终生身体力行,最后成为了一代伟人。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啊,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听完这些故事,以名人们为榜样,他们所有的感悟和发明,均源自不断的实践,孩子们被触动了。
对于小学生而言,故事无疑是他们童年中最璀璨的心灵的润滑剂。讲故事通过启迪而不是指导的方式,让青少年逐渐理解人与人交往中的情境和责任。通过感受别人的经历,能够得到对自身的反省和精神抚慰,从而提高自身道德认识,让有益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成为引导青少年行动的内在动力。善讲故事、以情动人,助力成为更好的班主任——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赵毓君;顾桂新
广州市越秀区杨箕小学 广州市骏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