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正确认识并悦纳自己,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个性与心理的养成。老师接纳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机会、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引导培养良好的习惯,回应渴望关注的表达,才能进行有效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健康成长。
关键词:接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重要因素
小学阶段是人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正确认识并悦纳自己,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个性与心理的养成。老师接纳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机会、时间和空间,对学生未来的良性发展保持积极的态度,才能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进行有效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健康成长。
一、满足学习知识的需求
知识是生活的指南。老师洞察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用爱心,耐心,细心以及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帮助其客观、正确认识自己。
小冯是一名四年级学生。平时无心向学,常神不守舍,脏兮兮的,特别调皮,还常常闯祸。老师家访后发现孩子的父母先后因吸毒、贩毒而被捕。他只能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由于爷爷行动不便,孩子就担负起照顾爷爷的工作,爺孙俩每一餐都极为简单,基本都是孩子自己煮饭,每天的菜不是鸡蛋就是腊肠。尽管小冯是学困生,但他那明亮的大眼睛仿佛总在表白自己的心:我不是笨小孩。于是,老师开始努力寻找机会跟他接触、谈心,让他体会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格外地关心他。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习,带着他从基础知识学起,先是学习拼音,重新纠正每个拼音字母的发音,然后是逐个字逐个字地识记。看到他说话结结巴巴的,老师就根据实际加强说话练习,而且每天都安排相当于四年级学生的作业量。经过一年的努力,小冯的学习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让人惊喜的是,学期末考试竟然及格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在逐步提高,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学习了。
二、引导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老师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培养一定的学习、行为习惯,自觉地用行动展示自己良好的一面,有利于帮助他们融入和谐的学习生活中。
五年级的小李长期懒洋洋的,自由散漫,可谓“破罐子破摔”,谁见到他,都会有“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大家都不喜欢他。一天,老师无意中发现小李在吃早餐时悄悄地把玉米藏在饭盒里。了解之下,老师才知道孩子每次都专门把玉米留给自己的妈妈,她最喜欢吃玉米了。原来,小李的爸爸很早就出国了,孩子整整十一年没见过父亲,他从小由妈妈亲手带大,妈妈在他身上花了不少心血,而他也深深感受到了妈妈的苦心。此时,老师发现已找到了帮助小李的方向。她以孩子关心妈妈为切入点,引导孩子爱亲人应从爱自己开始,学会调整自己的生活,改变学习态度,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尽量减少家人不必要的担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老师大半学期的不懈努力,孩子开始下决心改掉坏习惯,按时上学了,基本能依时完成作业了。课堂上,再也听不到他时续时断的打呼噜声了,他开始尝试举手发言了。同学们感受到了他的微妙变化后,都喜欢上他了,还推选他当小队委。小李认识到自己也能得到好的发展后,逐渐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摘下了“破罐子”的帽子。
三、回应渴望关注的表达
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莫过于爱。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爱心,老师才会关注每一位学生。当学生被充分地接纳,才会悦纳自己,才能调动起自己生活的积极性,并且为之努力。
五年级的小朱是一名随班就读生。他平时反应迟钝,总是紧锁眉头,低垂脑袋,微微驼背。他平常被安排在教室后面的一个角落里,上课了,他面无表情地自娱自乐,自成一角;下课了,就无所事事地到处游荡,只有跟同学们打闹,甚至被欺负时才偶尔露出一丝微笑。老师虽然并没有打算把他列为学习上重点辅导的对象,但是却难以把他从集体中割舍出去,只要看到同学们故意逗弄、刺激他,都会忍不住劝诫他:尽管自己的情况与别人有些许不同,但不能过于放纵自己,要懂得爱惜自己。他每次都只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一次,学校组织了一个小小“书市”,同学们可以选购或交换自己喜爱的书籍。下课了,小朱专门走到老师面前,支吾了半天才从裤兜里掏出一百元。他想请老师帮他选一下适合他的书籍。老师惊喜之余马上帮他圆了这个心愿。接下来,老师经常找孩子聊天,重点并不在于提高学习成绩,而是在生活中学习如何做人。尽管孩子的成绩一直不尽人意,但还是从五六分提高到三十多分。孩子也逐渐懂得了做人首先要自尊自爱,更懂得了笑着面对生活。
老师接纳学生,关爱他们,让他们快乐地吸取生活、学习的营养,成为健康、独特的自己,尽情徜徉在七彩的童年里。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2)陈振华:《理解型班级管理》,大象出版社,2014年12月第2版。
(3)(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7月第1版。
广州市海珠区邓世昌纪念小学 关颂萍
关键词:接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重要因素
小学阶段是人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正确认识并悦纳自己,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个性与心理的养成。老师接纳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机会、时间和空间,对学生未来的良性发展保持积极的态度,才能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进行有效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健康成长。
一、满足学习知识的需求
知识是生活的指南。老师洞察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用爱心,耐心,细心以及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帮助其客观、正确认识自己。
小冯是一名四年级学生。平时无心向学,常神不守舍,脏兮兮的,特别调皮,还常常闯祸。老师家访后发现孩子的父母先后因吸毒、贩毒而被捕。他只能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由于爷爷行动不便,孩子就担负起照顾爷爷的工作,爺孙俩每一餐都极为简单,基本都是孩子自己煮饭,每天的菜不是鸡蛋就是腊肠。尽管小冯是学困生,但他那明亮的大眼睛仿佛总在表白自己的心:我不是笨小孩。于是,老师开始努力寻找机会跟他接触、谈心,让他体会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格外地关心他。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习,带着他从基础知识学起,先是学习拼音,重新纠正每个拼音字母的发音,然后是逐个字逐个字地识记。看到他说话结结巴巴的,老师就根据实际加强说话练习,而且每天都安排相当于四年级学生的作业量。经过一年的努力,小冯的学习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让人惊喜的是,学期末考试竟然及格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在逐步提高,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学习了。
二、引导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老师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培养一定的学习、行为习惯,自觉地用行动展示自己良好的一面,有利于帮助他们融入和谐的学习生活中。
五年级的小李长期懒洋洋的,自由散漫,可谓“破罐子破摔”,谁见到他,都会有“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大家都不喜欢他。一天,老师无意中发现小李在吃早餐时悄悄地把玉米藏在饭盒里。了解之下,老师才知道孩子每次都专门把玉米留给自己的妈妈,她最喜欢吃玉米了。原来,小李的爸爸很早就出国了,孩子整整十一年没见过父亲,他从小由妈妈亲手带大,妈妈在他身上花了不少心血,而他也深深感受到了妈妈的苦心。此时,老师发现已找到了帮助小李的方向。她以孩子关心妈妈为切入点,引导孩子爱亲人应从爱自己开始,学会调整自己的生活,改变学习态度,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尽量减少家人不必要的担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老师大半学期的不懈努力,孩子开始下决心改掉坏习惯,按时上学了,基本能依时完成作业了。课堂上,再也听不到他时续时断的打呼噜声了,他开始尝试举手发言了。同学们感受到了他的微妙变化后,都喜欢上他了,还推选他当小队委。小李认识到自己也能得到好的发展后,逐渐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摘下了“破罐子”的帽子。
三、回应渴望关注的表达
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莫过于爱。只有对学生充满了爱心,老师才会关注每一位学生。当学生被充分地接纳,才会悦纳自己,才能调动起自己生活的积极性,并且为之努力。
五年级的小朱是一名随班就读生。他平时反应迟钝,总是紧锁眉头,低垂脑袋,微微驼背。他平常被安排在教室后面的一个角落里,上课了,他面无表情地自娱自乐,自成一角;下课了,就无所事事地到处游荡,只有跟同学们打闹,甚至被欺负时才偶尔露出一丝微笑。老师虽然并没有打算把他列为学习上重点辅导的对象,但是却难以把他从集体中割舍出去,只要看到同学们故意逗弄、刺激他,都会忍不住劝诫他:尽管自己的情况与别人有些许不同,但不能过于放纵自己,要懂得爱惜自己。他每次都只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一次,学校组织了一个小小“书市”,同学们可以选购或交换自己喜爱的书籍。下课了,小朱专门走到老师面前,支吾了半天才从裤兜里掏出一百元。他想请老师帮他选一下适合他的书籍。老师惊喜之余马上帮他圆了这个心愿。接下来,老师经常找孩子聊天,重点并不在于提高学习成绩,而是在生活中学习如何做人。尽管孩子的成绩一直不尽人意,但还是从五六分提高到三十多分。孩子也逐渐懂得了做人首先要自尊自爱,更懂得了笑着面对生活。
老师接纳学生,关爱他们,让他们快乐地吸取生活、学习的营养,成为健康、独特的自己,尽情徜徉在七彩的童年里。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2)陈振华:《理解型班级管理》,大象出版社,2014年12月第2版。
(3)(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7月第1版。
广州市海珠区邓世昌纪念小学 关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