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实效性的思考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老师们逐渐开始关注通过联系学生研究实际、解读范例、及时应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但现实中我们也经常感受到,方法指导的时间、精力投入似乎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许多学生讲起采访和问卷调查的要求来头头是道,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很少能正确合理地运用,运用方法获得的信息不丰富、不准确、不能服务于研究目标的现象屡见不鲜。稍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导致方法指导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指导者受学科教学惯性影响,不自觉地将方法作为知识进行传授,而不是以学生掌握和运用方法的实际能力发展作为方法指导的价值追求。
  
  一、方法指导的常见误区
  
  实践中较为常见的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
  第一,内容上过于关注“专业性”。方法指导的内容超出小学生的认识能力,片面地追求所谓的“专业性”,试图将其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殊不知,脱离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方法不仅不能有效作用于学生的具体实践活动,还会令学生因无法驾驭而对其失去兴趣、甚至望而生畏。
  第二,过程中过于关注“知识性”。过于强调学生对方法的认识,而忽视学生的体验。学生可能知道了运用某一方法时“要怎样做”,而对“为什么要这样做”缺乏感受,对“如何做到这样”缺少办法。当他真的面对具体的活动情境时,仍然可能束手无策,或者事倍功半。
  第三,运用时过于关注“程式性”。方法指导活动中,许多教师热衷于发各种表格让学生填写,解读实例时填“观察记录表”、尝试运用时填“××方案表”,以及各种内容齐全、格式固定、只需学生填空的“问卷”、“调查表”、“采访提纲”等等。这样做看起来提高了学生活动的规范性,而实际上让学生用“书面作业”的方式去完成“实践体验”的任务,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生主动运用方法进行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
  
  二、明起点、重体验、求实效——有效方法指导的关键
  
  学生的现实水平、扎实理解和真实体验是教师实施方法指导教学时应当给予充分关注的。下面,结合“学会采访”这一内容,谈谈方法指导教学。
  1.以学生现实水平为目标基点
  学生对于某种研究方法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初步了解到不断体验再到熟悉掌握的较长过程。因此,在不同学段进行的方法指导教学也应当基于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由小学阶段的“初识”,到初中阶段的“熟识”,再到高中阶段的“系统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讲,“初识”方法就是要初步了解某种研究或实践方法的基本操作要求和外在表现,能够在具体活动中运用方法获得感性的研究结果,并通过有意识的自我反思感受方法的实际价值、逐步积累运用方法的个体经验。
  例如采访对于小学生来讲其实就是“问问题”,就是通过向有关人员提问来获取信息的方法。在进行采访指导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就是要明确“为什么问?”——即采访的目的;“问什么?”——即采访的内容;“怎么问?”——即采访的实施过程和技巧。因此,教学活动可以围绕这样三个贴近学生实际的具体问题来展开。
  案例呈现:
  上一周我们各小组都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小主题,分别围绕课余体育活动、课外阅读活动、自我服务和家庭服务活动、休闲和游戏娱乐活动等内容开展调查与研究。
  要了解同学们在这些方面的真实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呢?(学生说很多种: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可以问同学、老师、家长,可以到各个班级发调查表……)你们说的方法都是找寻答案的好方法。其中“问知道情况的人”是获得我们所要信息的非常有用的方法,我们叫它“采访”。采访可不是记者的专利,我们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经常采用。
  (播放高年级同学采访校长的视频。)请同学们认真看视频,听一听他们问了些什么、看一看他们是怎么问的,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两个层次的讨论:
  (1)围绕“问什么”进行:他们问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与他们研究的主题有什么关系?看了他们提出的问题,你还有什么发现?……
  (2)围绕“怎么问”进行:提问者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参与采访的其他同学在做些什么?采访活动从哪里正式开始(结束)?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方法就在自己身边。同时,抽象的方法放下专业化的架子、以儿童化的面貌出现,能使小学生产生亲近感,便于他们接受和理解。
  2.以学生扎实理解为过程要点
  小学生掌握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解内化,再到实践外显的复杂过程,其中对方法内涵具体深入地解读,是方法指导课教学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学生对方法建立起的感性认识和直接感受,及时设计和组织理解内化的活动,通过尝试、交流和集中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经历解读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对方法的内涵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如何运用方法开展实践活动、获得有效的活动成果有更具体的理解与感受。
  仍以“采访”的指导为例。学生成功运用方法的关键是确定“问什么”——即采访问题的设计和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尝试提问之后,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比较、分析、改进的活动中了解问题设计的依据、要求和评价标准,掌握设计采访问题的基本方法。
  案例呈现:
  小组合作,根据“了解小学四年级同学课外阅读情况”的研究目的设计采访问题,并按一定顺序排列。
  选择一组学生的问题展示:
  (1)你对什么课外书最感兴趣?
  (2)你读过哪些课外书?
  (3)你每天的课外阅读量是多少?
  (4)你所读的课外书对你有哪些影响?
  (5)你认为什么课外书适合小学生阅读?什么书不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为什么?
  ……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与讨论:
  (1)逐个问题想一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与研究目的有关系吗?(旨在引导学生明确问题设计必须紧扣目的、突出重点。)
  (2)选择一个问题试一试,如果你是受访者,你乐意回答这个问题吗?回答有困难吗?(旨在引导学生明确所提问题必须有话可说、便于受访者回答。)
  (3)每个问题读一读,看问题的叙述是否准确、通顺、简洁、通俗易懂、适合采访对象?(旨在使学生明确所提问题应当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并考虑采访对象的特点。)
  经过这样几个层次的分析与交流,学生对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采访问题就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为学生独立开展采访活动奠定了基础。
  3.以学生真实体验为深化重点
  方法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多数指导老师都会在方法指导的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方法的模拟应用活动。指导教师应以学生获得尽可能真实的体验作为模拟应用的着眼点,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模拟应用活动,经历完全真实的过程,特别是尽可能多地暴露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廓清方法应用的要点,获得运用方法的真实体验,积累运用方法的实际经验。
  案例呈现:
  在对学生的采访提纲进行论证之后,我安排学生分小组现场采访受邀到场的高年级同学。要求一组学生分成两个小小组,分别负责实施采访和观察采访进程。
  对于实施采访的同学,要求他们协商决定采访分工,自主选择采访对象、确定采访地点,按照采访提纲进行采访;对于观察采访进程的同学,则要求他们仔细观察采访者和受访者各有什么表现、双方沟通中有什么障碍或问题、提问和记录活动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具体问题。
  模拟采访结束后组织两方面的活动:一是组织学生在小组里分享采访记录,看看哪些采访问题得到了受访者的积极回应并有效地了解到了研究需要的信息;采访记录是否齐全、是否抓住了受访者回答的要点。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请提问和记录的同学谈谈感受,说说自己采访过程中的心情、对自己的表现作个简要的自我评价、反思采访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请观察采访进程的同学说说观察体会,对采访进程和实施采访的同学进行评价,有哪些表现值得肯定、哪些表现值得商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在学生反思交流的基础上适当概括,提炼采访实施的要点:有序提问、及时记录、注意倾听、得体回应。
  这样的模拟采访活动呈现了一个接近真实的采访场景,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投入活动之中,既有热热闹闹的参与,又有冷静的观察与反思;通过角色各异的参与者深入细致的回顾反思,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发现、认识、体验和感悟充分外显,生成关于活动方法的丰富资源,使学生对运用方法的策略和技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钱新建,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213161)
其他文献
虽然曾经在很多年前的某个场合给管国贤校长做过讲座,但我真正与管校长相识的时间却只有两年。两年来我多次来到藕塘中心小学,并在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接触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藕小这所农村学校的认识。我把藕小的进步和发展概括为如下三个特点。  一、以课程促特色。课程建设是任何一所学校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必须予以特别关注的领域,而学校特色的形成又更多地来自于校本课程建设。藕小在“抓质量,谋特色,创品牌”的学校发展规
陈婷婷 校本教研:生成教师智慧的有效途径  李章龙 推进低碳教学 构建绿色课堂  颜贻寿 乔建中   课改过程中教研员工作四侧重  崔美虹 强化课程领导 促进优质实施  陈 卉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   导的实践研究  王 勇 向阅读更深处漫溯  包静娟 教育科研当有自身逻辑  吴 忠 浦叙德 朱铭丽   依托主题式校本教研 开拓有效教   研
“至今年9月,于2001年进入学校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已届十年……”是无意间,我看到了这则“我的新课改”主题征文启事。已经十年了吗?是的,任由我如何无法顺理成章地接受这个数,它还是发生了,而我的青春恰好就在这段新课改路上真实地走过,一路的泥泞,留下的是深深的足迹。  张文质说: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走了这么久,我也很想“回家”了,期待在“回家”的途中给自己留下一份十年的“微观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成长档案袋”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常用的评价方法。那么,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的设计内容以及评价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呢?笔者结合苏州高新区各中小学校的实践经验,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成长档案袋”的内容要丰富    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着学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详细过程,像
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自己感恩的人,或是老师或是朋友或是亲戚,他们曾经扶携我们走过坎坷的岁月,时时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在我教学之路上,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的师傅是史勤蒙老师。他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用现在最流行的话形容是他一个标准的宅男,最喜欢逛的地方居然是菜市场。他说话的声音不高,说话中时常带着他溧阳家乡的口音。很多时候,他都喜欢安静地坐在一旁,或看书、或冥思。可是每当谈论到有关教学的任何问题时,他的
“德心相融”模式中,“德”是内容,“心”是主体。“相融”就是把内容和主体相融合,把德育做到人的心里,让德育走进人的精神,走进人的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德心相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德育过程中内容单一、形式僵化、脱离实际、空洞说教、单向灌输、偏重认知的问题,针对学生对德育厌倦反感,、双重人格、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等现状提出的。我们认为真正的德育应该是、也必须是德与心的相融,此教育模式重点解决的
受访:陈全福(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校长)  采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记者)    [学校名片]  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坐落在长江之畔全国闻名的“华东灯具城”——丹阳市界牌镇,1948年创办,1979年复校。从1989年起,学校依据地方经济特色,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实施劳技教育,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江苏省“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劳技教育课题研究任务。二十余年来,“以劳育人,全面发展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的特包之河,流淌的是丝绸文化的基因,奔向的是素质教育的大海。在20余年的历程中走过了从文化特色——学科教学特色——课程特色三个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源起:注入文化的基因      我们知道。把特色投进文化的河流就不会枯竭。    一、一个领先十年的课题    1989年,盛泽实验小学在华东帅范大学杜殿坤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开展了“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苏南小城
我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作品已有20多年,一直欣赏他简洁的文字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更欣赏他文章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从容和淡定。最近几年,我不仅经常浏览周先生的博客,而且将《周国平文集》这套书摆放在自己案头,时常反复翻阅,细细品读领悟,并且摘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中的一本,将周先生最近几年与教育有关的文章汇编而成。也许是喜欢周先生作品的原因,在
一、“发现”如何    1.什么是“发现法”  “发现法”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他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的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他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