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从部队走出来,扎根晋城,为电力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多年来,他凭借着极强的自学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态度,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最终成为国网晋城供电公司的大师级员工。从退伍军人到电力尖兵,从 “职场菜鸟”成长为一名有几十项专利成果的“学者型专家”,宰红斌的个人奋斗史,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与楷模。近日,《职业》杂志记者走进国网晋城供电公司,采访了这位电力行业的创新“尖兵”。
玉汝于成的个人奋斗史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有个“宰师傅”。提起这个宰师傅,单位的年轻人点赞不已:“年过40岁开始学画图纸,现在会用好几种画图软件,比年轻人都溜!”
“简直就是发明大王!一年就有20多个专利!”
“宰师傅不抽烟,不喝酒,他平时就在办公室时间多,写过的东西摞起来能有一个人那么高。”
……
记者见到宰红斌的时候,很难把经历过部队生涯的他与出版专著的文人联系在一起。他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莫过于两个塞满书的书柜和摞满图纸的一张办公桌。
在年轻人心中,宰红斌是一个标杆,是一个传奇。然而早年的宰红斌,却经历了现实版的“职场小白逆袭记”。
1992年,宰红斌从武警黄金部队复员到地方,没有任何电力科班基础的他,被分配到了当时的晋城供电局。“刚来了单位我什么都不会,但是我不相信这世界上有学不会的东西。”刚到单位的岁月,对于宰红斌来讲是非常痛苦的。已然习惯于部队的接收任务、执行任务,对于一切需要自学的电路知识,他束手无策。
当时,工友对他的印象就是两个字:认真。本着“学以致用”的态度,宰红斌总是想着“理论联系实际”,想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有一次,他正在研究新型砼杆接地引下线专用连接螺栓,为了研究解决普通螺栓连接不可靠、接触面小的问题,当时他出班回来、连工装都没有来得及脱,手里拿着草帽在不断思索,忽然草帽的形状提醒了他,把螺栓做成“草帽”的形状,上述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吗?等他回过神来,才发现周围的人都走了,天都黑了。
“因为我是从头开始学电路知识,漏洞特别多,所以我尽量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工作中碰到了问题,我会去查资料,向别人请教,直到搞懂为止。”如果碰到一个问题,问师傅、问专家都没结果,但是又非常棘手,他就会拿出笔记本,把自己的一些问题记下来,回头自己去想。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他40岁,直到现在领着年轻人去输电区时,宰红斌手里也不忘记拿一个记事本。“为了不让一些創意溜掉,只要有了想法,我就会用笔记下来,等笔记本摞满了一书桌,创新的灵感就来了。实现一个目标,就删除一个。”也正是这样认真努力,跬步的积累,宰红斌的专业知识迅速地补起来了。他从最初的一张白纸,成长为师傅最信赖的徒弟之一。
然而,只是工作认真并不能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宰红斌身上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2000年,他负责的QC成果《提高缺陷卡片填写正确率》,由于成果报告编写不合格,造成本应获奖项目未获奖后,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全面认真掌握QC小组活动知识,为此,他购买了《QC小组基础教材》等书籍资料进行学习与研究,通过努力,本人QC知识得到巩固与大幅提高,2001年~2003年,QC小组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山西省电力行协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集体三等功等多项荣誉。
2005年,单位推荐优秀员工脱产去上大学,当时已成为工区的一线运行管理、时年35岁的宰红斌,果断报了名。“上大学后,我的视野宽阔了,我圆了自己的梦想!”从大学毕业后的宰红斌,更是埋头于读书和研究。他有了明确的目标——朝着国网专家的称号奋斗!国网专家这个评价方法有关需要6方面积分——专著,论文,荣誉,授课,比武,专利,需要样样测评和笔试考试。最后,宰红斌以山西省公司第一积分的成绩,获得的国网公司专家称号。
2012年2月,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成立“宰红斌输电运检技能专家工作室”。宰红斌通过自己的努力,华丽地完成了从“白手起家”到“硕果累累”的过程。
勇攀高峰的创新带头人
因为有了技能专家工作室,宰红斌的工作就更加有了方向。这么多年在岗位默默无闻地耕耘,让宰红斌的创造天分在2014年~2015年呈井喷式爆发,期间他一个人就申请了28项专利。这与宰红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宰红斌的每个专利都来源于实际,也来源于对文献的记载。而他所有的专利灵感,离不开早期他对实际工作中问题的大量记载。如果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他就会把灵感随手记在本上,用这种方法,宰红斌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很多重大专利的创造。
其次,来源于宰红斌的自主创新意识。如何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多思考,多观察。比如到了工地现场,遇见特别难卸的一个零件,一般的方法就是敲啊砸的,但是怎样能够轻松快速将螺丝卸下来?这就要平时多细心观察。“多往现场跑”成为宰红斌经常和徒弟们说的一个问题。又如当他看了一本书,上面提出了一些问题,然而书里只是提了一下,点了一下,却没有说具体的,这也能够刺激他开始思考、研究。
有一次,宰红斌骑着摩托车去巡山,看见了公安厅发的一个关于散打汽油管理的公告。当时,因电网改造许多线路在大山里,一般的发电机、电焊机都没有办法到达,看了公告他就来了灵感,因为电力工人在野外工作需要发电机带动、需要汽油,而汽油也要办手续审批。如果能拿这些机械放到现场,就不用带着笨重的发电机电焊机和办理复杂的安全审批手续。他后来发明了螺栓式接地装置,把材料搬到现场直接布置好。
再次,宰红斌经常说,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也是他源源不断发明创造的动力。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宽松的创造环境也为发明提供了平台,这些激励措施滋润了年轻员工的成长。日常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大家就共同解决、互相帮助。 创新让晋城供电公司收获了累累硕果。随着制度理念的推广和平台的搭建,该公司参与创新的人数越来越多,创新的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自2012年起,创新成果获得各级奖励31项,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级及以上4项,省公司级及以上21项,其他6项。取得授权专利4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项;2012年起,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0篇,出版国家级技术专著3册。2014年11月的“输电线路新型跳线接续管的研制”获得了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
言传身教的工作室负责人
每天早上5点,宰红斌就习惯性起床,画图纸。在国网晋城供电公司的办公楼里,宰红斌是每天来得最早的那一位。“比年轻人睡得晚,起得早,钻研起问题来心无旁骛,在办公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单位的师傅这样评价宰红斌。总结起自己管理徒弟的特点,宰红斌有些犹豫,因为在他看来,他并没有怎么要求工作室的年轻人,“我只是以身作则,躬亲示范,让年轻人看到未来的希望”。
提出“1121”工作思路。即搭建“一个平台”,带领专业团队,围绕深化PMS2.0系统应用,模块高效实用,信息准确无误等方面开展创新,实现全业务覆盖,全过程管控、全流程在线、全人员应用。强化“一化”,即“输电精益化”,带领专业团队围绕“电网运维与检修更加安全高效”,提升电网精益化绩效和智能化水平主體开展工作,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打造坚强智能电网,实现国内互联奠定基础,做实“两个提升”,提升运检管理穿透力,提升设备状态管控力,不断开展管理创新。实现“一个目标”,带领与督促运检专业团队,加大科技创新与提升运维检修质效,实现电网运行可靠、检修安全高效。
注重个人引领示范。成立于2012年2月的工作室,现有成员17人。“努力研究不懂的问题,起早贪黑画图纸做练习……我做出这些东西让大伙看到,激励他们也来创新。”对于工作室的建设,宰红斌没有硬性的规定。因为在他看来,工作室以创新为主,工作室的同事都挺积极挺热情。只要互相鼓励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就会形成红花绿叶格局,这样的做法也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引起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但另一方面,宰红斌希望工作室的同志们都自由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创新要求和质量要求要远远高于书面要求,我希望大家真心把工作室当成自己成长的沃土。”
鼓励年轻人自主创新。宰红斌最大的愿望,还是想把年轻人培养成电力行业的能手,让他们拿得出本领、放得下架子、吃得起苦。年轻人遇到一个问题想放弃,就要告诉年轻人要去解决而不是绕过去。他还告诫年轻人要重视学历教育,鼓励他们去考资格证书。“虽然技术对一名工人来讲是最重要的,但是没有学识的支持,再好的技术也失去了提升的土壤。成为一名合格的能手,需要有过硬的综合实力。”
“工匠精神最高境界是中国制造,我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出品牌性产品,打造自主创新的品牌。这个平台能够走得更广更远,走向国际。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一种创新的意识。”荣誉身后是宰红斌对“大国工匠”的执著与热爱,他用自己的行动,向国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玉汝于成的个人奋斗史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有个“宰师傅”。提起这个宰师傅,单位的年轻人点赞不已:“年过40岁开始学画图纸,现在会用好几种画图软件,比年轻人都溜!”
“简直就是发明大王!一年就有20多个专利!”
“宰师傅不抽烟,不喝酒,他平时就在办公室时间多,写过的东西摞起来能有一个人那么高。”
……
记者见到宰红斌的时候,很难把经历过部队生涯的他与出版专著的文人联系在一起。他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莫过于两个塞满书的书柜和摞满图纸的一张办公桌。
在年轻人心中,宰红斌是一个标杆,是一个传奇。然而早年的宰红斌,却经历了现实版的“职场小白逆袭记”。
1992年,宰红斌从武警黄金部队复员到地方,没有任何电力科班基础的他,被分配到了当时的晋城供电局。“刚来了单位我什么都不会,但是我不相信这世界上有学不会的东西。”刚到单位的岁月,对于宰红斌来讲是非常痛苦的。已然习惯于部队的接收任务、执行任务,对于一切需要自学的电路知识,他束手无策。
当时,工友对他的印象就是两个字:认真。本着“学以致用”的态度,宰红斌总是想着“理论联系实际”,想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有一次,他正在研究新型砼杆接地引下线专用连接螺栓,为了研究解决普通螺栓连接不可靠、接触面小的问题,当时他出班回来、连工装都没有来得及脱,手里拿着草帽在不断思索,忽然草帽的形状提醒了他,把螺栓做成“草帽”的形状,上述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吗?等他回过神来,才发现周围的人都走了,天都黑了。
“因为我是从头开始学电路知识,漏洞特别多,所以我尽量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工作中碰到了问题,我会去查资料,向别人请教,直到搞懂为止。”如果碰到一个问题,问师傅、问专家都没结果,但是又非常棘手,他就会拿出笔记本,把自己的一些问题记下来,回头自己去想。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他40岁,直到现在领着年轻人去输电区时,宰红斌手里也不忘记拿一个记事本。“为了不让一些創意溜掉,只要有了想法,我就会用笔记下来,等笔记本摞满了一书桌,创新的灵感就来了。实现一个目标,就删除一个。”也正是这样认真努力,跬步的积累,宰红斌的专业知识迅速地补起来了。他从最初的一张白纸,成长为师傅最信赖的徒弟之一。
然而,只是工作认真并不能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宰红斌身上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2000年,他负责的QC成果《提高缺陷卡片填写正确率》,由于成果报告编写不合格,造成本应获奖项目未获奖后,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全面认真掌握QC小组活动知识,为此,他购买了《QC小组基础教材》等书籍资料进行学习与研究,通过努力,本人QC知识得到巩固与大幅提高,2001年~2003年,QC小组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山西省电力行协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集体三等功等多项荣誉。
2005年,单位推荐优秀员工脱产去上大学,当时已成为工区的一线运行管理、时年35岁的宰红斌,果断报了名。“上大学后,我的视野宽阔了,我圆了自己的梦想!”从大学毕业后的宰红斌,更是埋头于读书和研究。他有了明确的目标——朝着国网专家的称号奋斗!国网专家这个评价方法有关需要6方面积分——专著,论文,荣誉,授课,比武,专利,需要样样测评和笔试考试。最后,宰红斌以山西省公司第一积分的成绩,获得的国网公司专家称号。
2012年2月,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成立“宰红斌输电运检技能专家工作室”。宰红斌通过自己的努力,华丽地完成了从“白手起家”到“硕果累累”的过程。
勇攀高峰的创新带头人
因为有了技能专家工作室,宰红斌的工作就更加有了方向。这么多年在岗位默默无闻地耕耘,让宰红斌的创造天分在2014年~2015年呈井喷式爆发,期间他一个人就申请了28项专利。这与宰红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宰红斌的每个专利都来源于实际,也来源于对文献的记载。而他所有的专利灵感,离不开早期他对实际工作中问题的大量记载。如果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他就会把灵感随手记在本上,用这种方法,宰红斌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很多重大专利的创造。
其次,来源于宰红斌的自主创新意识。如何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多思考,多观察。比如到了工地现场,遇见特别难卸的一个零件,一般的方法就是敲啊砸的,但是怎样能够轻松快速将螺丝卸下来?这就要平时多细心观察。“多往现场跑”成为宰红斌经常和徒弟们说的一个问题。又如当他看了一本书,上面提出了一些问题,然而书里只是提了一下,点了一下,却没有说具体的,这也能够刺激他开始思考、研究。
有一次,宰红斌骑着摩托车去巡山,看见了公安厅发的一个关于散打汽油管理的公告。当时,因电网改造许多线路在大山里,一般的发电机、电焊机都没有办法到达,看了公告他就来了灵感,因为电力工人在野外工作需要发电机带动、需要汽油,而汽油也要办手续审批。如果能拿这些机械放到现场,就不用带着笨重的发电机电焊机和办理复杂的安全审批手续。他后来发明了螺栓式接地装置,把材料搬到现场直接布置好。
再次,宰红斌经常说,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也是他源源不断发明创造的动力。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宽松的创造环境也为发明提供了平台,这些激励措施滋润了年轻员工的成长。日常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大家就共同解决、互相帮助。 创新让晋城供电公司收获了累累硕果。随着制度理念的推广和平台的搭建,该公司参与创新的人数越来越多,创新的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自2012年起,创新成果获得各级奖励31项,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级及以上4项,省公司级及以上21项,其他6项。取得授权专利4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项;2012年起,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0篇,出版国家级技术专著3册。2014年11月的“输电线路新型跳线接续管的研制”获得了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
言传身教的工作室负责人
每天早上5点,宰红斌就习惯性起床,画图纸。在国网晋城供电公司的办公楼里,宰红斌是每天来得最早的那一位。“比年轻人睡得晚,起得早,钻研起问题来心无旁骛,在办公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单位的师傅这样评价宰红斌。总结起自己管理徒弟的特点,宰红斌有些犹豫,因为在他看来,他并没有怎么要求工作室的年轻人,“我只是以身作则,躬亲示范,让年轻人看到未来的希望”。
提出“1121”工作思路。即搭建“一个平台”,带领专业团队,围绕深化PMS2.0系统应用,模块高效实用,信息准确无误等方面开展创新,实现全业务覆盖,全过程管控、全流程在线、全人员应用。强化“一化”,即“输电精益化”,带领专业团队围绕“电网运维与检修更加安全高效”,提升电网精益化绩效和智能化水平主體开展工作,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打造坚强智能电网,实现国内互联奠定基础,做实“两个提升”,提升运检管理穿透力,提升设备状态管控力,不断开展管理创新。实现“一个目标”,带领与督促运检专业团队,加大科技创新与提升运维检修质效,实现电网运行可靠、检修安全高效。
注重个人引领示范。成立于2012年2月的工作室,现有成员17人。“努力研究不懂的问题,起早贪黑画图纸做练习……我做出这些东西让大伙看到,激励他们也来创新。”对于工作室的建设,宰红斌没有硬性的规定。因为在他看来,工作室以创新为主,工作室的同事都挺积极挺热情。只要互相鼓励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就会形成红花绿叶格局,这样的做法也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引起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但另一方面,宰红斌希望工作室的同志们都自由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创新要求和质量要求要远远高于书面要求,我希望大家真心把工作室当成自己成长的沃土。”
鼓励年轻人自主创新。宰红斌最大的愿望,还是想把年轻人培养成电力行业的能手,让他们拿得出本领、放得下架子、吃得起苦。年轻人遇到一个问题想放弃,就要告诉年轻人要去解决而不是绕过去。他还告诫年轻人要重视学历教育,鼓励他们去考资格证书。“虽然技术对一名工人来讲是最重要的,但是没有学识的支持,再好的技术也失去了提升的土壤。成为一名合格的能手,需要有过硬的综合实力。”
“工匠精神最高境界是中国制造,我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出品牌性产品,打造自主创新的品牌。这个平台能够走得更广更远,走向国际。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一种创新的意识。”荣誉身后是宰红斌对“大国工匠”的执著与热爱,他用自己的行动,向国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