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美学背景下中国古代插花艺术的意境之美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插花艺术并非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艺术形式,更不是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辈们就开始在佛前供花。换言之,插花艺术在我国的初始用途是供奉神灵。
  唐代时期,插花逐渐开始出现在宫廷以及一些达官贵人的家中。这时的插花不再用于供奉神灵,而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让人愉悦的居家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插花艺术也在不断变化,慢慢形成了独特的插花艺术表现形式,向世界呈现出东方插花艺术的独特韵味。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插花艺术天人合一、寄情于花、寄情于诗的美学特色,从插花的选材以及布局方面领悟中国古代插花的美学特色,感受古代插花之美。
  一、尊崇自然,天人合一
  一直以来,我国的艺术表现形式都遵循天人合一哲学观。我国古代的人们尊崇自然,以自然形式去表现艺术之美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人在欣赏艺术的时候就能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与天地融为一体。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高的一种意境——人与自然统一。
  在古代,花大多在自然中选择。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材料的选择,甚至是插花的整体布局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我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并不矫揉造作,在选择插花材料的时候会仔细斟酌,尽可能遵循花材的原本形象,再对插花进行整体布局,确保不会有过多的人工雕饰痕迹。在插花艺术中,艺术家并不拘泥于形式的创作,所有的构图都尽可能地遵循阴阳和谐的理论,使插花作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早期出土的人造花束、民间插花,以及后期的宫廷插花、文人插花作品中,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根树枝都顺应自然生长的态势,或曲或直,巧妙搭配,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是古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崇尚,也是古人对插花艺术的一种理解。张谦德在《瓶花谱》中曾写道:“若止插一枝,须择枝柯奇古、屈曲斜袅者。欲插二种,须分高下合插,俨若一枝天生者。”
  在创作插花作品时,艺术家需要先进行插花作品的构思,确认需要的花材,然后再确认采用何种花形的花朵,这样才能让插花作品呈现浑然天成的状态。除此之外,古代插花艺术也讲究花与瓶子的和谐,瓶子不能喧宾夺主,如此一来,插花作品就能呈现艺术家设想的意境,也更符合自然之美。插花中的花朵、枝叶参差不齐,尽可能遵循自然的长势,展现自然之美的韵味。
  二、以花寄情,借花抒情
  插花艺术在不同的朝代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从魏晋时期的佛前供花到明清时期的文人插花,每一个时期的插花形式和花材的选择都不同,唯一不变的是古代艺术家根据花材的形态特征和习性构思插花作品,并将自己的感情倾注进去。
  众所周知,插花作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花材。想要用插花作品来表现美,花材是最主要的物质基础。自古以来,不同的花材表达的寓意也有所不同,例如,莲代表洁白无瑕,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清雅淡泊的品质。
  政治格局的改变也影响着插花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插花艺术主要存在于宫廷之中,为了配合宫廷插花的雍容大气,花材大多选择牡丹等华贵的花材,布局比较大气,体现出雍容华贵的意境。明宋时期,战事连天,那是武将施展拳脚的天下,文人雅士无法施展抱负,只能寄情于山水繁花之间,以花抒情。
  中国古代插花运用的花材众多、内涵丰富,赋予了作品不同的意义。运用花材天然的线条,结合枝条、叶子以及草木等周边环境,可以使插花作品呈现不同的特点,或柔美优雅、或刚劲有力;运用不同形态的花朵枝条进行自由构图,分别表现出各种生动的轮廓,将不动的物件动态化,充分展現“一叶一世界”的艺术天地。如此一来,插花艺术增添了许多构思美感,作品富含诗情画意的艺术魅力。
  三、诗情画意,寄情于花
  中国古代的插花艺术不仅注重画面的统一,还注重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除此以外,大多数插花艺术都会与诗、书、画相结合,讲究各花材的有机结合,选用容器也要求和花朵造型浑然一体,无论是题材的运用还是整体布局,都需要统一、和谐。
  唐代是诗画繁荣的时代,主张花与画相统一,同时文人还习惯共同赏花、共同品酒;五代时期主张香赏;明代主张茗赏,不同时代会有不一样的欣赏习惯。赏花时与别的事宜相结合,才不会使赏花过于枯燥、单调。
  古人有“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的说法,也就是说,赏花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赏的。插花是文人抒发自己情怀的重要方式,但也不能在夏天的时候欣赏梅花之美。根据季节以及地域选择花材,讲究季节、环境的和谐统一,方能体现插花艺术之美。
  中国古代的插花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摆设存在,大部分的插花都会和绘画结合,这为古人绘画提供了非常好的题材。流传下来的古人书画中有很多花篮图,例如,清代画家丁亮先绘制的《四季花篮》,应时的鲜花在精挑细选的花篮中绽放,仿佛在诉说四季的美景。
  古代文人在以插花作品为题材绘画的时候,会在画作旁题诗。不同的人对同一幅插花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以及领会,而绘画能表现出插花艺术中的形态之美,是追求更多层次美感享受的一种高雅艺术。
  四、结语
  古代的插花艺术多崇尚自然,讲究以花寄情、以诗寄意。古人用花作出造型,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目的。这种方式与插花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多重元素结合的方式体现出古人对意境美的追求。中国古代插花艺术追求诗情画意,也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这是中国古代插花艺术创作的目标,同时也是古代插花艺术独特的地方。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简介:汤坚(1966-),男,江苏苏州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苏州古典园林传统技艺传承(插花盆景)。
其他文献
随着现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途径愈来愈丰富。新媒体的出现对推动文化艺术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舞蹈传播借助新媒体这一形式开辟了新的天地,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无尽可能。本文将立足于新媒体,探讨网络媒体以及手机媒体中舞蹈传播的多种方式。  一、新媒体的概念解读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说:“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广播、报刊、
期刊
观看先于语言,人们在进入一个展厅后最直观的感受一般都是视觉上的。如今的许多展览已不再是简单的陈列展品,而是通过丰富的视觉效果、文字叙事、电影叙事等讲述产品故事或品牌故事。无论是地域文化,还是历史发展等都运用了视觉叙事的方式。下文将运用个案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法来比较论述不同类型展览空间中视觉叙事的运用。  一、人类文明类展览空间中的视觉叙事  艺术展览在当代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艺术展
期刊
《82年生的金智英》是韩国作家赵南柱创作的短篇小说。2014年底,韩国网络发生了“妈虫”事件,赵南柱深受触动,为了反映当代社会女性所遭受的歧视与苛责,写下了这篇小说。在此基础上,导演金度英于2019年将这篇小说拍成了电影,一上映便引起了广泛关注。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讲述了30多岁的韩国平凡女性金智英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公平对待,通过努力改变了自身所面临的困境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作品并非
期刊
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自古以来,人们在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后,就会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这就促使许多人开始艺术创作。每一时期都有许多艺术家呕心沥血的创作,但最后留在艺术史上或出现在书本、博物馆的优秀作品少之又少。认真研究艺术家们的代表作,笔者发现它们具有很多类似的特征,除了具备画面感、有较强的审美趣味之外,它们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上升,民宿对发展现代旅游产业有着重要作用。民宿是利用当地居民的休闲住宅空间,让游客在空间中感受到不同地方的文化氛围,并沉浸在文化气息和风土人情之中的一种生活方式。民宿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动模式的形成,激发了更多人对民宿生活的向往。  民宿发展至今不再只有居住、休息的功能,而是一个艺术休闲的场所,具备各式各样的服务,如
期刊
美声作为歌唱艺术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影响和文化融合,成为歌唱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重视歌唱等艺术的发展,在歌唱中吸收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唱法和形式。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受我国文化的影响,将美声唱法融入汉语歌曲的演唱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今,美声唱法已经成为我国歌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歌唱形式。每个
期刊
中国书法是一种传统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其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着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广大中华儿女更要重视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学习,通过学习书法鉴赏原则及方法,深刻感受书法艺术魅力,促使文化得到全面传承。本文主要描述书法鉴赏的基本原则,并对鉴赏的主要方法提供一些个人看法。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长河中,书法鉴赏和书法创作往往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般来说,中国书
期刊
《鼠疫》《丁庄梦》以疫病作为叙述主题,聚焦人类在恶性传染病肆虐之时的命运浮沉。虽说两部作品是加缪、阎连科在不同时期、不同创作意图下的文学产物,但在叙事技巧、书写方式,以及有关权力、死亡、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却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具有文本与内涵上的共通之处。  对于文学生产活动而言,疫病不限于医学角度上的病症指代,实则被赋予了广泛深远的现实意义及社会影响,折射出作家对疾病苦痛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态度、对
期刊
无论是伟大的建筑学家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诺伯特·舒尔茨所说的“场所精神”,还是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的“建筑意”、吴良镛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抑或是现代提倡的“生态文明”,本质都是对人们生产生活场所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环境设计作为一门综合的学科,追求与自然共融共生的中国传统自然观是它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等中国传统自然观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
期刊
建窑建盏是中国古代名窑名瓷之一。茶发源于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明鲜明的特征,亦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建窑建盏与茶文化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建盏建窑与茶文化交融,凸显了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支撑。  一、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