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引领教育跨越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岗区曾是广东省深圳市的原特区外地区,其教育事业曾相对滞后。但近年来,龙岗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实现了从极度落后到优质现代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个过程中,龙岗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提出了“和谐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崇真尚本,促进和谐。于内,实现教育的均衡、优质、高效发展;于外,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实践,龙岗区的“和谐教育”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造了“龙岗现象”。
  一、厚积薄发,独领风骚
  探秘“龙岗现象”必须关注五方面。一是高考成绩持续直线攀升,二是特色学生富集龙岗区,三是教师逢赛必获大奖,四是特色学校频繁出现,五是区域影响骤然提升。恰是这五方面的合力使得龙岗区在教育方面厚积薄发,在深圳市独领风骚。
  1.高考成绩直线攀升
  1993年1月1日龙岗区成立时,全区公办中小学只有99所,村小占了80%,布局极不合理,结构严重失衡,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高考无一人上大专线,属于典型的农村式教育。经过20年的发展,龙岗区的教育实现了均衡、优质、高效的发展。2008年,本科上线首次突破千人。2011年,本科上线突破2 000人,省专上线突破4 000人。2012年,高考成绩等各项指标再次大幅攀升,一举跻身深圳市前列,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全省重点及本科上线率均有所下降、许多市区各批次上线率有所波动甚至持续下滑的背景下,龙岗区各批次上线率却持续五年大幅上扬,不能不说是一个教育奇迹。
  2.特色学生富集龙岗
  龙岗区作为一个后发地区,以前都是大量好学生外流到其他区就读,区内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也难有好名次。但近几年,龙岗区的学生频频在各级各类教育竞赛中抱金夺银。特别是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绩优势显著,显示出学生极强的创新能力。仅龙城小学一所学校就有150多项小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全区有7名学生获得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其中龙城初中范奕聪、龙城小学庄烨杨当选“全国十佳小院士”,入选人数在全国区县级单位中名列第一。
  3.教师逢赛必获大奖
  龙岗区的教师大多是从全国各地招聘而来,由于特别重视教师培训,所以近年来龙岗区教师的专业成长十分迅速,每次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大比武,龙岗区的教师都必获大奖。例如,参加国家、省、市中小学文化课堂教学比赛,音、体、美术课堂教学比赛,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技能比赛等,都摘金夺银。甚至有人说,凡有深圳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项竞赛,均有龙岗区教师参加,均有选手获得一等奖,均有龙岗区教师代表深圳市参加省级比赛,或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比赛,并均能获得一等奖。
  4.特色学校频繁出现
  如今,龙岗区所有学校均已形成“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科技、艺术、体育、德育、心理健康等特色品牌百花齐放,涌现出龙城高级中学等一大批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社会声誉的品牌学校;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艺术团队、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等许多项目已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深圳首届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评选中,龙岗夺得60个项目中的14个项目创建资格,入选质量和数量均位列全市第一。
  5.区域影响骤然提升
  1993年,龙岗区正式建立,开启了城市化、现代化的伟大征程。2010年,龙岗区成为广东省首批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2012年,龙岗区被省教育厅推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区。2012年,龙岗区成功举办“深圳市课程改革基层教育创新现场交流会”,举办第三届“深港校长论坛”。2012年,龙岗区的“和谐教育”发展模式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的经验典型。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落户龙岗区。
  二、改革创新,“和谐教育”
  如今龙岗区学校的课堂,学生们经常围坐在一起,如同开圆桌会议般地畅所欲言,教师则微笑着站立一旁,一会儿像裁判,一会儿似导演……经历十年教学改革的探索,昔日教师讲台高居、学生正襟危坐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复存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多媒体、网络甚至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已然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龙岗区基础教育改革十年,创造性提出了“和谐教育”这一特有的先进理念,推动龙岗区的教育踏上回归教育本质、真正实现教育价值的变革之路,并初步在这场追求人的尊严与幸福为终极价值的教育改革中实现了“领跑”。
  1.大视野带来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
  龙岗区教育的大跨越、大发展,首先归功于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前瞻的眼光、宏大的视野、科学的规划、非凡的气魄进行大投入、大建设、大调整、大改革,使多年来困扰龙岗区教育发展的障碍得以突破,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令龙岗区的教育获得更为强大的后劲,从而获得跨越式发展。
  30年的经济发展,积蓄并释放出教育跨越所需要的能量,而不断前行的龙岗区教育又为龙岗区的产业升级以及下一个30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强的推动力。
  2.少年智则国家智,教师强则教育强
  教育质量的提升,有赖于师道昌明,有赖于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专业智慧。如今的龙岗区教育人才众多、名师如云,形成一支不懈追求教育理想、德优业精的教师队伍。
  为了建立具有龙岗区特色的教师培训体系,龙岗区教育局每年从教育经费中拿出3 000万元作为教师培训的专项资金,每年培训教师3万多人,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的“三名工程”,形成新入职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四级培养梯队”。可以说,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多骨干、有活力且富有教育家情怀的教师队伍正在龙岗区形成。
  3.改革创新20年,“和谐教育”写辉煌
  改革创新是深圳之魂,是龙岗区教育20年沧桑巨变、跨越发展的根本动力。面对龙岗区教育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带领龙岗区教育人勇做不断探索的创新者,与时俱进的改革者。   (1)以“和谐教育”引领教育和谐发展
  2007年,龙岗区提出了“和谐教育”的理念,通过“一个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龙岗区的“和谐教育”),两个战略(均衡发展全面赶超、优质发展重点领先),三项举措(制度创新、资源整合、科学管理)”的改革发展思路,致力于教育体制、教育体系、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这“六个和谐”的建设,推动龙岗区的教育跻身省市先进行列,实现跨越式发展。
  (2)以城市化体制夯实城市化教育
  2009年,龙岗区在原特区外率先实现了“一级办学、一级管理”的现代城市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学校建设、经费投入、设备设施、师资配备、教育管理五个方面的统一,率先完成了城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宣告了龙岗区农村教育时代的终结和全新的城市化、现代化教育时代的开始。
  (3)以现代化制度管理现代化学校
  作为深圳市现代学校试验区,龙岗区在现代城市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学校法人制度、现代学校评价制度三方面深入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试验,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办学校管理规程》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包括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等一系列科学高效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体系。
  (4)以先进方法推动教育领先
  一是全市首创保公平。龙岗区在深圳市首创义务教育“积分入学”制度,保证招生入学的公开、公平、公正。二是全国之最促均衡。如今,龙岗区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已从每年的2 500万元提高到1亿元,其中4 000万元直接用于提高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扶持力度创全国之最。三是双措并举创优质。龙岗区大力推进“引进名校办名校”的方针政策,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等省市级名校已落户龙岗区,同时龙岗区的国际化教育也在深度推进。
  实现教育的价值,贵在坚持。即使我们不能成为教育家,也要有教育家的梦想,关键是每个人的努力和坚持。正是有了这么多富有教育家情怀和专业素养的教育工作者,龙岗区的教育才保持了活力。
  今年是龙岗区建区20年,龙岗区书写了一个向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区进发的“春天的故事”。20年,龙岗区教育演绎了一个决战贫瘠、创造历史的区域教育发展传奇。20年,龙岗区涌现出了一批闻名全国的名校。龙城高级中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接下来,将要展示龙城高级中学教育发展的累累硕果。
  (责任编辑:梁金)
其他文献
2008年下半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驻赣州实验区工作组对赣南地区某县。教学点。的教师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走访了9个乡镇,对其中z镇的11个教学点进行了重点调研。    一、教学点教师工作生活现状与问题    调研组所调查县的教学点大都地处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偏远地方。经历了“合班并校”的过程后,该县教学点绝对数量较之以前大幅度减少。但是,近年来,农村地区小学生源呈减少态势,部分村级小
由于城乡人口的流动和农村生源的逐步减少,为优化教育资源投入和提高乡村教学质量,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开始了一轮大规模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农村小学从2000年的44.0万所下降到了2010年的21.1万所,一些农村流动教学点被撤销。这一大规模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优化了乡村教学资源,但也带来若干社会问题。2015年7月至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同济大学牵头安徽建筑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华
一、小学教育研究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小学教育问题的研究主体主要是教研员、小学一线教师以及制定教育政策的政府职能部门,“学院派”的理论研究者似乎并不热衷于研究小学教育问题。这一方面由于当时国家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小学教育还没有真正被列为优先发展的目标,也还没有完全进入大学研究者的视野;另一方面,传统观点并不把“小学教师”视为一门“专业”,加之小学教育
学生是有待发展的、尚未成熟的人,尤其是处在青春期、叛逆期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此,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影响。  时下,手机已进入校园,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颁布规章制度进行约束,这是完全必要的;教师在课上三令五申,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制止或收缴,这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不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还有一个问题叫“血稠”,它对健康的危害有时甚至不逊于“三高”。我们总以为血液黏稠只能出现在老年人身上,而事实上,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有这个症状。血液黏稠的4个信号  当你的身体出现如下信号时,证明你体内的血液黏稠度很高,需要格外注意:  嘴唇发紫 血液黏稠并伴有红细胞增多的人,嘴唇就会发紫,而且稍微干点活就会很累。  气短胸闷 血液黏稠了
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信息闭塞,学校教育改革氛围不浓,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低。校本教研本身所具有的经济性和实效性的特点,使其成为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S中学为例,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校本教研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探讨。  S中学创建于1987年,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是一所寄宿制农村初级中学。该校地处本地回族主要聚居区,这里是本县主要的马铃薯产区。
68岁时,孔子终于结束了十多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回到了鲁国。吾道不行,吾意不用,日月易逝,晚景无多,“孔子亦不求仕”。直到这时,孔子才死了孜孜以求的出仕从政这条心,把有限的精力,用到了对传统文化典籍进行整理的工作上。他删《诗》《书》,定《礼》《乐》,赞《易》道,作《春秋》。孔子人生最后的这五年,是他一生中真正收获的季节。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影响,主要就是在这五年间奠定的。
一、我的求学和从教经历  我1982年进入中师读书,1985年开始工作,到现在已经36年了。选择读师范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跳出农门。读中师的时候年龄小,还不到15岁。那时候学校每月会组织一场电影,我在刚入校的时候看过一次电影,之后就再也没看过。当时学校图书馆、阅览室里的书比较少,再加上中师生的压力比较小,所以基本上涉及教育教学的书我都读完了。  中师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回首过去,大概走
社会上屡有声音批评中小学新诗教学不能与新诗发展现状相配,教师讲解分析新诗的方法也屡遭质疑,而高考作文对诗歌的排斥更让人感到新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虽然近年来,诗歌界人士开始参与中学诗歌教材的编写,但是在教学中,新诗受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够。中学生读新诗有什么好处?新诗教学与新诗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在课堂上新诗教学究竟如何开展?新诗教学与高考的关系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当代
今天,我欣赏了昆山市实验小学姜敏老师执教的《寓言二则》,这节课犹如习习春风拂面而来,让人耳目一新。在语文教学提倡优质高效的今天,姜老师为我们竖起了一根标杆,会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下面就以《寓言二则》中的《揠苗助长》为例,谈一下我的学习感受。    一、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说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比帮助获取知识更重要。因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