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梅花岭记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日:“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日:“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驭骡、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日:“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日:“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日:“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日:“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倮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人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錢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时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岩、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童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奠敢为之表章者。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参考译文
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扬州)被清兵围困,形势危急。督相史忠烈公(史可法)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发誓以身殉城,但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到时谁能替我完成这个以死报国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当凭同姓的关系成为我的后人。我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辈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被攻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史德威流着泪,不能举刀,忠烈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撤退。撤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拥上来,副使马鸣骤、太守任民育以及都督刘肇基等众将领都战死了。忠烈于是瞪着眼对敌人说:“我就是史阁部。”于是被清兵押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称呼他为“先生”,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当初,忠烈留下遗言:“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史德威寻找史公的尸骨,却没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在梅花岭上。
有人说:“扬州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见忠烈穿青衣戴黑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跳入长江而死,不曾死在城内。”自从有了这种说法,长江南北就传说忠烈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抗清)义军大规模起义,都假托忠烈的名义(来号召群众),就好像陈涉起义时假托项燕的名义一样。吴中的孙兆奎先生因起兵失败,被清兵俘押到南京。经略洪承畴同他有老交情,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切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是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否确切知道原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是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洪承畴听后非常恼怒,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去杀了。
唉!有些成神成仙的荒唐怪诞的说法,说颜太师(颜真卿)因兵刃之祸而解脱成仙,文少保(文天祥)也因彻悟“大光明”佛法像蝉蜕皮一样遗下了躯壳而成佛,实际上他们都不曾死去。殊不知忠义是圣贤们自我奉行的道德准则,那种凛然正气浩大磅礴,永远存留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一定要以最终是否成仙成佛来看待他们呢?那种关于他们成为神仙的说法,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像忠烈的遗骨,虽然已不可能找到了,但百年之后,我登上梅花岭,同朋友们谈起忠烈临死前的话,没有一个人不泪如雨下,想见当年的围城光景,仿佛忠烈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这样看来,就不必去追究他是否果真成仙成佛了,更何况假托他没有死而冒他的名义这种做法呢?
史可法的坟墓旁还有镇江钱姓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扬州,总共五次才得以殉城而死,自杀时告诉父母要将自己火化,不要将尸骨留在这污秽的土地,扬州人就把她葬在这里。江西人王猷定、陕西人黄遵岩、广东人屈大均曾为她作传、撰铭、写哀词。
但还有未能全被表彰出来的事迹:我听说史可法的兄弟从翰林学士史可程以下,还有好几人,后来都到江都祭扫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义军失败,捉到了托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将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让史家男女都来辨认,这时史可法的八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轻漂亮,为他守节,也出来看这个托名者。大将军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强迫娶她,夫人自杀而死。当时因为她出于大将所逼,人们不敢表彰她。
唉,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降清,在国家沦亡之际,不能保持节操,而上疏明弘光帝要求惩处他,哪里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凭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辉精神呢?梅花洁白如雪,气味芬芳不染尘杂。将来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马鸣騄副使等想必要列入从祀的位置,还应当另外建一室来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辈。 赏读
中国历史发展到清代乾隆年间,明朝灭亡已经一百多年了,清朝的统治已十分稳固强大,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康乾盛世”正在延续。一百多年前改朝换代的刀光剑影已然暗淡,攻讨杀伐的血雨腥风早已消散,亲历那场惊心动魄的大变局的人们也早已凋零故去,社会矛盾已逐渐弥合,对普通民众而言,承平日久,正享受着太平安宁的日子,现世安好,波澜不惊。然而,有一个读书人,心里依然供奉着百年前的一个民族英雄,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缅怀那位英雄的悲壮事迹,不禁心潮澎湃,热泪滚滚,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梅花岭记》。他就是生活在乾隆年间的著名文学家全祖望,那位英雄就是壮烈殉国的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史可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忠贞不屈、勇赴国难的忠烈行为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和颂扬。人们视他为忠烈的化身,习惯称他为“忠烈”。清朝初年,扬州即建有祭祀、纪念他的祠庙。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连清廷也敬重他的忠勇壮举,清高宗乾隆称赞他说:“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追谥他为“忠正”,甚至还御笔亲题“褒慰忠魂”四字,以赞其英勇忠烈的气节。清朝大力褒扬史可法虽然有笼络人心的意图,但顺应了广大人民崇敬、爱戴英雄的心愿则是毫无疑问的。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则集中体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对民族英雄的仰慕,对浩然正气的歌颂,对民族精神的弘扬,用文字为这位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时间上溯到烽烟四起的明清易代之际。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大举入关。当时任朝廷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次年四月,清和硕豫亲王多铎率兵攻打扬州城,清兵至少十万人,扬州守兵仅万多人,力量對比悬殊。多铎不断劝降,史可法说:“我为朝廷首辅,岂肯反面事人?”多尔衮也写信劝降,史可法写下《复多尔衮书》,信中说:“‘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所以报也。”拒绝投降,表达了以死殉国的决心。攻城之前,多铎又亲自出马,连发五封劝降书,史可法封都不开,当众毁弃。大兵压境,敌众我寡,孤立无援,史可法清楚地知道,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但他决心舍生取义,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首先召集诸将说:“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接着写好遗书。25日,清兵破城。史可法拔刀自刎,被部属拦住,撤退时迎面遇上蜂拥而上的清兵,于是被俘。多铎以宾礼相待,口称先生,当面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骂不绝口,严词明志:“我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壮烈牺牲于南城楼上,时年仅44岁。一年后,其义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上。百年之后,文学家全祖望运用通过调查访问所得的生动事迹,以简练传神的文笔再现了史可法的英雄形象,抒发了自己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
《梅花岭记》看似游记,实则为人物传记。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梅花岭为线索,围绕史可法英勇就义这一中心事件,追述了史可法生前死后的一些事迹。生前事迹是正面描写。文章首先描述了在“江都围急”、“势不可为”的时局下,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自杀以成“大节”一件事,表达了他殉国的决心。大厦将倾,无力回天,但史可法义无反顾,从容不迫地做着殉国的准备,丝毫没有对死的恐惧和生的留恋,只是担心仓皇中落于敌人之手而死玷污了名节。在自杀不成,被部将护拥撤退遭遇大批清兵时,他临难不苟,挺身而出,堂堂正正报出自己的身份。敌帅多铎以礼待之,好言诱降,他宁死不屈,不为所动,大骂敌人,慷慨就义。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表现了他大义凛然的英勇气概。接着插叙他“我死当葬梅花岭上”的遗言,交代了他的衣冠冢的由来。文章第一次点出梅花岭这个地点,既是点题,又别有深意。梅花的傲骨凌寒,芬芳清远,不正是史可法人格精神的象征、写照吗?他要求死后葬在梅花岭,也正是以高洁芬芳的梅花精神自励吧!
文章所写史可法牺牲后的相关事迹,则从侧面有力烘托了史可法的高大形象。第三段首先写了史可法未死的传言和英、霍山义军托名他号召群众抗击清兵之事,表明广大民众对忠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以及英雄壮举的巨大影响,他虽死犹生,他的精神激励着不甘屈服的人们奋勇抗争。接下来作者叙述了孙兆奎抗清失败被俘后与洪承畴的一段对话。洪承畴与孙兆奎熟识,有交情,原以为可以从他那里打探一点史可法死讯的虚实,不料孙兆奎当即迎头痛击,反问道:“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尖锐的讽刺,让卖国贼恼羞成怒,急下杀手。此事似乎与史可法无关,但稍加品味,却是意味深长。它首先表现了孙兆奎对史可法的敬重和对史可法宁死不屈精神的效仿继承,显示了史可法崇高人格的感召力,表达了孙兆奎对洪承畴贪生怕死、投敌卖国卑劣行径的极端鄙弃和无情嘲讽。洪承畴虽成为清朝新贵,位居七省经略,但在爱国志士眼里,他早已死去,一文不值!此外,史可法的忠勇殉国与洪承畴的叛国求荣形成鲜明对比,反衬了史可法光昭日月的浩然正气。说到这,笔者想起了当时就流传甚广的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这副对联巧妙运用谐音双关(“成仇”与“承畴”同音)和对比的手法,把史可法和洪承畴的名字嵌入其中,赞颂史可法精忠报国的精神流芳百世,足以令后世效仿;而洪承畴在国家危难之际投降叛国、为虎作伥,成了天下人的仇敌,让人唾弃,遗臭万年。对联表达了人们对英雄和败类鲜明而强烈的爱憎之情。在史可法浩气千秋的高大形象面前,洪承畴永远都是一个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精神侏儒。文章后面还写了殉城而死的钱烈女和不畏权势所逼自杀殉节的史可法弟媳的事迹,进一步烘托了史可法的形象,表现了广大爱国民众的高尚气节。
作者在叙述之中暗寓褒贬情感,含蓄深沉,再辅以议论和抒情,使得文章的感情色彩更加浓烈,文章的主旨也更加鲜明突出。作者驳斥神仙诡诞之说是画蛇添足,指出为民族献身的英雄志士,“忠义”就是他们奉行的道德准则,他们视气节胜于自己的生命,“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梅花如雪,芳香不染。”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永远令后人崇仰,永远感动着、激励着后人。这就是英雄死难的意义之所在。就好比史可法,他的遗骸虽找不到了,但“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他依然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超越时空,感动后世,令人仰望膜拜。颜真卿,文天祥,史可法,……作者崇拜英雄,歌颂英雄,崇拜、歌颂的是英雄的精神、英雄的气节,从根本上说是颂扬我们民族那一脉相承的天地正气、民族精神,体现了作者对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珍视和大力弘扬。《梅花岭记》全文洋溢着一股悲壮昂扬的气氛,回荡着民族正气的黄钟大吕。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中华民族自古英雄辈出,特别是近百年来,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全中国,从抗美援朝到自卫反击战,从战火硝煙中的出生入死到和平年代的抢险救灾,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产生了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英雄壮举熔铸成我们的民族精神,支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我们民族血脉之所存,血性之所依,精魂之所在,是他们成就了我们民族的伟大和高贵。他们深明大义、威武不屈、视死如归、勇于担当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在任何时代都应是文明价值的中流砥柱。我们民族也一直有着崇拜英雄、崇仰先烈、崇尚正气的优良传统,继承英雄精神,弘扬民族正气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然而令人悲哀的是,时代发展至今天,社会上竟然出现了一股消解正气、诋毁歪曲抹黑英雄的歪风邪气。近年来,一些人毫无敬畏之心,无视公序良德,藐视主流价值,把恶搞当新潮,把无聊当有趣,对众多英雄大泼污水。从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雷锋到新时期的小英雄赖宁,一一糟蹋个遍。他们利用各种新媒体,胡说什么黄继光堵枪眼是假的、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还有个所谓的网络大V,竟把邱少云和赖宁当烤肉调侃。如此造谣中伤,亵渎先烈,丑化英雄,贬低崇高,蛀蚀健康的社会肌体,消解正能量,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病态。这些人频频干出这样一些卑劣猥琐的事来,不是居心险恶而不择手段,就是精神萎缩空虚,麻木不仁,哗众取宠。放眼世界各国,哪有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的?英雄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引领着民族前进的方向。因此,英雄是用来敬的,而不是用来糟蹋的,容不得半点亵渎与不敬。摧毁英雄,就是摧毁民族的精神支柱,势必毁掉民族的前途;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民族精神,捍卫民族的未来。世界上哪个国家没有自己国民崇拜的英雄?哪个民族不是把自己的英雄放在备受尊崇的位置,千方百计地加以维护、爱戴?当年目睹邱少云壮烈牺牲的老战士、87岁的郑时聪老人听到有人质疑邱少云英雄事迹时,拍着桌子愤慨地说:“英雄就是英雄,哪容得胡说!”是的,对我们自己的英雄,岂有不敬之理!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让我们重温一下1936年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的这段名言吧,它依然那样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梅花岭记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日:“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日:“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驭骡、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日:“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日:“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日:“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日:“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倮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人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錢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时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岩、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童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奠敢为之表章者。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参考译文
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扬州)被清兵围困,形势危急。督相史忠烈公(史可法)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发誓以身殉城,但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到时谁能替我完成这个以死报国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当凭同姓的关系成为我的后人。我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辈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被攻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史德威流着泪,不能举刀,忠烈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撤退。撤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拥上来,副使马鸣骤、太守任民育以及都督刘肇基等众将领都战死了。忠烈于是瞪着眼对敌人说:“我就是史阁部。”于是被清兵押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称呼他为“先生”,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当初,忠烈留下遗言:“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史德威寻找史公的尸骨,却没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在梅花岭上。
有人说:“扬州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见忠烈穿青衣戴黑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跳入长江而死,不曾死在城内。”自从有了这种说法,长江南北就传说忠烈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抗清)义军大规模起义,都假托忠烈的名义(来号召群众),就好像陈涉起义时假托项燕的名义一样。吴中的孙兆奎先生因起兵失败,被清兵俘押到南京。经略洪承畴同他有老交情,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切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是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否确切知道原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是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洪承畴听后非常恼怒,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去杀了。
唉!有些成神成仙的荒唐怪诞的说法,说颜太师(颜真卿)因兵刃之祸而解脱成仙,文少保(文天祥)也因彻悟“大光明”佛法像蝉蜕皮一样遗下了躯壳而成佛,实际上他们都不曾死去。殊不知忠义是圣贤们自我奉行的道德准则,那种凛然正气浩大磅礴,永远存留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一定要以最终是否成仙成佛来看待他们呢?那种关于他们成为神仙的说法,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像忠烈的遗骨,虽然已不可能找到了,但百年之后,我登上梅花岭,同朋友们谈起忠烈临死前的话,没有一个人不泪如雨下,想见当年的围城光景,仿佛忠烈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这样看来,就不必去追究他是否果真成仙成佛了,更何况假托他没有死而冒他的名义这种做法呢?
史可法的坟墓旁还有镇江钱姓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扬州,总共五次才得以殉城而死,自杀时告诉父母要将自己火化,不要将尸骨留在这污秽的土地,扬州人就把她葬在这里。江西人王猷定、陕西人黄遵岩、广东人屈大均曾为她作传、撰铭、写哀词。
但还有未能全被表彰出来的事迹:我听说史可法的兄弟从翰林学士史可程以下,还有好几人,后来都到江都祭扫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义军失败,捉到了托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将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让史家男女都来辨认,这时史可法的八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轻漂亮,为他守节,也出来看这个托名者。大将军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强迫娶她,夫人自杀而死。当时因为她出于大将所逼,人们不敢表彰她。
唉,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降清,在国家沦亡之际,不能保持节操,而上疏明弘光帝要求惩处他,哪里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凭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辉精神呢?梅花洁白如雪,气味芬芳不染尘杂。将来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马鸣騄副使等想必要列入从祀的位置,还应当另外建一室来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辈。 赏读
中国历史发展到清代乾隆年间,明朝灭亡已经一百多年了,清朝的统治已十分稳固强大,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康乾盛世”正在延续。一百多年前改朝换代的刀光剑影已然暗淡,攻讨杀伐的血雨腥风早已消散,亲历那场惊心动魄的大变局的人们也早已凋零故去,社会矛盾已逐渐弥合,对普通民众而言,承平日久,正享受着太平安宁的日子,现世安好,波澜不惊。然而,有一个读书人,心里依然供奉着百年前的一个民族英雄,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缅怀那位英雄的悲壮事迹,不禁心潮澎湃,热泪滚滚,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梅花岭记》。他就是生活在乾隆年间的著名文学家全祖望,那位英雄就是壮烈殉国的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史可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忠贞不屈、勇赴国难的忠烈行为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和颂扬。人们视他为忠烈的化身,习惯称他为“忠烈”。清朝初年,扬州即建有祭祀、纪念他的祠庙。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连清廷也敬重他的忠勇壮举,清高宗乾隆称赞他说:“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追谥他为“忠正”,甚至还御笔亲题“褒慰忠魂”四字,以赞其英勇忠烈的气节。清朝大力褒扬史可法虽然有笼络人心的意图,但顺应了广大人民崇敬、爱戴英雄的心愿则是毫无疑问的。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则集中体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对民族英雄的仰慕,对浩然正气的歌颂,对民族精神的弘扬,用文字为这位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时间上溯到烽烟四起的明清易代之际。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大举入关。当时任朝廷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次年四月,清和硕豫亲王多铎率兵攻打扬州城,清兵至少十万人,扬州守兵仅万多人,力量對比悬殊。多铎不断劝降,史可法说:“我为朝廷首辅,岂肯反面事人?”多尔衮也写信劝降,史可法写下《复多尔衮书》,信中说:“‘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所以报也。”拒绝投降,表达了以死殉国的决心。攻城之前,多铎又亲自出马,连发五封劝降书,史可法封都不开,当众毁弃。大兵压境,敌众我寡,孤立无援,史可法清楚地知道,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但他决心舍生取义,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首先召集诸将说:“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接着写好遗书。25日,清兵破城。史可法拔刀自刎,被部属拦住,撤退时迎面遇上蜂拥而上的清兵,于是被俘。多铎以宾礼相待,口称先生,当面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骂不绝口,严词明志:“我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壮烈牺牲于南城楼上,时年仅44岁。一年后,其义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上。百年之后,文学家全祖望运用通过调查访问所得的生动事迹,以简练传神的文笔再现了史可法的英雄形象,抒发了自己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
《梅花岭记》看似游记,实则为人物传记。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梅花岭为线索,围绕史可法英勇就义这一中心事件,追述了史可法生前死后的一些事迹。生前事迹是正面描写。文章首先描述了在“江都围急”、“势不可为”的时局下,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自杀以成“大节”一件事,表达了他殉国的决心。大厦将倾,无力回天,但史可法义无反顾,从容不迫地做着殉国的准备,丝毫没有对死的恐惧和生的留恋,只是担心仓皇中落于敌人之手而死玷污了名节。在自杀不成,被部将护拥撤退遭遇大批清兵时,他临难不苟,挺身而出,堂堂正正报出自己的身份。敌帅多铎以礼待之,好言诱降,他宁死不屈,不为所动,大骂敌人,慷慨就义。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表现了他大义凛然的英勇气概。接着插叙他“我死当葬梅花岭上”的遗言,交代了他的衣冠冢的由来。文章第一次点出梅花岭这个地点,既是点题,又别有深意。梅花的傲骨凌寒,芬芳清远,不正是史可法人格精神的象征、写照吗?他要求死后葬在梅花岭,也正是以高洁芬芳的梅花精神自励吧!
文章所写史可法牺牲后的相关事迹,则从侧面有力烘托了史可法的高大形象。第三段首先写了史可法未死的传言和英、霍山义军托名他号召群众抗击清兵之事,表明广大民众对忠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以及英雄壮举的巨大影响,他虽死犹生,他的精神激励着不甘屈服的人们奋勇抗争。接下来作者叙述了孙兆奎抗清失败被俘后与洪承畴的一段对话。洪承畴与孙兆奎熟识,有交情,原以为可以从他那里打探一点史可法死讯的虚实,不料孙兆奎当即迎头痛击,反问道:“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尖锐的讽刺,让卖国贼恼羞成怒,急下杀手。此事似乎与史可法无关,但稍加品味,却是意味深长。它首先表现了孙兆奎对史可法的敬重和对史可法宁死不屈精神的效仿继承,显示了史可法崇高人格的感召力,表达了孙兆奎对洪承畴贪生怕死、投敌卖国卑劣行径的极端鄙弃和无情嘲讽。洪承畴虽成为清朝新贵,位居七省经略,但在爱国志士眼里,他早已死去,一文不值!此外,史可法的忠勇殉国与洪承畴的叛国求荣形成鲜明对比,反衬了史可法光昭日月的浩然正气。说到这,笔者想起了当时就流传甚广的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这副对联巧妙运用谐音双关(“成仇”与“承畴”同音)和对比的手法,把史可法和洪承畴的名字嵌入其中,赞颂史可法精忠报国的精神流芳百世,足以令后世效仿;而洪承畴在国家危难之际投降叛国、为虎作伥,成了天下人的仇敌,让人唾弃,遗臭万年。对联表达了人们对英雄和败类鲜明而强烈的爱憎之情。在史可法浩气千秋的高大形象面前,洪承畴永远都是一个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精神侏儒。文章后面还写了殉城而死的钱烈女和不畏权势所逼自杀殉节的史可法弟媳的事迹,进一步烘托了史可法的形象,表现了广大爱国民众的高尚气节。
作者在叙述之中暗寓褒贬情感,含蓄深沉,再辅以议论和抒情,使得文章的感情色彩更加浓烈,文章的主旨也更加鲜明突出。作者驳斥神仙诡诞之说是画蛇添足,指出为民族献身的英雄志士,“忠义”就是他们奉行的道德准则,他们视气节胜于自己的生命,“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梅花如雪,芳香不染。”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永远令后人崇仰,永远感动着、激励着后人。这就是英雄死难的意义之所在。就好比史可法,他的遗骸虽找不到了,但“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他依然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超越时空,感动后世,令人仰望膜拜。颜真卿,文天祥,史可法,……作者崇拜英雄,歌颂英雄,崇拜、歌颂的是英雄的精神、英雄的气节,从根本上说是颂扬我们民族那一脉相承的天地正气、民族精神,体现了作者对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珍视和大力弘扬。《梅花岭记》全文洋溢着一股悲壮昂扬的气氛,回荡着民族正气的黄钟大吕。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中华民族自古英雄辈出,特别是近百年来,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全中国,从抗美援朝到自卫反击战,从战火硝煙中的出生入死到和平年代的抢险救灾,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产生了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英雄壮举熔铸成我们的民族精神,支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我们民族血脉之所存,血性之所依,精魂之所在,是他们成就了我们民族的伟大和高贵。他们深明大义、威武不屈、视死如归、勇于担当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在任何时代都应是文明价值的中流砥柱。我们民族也一直有着崇拜英雄、崇仰先烈、崇尚正气的优良传统,继承英雄精神,弘扬民族正气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然而令人悲哀的是,时代发展至今天,社会上竟然出现了一股消解正气、诋毁歪曲抹黑英雄的歪风邪气。近年来,一些人毫无敬畏之心,无视公序良德,藐视主流价值,把恶搞当新潮,把无聊当有趣,对众多英雄大泼污水。从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雷锋到新时期的小英雄赖宁,一一糟蹋个遍。他们利用各种新媒体,胡说什么黄继光堵枪眼是假的、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还有个所谓的网络大V,竟把邱少云和赖宁当烤肉调侃。如此造谣中伤,亵渎先烈,丑化英雄,贬低崇高,蛀蚀健康的社会肌体,消解正能量,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病态。这些人频频干出这样一些卑劣猥琐的事来,不是居心险恶而不择手段,就是精神萎缩空虚,麻木不仁,哗众取宠。放眼世界各国,哪有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的?英雄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引领着民族前进的方向。因此,英雄是用来敬的,而不是用来糟蹋的,容不得半点亵渎与不敬。摧毁英雄,就是摧毁民族的精神支柱,势必毁掉民族的前途;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民族精神,捍卫民族的未来。世界上哪个国家没有自己国民崇拜的英雄?哪个民族不是把自己的英雄放在备受尊崇的位置,千方百计地加以维护、爱戴?当年目睹邱少云壮烈牺牲的老战士、87岁的郑时聪老人听到有人质疑邱少云英雄事迹时,拍着桌子愤慨地说:“英雄就是英雄,哪容得胡说!”是的,对我们自己的英雄,岂有不敬之理!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让我们重温一下1936年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的这段名言吧,它依然那样发人深省、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