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个音乐作品中,不同的演奏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与演奏者自身的文化基础,音乐观和他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底蕴下生活的人也就有了不同的艺术观及音乐观。西方人的音乐观与我们的音乐观有所不同,这是历史与文化的不同造成的。我们不能为了让他们承认而改变我们对音乐的理解。西方音乐需要不同文化下的演奏家及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音乐观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改变才能发展,进步。音乐的历史证明,我们只能有了自己的音乐语言才会真正的成功,否则永远都是别人身后的“影子”。我们中国演奏家必须得有自己对西方音乐的思考和探索,对外国音乐作品的演奏有我们的创新的表达方式及音乐语言,这样才能表达出属于我们中华文化的“西方音乐”。
【关键词】弦乐;西方音乐;二度创作
看了北京音乐节中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音乐会,他演奏了乔治€Y尭袷参隆肚白嗲啡祝恍に顾莆妗禗大调奏鸣曲》等作品。在整个音乐会中,观众的掌声一次又一次的响起,一次比一次热烈,剧院的屋顶仿佛都在与雷鸣的掌声一起颤抖。他的演奏为什么比别的大提琴演奏大师更能打动我们?为什么听到他的演奏似乎能触摸到我们中国听众灵魂深处的某些东西,仿佛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一般?这引起我对弦乐演奏中国化的一些思考。
每个音乐作品中,不同的演奏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与演奏者自身的文化基础,音乐观和他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底蕴下生活的人也就有了不同的艺术观及音乐观。我们对艺术有着自己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追求。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我们的文化璀璨,丰富。世界的文明来自东方,我们曾影响西方数百年,文化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不断前进的。今天,整个世界的主流文化来自西方,但是没有任何文化现象是孤立存在,静止不变的。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中,它已经跨越大洋来到我们身边,虽然它来自西方,但它已经属于全人类。所以,对于“西方音乐的演奏”我们该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使它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音乐”。民族的是世界的。反之,世界的该具有各民族的特色。
在这个人类全球化的时代,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所有外来的东西在我们身边似乎都在悄悄的改变,变得更适合我们自己,所谓的“中国再造”。音乐也不例外,音乐演奏也不例外,马友友的成功也不是偶然。我认为他的演奏具有很浓烈的东方特质,他演奏大提琴音色柔美而不软弱,有激情而不疯狂,抒情中又不失理智,把要表达的感情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是一种自然,和谐,清新的美,西方乐评人把这种美称之为东方美的极致。这正符合中华文化所追求的“中和之美”。古代文人认为,人的技巧一旦达到最成熟的状态,就成为和自然一样的天然的东西,又不是原来的自然,而是高于自然的,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马友友的琴声好似一幅国画,用笔大方,色彩鲜艳,看似自由又不失章法。这就是马友友音乐的与众不同,也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所在。马友友的琴声打动了西方听众,更打动了我们中国听众。他的琴声好似一缕来自东方的阳光,给西方音乐添加了一种新的颜色,使整个画卷更加绚丽,丰富。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曾说过:“音乐是孕而未化的语言,语言是孕而未化的音乐。”由于语言的差异甚至方言的差异也可能造成音乐旋律的不同。沈洽所著《音腔论》中,对欧洲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做了比较,固定音高是最显著的差别。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可在每一个音上做到包括音高、力度、音色的细微量变,形成曲线音感。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对音乐演奏必定有益。著名钢琴家鲍蕙荞曾经讲过:“作为本民族的音乐家不去演奏自己民族的作品,其它民族的音乐家也就更难做到很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才会深入的理解这些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可能还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但你一定要用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去理解,去把它们推出来。”西方音乐需要不同文化下的演奏家及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音乐观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改变才能发展,进步。我们中国演奏家必须得有自己对西方音乐的思考和探索,对外国音乐作品的演奏有我们的创新的表达方式及音乐语言,这样才能表达出属于我们中华文化的“西方音乐”。
西方人的音乐观与我们的音乐观有所不同,这是历史与文化的不同造成的。我们不能为了让他们承认而改变我们对音乐的理解。文化艺术的标准往往是认为的,是主观的,好与不好经常是由强者定论的。西方的文化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天生的优越感,如同在政治领域,他们用他们的民主模式来衡量其他一切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西方民主等于先进,否则等于落后。符合他们审美的(下转第56页)(上接第53页)演奏等于先进,否则等于落后。东方文化在他们眼中只有过去没有现在和将来,所以一个来自东方的,在西方学习过音乐的音乐家(西方人认为是他们的好学生的音乐家)的成功,是证明他们正确的再好不过的理由。我们又何必非得让他们承认而改变自己,失去自己呢?王安石说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圣贤不足师。”凡事打个问号,西方人有对他们音乐的追求,那是他们那个时代给予他们的特有的追求。我们有我们的“法则”,那与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就像血与肉一样紧密相连。我们欣赏西方人演奏的音乐,理解他们的感受,但我们一定要明确他们认为好的音乐演奏不是唯一的“法则”。就像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说话就永远不会有我们的语言一样。我国民族音乐有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它在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中,不论在创作表演和理论基础方面还是在音乐形象的塑造、表情达意的方式、音乐体裁形式等各种表现手法上都慢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音乐的历史证明,我们只能有了自己的音乐语言才会真正的成功,否则永远都是别人身后的“影子”。
我们该怎么用我们自己的音乐语言“说话”呢?演奏被称作是“二度创作”。在“二度创作”中,演奏者必定会融入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音乐。就像有的人在高兴时会开怀大笑;有人是腼腆而含蓄的笑;而有人是和蔼可亲的笑;还有人是善良纯真的笑;所有人的“笑”都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演奏也是一样,被不同文化影响的演奏家们有他们独特“笑”的方式和尺度,艺术的表达方式往往都不是唯一的。我们中华文化自古以来追求至纯,至美,含蓄,融于自然地一种创作境界,这种对艺术独特的追求与其他民族很不相同。用一颗“中国心”去感受,去演绎,去创作音乐。这样才能与我们听众的“心”更深刻的交流,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打动更多人的“心”,被更多人所接受。
其实不光是弦乐演奏,其他乐器也如此,所有西洋乐器都应该有这样的思考,如钢琴,长笛,小号……都是如此。用我们的“语言”,用我们表达艺术的方式,追求我们独特的演奏风格及音乐观。没有谈具体的作品是因为,“演奏民族化”需要宏观的认识和改变我们对西方音乐演奏的审美追求,并不是某一首作品的改变。
作为一名音乐人,个人的知识薄,认识浅,不可能为中国的演奏家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有这样的思考。这可能不是一两个人,不是一两代人能解决的问题,但我今后会继续思考下去,会继续探索下去,为我们民族音乐,为我们民族艺术的将来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今后的历史会证明,世界音乐的前进需要我们民族的文化元素,需要像我们一样的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撞击,改变,交融,进步。从我们做起,从今天做起吧!
参考文献:
[1] 关立红.谈对近现代中国大提琴作品风格及演奏的体会[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01)
[2] 马春莲.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时性观察[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3] 冯彬彬.中外音乐交流述略[J]. 美与时代. 2004(10)
【关键词】弦乐;西方音乐;二度创作
看了北京音乐节中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音乐会,他演奏了乔治€Y尭袷参隆肚白嗲啡祝恍に顾莆妗禗大调奏鸣曲》等作品。在整个音乐会中,观众的掌声一次又一次的响起,一次比一次热烈,剧院的屋顶仿佛都在与雷鸣的掌声一起颤抖。他的演奏为什么比别的大提琴演奏大师更能打动我们?为什么听到他的演奏似乎能触摸到我们中国听众灵魂深处的某些东西,仿佛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一般?这引起我对弦乐演奏中国化的一些思考。
每个音乐作品中,不同的演奏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与演奏者自身的文化基础,音乐观和他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底蕴下生活的人也就有了不同的艺术观及音乐观。我们对艺术有着自己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追求。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我们的文化璀璨,丰富。世界的文明来自东方,我们曾影响西方数百年,文化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不断前进的。今天,整个世界的主流文化来自西方,但是没有任何文化现象是孤立存在,静止不变的。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中,它已经跨越大洋来到我们身边,虽然它来自西方,但它已经属于全人类。所以,对于“西方音乐的演奏”我们该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使它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音乐”。民族的是世界的。反之,世界的该具有各民族的特色。
在这个人类全球化的时代,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所有外来的东西在我们身边似乎都在悄悄的改变,变得更适合我们自己,所谓的“中国再造”。音乐也不例外,音乐演奏也不例外,马友友的成功也不是偶然。我认为他的演奏具有很浓烈的东方特质,他演奏大提琴音色柔美而不软弱,有激情而不疯狂,抒情中又不失理智,把要表达的感情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是一种自然,和谐,清新的美,西方乐评人把这种美称之为东方美的极致。这正符合中华文化所追求的“中和之美”。古代文人认为,人的技巧一旦达到最成熟的状态,就成为和自然一样的天然的东西,又不是原来的自然,而是高于自然的,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马友友的琴声好似一幅国画,用笔大方,色彩鲜艳,看似自由又不失章法。这就是马友友音乐的与众不同,也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所在。马友友的琴声打动了西方听众,更打动了我们中国听众。他的琴声好似一缕来自东方的阳光,给西方音乐添加了一种新的颜色,使整个画卷更加绚丽,丰富。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曾说过:“音乐是孕而未化的语言,语言是孕而未化的音乐。”由于语言的差异甚至方言的差异也可能造成音乐旋律的不同。沈洽所著《音腔论》中,对欧洲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做了比较,固定音高是最显著的差别。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可在每一个音上做到包括音高、力度、音色的细微量变,形成曲线音感。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对音乐演奏必定有益。著名钢琴家鲍蕙荞曾经讲过:“作为本民族的音乐家不去演奏自己民族的作品,其它民族的音乐家也就更难做到很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才会深入的理解这些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可能还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但你一定要用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去理解,去把它们推出来。”西方音乐需要不同文化下的演奏家及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音乐观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改变才能发展,进步。我们中国演奏家必须得有自己对西方音乐的思考和探索,对外国音乐作品的演奏有我们的创新的表达方式及音乐语言,这样才能表达出属于我们中华文化的“西方音乐”。
西方人的音乐观与我们的音乐观有所不同,这是历史与文化的不同造成的。我们不能为了让他们承认而改变我们对音乐的理解。文化艺术的标准往往是认为的,是主观的,好与不好经常是由强者定论的。西方的文化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天生的优越感,如同在政治领域,他们用他们的民主模式来衡量其他一切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西方民主等于先进,否则等于落后。符合他们审美的(下转第56页)(上接第53页)演奏等于先进,否则等于落后。东方文化在他们眼中只有过去没有现在和将来,所以一个来自东方的,在西方学习过音乐的音乐家(西方人认为是他们的好学生的音乐家)的成功,是证明他们正确的再好不过的理由。我们又何必非得让他们承认而改变自己,失去自己呢?王安石说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圣贤不足师。”凡事打个问号,西方人有对他们音乐的追求,那是他们那个时代给予他们的特有的追求。我们有我们的“法则”,那与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就像血与肉一样紧密相连。我们欣赏西方人演奏的音乐,理解他们的感受,但我们一定要明确他们认为好的音乐演奏不是唯一的“法则”。就像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说话就永远不会有我们的语言一样。我国民族音乐有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它在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中,不论在创作表演和理论基础方面还是在音乐形象的塑造、表情达意的方式、音乐体裁形式等各种表现手法上都慢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音乐的历史证明,我们只能有了自己的音乐语言才会真正的成功,否则永远都是别人身后的“影子”。
我们该怎么用我们自己的音乐语言“说话”呢?演奏被称作是“二度创作”。在“二度创作”中,演奏者必定会融入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音乐。就像有的人在高兴时会开怀大笑;有人是腼腆而含蓄的笑;而有人是和蔼可亲的笑;还有人是善良纯真的笑;所有人的“笑”都不同,但结果是相同的。演奏也是一样,被不同文化影响的演奏家们有他们独特“笑”的方式和尺度,艺术的表达方式往往都不是唯一的。我们中华文化自古以来追求至纯,至美,含蓄,融于自然地一种创作境界,这种对艺术独特的追求与其他民族很不相同。用一颗“中国心”去感受,去演绎,去创作音乐。这样才能与我们听众的“心”更深刻的交流,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打动更多人的“心”,被更多人所接受。
其实不光是弦乐演奏,其他乐器也如此,所有西洋乐器都应该有这样的思考,如钢琴,长笛,小号……都是如此。用我们的“语言”,用我们表达艺术的方式,追求我们独特的演奏风格及音乐观。没有谈具体的作品是因为,“演奏民族化”需要宏观的认识和改变我们对西方音乐演奏的审美追求,并不是某一首作品的改变。
作为一名音乐人,个人的知识薄,认识浅,不可能为中国的演奏家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有这样的思考。这可能不是一两个人,不是一两代人能解决的问题,但我今后会继续思考下去,会继续探索下去,为我们民族音乐,为我们民族艺术的将来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今后的历史会证明,世界音乐的前进需要我们民族的文化元素,需要像我们一样的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撞击,改变,交融,进步。从我们做起,从今天做起吧!
参考文献:
[1] 关立红.谈对近现代中国大提琴作品风格及演奏的体会[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01)
[2] 马春莲.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时性观察[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3] 冯彬彬.中外音乐交流述略[J]. 美与时代. 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