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工具,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用能力的欠缺必定会导致语用失误,最终造成交际的失败。在实际教学中外语教师和学生多偏重于语言的知识,而忽略语用性知识。本文就如何在听力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一些建议和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语用能力 培养
语言是人类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任何语言的教与学,所涉及的都不会是单纯的语言问题,它与所属的文化息息相关,与学习者的知识体系息息相关。因为人类语言不是悬浮在真空之中的孤立体,它是相关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Snel1. Hornlby 1988/1995:39)。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首先接触的是不同文化领域及背景下产生的语言,并以此作为媒介来传递信息。如何准确地传递信息,是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交际目的的重点,这要求交际双方必须通晓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由于语言的使用受到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的制约,所以,文化在语言学习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段再卉,2003)。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是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1)在1995年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先提出的。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or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行为源与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民族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诸语境,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造成冲突和故障。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一般理解为至少包括语言能力(1anguage 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 competence)。语用能力包括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由于不同语言的话语方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就会出现交际失败。我国著名学者何自然认为:“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为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语言的使用者就必须学会针对特定的语境,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为了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语言的接受者就必须了解言语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何自然,1997)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语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增加了交际困难,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场合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交际效果。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用能力的欠缺必定会导致语用失误。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如果学生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出现语法错误,虽然会令交际对方不快,甚至会影响交际,但由于这类错误属于表层结构的错误,比较易于识别,而且由于学生是“外国人”,故尚且能得到对方不同程度的容忍。如果学生英语讲得很流利,却不注意结合语境,准确、得体地使用英语,在言谈中就会因表达不当,而显得不礼貌或冒失唐突,这无疑会得罪交际对方(叶邵宁,腾巧云,2003)。正如Thomas(1995)所指出的那样,在言语交际中,说话时没能遵循标准的语法模式,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就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behaving badly),甚至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有实验研究表明,一些语用知识具有普遍性,即外语学习者懂得遵守会话组织原则;懂得间接表述语用意图及利用语境和其他语言资源来理解间接表达的意义等等;而另外一些语用知识在稍作调整后就可以成功地从母语迁移到外语里。但有专家的调查结果表明语用能力不会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自然地提高,这说明了语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到重视并纳入教学内容,否则,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免会出现语用失误。
三、造成学生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
1. 教学中脱离语境。过去,教师强调的是语言现象,把重点放在了语言语境下的交际和理解,忽略了非语言环境的重要性。目前的英语课堂,多数教师习惯脱离语境来教授,很少注意到语言的正确使用上。教学模式基本上仍是“语言知识”型的。拿词汇教学为例,教师习惯上是先教授发音,告知词义,然后再举几个相关的短语。造成学生了解其意思,却不能正确地在合适的语境中使用。比如,学生都知道“duty”的意思,当他们为老师擦黑板后,面对老师的谢意,他们就按照汉语的理解回答“It’s my duty”,而不知道恰当地使用“It’s my pleasure.”正是由于他们不了解“语言形式”与“交际意义”之间的关系,在实施言语行为时,产生了语用失误。
2. 教学中忽略了文化差异。毫无疑问,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pair,1921)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人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等的总体(即文化)而独立存在(邓炎昌,刘润清,1997)。对于说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来说,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势必存在着文化差异。比如,教师可能会教授给学生这样的句型,“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salary?”等,而没有给予适当的解释。正如我们所知,这些在西方国家是忌讳的问题。因此,中国学生在与外国人交际时,经常造成类似的语用失误。要知道,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会话原则与礼貌原则。
3. 过分强调了教师的角色作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教师被看作是教学的中心。他们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教室成了知识灌输的地方。学生进行交际的机会也被剥夺了。所以,学生很少有机会在教室用英语进行交流。然而,只有通过使用,学生们才知道如何在正确的语境下使用他们学过的词汇和句型。
4. 教师自身的问题。不当的教学势必会导致语用失误。例如,多数教师习惯采用语法翻译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意或根本不注意文化知识的传授,有些教师本身对跨文化语用知识知之甚少。
5. 教材的缺陷。在中国,学生很少有合适的交际机会来获得语言知识,他们只能从书本上和教师的传授来学习。但是,多数的课本很少或几乎没有涵盖语用方面的知识,要靠教师自身摸索后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很多课本的语篇内容也已经过时,很多是十多年前的文章和句式。
四、听力课堂上语用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听说教程》(Listening and Speaking)的使用,谈谈如何在听说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1. 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学好英语不仅仅是掌握它的发音、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能像本族使用者那样正确地使用英语。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重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十分必要。例如,对于听到对方的恭维,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回答:
Foreigner:Your shirt is very beautiful .
Chinese:No,no. It’s just a very common one.
如果是外国人,他听到后会感到十分窘迫,这么回答会让他感到他缺乏审美感。所以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回答是“Thanks.”同样,学生有了跨文化意识后,即使他们学会了“Have you eaten?”这样的话语,也不会冒昧地用在与外国人打招呼的场合中。作为英语教师,要必须使学生首先明确认识到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方式,从而应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2. 语言知识的讲授结合语用知识来进行。语言知识的讲授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首先从语音语调抓起。新生入校后,我校进行了两个月的语音达标训练,目的是培养其准确的发音和语音语调。在听的基础上尽量模仿、重复,侧重点是纠正发音。正如我们所知,个人的感情色彩以及侧重点会影响到其使用的语调。例如,在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问候,但同样是“Hello.”不同的重音其表达的感情也会有所不同。
hello. (0 1 ,rise-fall) (说话人遇到了一位很久不见的朋友。)
hello. ( →1,flat-fall) (说话人有些不高兴。)
Hello. (1 0 1 ,rise-fall-rise) (说话人惊讶地遇到了一位朋友。)
并不是像学生过去所学到的,陈述语句在句尾要使用降调。再如在第二册第十八单元出现了drugstore一词。在英美国家,drugstore在出售药品的同时也会出售杂货,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去drugstore买牙膏了。
3. 扩大知识面,补充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因此,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交际文化”是指直接影响交际信息传递的背景知识和普通的文化模式。交际文化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包括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时间观空间观以及审美价值观等,交际文化可随交际另一方的社会背景而发生变化。所以外语教学过程中离不开交际文化的导入。利用教材里出现的跨文化语用想象,讲解语用现象的含义,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语用知识的使用场合及含义。例如在第二册第十五单元“real world listening”这一部分出现了老板邀请职员出去这一情景。在一些文化背景下有可能被认为是工作之余进行社会交往的一部分。而在西方文化当中,工作之余的时间是私人时间,所以学生就会了解为什么会出现Katherine不情愿的情况了。
4.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语言形式正确,还要重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以便有利于语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教师要给学生机会,为学生提供社交场合,围绕话题有目的地使学生发挥作用,帮助学生置身较真实的情景中。例如在第二册第十四单元给学生安排的课后对话就是关于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的讨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作出的对话相当令人满意。目前大家认可的交际式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下,可以组织学生对语境进行设想和对文化习俗进行对比讨论,教学手段实行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课件、图片、网络等多媒体,更好更快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语言,接触真实情景下的语境知识。当然,教师也应该不断地丰富自身,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用方面的知识。
5. 尽量采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语言材料选取自“真实材料”,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从课外找一些“真实材料”,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的同时提高其语用能力,例如真实的新闻,电影片段,流行音乐等,可以让他们整理内容,进行配音等。
五、结论
在偌大的世界将成为“地球村”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在接触和碰撞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这必定会影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更应重视实践性,将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其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打破“就语言而教授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外语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强化他们的文化认知能力,为其今后的跨文化交流打下扎实的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Snell-Hornby,Mary. 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Revised edition)[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88/1995.
[2]Thomas,J. 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Longman,1995.
[3]段再卉.论语言交际的文化意义与移情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39.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7.
[5]叶邵宁,腾巧云.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3,(6):66.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语用能力 培养
语言是人类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任何语言的教与学,所涉及的都不会是单纯的语言问题,它与所属的文化息息相关,与学习者的知识体系息息相关。因为人类语言不是悬浮在真空之中的孤立体,它是相关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Snel1. Hornlby 1988/1995:39)。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首先接触的是不同文化领域及背景下产生的语言,并以此作为媒介来传递信息。如何准确地传递信息,是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交际目的的重点,这要求交际双方必须通晓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由于语言的使用受到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的制约,所以,文化在语言学习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段再卉,2003)。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是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1)在1995年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先提出的。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or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行为源与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民族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诸语境,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造成冲突和故障。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一般理解为至少包括语言能力(1anguage 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 competence)。语用能力包括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言能力。由于不同语言的话语方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就会出现交际失败。我国著名学者何自然认为:“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为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语言的使用者就必须学会针对特定的语境,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为了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语言的接受者就必须了解言语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何自然,1997)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语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增加了交际困难,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场合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交际效果。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用能力的欠缺必定会导致语用失误。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如果学生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出现语法错误,虽然会令交际对方不快,甚至会影响交际,但由于这类错误属于表层结构的错误,比较易于识别,而且由于学生是“外国人”,故尚且能得到对方不同程度的容忍。如果学生英语讲得很流利,却不注意结合语境,准确、得体地使用英语,在言谈中就会因表达不当,而显得不礼貌或冒失唐突,这无疑会得罪交际对方(叶邵宁,腾巧云,2003)。正如Thomas(1995)所指出的那样,在言语交际中,说话时没能遵循标准的语法模式,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就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behaving badly),甚至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有实验研究表明,一些语用知识具有普遍性,即外语学习者懂得遵守会话组织原则;懂得间接表述语用意图及利用语境和其他语言资源来理解间接表达的意义等等;而另外一些语用知识在稍作调整后就可以成功地从母语迁移到外语里。但有专家的调查结果表明语用能力不会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自然地提高,这说明了语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到重视并纳入教学内容,否则,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免会出现语用失误。
三、造成学生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
1. 教学中脱离语境。过去,教师强调的是语言现象,把重点放在了语言语境下的交际和理解,忽略了非语言环境的重要性。目前的英语课堂,多数教师习惯脱离语境来教授,很少注意到语言的正确使用上。教学模式基本上仍是“语言知识”型的。拿词汇教学为例,教师习惯上是先教授发音,告知词义,然后再举几个相关的短语。造成学生了解其意思,却不能正确地在合适的语境中使用。比如,学生都知道“duty”的意思,当他们为老师擦黑板后,面对老师的谢意,他们就按照汉语的理解回答“It’s my duty”,而不知道恰当地使用“It’s my pleasure.”正是由于他们不了解“语言形式”与“交际意义”之间的关系,在实施言语行为时,产生了语用失误。
2. 教学中忽略了文化差异。毫无疑问,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pair,1921)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人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等的总体(即文化)而独立存在(邓炎昌,刘润清,1997)。对于说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来说,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势必存在着文化差异。比如,教师可能会教授给学生这样的句型,“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salary?”等,而没有给予适当的解释。正如我们所知,这些在西方国家是忌讳的问题。因此,中国学生在与外国人交际时,经常造成类似的语用失误。要知道,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会话原则与礼貌原则。
3. 过分强调了教师的角色作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教师被看作是教学的中心。他们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教室成了知识灌输的地方。学生进行交际的机会也被剥夺了。所以,学生很少有机会在教室用英语进行交流。然而,只有通过使用,学生们才知道如何在正确的语境下使用他们学过的词汇和句型。
4. 教师自身的问题。不当的教学势必会导致语用失误。例如,多数教师习惯采用语法翻译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意或根本不注意文化知识的传授,有些教师本身对跨文化语用知识知之甚少。
5. 教材的缺陷。在中国,学生很少有合适的交际机会来获得语言知识,他们只能从书本上和教师的传授来学习。但是,多数的课本很少或几乎没有涵盖语用方面的知识,要靠教师自身摸索后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很多课本的语篇内容也已经过时,很多是十多年前的文章和句式。
四、听力课堂上语用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听说教程》(Listening and Speaking)的使用,谈谈如何在听说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1. 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学好英语不仅仅是掌握它的发音、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能像本族使用者那样正确地使用英语。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重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十分必要。例如,对于听到对方的恭维,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回答:
Foreigner:Your shirt is very beautiful .
Chinese:No,no. It’s just a very common one.
如果是外国人,他听到后会感到十分窘迫,这么回答会让他感到他缺乏审美感。所以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回答是“Thanks.”同样,学生有了跨文化意识后,即使他们学会了“Have you eaten?”这样的话语,也不会冒昧地用在与外国人打招呼的场合中。作为英语教师,要必须使学生首先明确认识到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方式,从而应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2. 语言知识的讲授结合语用知识来进行。语言知识的讲授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首先从语音语调抓起。新生入校后,我校进行了两个月的语音达标训练,目的是培养其准确的发音和语音语调。在听的基础上尽量模仿、重复,侧重点是纠正发音。正如我们所知,个人的感情色彩以及侧重点会影响到其使用的语调。例如,在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问候,但同样是“Hello.”不同的重音其表达的感情也会有所不同。
hello. (0 1 ,rise-fall) (说话人遇到了一位很久不见的朋友。)
hello. ( →1,flat-fall) (说话人有些不高兴。)
Hello. (1 0 1 ,rise-fall-rise) (说话人惊讶地遇到了一位朋友。)
并不是像学生过去所学到的,陈述语句在句尾要使用降调。再如在第二册第十八单元出现了drugstore一词。在英美国家,drugstore在出售药品的同时也会出售杂货,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去drugstore买牙膏了。
3. 扩大知识面,补充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因此,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交际文化”是指直接影响交际信息传递的背景知识和普通的文化模式。交际文化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包括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时间观空间观以及审美价值观等,交际文化可随交际另一方的社会背景而发生变化。所以外语教学过程中离不开交际文化的导入。利用教材里出现的跨文化语用想象,讲解语用现象的含义,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语用知识的使用场合及含义。例如在第二册第十五单元“real world listening”这一部分出现了老板邀请职员出去这一情景。在一些文化背景下有可能被认为是工作之余进行社会交往的一部分。而在西方文化当中,工作之余的时间是私人时间,所以学生就会了解为什么会出现Katherine不情愿的情况了。
4.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语言形式正确,还要重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以便有利于语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教师要给学生机会,为学生提供社交场合,围绕话题有目的地使学生发挥作用,帮助学生置身较真实的情景中。例如在第二册第十四单元给学生安排的课后对话就是关于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的讨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作出的对话相当令人满意。目前大家认可的交际式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下,可以组织学生对语境进行设想和对文化习俗进行对比讨论,教学手段实行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课件、图片、网络等多媒体,更好更快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语言,接触真实情景下的语境知识。当然,教师也应该不断地丰富自身,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用方面的知识。
5. 尽量采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语言材料选取自“真实材料”,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从课外找一些“真实材料”,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的同时提高其语用能力,例如真实的新闻,电影片段,流行音乐等,可以让他们整理内容,进行配音等。
五、结论
在偌大的世界将成为“地球村”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在接触和碰撞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这必定会影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更应重视实践性,将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其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打破“就语言而教授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外语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强化他们的文化认知能力,为其今后的跨文化交流打下扎实的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Snell-Hornby,Mary. 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Revised edition)[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88/1995.
[2]Thomas,J. 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Longman,1995.
[3]段再卉.论语言交际的文化意义与移情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39.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7.
[5]叶邵宁,腾巧云.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3,(6):66.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