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没有清晰的写作思路,写出的文章就会杂乱无章,不够条理。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篇脍炙人口的科普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来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如何理清写作的思路。
一、说明事物要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如果没有对生活中的事物细致观察,就不会全面地了解事物,更不会洞悉事物的本质特征。从《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可以看出作者对荔枝这一事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
比如,文中对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质疑,就是源于作者对荔枝的观察。白居易《荔枝图序》认为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而作者贾祖璋观察后发现,“缯是丝织物,丝织物光亮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可见白居易说的“壳如红缯”与作者的观察并不吻合;白居易说荔枝“膜如紫绡”也不正确,因为白居易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而贾祖璋认为“膜”指的是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白居易认为“瓤肉莹白如冰雪”,而作者贾祖璋认为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但有的则微带黄色,所以经过作者观察,白居易所说的荔枝的肉的颜色不完全正确。再者,荔枝的“果肉”不是“肉”,而是“假种皮”,是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经过这一番质疑,我们可见作者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
除此之外,作者的观察细致还体现在对荔枝这一水果的构造的观察上,什么是“龟裂片”,什么是“片峰”,什么是“果肩”,什么是“缝合线”,虽说是一些专业术语,但配上教材中的图片,能让我们直观地了解荔枝,也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用心。
二、说明事物要有序
观察是了解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条理是说明文的生命,有序地说明事物则能体现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也能体现作者写作思路的清晰。说明文的目的就在于把事物说明、说清,让读者清清楚楚地了解事物,而不是脑子里一团糟。作者贾祖璋确实有这样的本领。比如,在文章结构的安排上,思路就特別清楚。在文中,作者先介绍荔枝的果实特点(分别从荔枝的外壳、颜色、果形和大小等方面去说明),接着介绍荔枝的生长习性(分别从产地、品种、移植和发展等方面去说明),中间附带从“果膜”“果肉”“果核”“果花”等方面介绍荔枝的果实,可谓条理分明,说明思路清晰。在具体说明时,以说明介绍荔枝的果实特点为主,以说明荔枝的生产为次,主次分明。具体到某些段落,在说明的时候,也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比如,第二段写到荔枝的果壳的时候,先写对《荔枝图序》中“壳如红缯”的质疑,接着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明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龟裂片),再说龟裂片中央突起的部分(片峰),最后再说明片峰的尖平因荔枝的品种而异。从这一段来看,小段落中,作者说明事物也是有顺序的。再如,第四段说明荔枝的大小的时候,第一句写“通常”可见的形状,是从整体上来看的。接着三句从上至下,然后到荔枝的两侧,顺序井然。最后一句是写不常见的形状,以照应第一句“通常”二字。作者的思路,不只有大格局上的缜密细致,也有小段落中的精巧清晰。
总之,说明事物要讲求方法。一要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二要进行有条理的说明。同时要借鉴课本中的有关“如何观察事物”“如何理清写作思路”的范文,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为了说明荔枝的生态习性,先说荔枝的外形,再说荔枝的果实,遵循了从外到内的写作思路;《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从“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六点来介绍景泰蓝制作的六大工序。
一、说明事物要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如果没有对生活中的事物细致观察,就不会全面地了解事物,更不会洞悉事物的本质特征。从《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可以看出作者对荔枝这一事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
比如,文中对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质疑,就是源于作者对荔枝的观察。白居易《荔枝图序》认为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而作者贾祖璋观察后发现,“缯是丝织物,丝织物光亮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可见白居易说的“壳如红缯”与作者的观察并不吻合;白居易说荔枝“膜如紫绡”也不正确,因为白居易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而贾祖璋认为“膜”指的是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白居易认为“瓤肉莹白如冰雪”,而作者贾祖璋认为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但有的则微带黄色,所以经过作者观察,白居易所说的荔枝的肉的颜色不完全正确。再者,荔枝的“果肉”不是“肉”,而是“假种皮”,是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经过这一番质疑,我们可见作者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
除此之外,作者的观察细致还体现在对荔枝这一水果的构造的观察上,什么是“龟裂片”,什么是“片峰”,什么是“果肩”,什么是“缝合线”,虽说是一些专业术语,但配上教材中的图片,能让我们直观地了解荔枝,也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用心。
二、说明事物要有序
观察是了解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条理是说明文的生命,有序地说明事物则能体现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也能体现作者写作思路的清晰。说明文的目的就在于把事物说明、说清,让读者清清楚楚地了解事物,而不是脑子里一团糟。作者贾祖璋确实有这样的本领。比如,在文章结构的安排上,思路就特別清楚。在文中,作者先介绍荔枝的果实特点(分别从荔枝的外壳、颜色、果形和大小等方面去说明),接着介绍荔枝的生长习性(分别从产地、品种、移植和发展等方面去说明),中间附带从“果膜”“果肉”“果核”“果花”等方面介绍荔枝的果实,可谓条理分明,说明思路清晰。在具体说明时,以说明介绍荔枝的果实特点为主,以说明荔枝的生产为次,主次分明。具体到某些段落,在说明的时候,也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比如,第二段写到荔枝的果壳的时候,先写对《荔枝图序》中“壳如红缯”的质疑,接着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明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龟裂片),再说龟裂片中央突起的部分(片峰),最后再说明片峰的尖平因荔枝的品种而异。从这一段来看,小段落中,作者说明事物也是有顺序的。再如,第四段说明荔枝的大小的时候,第一句写“通常”可见的形状,是从整体上来看的。接着三句从上至下,然后到荔枝的两侧,顺序井然。最后一句是写不常见的形状,以照应第一句“通常”二字。作者的思路,不只有大格局上的缜密细致,也有小段落中的精巧清晰。
总之,说明事物要讲求方法。一要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二要进行有条理的说明。同时要借鉴课本中的有关“如何观察事物”“如何理清写作思路”的范文,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为了说明荔枝的生态习性,先说荔枝的外形,再说荔枝的果实,遵循了从外到内的写作思路;《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从“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六点来介绍景泰蓝制作的六大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