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新意長流芳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lclx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落處藝韻綿長
  2013年年中,一家名爲“深圳國廷文物”的公司在CBD中心的大中華國際廣場三樓成立,並成為中國第一家具有民營文物牌照、國營資質的古董、藝術品展銷公司,也標誌着從這一天開始,所有對藏瓷尤其是官窖有興趣的人都可來此領略文化藝術的風韻,感受文化的魅力。那許多曾經被列爲高不可攀之列、人們只能遠遠觀望的藝術品,也在這裏近距離地感受中華瓷器技術和藝術的高深,讓人一睹為快。
  進到國廷的展廳,眼光落處,盡是藝術,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藏品,琳琅滿目,沉浸於這場視覺盛宴中,何等愜意;置身其中,感受古人鬼斧神工般的工藝和中華文化的意韻和情懷,人總能感受到一份寧静與安詳,心靈如被雨洗過後的青山,清爽、清新、美麗、乾凈而純潔。由工作人員帶領筆者參觀展廳並解說文物的工藝以及背後的一些故事,筆者曾經多少次幻想,能近距離接觸這歷經千百年時間沉澱文物的夢想,在這一刻得以實現,心中頓升一份感激。
  ”國廷文物”展廳燈光明亮,參觀者甚至能夠清晰地看到瓷器上的脈絡、紋路,甚至可以親手小心地觸摸,感受官窖潤如嬰兒面,薄如紙的特點。它的安排和設計,打破了大多數博物館、文物展覽中心室內以暗色為主的傳統,標新立異的安排,讓人覺得親切,給人一種非常美好的享受。”陶瓷不發光、不發熱、不起火,因此不需要置放於昏暗的環境中。”游錦榮先生解釋說。在他的理念中,中華五千年的文化與文明屬於每一個人,所有人都有權感受它的博大精深,欣賞它歷久彌新的藝韻。
  “國廷文物”特設”成化殘器陳列室”,由故宮博物院瓷器專家葉佩蘭老師親自指導並題寫。”國廷”人員在精選瓷片和修復、復原上做了大量工作,並於陳列室存有上百件復原殘器供大家參觀。”我們歡迎所有瓷器愛好者前來指導、觀摩,以達至互相學習,培養對藏品的感知力、想象力和解析力,共同提高鑒賞水平,增長知識,辨知真偽的目的。”游錦榮先生解說到。而整個國廷文物展廳就是一個交易的平台,馬所有文物愛好者提供一個合理、合情的銷售平台。
  他希望藉此可以提高對文物的認識,同時提高公司在國內及國際市場的知名度。他們既有承擔責任的心,也有承擔責任的能力,這一點,可完全消除文物愛好者的害怕,讓購買者安心,讓投資者安心。這也是他們立足於市場最堅實的保障和籌碼。
  弘揚民族文化、繁榮藝術市場、推介藝術精品、展示傳統瑰寶、促進藝術交流、提升鑒賞水平恰是“國廷文物”成立的價值。
  窖火薪傳舊如新
  在英文中,瓷器與中國同名,由此可見陶瓷的地位,從明代開始,陶瓷逐漸成為了中國對外的一張世界名片,景德鎮成爲“天下窖器所聚”的瓷業中心,”國廷文物”藏品以陶瓷為主,擁有逾千件元明清朝時代的珍稀瓷器,保存價值極高,這些文物主要以元、明、清三朝的青花陶瓷為主,當中近八成為官窖,因為”藏瓷以官窖爲貴”。
  所謂官窖在今天泛指歷朝官府燒造瓷器,”國廷文物”中藏有不少禦窖瓷,即專供皇家使用的瓷器,這些瓷器,雖歷經上百年,依然如昨日一般嶄新。這一件件文物,跳動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脈搏,背後隱藏的是一個或被世人傳誦的經典故事,或是一個不被大家所熟悉的故事。它是一件物,卻又不單單只是一件物,透過它,有時能看到一個時代的文化縮影,有時看到的是那時的經濟水平,物質水平,甚至看到的是整個朝代。
  一件古老的藏品,有時間的沉澱,蘊藏着中華傳統文化。尋古懷舊,因為背負了歷史,而變得厚重。如“國廷文物”中陳列的無數件官窖,穿越歲月,完好地展現在了我們眼前。看着那樣一件件有着厚重歷史的藏品,不由得感嘆,這些凝聚了人的心力、願望和情感的物件,原來可以走過這麼久遠。突然想起一句詩:”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時光流逝,記錄歷史,重現歷史,感懷歷史的,正是它們。
  在“國廷文物”,文物愛好者可以從這裏買走他們中意的文化產品,在買與賣的交替中,讓文化流通。只有將文化普及,才能將蘊藏文化的東西推出去。交易的平台,又何嘗不是交流的平台呢?借着中華瓷器,“國廷文物”在一次次的迎來送往中,讓文化源遠流長。
  也許,當某一天,大街小巷裏即使互不認識的人,在文化藝術品中找到了共同的話題,你是否會感受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正在變得深厚?
  這是一個教育的平台,也是一個施展的平台,起着提升一個城市文化水平,藝術鑒賞能力,和文化傳承與推廣的作用。
  完成自己的精神使命
  不同的人面對藝術品,有着不一樣的心態,大致可分爲兩種,一種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追求,還有一種是利之所在。看似涇渭分明的兩者,其實亦有可和諧共融之處,而真正從事文化、文物工作的人,他們不僅僅是”商人”,更多的身份是文物的研究者、文化的傳承者,他們從文物的採集出發,尋找自己的精神故鄉,從而完成自己的文化人格。游錦榮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在”國廷文物”成立前,為了打造中國的文物交流品牌,他花時三年,幾乎走遍了全球所有的較大型拍賣公司、博物館,與之交流,了解市場動態、國際市場的走向,對全球文物知識進行收集,多聽、多看、多積累,他聽取了銀行、跨國會計師行、投資者的意見,為“國廷文物”的成立做鋪墊,他傾盡全力將”國廷文物”的品牌打造。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了練就鑒別瓷器的眼光,他多次拜訪瓷器的銷售者、製造者,以向專家請教、查看書籍了解其歷史背景等方式,增長知識,提升鑒別能力。此外,其三十年的市場運作經驗讓其更懂得市場需求所在。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鑽研中,游錦榮先生對於市場的運作亦了然於心,同時亦練就了敏銳的鑒別眼光。
  “國廷文物”還邀請了東南亞知名藝術品鑒賞家黃艾博士擔任”國廷”顧問,黃艾博士為英國華威大學哲學博士,出生於三代收藏世家,精於繪畫、陶藝、冶印、紡織、印染、建築、木工諸藝。在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書籍《窖火薪傳》一書中,是他為所有展示的文物註釋。黃艾博士鍾愛文物,常年行走於世界各地的文物展覽中心、博物館之中,他曾105次到達台北故官博物館參觀並交流,所見甚廣、研究頗深,集”工匠”和”學者”於一身,堪稱”大家”。他亦是“國廷文物”中之寶,承擔着“去偽存真”的職責,及傳揚中華經典文化的使命。
  在文物領域,游錦榮先生和他的同行者們認真而細緻,站在中國瓷器之巔,行走於藝術品的推廣和品牌樹立之路上,緊貼中華藝術和文化,讓官窖及中華文化閃耀,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歷史的輝煌,繼而完成自己的精神使命。
其他文献
王骏先生自幼随父学习书画,熟读四书五经,师从多名书法大家,有所成就。在生意起落间悟出人生大道,专注投身艺术。创作中因循古意又加以创新,自成一家风格。独创行草、行隶之“综合体”,书法创作尤其考究气势,用墨善用“疾涩”之法,既喜流畅又好浑重,故作品既有气吞山河的奔放,又有灵动妩媚的娴静。他注重艺术作品的“美感”,希望书画走进寻常百姓家。教学传承艺术,促进各地文化交流,亦积极投身慈善,用一己之善良诠释艺
期刊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爭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爭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老子最讚美水,他认为水德是最接近道的。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爭,爭就是爭利益,水善利万物而不爭,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他说崇高的德行应
期刊
2015年3月5日,香港豬肉行总商会每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暨第十九届理监事职员就职典礼热闹举行。立法会议员梁国坚律师等,工会联合会、五丰行、广南行、三间入口代理商等各友会代表及商界领袖代表出席。是日,高朋满座,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香港豬肉行总商会理事长许伟坚先生在致辞中说,承蒙各会员同袍爱戴我获连任本届理事长,我定尽全力继续发扬会务、令本会更进一步,继续与各友会及相关部门保持多联繫、多沟通,令本
期刊
穩中求進 遵循行業的發展  從種植場或山林中採摘各種草藥,再經挑、揀、簸、篩、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雜質及非藥用部分,藥材會變得純净。之後經過搗、碾、鎊、銼等方法粉碎藥物,使之符合製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並採用切、釧等方法,把藥物切製成所需的規格,藥物的有效成分因此易於浴出,便於進行其他炮製、乾燥、貯藏和調劑時稱量。最後經過銷售,就成為大家所熟知的中藥材。自1981年進入行業以來,楊國英先生熟悉
期刊
數十年磨一劍  俗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也有人說:”十年磨一劍”,然而對於陳壽南先生和他的書畫藝術來說,何止十年?  陳壽南先生祖籍廣東新會,出生於香港,而今已進入從心之年。他就讀於香港美術專科學校,拜師著名畫家陳海鷹校長學習素描。在校時,他的字晝及設計便被陳海鷹校長看好。1965年,陳壽南先生畢業,並首次在香港大會堂參加了畢業作品展,獲得好評。翌年至1979年,他在香港美術專科學校擔
期刊
[本刊綜合報道]2016年3月16日,全國兩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勝利閉幕,新的歷史晝卷正在眼前铺展。12天的俞期,俞風簡樸,討論熱烈,成果丰硕,生動詮釋了团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在坦誠深入的交流中,在真知灼見的碰撞中,代表委貝們進一步凝聚了改革發展的共識、激發了决勝全面小康的力量,彰顯了協商民主的生機活力和人民政協的制度優越性。  概况  截至2016年3月8曰卜午5時,共收到提案5375件。提案委員俞
期刊
走过艰苦岁月 爱国之心不渝  “在她心中,父亲袁超俊先生是一位英雄,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危急存亡的关头,国家和党始终是他最忠诚的信仰,那颗赤子之心,经过革命岁月的洗礼,日益坚定。”  父亲走了,但他一直活在女儿的心中。在严惠琼女士心中,父亲永远是她的骄傲。所以,当回忆起父亲生平的点点滴滴时,笔者总能看到她眼中的光芒。  严惠琼女士的父亲——袁超俊先生(原名严金操),出生於贵州桐梓县一个中
期刊
結緣體育,相伴一生  “就算今天,我不能自己去參加比奏,但我仍然活躍在香港很多體育競賽的奏場,我還組織了很多場上千人的競走比賽,在香港路窄車多的情况下是不容易辨到的,甚至還有朋友叫我‘競走之父’。”  張國强先生與體育運動的結緣,寫就了一個天作之合的佳話。人生流轉幾十載,周遭已是風雲變幻,但他始終對體育不離不棄,堅守如一,這亦是香港體育發展之幸。  出生在香港的張國強先生,從小就表現出了卓越的運動
期刊
累積經驗,待時機自立門户  對香港這一國際大都市的初次體驗,除了人們匆匆的腳步和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圍,讓人記憶深刻的恐怕要數其密度很高的建築物了,如結構典雅的中環香港會所,又如結構奇特的匯豐銀行大樓,還有混合了中西式建築風格的唐樓等,裝點着傳統感與現代感互存的香港。  潘放傑先生,出生在香港,置身在形形色色的建築物之中,又加上其對美術有着深厚的興趣,且美術科目成績優秀,因而希望有一朝一日能成為一名建
期刊
推行孔教 復興儒學  於中於外 意義深遠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儒教成為國教。  在千百年的歷史演變中,儒家學派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多年來,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當今,與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儒家思想,主張的人道精神、重義輕利等思想對當代社會仍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發揮着不可替代的影響。  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湯恩佳博士踏遍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