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生成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答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即时生成资源,对教学的目标、策略、资源、进程进行恰当灵活地调整,以当时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有创见的观点为契机,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引发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谈此观点:
1.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开课时。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而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导语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课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题一笔带过。没想到在课文最后两段读完后,教室里出现一片叹息声。生1小声地嘀咕“划不来”“不值得”。此时教师:“同学们都觉得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们互动讨论得出:A斗争,拿起法律武器跟母亲、兄长斗争;B私奔,逃离家长专制的魔爪;C顺从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过。
2.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开始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内容。又如:学生们读了《皇帝的新装》后,在嘲笑皇帝的愚蠢的同时,关注一个焦点问题: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为什么能畅行无阻,直至最后被一个小孩戳穿?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点评:在实际教学时,可以这一问题为探究话题,寻找动态生成点。
3.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寻找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在做弹性预设时,应从文本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搭设舞台,畅谈对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①从文本的比较中延伸拓展。如: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让学生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爱国诗篇,在比较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②从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如: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可以这样提问并让学生讨论:在现实中是否还存在着奥楚蔑罗夫这样的人?怎样做才能减少以致消除这些人?这样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而深刻。
4.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动态生成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受教学经验、教学情境、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的智力差异等因素影响,教学过程总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在自然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即时的表情、言行变化,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达到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本课的某些词、句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5.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重新生成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 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是她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6.语文课堂教学要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7.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注意反思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勇于整理反思。反思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性思维,也是一种工具,以此加深对课堂的认识,加强师生动态教学的效果。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动态生成”告一段落,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教师们常有“成败在此一举”的心态,所以不免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而评课者也常以能否在课堂上看到“动态生成”来评判课的优劣,来衡量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忽视课后的整理和反思,对课堂教学是很不利的。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可以靠课后弥补,课本里无法透彻理解的可以靠课外去深化;同样,对教师而言,成熟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并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形成、完善的,课堂教学成功了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误了更要吸取教训,自我反思,不断提高。
总之,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细心呵护学生,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把握课堂智慧的闪光点、生长点和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与教师备课的预设性的关系,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语文课堂教学才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11-05-10
1.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开课时。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而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导语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课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题一笔带过。没想到在课文最后两段读完后,教室里出现一片叹息声。生1小声地嘀咕“划不来”“不值得”。此时教师:“同学们都觉得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们互动讨论得出:A斗争,拿起法律武器跟母亲、兄长斗争;B私奔,逃离家长专制的魔爪;C顺从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过。
2.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开始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内容。又如:学生们读了《皇帝的新装》后,在嘲笑皇帝的愚蠢的同时,关注一个焦点问题: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为什么能畅行无阻,直至最后被一个小孩戳穿?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点评:在实际教学时,可以这一问题为探究话题,寻找动态生成点。
3.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寻找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在做弹性预设时,应从文本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搭设舞台,畅谈对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①从文本的比较中延伸拓展。如: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让学生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爱国诗篇,在比较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②从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如: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可以这样提问并让学生讨论:在现实中是否还存在着奥楚蔑罗夫这样的人?怎样做才能减少以致消除这些人?这样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而深刻。
4.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动态生成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受教学经验、教学情境、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的智力差异等因素影响,教学过程总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在自然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即时的表情、言行变化,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达到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本课的某些词、句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5.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重新生成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 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是她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6.语文课堂教学要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7.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注意反思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勇于整理反思。反思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性思维,也是一种工具,以此加深对课堂的认识,加强师生动态教学的效果。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动态生成”告一段落,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教师们常有“成败在此一举”的心态,所以不免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而评课者也常以能否在课堂上看到“动态生成”来评判课的优劣,来衡量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忽视课后的整理和反思,对课堂教学是很不利的。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可以靠课后弥补,课本里无法透彻理解的可以靠课外去深化;同样,对教师而言,成熟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并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形成、完善的,课堂教学成功了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误了更要吸取教训,自我反思,不断提高。
总之,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细心呵护学生,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把握课堂智慧的闪光点、生长点和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与教师备课的预设性的关系,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语文课堂教学才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1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