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明的失落 淑女形象的扭曲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运用异化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变态的没落贵族小姐形象艾米丽,并通过对其悲剧人生的刻画,向读者展示了南北战争后美国南方文明的衰败和沦落,处处显露出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群体命运的真切关怀和无限同情。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异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作家其人及小说
  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精神领袖和标志性人物的威廉·福克纳出身于美国南部一个名门望族。福克纳的曾祖父既是个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和政治家,他修建了当时当地唯一的铁路,在家乡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福克纳在其强势曾祖父的阴影下度过了充满幻想和分裂痛苦的童年,这使得他后期的作品里处处折射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状态。福克纳一生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作品均以美国南部小镇约克纳帕塔法为背景,开创了文学史上独有的史诗般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美国南北方融合时期的南方人民的各种无奈和矛盾。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名作。和福克纳的多数作品一样,小说仍以美国南方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叫杰弗逊的小镇里,一位出身贵族世家、家教甚严的艾米丽小姐的故事。艾米丽渴望爱情,在父亲死后,爱上了一位北方工头荷默。荷默浅薄浮躁、放荡不羁,不愿意与艾米丽小姐步入婚姻殿堂。于是镇上居民看见艾米丽去药店买砒霜,便纷纷猜测她想自杀;紧接着荷默失踪,再也没人见过他。而艾米丽的宅子里虽然飘出愈发浓重的恶臭,却因其性格古怪而没人敢去惊扰她,于是邻居偷偷地在门边和窗户撒上石灰,以掩盖难闻的恶臭。艾米丽小姐过世后,人们在她深宅里一间紧锁的房间内发现一具腐烂多年的尸体,那是荷默,他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别无选择地陪伴着艾米丽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和他一同躺在艾米丽爱情祭坛上的,是艾米丽悲凉的一生。福克纳通过笔端诉诸的不是一篇简单的爱情故事,更多的是他心底深处的无望——作为一个深爱着南方的南方人,他无可奈何地看着辉煌的南方文明一步步地走向腐朽和堕落。而与此同时,读者从这个貌似冷漠、凄凉、残酷的故事里看到的,还有南北战争后南方变异的价值观念以及南方人民扭曲的性格悲剧。
  二 南方文明的失落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南方人,福克纳曾不无感情地说:“那里是美国唯一还具有真正地方性的区域。在那里,人和他的环境之间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南方,人们有一种共同的对世界的态度,一种共同的生活观,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事实上,对于福克纳而言,南方是故乡,是蕴涵着丰富美学色彩的地方——那里既是自然环境,是大地天空和岁月时光,亦是父亲母亲和邻里乡亲;那里既是他生命的源头和人生起点,更是一个已被记忆虚幻和被情感熏陶的心灵境界。
  只不过,故乡的美丽与辉煌,故乡的过往与期望,都被一场无情的战争揉碎了。随着北方工业的崛起,南方的经济优势消失了,而具有农业文明色彩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亦受到北方工业的强烈侵袭。随着南方传统领地的日益缩小,南方人的生存空间也愈加狭仄。南方人曾经珍视的尊严和价值观念也如同慢慢融入无边黑暗的落日一样,一点点地消逝了。但是,即使是在这样如同大江东去的历史潮流中,我们仍看见一个个像艾米丽一样抱残守缺的没落贵族们在追忆和怀念。小说中,读者看到艾米丽那幢坐落在曾经是小镇最考究街道上的大木屋,在棉花车和汽油泵的簇拥下摇摇欲坠,破败不堪,屋子里还到处弥漫着呛人的尘封味道;沙发上的皮套子都已经破裂,坐下去时,就会有尘粒在阳光中冉冉上升,缓缓旋转。读者可以清晰感受到的是,通过福克纳的描绘,古老的南方文明已然异化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丑中之丑”。看那曾经被漆成白色的气派房子,看那曾经被装点有19世纪70年代韵味的圆屋顶、小尖塔和涡型花纹的露台,还有那曾经浓厚的轻盈氛围,现在都已被汽车间和轧棉机抹杀得干干净净了。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发霉的大房子,却“成全”了艾米丽的爱情,是牢笼也好,是魔窟也好,它曾经是美好的。只不过,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它已然成为一个象征,甚至,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而这种与现实环境的格格不入,更是将其异化成为一个冲击读者眼球和心灵的、如艾米丽一样的老妇人,曾经美过,现下已然不再。
  三 淑女形象的扭曲
  对于身上流淌着高贵血液的艾米丽而言,她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种畸形的成长与蜕变呢?作为一个生长于美国南方的没落贵族,她的一生应当是温顺的,纯洁的,善良的,一如“屋内的天使”。就是这样一个天使,一个“纪念碑,”一个“传统的化身和义务的象征”,一个让全镇的男人们都“深怀敬慕之情”的、“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最后成了一个心理极度扭曲的变态毒妇。
  其实,早在故事开始,读者就应当想象得出,一个处于母爱缺失状态、只和父亲及一个黑人男佣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在南方封建制度和父权制度的双重压迫下,会有着怎样的变异人生。父亲去世前,她没有任何反抗地生活着。是被父亲压迫着也好,保护着也罢,她只能做父亲掌中的乖乖女。而在父亲阴影下的长期生活,已然让她习惯于接受和依附,因为这种状态让她感受到真切的安宁。于是,父亲去世后,她不能接受自己人生的这一重大变迁,“一连三天”,平静地告诉前来拜望的妇女和教会的牧师“父亲并未死”;甚至,当镇上的人们埋葬她的父亲时,她居然“死死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因为她的精神支柱已全然倒塌。
  紧接着,父亲的离去让“现在已一无所有”的艾米丽开始慢慢地关心、关注自己。于是,当人们再见到她时,她已经剪短了头发,看上去像教堂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天使还是天使,只不过这个天使再也没有了上帝的庇佑,开始独自面对漫漫人生路。就这样,荷默出现了,那个艾米丽在对的时间遇到的错误的人。“过了不久,逢到礼拜天的下午,人们就看到他和艾米丽小姐一齐驾着轻便马车出游了”。然而,恋爱对于艾米丽小姐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她不是普通人,她周围的人们自然不会赋予她普通人的权利。尽管荷默是她生活的希望和全部寄托,但他终究是一个普通的北方佬。他们的相爱彻底践踏了南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为“格里尔生家的人绝对不会真的看中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而她这样做了,便成了“全镇的耻辱和青年的坏榜样”。在这样一种舆论的重压下,艾米丽在杰弗逊小镇再也找不到自己的社会定位了,她开始变得怪戾、乖张。曾经那么高贵的艾米丽小姐就这样艰难地在过往与现今的夹缝中苟延残喘,飘摇着,游离着,渐行渐远,直至走过心灵和性情极度扭曲的边缘。   如果说,恋情的不被祝福孕育了艾米丽心中罪恶的种子的话,那么心上人的玩世不恭则更加速了这颗种子的开花结果和枝繁叶茂。面对世俗的偏见,面对舆论的压力,艾米丽小姐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与心上人白首不相离的决心。只是,她不惜丢弃高贵举止,顶着全镇耻辱而坚守的爱情,却只是她飞蛾扑火一样的一厢情愿——她的爱人根本不愿意娶她。于是,她无法容忍爱人对自己的辜负与伤害,便任由心中的罪恶种子生根发芽,一步一步地导演着那场争夺爱情主导权的悲剧。随后,镇上的人“得到确讯”,“他们即将结婚”,艾米丽小姐也开始默默地准备着结婚用品,“艾米丽小姐去过首饰店,订购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刻着荷默”,“两天后她又买了全套男人服装,包括睡衣在内”。只不过,除了艾米丽小姐外,没有人知道,那套结婚衣物,不是婚衣,却更像是荷默的冥衣。当艾米丽小姐意识到自己将被抛弃时,她心底最后一丝对生活的希望也被剥离得干干净净,也许她已经看到,她将要面临的是一天天的容颜衰老和一辈子的终身孤独。也许,对于那时的她而言,除了用极端的方式留住爱情之外,她别无选择。正如福克纳自己曾说过的那样:“艾米丽被自己意识不到的错误所愚弄——这就是艾米丽的悲剧。”而她悲剧根源不在于荷默,而在于变态的父权制,让她成为“一个被自私暴虐的父亲弄得精神扭曲的女人”。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无法承受的压力面前,选择了自我禁锢和自我毁灭,她苍凉的一生使读者在震撼之余不可自己地感受到难以名状的惋惜。一个没落南方贵族的小姐,在得知心上人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与之结婚时,释放了所有的欲望和激情,用砒霜毒死他,然后与他的尸体长相厮守。虽然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种可怕的变态行为,但是福克纳正是用这种极端且高调的做法来提示读者去关注那些生活在彼时彼处的妇女们。正是那种极度变态的社会环境,让她们时刻承受着痛苦、失望与孤独,让她们的心灵一步步地扭曲和变异。
  四 结语
  不难发现,淑女形象的扭曲与南方文明的失落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讲,艾米丽是旧南方没落势力的象征。在她的身上,读者清晰可见南方曾经的辉煌岁月,可见南方的旧秩序和旧道德准则,还有日渐没落的种植园经济和飘零贵族风范。艾米丽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她的身上有旧日南方赋予她的特权和传统,也有反叛这些特权和传统的勇气和决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艾米丽就是福克纳的灵魂附体,透过艾米丽,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福克纳自己对已逝南方文明的眷恋和无力挽留。事实上,由于自身来自南方的庄园主家庭,面对南方的颓败和没落,福克纳的内心也同样是矛盾的。而且,从人生经历来看,福克纳的一生爱过很多的女人,尽管每一段恋情他都付出了很多,但他几乎永远都是被抛弃的一方。从这一点来看,艾米丽的身上有福克纳的影子,同样的没落贵族子弟,同样的爱情失败。也许,这就是福克纳一直“对南方世家的飘零子弟怀有真挚的同情和一定的偏爱”的真正原因吧。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福克纳对于艾米丽的悲剧人生是充满同情的,对于艾米丽为了捍卫自己追求爱情与幸福的权利而做出的大胆抗争也是满怀敬意的。在清教统治下的南方,父权制以及对妇女身心的摧残和束缚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南方人的人生。而艾米丽只是福克纳筛选的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唯有她的悲剧才能唤醒和深深震撼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的南方群体。艾米丽是南方一步一步走向没落与衰败的象征,她的身上有着整个南方群体失却精神信仰时的无奈和不知所措,而她的悲剧其实也正是整个南方的悲剧。
  玫瑰本应是爱情的象征,可是那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她的爱情以爱人的死亡来维系,而她这朵带刺的玫瑰也注定了在无人欣赏的牢笼里枯萎和凋谢。正如曾经辉煌的南方文明,再怎样的欣欣向荣,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征途中,终究不过是末日黄花和断垣残壁。
  参考文献:
  [1] 徐国超:《地方·女性·人心——〈喧嚣与骚动〉的生态批评视界》,《电影评介》,2008年第23期。
  [2] 马晓欢:《从〈乱世佳人〉看玛格丽特·密切尔的“故土情结”》,《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2期。
  [3] 威廉·福克纳,陶洁译:《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4] 威廉·福克纳:《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 魏然:《凋零的玫瑰,没落的家园——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看福克纳眼中的清教南方》,《电影评介》,2011年第3期。
  [6] 吴宪:《南方情结与人性关怀——对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之深层解读》,《山东文学》,2009年第4期。
  [7] 赵笃倩:《谈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沈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李明晔,女,1963—,河南光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外语教学,工作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阿成的随笔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阿成在编织故事时总是有意地突显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具体表现在对宗教文化、风物习俗、北国人格的书写上。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类生存价值的重新思考和发现以及对东北这片热土的眷恋和挚爱。  关键词:阿成 小说 东北 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阿成是一个地道的东北本土作家。他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散文化的笔法,以饱满的热情去发掘浸润在
期刊
摘要 20世纪以来艺术的媒介与存在方式不断革新,在当今数字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艺术融入公共艺术,使得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普通民众能够真正参与到作品之中,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也在改变和创造作品。本文首先对新媒体艺术和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和特征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分析了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所应把握的三项原则,最后一部分是对其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城市公共艺术
期刊
摘要:王安忆是当今重要的作家,她的小说以丰富的想象力、错综复杂的叙事时间、多变的叙事视角和娴熟的叙事技巧,给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仔细阅读便可发现王安忆的小说创作继承了中国传统叙事模式,并有所创新。本文主要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三个方面探讨王安忆小说的叙事特征。  关键词:王安忆小说 叙事特征 叙事结构 叙事时间 叙事视角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河北大地上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女作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河北女作家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研究。理论上的不足不仅是一种缺失,而且也将影响到河北女性小说的发展。本文从三方面切入,通过对河北当代女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具体解读,再现了河北女作家所展示的丰富而真实的女性世界,突显了河北女性小说所彰显的女性生命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燕赵文化 河北女
期刊
摘要:体育与文学的结缘成就了体育文学,既丰富了文学形式,又很好地指导了体育发展。为了更好地研究指导中国当代体育文学的发展,本文理论阐述结合史实材料,分析了发展体育文学的意义,中国体育文学的发展成就、中国体育文学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解决影响中国体育文学发展的方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体育文学 发展成就 存在问题 解决之道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澳大利亚青年作家克雷格·西尔维的小说《我们一起去纽约》是一部以青少年成长经历为题材的作品。青少年小说的主题与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友谊、疏离、逃离、叛逆、初恋、背叛等主题。《我们一起去纽约》中最突出的是顽童主题和成长主题。顽童主题成功地呈现了少年贾斯珀·琼斯性格的多面性,描写了符合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规律,贴近现实生活。小说中的成长主题,尤其是孤独、疏离感和逃离主
期刊
摘要:毕淑敏和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对他们作品的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众不同的生活道路使其建立了各自特殊的写作视角。医生和患者两种视角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他们共同对抗着病痛,在治愈和被治愈的过程中发掘着人性的光辉,寻找着生命的深层意义。在这种关联存在的前提下,他们的某些观察和思考角度会产生一致性,使二者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可比性。在喧哗与骚动的俗世令人们的心灵动荡不安时,他们的作品鼓励着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
期刊
摘要: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彭家煌研究以推介性点评、研究性简评和悼念性文章为主,施蛰存、叶紫、茅盾等人的评论突显出彭家煌的独特身姿。20世纪30至80年代,曾经出现近半个世纪的真空地带。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位被长期湮没的作家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彭家煌的历史定位和学术地位日益清晰。2000年以来,彭家煌研究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立体格局,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可能。  关键词:彭家煌
期刊
摘要:尼古拉斯·埃文斯在《分》中借助非线性科学观念对现代家庭心理关系作出了新的诠释,让读者看到了家庭心理关系所体现出的多变性和或然性。线性系统中的因果模式在非线性系统中常表现为混沌现象,即复杂的随机行为,家庭心理关系作为一个复杂、演化、开放的变体,除了受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外,还受偶然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非线性科学 家庭心理关系学 决定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期刊
摘要:约翰·斯坦贝克在他的短篇小说《菊花》中成功塑造了一位在父权社会里渴望自由和独立,并大胆地迈出尝试性的一步,最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绝望地放弃梦想的女主人公——伊莉莎。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析导致伊莉莎梦想破灭、精神世界崩溃的原因,以及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表现出来的对于女性的生态人文关怀。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约翰·斯坦贝克 菊花 伊莉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