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4zh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工作的对象是一群青春、可爱的孩子,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总觉得自己会永远年轻,像他们那样充满活力与朝气。看到他们从刚进校时的稚嫩单纯到如今的成熟懂事,我内心无比的欣慰。或许我的工作是普通的,但我相信它意义非凡,这也是我愿意坚守的原因。
  新天地里的孤独
  2013年,我从南通大学毕业,来到苏州某乡村中学,成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刚开始工作时,我觉得苏州是个大城市,我的工作应该是富有激情,充满挑战的。然而,当我第一次走进校园时,我内心变得沮丧起来,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学校设施没有我想象得那样高大上,甚至有些破败,学生一半是外地民工子女,而学校里的同事也大都年龄偏大,完全没有同龄人。更关键的是,这里的老师私下交流的用语都是苏州方言,而我作为一个外地人,完全听不懂,很难与同事融合,感到很不适应这份工作。我觉得自己似乎成了这个小小学校里最孤独的人,每天的任务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那群基础并不太好的学生。那段时间,我特别怀念大学里无忧无虑的时光。于是,我经常联系大学的朋友们,向他们诉说自己的苦恼。其中有个朋友问我:“那你干吗还要做老师呢?”是的,这句话提醒了我,当初填报师范专业时,我只是因为热爱这份职业,并没有期待工作有多精彩,只不过经过四年大学生活,内心多了份期待与憧憬,在骨感的现实面前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而已。于是,我开始放下心中的不满,决定将目光转向那群“不太可爱”的学生们,希望自己的课堂能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
  新思考中的转机
  当我认真打开书本时,我发现这些课文都是自己中学时学过的。当时的我是怎样看待这些课文的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发现自己喜欢的篇目,印象往往很深,学得也很到位。既然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那么我就从趣味的角度入手,绝不让自己的课成为枯燥的、可有可无的课。我课前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力争让自己的课堂多一些学生的“兴奋点”,很快,从学生的表现上,我知道他们爱上了我的语文课,心中充满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与此同时,我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随着学校、办公室各种活动的开展,我这个最年轻的教师逐渐融入进来,有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了一直关心我的领导和师傅,甚至有了几个可以“没大没小”的忘年交。如今,连苏州话我也可以说上几句。或许生活还是这样的简单,但我开始享受这份平淡。
  “平安果”里的魔力
  2015年,学校安排我做班主任,我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因为我自己也只是个“孩子”,能管住他们吗?后来,我有了自己的一套办法。我比我的学生大10岁左右,我不喜欢他们叫我师长,我更希望做他们的大哥哥。所以,我要成为班级的一员,让班级里的学生都爱上这个像家一样的班集体。那年平安夜,学生吃完午饭,看见我早早站在讲台边,都感到好奇 (因为以往此时一般是学生们自由活动的时间)。等大家到齐后,我从讲台下拿出准备许久的苹果,然后用小刀一个个地切开。学生看到后都十分兴奋,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一片片苹果。那天大家分到的苹果并不多,但每人都有,每人都说好吃!
  而对于班级的活动我往往也会主动参与,他们参加文艺汇演,我给他们写串词;他们参加话剧比赛,我给他们写剧本;他们参加运动会,我给他们买好零食。每次春游,我都充当他们的导游,和他们一起游览,一起参观,或许,在他们心中,我早已是他们的大哥哥了吧。
  我还经常挪用语文课上班会课。从初一到初二,我给学生确立了四个演讲话题——“童年”“梦想”“成功”“幸福”,内容不限,但一定要真实、真情。这成为每节语文课前的“大餐”,深受学生喜爱。因为,两年里,每个学生都在大家面前吐露真心,让大家真切了解了班集体里的每一个成员。记得有次讲到“幸福”,一位平时比较活泼开朗的学生说自己最幸福的事就是来到这个班级,认识了很多朋友和老师,可是马上要分班了,内心十分不舍。从没哭过的他当场落泪,班上不少人也伤感无比,一片沉寂,
  班级里的“孩子王”
  身为“90后”的我喜欢关注微信、微博,喜欢追求当下时尚,和学生保持着同样的心性,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我才更了解他们,更能引导他们。我与他们私下交流时,用的网络语不比他们少,但我会提醒他们千万不要用到作文里;他们喜欢TFboys,我也喜欢,《大梦想家》唱得不比他们差,但我更鼓励他们追逐歌词里面的青春与梦想;他们追网络玄幻小说,我也追过,不过如今已经放下,因为里面的情节固定单一——经我一分析,他们也觉得索然无味。所以,我和学生一起,不会绝对地否定他们,但会从过来人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交流中让他们辨别是非好坏。
  对于学生,我始终觉得成绩不是评价的唯一標准,成人要远比成才重要。因而,我的语文课不仅讲知识,更讲人文、人性,我教我的学生守住自我,注重德行,多抱怜爱之心,决不能成为自私、麻木、冷漠的人。
  如今,一晃三年多过去了,身为“90后”的我早已适应了这份工作,并懂得了享受工作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
其他文献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24年弹指一挥间。回想我特教路上的八千多个日日夜夜,往事就像一片片晶莹的雪花从我记忆的天幕上簌簌降落、累积、沉淀……令我感慨万分、激动不已。  一  1993年7月,我们八位清一色的女老师调入了刚组建的博山区特教中心学校(原博山区辅读学校),成为学校的第一批教职工。学校座落在李家窑村一条清幽、僻静的小胡同尽头,只有两排南北相对的红瓦平房,中间的空地上参差不齐地长满了杂草,教室的
做精致的人  一画戏青莲,一折万重山。一刻龙点睛,一剪蝶成双。“剪艺人生”文化广场、“指尖上的传承”文化走廊、飞剪传声墙……走进常德市武陵区育才小学,这里的剪纸元素无处不在。  2016年,新校长殷立明在学校原来“为生命喝彩,为未来剪彩”的基础之上,继承发展,提出了“精雕细刻,圆梦育才”的理念,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去追逐梦想,实现梦想。十七岁师范毕业就开始当班主任,殷立明从最基层的班主任做起,直到执掌
作者:[德]卢安克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乡村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也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他们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表達自己感受的机会,能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他们需要的是以其真实感受为基础,而不是根据胡
从小在农村长大,“放羊娃”杨华山的求学之路十分艰难。  记忆中,五岁的杨华山每天六点就要早起,自己炒一碗蛋炒饭,几大口吃完之后便背着小书包沿着泥路出发。叫上三五个小伙伴,一起翻山越岭去那所屹立在山坡的木学堂——几个村子里唯一的学堂。单就这唯一的学堂,也不过是两间教室,破破烂烂,下雨天还会漏雨。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要花三个小时,那时候也不觉得累,每天的上学路反而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初行不知路途苦,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哲学博士。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荣获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颁发的“学习和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别奖”。  无论教育理念多么先进,无论制度安排多么合理,无论课程设置多么科学……离开了高素质的教师,一切都是水中捞月、纸上谈兵。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是教育发展,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吸引最优秀的人投身教育,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一个国家真正
亦师亦友好老师  1987年,李俏清从学校毕业。其时,改革开放已是第9年。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一波“一切向钱看”的风潮。此时,李俏清面临人生的一个抉择。安于教育还是离开?  教师普通、平凡,工资收入低微,这样的情形让李俏清不少的同事都纷纷跳槽而去。甚至有不少人劝告李俏清:“你有这样好的学识,又有社会关系,大可以转行,寻找更好的单位工作”。  的确,李俏清有条件,也有资本重新做出选择。但,一番
何郁老师是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是朝阳区的“语文总管”——朝阳区语文学科由他牵头负责。他在我心中亦师亦友,但亲切热忱、智慧洒脱的长者形象更多。何老师擅长写文,常以诗文抒发胸志,针砭时弊,无论对教育还是对朋友,都有一颗赤子之心。称其为“杏坛赤子”,可能恰如其分。  何郁老师的赤子之心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热忱和忧虑上。曾读过他一首诗,名曰《女儿的身影》。诗中写道:“孩子,你越来越瘦了/都瘦成了
依峨岭山麓,临嘉陵江畔。有一所重庆市首批示范初中,建于1963年,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德育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示范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的重庆市第五十七中学便坐落于此。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朴素而执着地坚持“学生成长高于一切”的办学宗旨。  2017年,学校在国家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背景下与全国名校重庆巴蜀中学强强联合,开办巴蜀班。如今,巴蜀班已成功开办三年多。  在集团化办学
重庆第二课堂科技教育有限公司  2018年12月,由教育部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共同举办的2018未来学校博览会在重庆举行。本届博览会以“智创教育赋能未来”为主题,第二课堂“盛装”亮相,特色的教育理念、多元的展示活动吸引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如何重构“以过去的知识教当下的人”的传统课堂,如何“用未来的场景启动现在的学习”,如何从专注“大脑的雕刻”,转向“心灵的唤醒”?未来的师生应
近期,许多地方出台激励措施,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送去关爱。这中间,将非编制临聘人员转为正式编制员工的做法收到许多赞许。据媒体报道,在贵州遵义、江口、关岭等地,相关部门急速考察、特事特办,已为一批在疫情防控中表现优秀的临聘医护人员转正,其中有不少人是护士。对这些人而言,解决编制问题是他们最为关切和渴望的,这份关爱贴心又实在。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医护人员一直冲在一线,不畏风险、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