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工作的对象是一群青春、可爱的孩子,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总觉得自己会永远年轻,像他们那样充满活力与朝气。看到他们从刚进校时的稚嫩单纯到如今的成熟懂事,我内心无比的欣慰。或许我的工作是普通的,但我相信它意义非凡,这也是我愿意坚守的原因。
新天地里的孤独
2013年,我从南通大学毕业,来到苏州某乡村中学,成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刚开始工作时,我觉得苏州是个大城市,我的工作应该是富有激情,充满挑战的。然而,当我第一次走进校园时,我内心变得沮丧起来,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学校设施没有我想象得那样高大上,甚至有些破败,学生一半是外地民工子女,而学校里的同事也大都年龄偏大,完全没有同龄人。更关键的是,这里的老师私下交流的用语都是苏州方言,而我作为一个外地人,完全听不懂,很难与同事融合,感到很不适应这份工作。我觉得自己似乎成了这个小小学校里最孤独的人,每天的任务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那群基础并不太好的学生。那段时间,我特别怀念大学里无忧无虑的时光。于是,我经常联系大学的朋友们,向他们诉说自己的苦恼。其中有个朋友问我:“那你干吗还要做老师呢?”是的,这句话提醒了我,当初填报师范专业时,我只是因为热爱这份职业,并没有期待工作有多精彩,只不过经过四年大学生活,内心多了份期待与憧憬,在骨感的现实面前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而已。于是,我开始放下心中的不满,决定将目光转向那群“不太可爱”的学生们,希望自己的课堂能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
新思考中的转机
当我认真打开书本时,我发现这些课文都是自己中学时学过的。当时的我是怎样看待这些课文的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发现自己喜欢的篇目,印象往往很深,学得也很到位。既然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那么我就从趣味的角度入手,绝不让自己的课成为枯燥的、可有可无的课。我课前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力争让自己的课堂多一些学生的“兴奋点”,很快,从学生的表现上,我知道他们爱上了我的语文课,心中充满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与此同时,我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随着学校、办公室各种活动的开展,我这个最年轻的教师逐渐融入进来,有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了一直关心我的领导和师傅,甚至有了几个可以“没大没小”的忘年交。如今,连苏州话我也可以说上几句。或许生活还是这样的简单,但我开始享受这份平淡。
“平安果”里的魔力
2015年,学校安排我做班主任,我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因为我自己也只是个“孩子”,能管住他们吗?后来,我有了自己的一套办法。我比我的学生大10岁左右,我不喜欢他们叫我师长,我更希望做他们的大哥哥。所以,我要成为班级的一员,让班级里的学生都爱上这个像家一样的班集体。那年平安夜,学生吃完午饭,看见我早早站在讲台边,都感到好奇 (因为以往此时一般是学生们自由活动的时间)。等大家到齐后,我从讲台下拿出准备许久的苹果,然后用小刀一个个地切开。学生看到后都十分兴奋,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一片片苹果。那天大家分到的苹果并不多,但每人都有,每人都说好吃!
而对于班级的活动我往往也会主动参与,他们参加文艺汇演,我给他们写串词;他们参加话剧比赛,我给他们写剧本;他们参加运动会,我给他们买好零食。每次春游,我都充当他们的导游,和他们一起游览,一起参观,或许,在他们心中,我早已是他们的大哥哥了吧。
我还经常挪用语文课上班会课。从初一到初二,我给学生确立了四个演讲话题——“童年”“梦想”“成功”“幸福”,内容不限,但一定要真实、真情。这成为每节语文课前的“大餐”,深受学生喜爱。因为,两年里,每个学生都在大家面前吐露真心,让大家真切了解了班集体里的每一个成员。记得有次讲到“幸福”,一位平时比较活泼开朗的学生说自己最幸福的事就是来到这个班级,认识了很多朋友和老师,可是马上要分班了,内心十分不舍。从没哭过的他当场落泪,班上不少人也伤感无比,一片沉寂,
班级里的“孩子王”
身为“90后”的我喜欢关注微信、微博,喜欢追求当下时尚,和学生保持着同样的心性,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我才更了解他们,更能引导他们。我与他们私下交流时,用的网络语不比他们少,但我会提醒他们千万不要用到作文里;他们喜欢TFboys,我也喜欢,《大梦想家》唱得不比他们差,但我更鼓励他们追逐歌词里面的青春与梦想;他们追网络玄幻小说,我也追过,不过如今已经放下,因为里面的情节固定单一——经我一分析,他们也觉得索然无味。所以,我和学生一起,不会绝对地否定他们,但会从过来人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交流中让他们辨别是非好坏。
对于学生,我始终觉得成绩不是评价的唯一標准,成人要远比成才重要。因而,我的语文课不仅讲知识,更讲人文、人性,我教我的学生守住自我,注重德行,多抱怜爱之心,决不能成为自私、麻木、冷漠的人。
如今,一晃三年多过去了,身为“90后”的我早已适应了这份工作,并懂得了享受工作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
新天地里的孤独
2013年,我从南通大学毕业,来到苏州某乡村中学,成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刚开始工作时,我觉得苏州是个大城市,我的工作应该是富有激情,充满挑战的。然而,当我第一次走进校园时,我内心变得沮丧起来,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学校设施没有我想象得那样高大上,甚至有些破败,学生一半是外地民工子女,而学校里的同事也大都年龄偏大,完全没有同龄人。更关键的是,这里的老师私下交流的用语都是苏州方言,而我作为一个外地人,完全听不懂,很难与同事融合,感到很不适应这份工作。我觉得自己似乎成了这个小小学校里最孤独的人,每天的任务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那群基础并不太好的学生。那段时间,我特别怀念大学里无忧无虑的时光。于是,我经常联系大学的朋友们,向他们诉说自己的苦恼。其中有个朋友问我:“那你干吗还要做老师呢?”是的,这句话提醒了我,当初填报师范专业时,我只是因为热爱这份职业,并没有期待工作有多精彩,只不过经过四年大学生活,内心多了份期待与憧憬,在骨感的现实面前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而已。于是,我开始放下心中的不满,决定将目光转向那群“不太可爱”的学生们,希望自己的课堂能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
新思考中的转机
当我认真打开书本时,我发现这些课文都是自己中学时学过的。当时的我是怎样看待这些课文的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发现自己喜欢的篇目,印象往往很深,学得也很到位。既然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那么我就从趣味的角度入手,绝不让自己的课成为枯燥的、可有可无的课。我课前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力争让自己的课堂多一些学生的“兴奋点”,很快,从学生的表现上,我知道他们爱上了我的语文课,心中充满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与此同时,我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随着学校、办公室各种活动的开展,我这个最年轻的教师逐渐融入进来,有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了一直关心我的领导和师傅,甚至有了几个可以“没大没小”的忘年交。如今,连苏州话我也可以说上几句。或许生活还是这样的简单,但我开始享受这份平淡。
“平安果”里的魔力
2015年,学校安排我做班主任,我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因为我自己也只是个“孩子”,能管住他们吗?后来,我有了自己的一套办法。我比我的学生大10岁左右,我不喜欢他们叫我师长,我更希望做他们的大哥哥。所以,我要成为班级的一员,让班级里的学生都爱上这个像家一样的班集体。那年平安夜,学生吃完午饭,看见我早早站在讲台边,都感到好奇 (因为以往此时一般是学生们自由活动的时间)。等大家到齐后,我从讲台下拿出准备许久的苹果,然后用小刀一个个地切开。学生看到后都十分兴奋,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一片片苹果。那天大家分到的苹果并不多,但每人都有,每人都说好吃!
而对于班级的活动我往往也会主动参与,他们参加文艺汇演,我给他们写串词;他们参加话剧比赛,我给他们写剧本;他们参加运动会,我给他们买好零食。每次春游,我都充当他们的导游,和他们一起游览,一起参观,或许,在他们心中,我早已是他们的大哥哥了吧。
我还经常挪用语文课上班会课。从初一到初二,我给学生确立了四个演讲话题——“童年”“梦想”“成功”“幸福”,内容不限,但一定要真实、真情。这成为每节语文课前的“大餐”,深受学生喜爱。因为,两年里,每个学生都在大家面前吐露真心,让大家真切了解了班集体里的每一个成员。记得有次讲到“幸福”,一位平时比较活泼开朗的学生说自己最幸福的事就是来到这个班级,认识了很多朋友和老师,可是马上要分班了,内心十分不舍。从没哭过的他当场落泪,班上不少人也伤感无比,一片沉寂,
班级里的“孩子王”
身为“90后”的我喜欢关注微信、微博,喜欢追求当下时尚,和学生保持着同样的心性,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我才更了解他们,更能引导他们。我与他们私下交流时,用的网络语不比他们少,但我会提醒他们千万不要用到作文里;他们喜欢TFboys,我也喜欢,《大梦想家》唱得不比他们差,但我更鼓励他们追逐歌词里面的青春与梦想;他们追网络玄幻小说,我也追过,不过如今已经放下,因为里面的情节固定单一——经我一分析,他们也觉得索然无味。所以,我和学生一起,不会绝对地否定他们,但会从过来人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交流中让他们辨别是非好坏。
对于学生,我始终觉得成绩不是评价的唯一標准,成人要远比成才重要。因而,我的语文课不仅讲知识,更讲人文、人性,我教我的学生守住自我,注重德行,多抱怜爱之心,决不能成为自私、麻木、冷漠的人。
如今,一晃三年多过去了,身为“90后”的我早已适应了这份工作,并懂得了享受工作带给我的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