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充分地关注主体,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参与学习创造和谐的环境,有利的条件,引领学生质疑和探究,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体验。注重个性与整体发展就是充分地张扬学生的个性,以个体促进整体。本文笔者主要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模式,总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却从没有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极没有调动起来,只是在被动地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不会有深刻的过程体验,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自主学习。语文课堂的教学行为是由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组成的。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主动自觉的语文实践活动主体。所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学,都要明确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能力,把学習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主动求知,提升语文能力水平。
一、关注学生主体,创造环境和条件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是学生不能亲身接触的,需要教师创造环境和条件,创造教学情境。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能够根据教材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而恰到好处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环境中参与学习。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利用教具让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二、关注学生主体,引领质疑和探究
教师 “教”的指向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参与。如阅读文本,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指导学生读书要细心、认真,一个词一个词地看,一句一句地看,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到中高年级教会学生读书时遇到重点、难点,圈点批画,加注补白。如初读课文时,就应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读课文时,要把已经学会的知识,自己认为是重点、难点的地方圈画出来。最重要的是把自己还没有学会的,还没有懂的地方打上问号,以便于老师教学时,提出问题。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与途径解决问题,并通过有效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达到优势互补。只有碰到所有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才加以讲解。这样,学生拥有充分的自由空间,真正走进探究中去。学生学习兴趣浓郁,思维的有效度高。另外,语文教学向生活开放,向学生开放,才能使语文课程具有生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活力。如果我们教师死守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不放,将会失去学生的信任,变成死教书,教死书,与我们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教材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学生才能增强参与意识,知识、能力、情感才能得到同步提升。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质疑问难,通过问题情景的探究,剥开思维的外壳,走进语言的内核。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显然,学生应是解难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讨论、争辩,通过思维碰撞,引发认知冲突,以求得认识的深入。“辩”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课堂上疑问让学生多争辩,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也促使了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三、关注学生主体,发展整体和个体
素质教育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要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能厚此薄彼,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全体学生每时每刻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思辩、讨论、交流等张扬学生的个性,并通过个体智慧来点燃整体的智慧;通过个体学习方式来丰富整体的学习方式;通过个体学习经验来丰富整体的学习经验;通过个体的语文素养来提高整体的语文素养。
知识是智慧的结晶,但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了智慧,知识可以授与,但智慧却不能,从个体认识发展论的观点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动中自我建构的产物,真知是知识和智慧的统一体。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个性知识,个性化的学习经验都是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改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平衡状态,缩小差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掌握得多,学得好、快,这无意给课堂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拟定一个学习目标,然后由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有自己的目标,最终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让学生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完成认识的变化和飞跃。
参考文献:
周凤英;;语文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年第S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模式,总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却从没有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极没有调动起来,只是在被动地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不会有深刻的过程体验,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自主学习。语文课堂的教学行为是由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组成的。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主动自觉的语文实践活动主体。所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学,都要明确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能力,把学習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主动求知,提升语文能力水平。
一、关注学生主体,创造环境和条件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是学生不能亲身接触的,需要教师创造环境和条件,创造教学情境。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能够根据教材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而恰到好处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环境中参与学习。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利用教具让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二、关注学生主体,引领质疑和探究
教师 “教”的指向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参与。如阅读文本,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指导学生读书要细心、认真,一个词一个词地看,一句一句地看,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到中高年级教会学生读书时遇到重点、难点,圈点批画,加注补白。如初读课文时,就应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读课文时,要把已经学会的知识,自己认为是重点、难点的地方圈画出来。最重要的是把自己还没有学会的,还没有懂的地方打上问号,以便于老师教学时,提出问题。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与途径解决问题,并通过有效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达到优势互补。只有碰到所有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才加以讲解。这样,学生拥有充分的自由空间,真正走进探究中去。学生学习兴趣浓郁,思维的有效度高。另外,语文教学向生活开放,向学生开放,才能使语文课程具有生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活力。如果我们教师死守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不放,将会失去学生的信任,变成死教书,教死书,与我们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教材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学生才能增强参与意识,知识、能力、情感才能得到同步提升。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质疑问难,通过问题情景的探究,剥开思维的外壳,走进语言的内核。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显然,学生应是解难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讨论、争辩,通过思维碰撞,引发认知冲突,以求得认识的深入。“辩”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课堂上疑问让学生多争辩,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也促使了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三、关注学生主体,发展整体和个体
素质教育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要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能厚此薄彼,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全体学生每时每刻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思辩、讨论、交流等张扬学生的个性,并通过个体智慧来点燃整体的智慧;通过个体学习方式来丰富整体的学习方式;通过个体学习经验来丰富整体的学习经验;通过个体的语文素养来提高整体的语文素养。
知识是智慧的结晶,但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了智慧,知识可以授与,但智慧却不能,从个体认识发展论的观点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动中自我建构的产物,真知是知识和智慧的统一体。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个性知识,个性化的学习经验都是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改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平衡状态,缩小差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掌握得多,学得好、快,这无意给课堂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拟定一个学习目标,然后由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有自己的目标,最终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让学生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完成认识的变化和飞跃。
参考文献:
周凤英;;语文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