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黑龙江省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发展的拉動作用不明显。农业产业集群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的创新效率。要促进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实行在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下的集群式发展战略。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集群 发展战略
引言
集群式发展战略最早起源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随着集群式发展在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应用,其经验逐渐被推广到其他行业,现在已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集群化发展对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农业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创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除了山东寿光蔬菜、昆明呈贡花卉、新疆棉花、番茄等一批影响较大的集群外,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乡)一业”,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农业集群或其雏形,如广东农业产业集群镇已达50多个。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较落后,这主要是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要使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下的农业产业集群。
1.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的障碍因素
1.1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在黑龙江省1700多个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仅126个,所占比例不足1/10,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仅有1个。而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较强的山东、河南等地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500多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有2-3个。
1.2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在全国排在后10名之列,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企业产品单一,系列产品少,如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产品主要限于豆油,分离蛋白、组织蛋白、大豆胚芽、异黄酮、卵磷脂、低聚糖、皂甙、维生素E等十几个产品,有些品种还未形成规模生产;水稻加工产品只有普通米、精洁米、米糠油等几个品种;马铃薯加工产品只有淀粉、粉丝、粉皮、全粉等十几个品种。初级农产品较多,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偏低。
1.3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专业人才缺乏
在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中国有老企业和小型的家族式企业居多,大多没有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甚至有些小型企业根本没有明确的企业规章制度,或者有制度不遵循,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晋升机制,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2.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2.1 黑龙江省的优势产业集中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优势较明显,其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豆薯麻、乳肉、北药和山特产品等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农业龙头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2.2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
2008年,黑龙江省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26个,其中5亿元以上的加工企业达到30个,10亿元以上的12个,20亿元以上的6个,突破100亿元的1个。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龙头企业牵动标准化种植业面积7500万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220万户,户均增收1800元。全省龙头企业上缴税金40亿元,为城乡居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近7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120万个,带动相关产业增加经济收入200亿元左右。可见,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均较强,为农业龙头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2.3 黑龙江省同类型农业龙头企业较多
黑龙江省的农业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粮油加工业以及乳肉制品加工和制造业,同类农业龙头企业各自为战,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把这些同类农业龙头企业依据产业优势聚集起来就成了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的目标。
3.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措施
3.1 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要通过建立农业龙头企业群,充分发挥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利用黑龙江省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方面的优势,建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基地、企业与农户、企业与其它服务机构的网状连接,协同发展,提高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3.2 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
黑龙江省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依附龙头企业的市场和经营,配合龙头企业的特定市场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有限资源优势,成为龙头企业的一部分。同时,龙头企业也可以与中小企业进行转包合作,增强企业的柔性,从而在产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3.3 加强与相关组织的合作
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应该是由交易网络、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交织所形成的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的行为主体通常包括消费者、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的企业及其他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政府等。这种网络结构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够促进协作,共同构建产业集群效应。因此,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的建立要加强同网络内相关组织的合作,通过合作降低交易费用,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
3.4 建立各具区域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
根据黑龙江省五大农村经济类型区的不同特点,本着资源、资产、资金、技术集中的原则,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建立各具区域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农区(粮食主产区)要重点围绕粮食和畜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发展龙头企业;牧区半牧区要发挥畜牧业的生产优势,重点发展以加工和经营畜产品为主的龙头企业;山区半山区要从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出发,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山特产品、特种养殖产品、北药开发等龙头企业;城市郊区要面向城市需求,重点发展以加工和经营蔬菜、乳肉、水产品等为主的龙头企业;边境地区要以出口创汇为目标,重点建设外向型的加工和市场营销龙头企业。
结论
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济,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全省农产品的产出量很高,但是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较低,制约了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的更快更好发展,必须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下的集群式发展。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虽然有一定的障碍因素,但是,总是来说还是具备很大的发展条件和优势,黑龙江省必须充分利用其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条件和优势,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及与相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力量,建立各具区域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李加明.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机理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6):11-12.
[2]郭海霞.基于GEM模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型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69.
[3]Bruce Gardner,Zvi Lerman."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nterprise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t Collective Farming",Journal of rural cooperation,Vol.34 Iss:1,(2006):1-18.
[4]Jia Che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Vol. 13 Iss: 2,(2006):140 - 147.
作者简介:郭海霞(1975-),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学院)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集群 发展战略
引言
集群式发展战略最早起源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随着集群式发展在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应用,其经验逐渐被推广到其他行业,现在已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集群化发展对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农业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创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除了山东寿光蔬菜、昆明呈贡花卉、新疆棉花、番茄等一批影响较大的集群外,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乡)一业”,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农业集群或其雏形,如广东农业产业集群镇已达50多个。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较落后,这主要是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要使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下的农业产业集群。
1.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的障碍因素
1.1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在黑龙江省1700多个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仅126个,所占比例不足1/10,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仅有1个。而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较强的山东、河南等地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500多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有2-3个。
1.2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在全国排在后10名之列,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企业产品单一,系列产品少,如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产品主要限于豆油,分离蛋白、组织蛋白、大豆胚芽、异黄酮、卵磷脂、低聚糖、皂甙、维生素E等十几个产品,有些品种还未形成规模生产;水稻加工产品只有普通米、精洁米、米糠油等几个品种;马铃薯加工产品只有淀粉、粉丝、粉皮、全粉等十几个品种。初级农产品较多,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偏低。
1.3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专业人才缺乏
在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中国有老企业和小型的家族式企业居多,大多没有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甚至有些小型企业根本没有明确的企业规章制度,或者有制度不遵循,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晋升机制,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2.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2.1 黑龙江省的优势产业集中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优势较明显,其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豆薯麻、乳肉、北药和山特产品等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农业龙头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2.2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
2008年,黑龙江省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26个,其中5亿元以上的加工企业达到30个,10亿元以上的12个,20亿元以上的6个,突破100亿元的1个。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龙头企业牵动标准化种植业面积7500万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220万户,户均增收1800元。全省龙头企业上缴税金40亿元,为城乡居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近7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120万个,带动相关产业增加经济收入200亿元左右。可见,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均较强,为农业龙头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2.3 黑龙江省同类型农业龙头企业较多
黑龙江省的农业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粮油加工业以及乳肉制品加工和制造业,同类农业龙头企业各自为战,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把这些同类农业龙头企业依据产业优势聚集起来就成了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的目标。
3.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措施
3.1 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要通过建立农业龙头企业群,充分发挥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利用黑龙江省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方面的优势,建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基地、企业与农户、企业与其它服务机构的网状连接,协同发展,提高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3.2 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
黑龙江省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依附龙头企业的市场和经营,配合龙头企业的特定市场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有限资源优势,成为龙头企业的一部分。同时,龙头企业也可以与中小企业进行转包合作,增强企业的柔性,从而在产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3.3 加强与相关组织的合作
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应该是由交易网络、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交织所形成的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的行为主体通常包括消费者、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的企业及其他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政府等。这种网络结构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够促进协作,共同构建产业集群效应。因此,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的建立要加强同网络内相关组织的合作,通过合作降低交易费用,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
3.4 建立各具区域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
根据黑龙江省五大农村经济类型区的不同特点,本着资源、资产、资金、技术集中的原则,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建立各具区域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农区(粮食主产区)要重点围绕粮食和畜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发展龙头企业;牧区半牧区要发挥畜牧业的生产优势,重点发展以加工和经营畜产品为主的龙头企业;山区半山区要从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出发,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山特产品、特种养殖产品、北药开发等龙头企业;城市郊区要面向城市需求,重点发展以加工和经营蔬菜、乳肉、水产品等为主的龙头企业;边境地区要以出口创汇为目标,重点建设外向型的加工和市场营销龙头企业。
结论
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济,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全省农产品的产出量很高,但是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较低,制约了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的更快更好发展,必须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下的集群式发展。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虽然有一定的障碍因素,但是,总是来说还是具备很大的发展条件和优势,黑龙江省必须充分利用其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条件和优势,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及与相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力量,建立各具区域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李加明.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机理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6):11-12.
[2]郭海霞.基于GEM模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型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69.
[3]Bruce Gardner,Zvi Lerman."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nterprise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t Collective Farming",Journal of rural cooperation,Vol.34 Iss:1,(2006):1-18.
[4]Jia Che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Vol. 13 Iss: 2,(2006):140 - 147.
作者简介:郭海霞(1975-),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