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苏菂是北京创业之路车库咖啡有限公司创始人、You+国际青年公寓联合创始人。本文是其在《中关村》杂志等举办的海淀“名家校园行”活动中在北大的演讲实录的节选。在本次演讲中,苏菂回顾了自己成长的几个阶段和创办车库咖啡和you+的初衷。
从大学生到销售冠军
我是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的,我并不是一个很认真学习的人,在高中时我就非常喜欢电脑,1995年、1996年我第一次上网,考上大学后学的是信息专业。我刚刚入学第一个月就很不老实,觉得课程很无聊,于是我就想去打工,带着这种想去工作的心去西单的八层,当时都是卖各种品牌电脑的,是一个电脑广场。
我那会儿大一下午经常没课,我挨家挨户去问是否需要兼职的销售人员,我是大学生,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可以做销售。经过好几轮的拒绝,最后终于有一家店,说:“小伙子,看你绕场地绕了一个多小时,就到我们这里试试吧。”他们是联想当时很大的一家代理,让我去试一试,我很高兴。当时也没有提工资的事,干到第三天就给我开工资了,因为我第二天上班就卖出了一台电脑,当天给我开了800块钱的基本工资,每卖出一台电脑提成100块钱,这样就我就又多了一份动力。
在我销售电脑的过程中,我最多一天卖15台电脑。那一天的提成是1500块钱,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我请同学大吃一顿。
在大学毕业后,所有的学生都去找实习单位。但当时我们一起上学打工的几个同学凑在一起商量开一家电脑店试一试。当时是我们第一次创业。一人凑1万块钱,凑了4万块钱,同样在西单五楼开了一家电脑店,这家店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当年卖得还不错。
我们注册了一家公司,我清晰地记得那时一个月的房租是6750元,要交4个月的,押一付三。房租交完大概3万块钱就没了,一台样机万八千,手里就剩下几千块钱了。当时做这件事时,我们就想如果赔钱了怎么办?我们用了很多的方法,包括自己销售的估计,包括对以往的市场评估,我们最后算这4万块钱最多在4个月后会赔8000块。当时我们一咬牙就干下去了。
最后,4个月下来不仅仅没赔钱,反而赚钱了,每个人的1万块钱,变成了一万五千块。整个一个楼层只有两家店做到了,其中我们是一家。
这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卖电脑之外的机会,比如2000年时的卖上网卡的利润不错。最后为什么没有坚持做下来呢?原因是物业倒闭了,整个楼就只有两家店挣钱,剩下的一层楼全部赔钱。
这不是最大的收获,最大的收获是哪里呢?当时我们毕业时,所有的同学都去实习单位,是实习单位给他们发实习证明,而我们是自己的公司,我们给自己写实习证明!另外我们这次创业也总结了一点,我们学会了风险控制,也就是创业知道赔的点在哪里,最差的打算是什么,如果我们内心能接受就去做。这是我第一次创业学到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到今天为止我还非常受用。
之后直到在做车库咖啡前,我一直给自己定位,包括上大学时打工给自己定位,就是要做一个非常优秀的销售。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其实大学生快毕业时,有时是会迷茫的,但如果尝试定位自己的目标,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为它一直付出自己的努力,培养相关的能力来聚焦,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做的很好。
再后来我一直在做销售,25岁时也创过一次业,也不算很成功。在做车库咖啡前,我在一家北京蓝汛科技服务了5年,从2006年到2011年,现在它是一家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我去这家公司也是从做销售开始。到2008年,我完成了在那家公司做销售冠军的梦想,直到2009年、2010年我也是销售冠军。公司在2010年纳斯达克上市时,整个公司销售额是2.8亿人民币,我带的小团队做了7000万的销售收入,占了公司四分之一的销售业绩。
直到有一天,公司上市前,那一年我个人差不多做4000多万销售业绩时,我感觉没有意思了。再怎么好的销售也已经到了天花板了,我发现再去签一个300万的合同或者和500万的合同已经不快乐了,那种感觉很难受,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想了一个多月。
转战“车库咖啡”
在销售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早期客户能力比较强。我提议所在的公司做战略投资。公司上市之后有了钱,我帮助公司来花钱,来投早期创业团队,帮助公司更好地去发展。
当时我们发现了很多早期的创业客户,比如58同城在2006年刚刚上线一个月就成为了我们的客户。开心网刚刚创业时,在西四环小楼的一个小房间里,6、7个人挤在十几平方米里写东西。我们在楼道里谈完了合作,因为他们没有会议室。
我当时就跟公司说要做战略投资,每天开车出去跑,约一些创业团队聊天,讨论商业模式如何等等。但我发现每天跑出去很累,时间基本上都在路上。因为创业团队不集中,非常分散,分布在各个地方。我于是思考:在硅谷的湾区使全世界的创业者和投资者都往那里聚集,那里的创投之间想见面可能非常容易就见到了,因为人都在那里聚集,不会有那么拥挤的交通和这么长的距离。我觉得硅谷创业的氛围非常活跃的部分原因也可以归结于这一点。
反过来再看中国,看北京,我觉得我做一个“硅谷”有点难度,但能否做一个小型的创业者和投资者聚集的地方?我带着这样的想法,就开始有做车库咖啡的雏形计划。当时还不知道起什么名字,我就希望通过一种形态让创业者和投资者能够两方聚集。如果每个投资经理一次就能看多个项目,这对整个行业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时的蓝汛公司刚刚上市,给我的期权就非常多,我放弃了一半期权就出来做车库咖啡这件事。用了差不多3、4个月时间踏遍了整个中关村的西区,当时的定位是一定要500平米以上的可以办公的场所,我希望提供更好的办公条件,要有更好的网络,会议室等,不一定需要邻街,最好是咖啡馆,可以有开放聚集的效果。我是按照以上的条件去找的房子,最后阴差阳错,找到了现在车库咖啡在的地方,就在原来海淀图书城的鑫鼎宾馆二楼,符合我们所有的条件,面积足够大,够隐蔽,不邻街,在西区的边缘,房租还挺便宜。 当时在那条街时还比较破烂,因为十年前是海淀图书城的圣地,当时的北大学子经常去那里买书,但后来由于电子商务、盗版书的影响,那条街卖什么的都有了,业态越来越差。这就是车库咖啡的由来。我少了一根筋想干这件事,就想让创业者和投资者在北京这里小范围的聚集。
2011年4月份车库咖啡开业了,第一个月没有人,只有两个团队是我原来接触的早期创业团队,只有2-4个人。这两个团队原来是在上岛和星巴克工作,后来就过来了。我当时不断地问自己,是不是做这样的事不靠谱?我在国外也查找类似在做的,看看谁能对我有帮助。当时网上有新浪微博,还好有它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当时偶尔零零散散有人会到二楼的楼梯口张望一下,那可能是新浪微博起的作用,在沙漠里如果你突然看到一片绿洲那是什么感觉?好多天没人,突然门口出现一个人进行张望,就马上出去把他拽进来进行聊天。基本上发现来的人都是很有目的性的,要么就是正在创业,要么就是对这里好奇,总之能聊上一会儿。当时进来一个人就聊一个人,那时一天能聊30个人,每个人聊半个小时,聊的主要话题是:你做什么项目的?我能不能帮助你?你做这个的,我昨天聊的人与你做的差不多?
白天聊的时候很过瘾,其实也很累的,一天要聊30个人,不同的话题,不同的变换思维模式。晚上躺床上有点气虚,感觉很累,几个月下来瘦了30多斤。一个月能聊几百人或者上千人,慢慢发现车库咖啡里的人越来越多了,跟我交流过的团队选择拿这儿当办公室,到第三个月时已经有7个常驻团队拿这里当办公室。更有意思的事发生了,7个团队的产业链条形成了,这7个团队里有几个现在甚至非常有名了,其中有一个叫周伯通招聘,今年刚刚拿到2800万人民币的融资额,当时这个团队只有两个人。还有一个团队是做智能快递柜,两年前开始做人大的智能快递柜。这些都是最早期的团队。
后来发现逐渐知道车库咖啡的人多了,当时有一个香港创业者带着一个硅谷创业教父级人物,过来给我聊了一个下午,聊完之后回去华盛顿邮报写了一篇文章《美国人到底怕中国人什么》,文章的内容是美国人不怕中国有什么、中国政府有什么,最怕的是中国下一代年轻人或者这一代年轻人,正尝试用自己的努力与资本结合,而不知道他们每天做什么。比如在中关村旁边一个咖啡馆叫车库咖啡,天天一堆年轻人坐在那里不知道做什么。这篇2011年9月份的文章多次提到车库咖啡,这位作者对中国的剖析其实非常厉害的。
包括后来很多的平媒过来采访、报道,直到有一天还登上了新闻联播。新闻联播7点播时,会6点45分通知要上新闻联播的栏目相关人,我就6点45分接到电话,说一会儿7点新闻联播第一条播我们。大家知道新闻联播第一条都是播国家领导人,那天共有6分钟在讲创业,讲中关村的创业生态,第一条是车库咖啡。我们在厦门就等着7点开始,看完那几分钟之后,浑身的热血沸腾,跟我一起看的是厦门的创业者,他们比我还要兴奋。
我们现在常驻团队140多家,会员团队300多家,加在一起400多家。很多做的是非常酷的产品。
我现在已经不负责车库咖啡了,我所有车库咖啡的管理都交给员工管理了。其实车库咖啡对我来讲,目标已经消失了,因为整条街已经变成了创业大街了。
You+让我非常兴奋
车库咖啡开业后,2011年9月份中关村管委会郭洪主任过来调研,我提出了一条建设性的建议:这条街如果变成创业融资一条街,会更大规模地聚集创业者和投资者。而且在社会业态环节里,经济一环很难像图书一样被淘汰,它可能会成为百年胜地。郭主任听取了我的建议,这条街现在已经变成了中关村创业大街。车库咖啡在这条街也从小小的咖啡馆聚集,变成了整条街的创业者聚集的地方。
后来我发现我的梦想又没了,没有目标了。于是我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直到今年让我看到了You+。
You+最近在媒体上的影响比较大,是雷军参与投资的房地产项目。当时我接触到You+时,让我非常兴奋,最后找到雷总参与投资。
我今年5月份到广州时看到You+创始人,一见如故,我跟他很有渊源,车库咖啡有一个人去广州发展,第一年就住在You+,他给我打电话说,这边的老板与你的想法太接近了,你们都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我上网一搜You+,整栋楼的大老板,不高攀。那边的人一想苏菂是名人,也不高攀,所以我们两人一直没有意思。
直到今年我们俩人一见如故,第二个月考虑要做You+。上面就是十几平米的LOFT的风格,年轻人回家把包一扔,楼下年轻人们一块做些事。
我记得我小时候住的大院,一个院的人都很熟悉。但经过这么多年房地产的发展,我们很少知道周围邻居干什么。You+让这个方式回归了,让你更快乐。比如你开心时,有人陪你一起喝酒,生病时有人给你一些温暖。我觉得You+白天太浪费,白天准备当办公室,这样就有了You+的创业公寓。我们准备北、上、广、深同时开始,并且你在北京住可以到上海直接刷卡进入。创业社区可以更多地来节约你的工作成本,相当于把你的客厅变成了办公室。有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整合,创业团体也有更好的交流。马上2月份开业,欢迎大家去看。
趁年轻,想到就去做
我们为什么要做车库咖啡和You+?我以前每天要拿出一部分时间骑车。一是想锻炼自己,二是当时我有一个同事,没事儿就从北京骑到西藏、海南,我觉得那才是我要的生活。“有些事情你现在不做,一辈子都没机会做”——这是非常触动我内心的一句话。骑车就是这样,我40岁时或许还有机会、有体力、有能力还能去尝试,等到60岁的时候,还能去做吗?有些事情只能在年轻的时候去做,我们没有办法在年老的时候去做。
所以我想一定要去做车库咖啡。很多人跟我说,这个事应该是在赚很多钱之后再去做这样公益的事。但我也问过我自己,如果某一天我干到50岁时,是赚钱了,那时还有心思做车库咖啡这样的事吗?可能没有心思了。好不容易拼了这么多年,就会想要好好享受生活。还有一个朋友也触动过我,他在绿色和平组织,他在2007年代表中国绿色和平去北极考察,3、4个月破冰川到北极,每天放一组照片、视频或者一段文字在博客里。有一段视频特别打动我的内心,就是北极熊不在冰川上行走,而是跳跃,你会想到什么?因为全球暖化,北极熊没有活动的空间。
我问过他一句话:你一辈子都在绿色和平吗?他给我的回答是:也许我一辈子不会在绿色和平组织,但我一辈子一定会在社会性企业。当时我对社会性企业有非常新的认识,包括做车库咖啡这件事,我的定位也是社会性企业。
不管是车库咖啡,还是You+,都是社会性企业。You+这个目标可能更大一些,不会那么容易实现了,梦可以做久一点,我们要改变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我们要让年轻人的生活不再孤单,不再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
从大学生到销售冠军
我是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的,我并不是一个很认真学习的人,在高中时我就非常喜欢电脑,1995年、1996年我第一次上网,考上大学后学的是信息专业。我刚刚入学第一个月就很不老实,觉得课程很无聊,于是我就想去打工,带着这种想去工作的心去西单的八层,当时都是卖各种品牌电脑的,是一个电脑广场。
我那会儿大一下午经常没课,我挨家挨户去问是否需要兼职的销售人员,我是大学生,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可以做销售。经过好几轮的拒绝,最后终于有一家店,说:“小伙子,看你绕场地绕了一个多小时,就到我们这里试试吧。”他们是联想当时很大的一家代理,让我去试一试,我很高兴。当时也没有提工资的事,干到第三天就给我开工资了,因为我第二天上班就卖出了一台电脑,当天给我开了800块钱的基本工资,每卖出一台电脑提成100块钱,这样就我就又多了一份动力。
在我销售电脑的过程中,我最多一天卖15台电脑。那一天的提成是1500块钱,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我请同学大吃一顿。
在大学毕业后,所有的学生都去找实习单位。但当时我们一起上学打工的几个同学凑在一起商量开一家电脑店试一试。当时是我们第一次创业。一人凑1万块钱,凑了4万块钱,同样在西单五楼开了一家电脑店,这家店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当年卖得还不错。
我们注册了一家公司,我清晰地记得那时一个月的房租是6750元,要交4个月的,押一付三。房租交完大概3万块钱就没了,一台样机万八千,手里就剩下几千块钱了。当时做这件事时,我们就想如果赔钱了怎么办?我们用了很多的方法,包括自己销售的估计,包括对以往的市场评估,我们最后算这4万块钱最多在4个月后会赔8000块。当时我们一咬牙就干下去了。
最后,4个月下来不仅仅没赔钱,反而赚钱了,每个人的1万块钱,变成了一万五千块。整个一个楼层只有两家店做到了,其中我们是一家。
这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卖电脑之外的机会,比如2000年时的卖上网卡的利润不错。最后为什么没有坚持做下来呢?原因是物业倒闭了,整个楼就只有两家店挣钱,剩下的一层楼全部赔钱。
这不是最大的收获,最大的收获是哪里呢?当时我们毕业时,所有的同学都去实习单位,是实习单位给他们发实习证明,而我们是自己的公司,我们给自己写实习证明!另外我们这次创业也总结了一点,我们学会了风险控制,也就是创业知道赔的点在哪里,最差的打算是什么,如果我们内心能接受就去做。这是我第一次创业学到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到今天为止我还非常受用。
之后直到在做车库咖啡前,我一直给自己定位,包括上大学时打工给自己定位,就是要做一个非常优秀的销售。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其实大学生快毕业时,有时是会迷茫的,但如果尝试定位自己的目标,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为它一直付出自己的努力,培养相关的能力来聚焦,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做的很好。
再后来我一直在做销售,25岁时也创过一次业,也不算很成功。在做车库咖啡前,我在一家北京蓝汛科技服务了5年,从2006年到2011年,现在它是一家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我去这家公司也是从做销售开始。到2008年,我完成了在那家公司做销售冠军的梦想,直到2009年、2010年我也是销售冠军。公司在2010年纳斯达克上市时,整个公司销售额是2.8亿人民币,我带的小团队做了7000万的销售收入,占了公司四分之一的销售业绩。
直到有一天,公司上市前,那一年我个人差不多做4000多万销售业绩时,我感觉没有意思了。再怎么好的销售也已经到了天花板了,我发现再去签一个300万的合同或者和500万的合同已经不快乐了,那种感觉很难受,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想了一个多月。
转战“车库咖啡”
在销售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早期客户能力比较强。我提议所在的公司做战略投资。公司上市之后有了钱,我帮助公司来花钱,来投早期创业团队,帮助公司更好地去发展。
当时我们发现了很多早期的创业客户,比如58同城在2006年刚刚上线一个月就成为了我们的客户。开心网刚刚创业时,在西四环小楼的一个小房间里,6、7个人挤在十几平方米里写东西。我们在楼道里谈完了合作,因为他们没有会议室。
我当时就跟公司说要做战略投资,每天开车出去跑,约一些创业团队聊天,讨论商业模式如何等等。但我发现每天跑出去很累,时间基本上都在路上。因为创业团队不集中,非常分散,分布在各个地方。我于是思考:在硅谷的湾区使全世界的创业者和投资者都往那里聚集,那里的创投之间想见面可能非常容易就见到了,因为人都在那里聚集,不会有那么拥挤的交通和这么长的距离。我觉得硅谷创业的氛围非常活跃的部分原因也可以归结于这一点。
反过来再看中国,看北京,我觉得我做一个“硅谷”有点难度,但能否做一个小型的创业者和投资者聚集的地方?我带着这样的想法,就开始有做车库咖啡的雏形计划。当时还不知道起什么名字,我就希望通过一种形态让创业者和投资者能够两方聚集。如果每个投资经理一次就能看多个项目,这对整个行业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时的蓝汛公司刚刚上市,给我的期权就非常多,我放弃了一半期权就出来做车库咖啡这件事。用了差不多3、4个月时间踏遍了整个中关村的西区,当时的定位是一定要500平米以上的可以办公的场所,我希望提供更好的办公条件,要有更好的网络,会议室等,不一定需要邻街,最好是咖啡馆,可以有开放聚集的效果。我是按照以上的条件去找的房子,最后阴差阳错,找到了现在车库咖啡在的地方,就在原来海淀图书城的鑫鼎宾馆二楼,符合我们所有的条件,面积足够大,够隐蔽,不邻街,在西区的边缘,房租还挺便宜。 当时在那条街时还比较破烂,因为十年前是海淀图书城的圣地,当时的北大学子经常去那里买书,但后来由于电子商务、盗版书的影响,那条街卖什么的都有了,业态越来越差。这就是车库咖啡的由来。我少了一根筋想干这件事,就想让创业者和投资者在北京这里小范围的聚集。
2011年4月份车库咖啡开业了,第一个月没有人,只有两个团队是我原来接触的早期创业团队,只有2-4个人。这两个团队原来是在上岛和星巴克工作,后来就过来了。我当时不断地问自己,是不是做这样的事不靠谱?我在国外也查找类似在做的,看看谁能对我有帮助。当时网上有新浪微博,还好有它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当时偶尔零零散散有人会到二楼的楼梯口张望一下,那可能是新浪微博起的作用,在沙漠里如果你突然看到一片绿洲那是什么感觉?好多天没人,突然门口出现一个人进行张望,就马上出去把他拽进来进行聊天。基本上发现来的人都是很有目的性的,要么就是正在创业,要么就是对这里好奇,总之能聊上一会儿。当时进来一个人就聊一个人,那时一天能聊30个人,每个人聊半个小时,聊的主要话题是:你做什么项目的?我能不能帮助你?你做这个的,我昨天聊的人与你做的差不多?
白天聊的时候很过瘾,其实也很累的,一天要聊30个人,不同的话题,不同的变换思维模式。晚上躺床上有点气虚,感觉很累,几个月下来瘦了30多斤。一个月能聊几百人或者上千人,慢慢发现车库咖啡里的人越来越多了,跟我交流过的团队选择拿这儿当办公室,到第三个月时已经有7个常驻团队拿这里当办公室。更有意思的事发生了,7个团队的产业链条形成了,这7个团队里有几个现在甚至非常有名了,其中有一个叫周伯通招聘,今年刚刚拿到2800万人民币的融资额,当时这个团队只有两个人。还有一个团队是做智能快递柜,两年前开始做人大的智能快递柜。这些都是最早期的团队。
后来发现逐渐知道车库咖啡的人多了,当时有一个香港创业者带着一个硅谷创业教父级人物,过来给我聊了一个下午,聊完之后回去华盛顿邮报写了一篇文章《美国人到底怕中国人什么》,文章的内容是美国人不怕中国有什么、中国政府有什么,最怕的是中国下一代年轻人或者这一代年轻人,正尝试用自己的努力与资本结合,而不知道他们每天做什么。比如在中关村旁边一个咖啡馆叫车库咖啡,天天一堆年轻人坐在那里不知道做什么。这篇2011年9月份的文章多次提到车库咖啡,这位作者对中国的剖析其实非常厉害的。
包括后来很多的平媒过来采访、报道,直到有一天还登上了新闻联播。新闻联播7点播时,会6点45分通知要上新闻联播的栏目相关人,我就6点45分接到电话,说一会儿7点新闻联播第一条播我们。大家知道新闻联播第一条都是播国家领导人,那天共有6分钟在讲创业,讲中关村的创业生态,第一条是车库咖啡。我们在厦门就等着7点开始,看完那几分钟之后,浑身的热血沸腾,跟我一起看的是厦门的创业者,他们比我还要兴奋。
我们现在常驻团队140多家,会员团队300多家,加在一起400多家。很多做的是非常酷的产品。
我现在已经不负责车库咖啡了,我所有车库咖啡的管理都交给员工管理了。其实车库咖啡对我来讲,目标已经消失了,因为整条街已经变成了创业大街了。
You+让我非常兴奋
车库咖啡开业后,2011年9月份中关村管委会郭洪主任过来调研,我提出了一条建设性的建议:这条街如果变成创业融资一条街,会更大规模地聚集创业者和投资者。而且在社会业态环节里,经济一环很难像图书一样被淘汰,它可能会成为百年胜地。郭主任听取了我的建议,这条街现在已经变成了中关村创业大街。车库咖啡在这条街也从小小的咖啡馆聚集,变成了整条街的创业者聚集的地方。
后来我发现我的梦想又没了,没有目标了。于是我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直到今年让我看到了You+。
You+最近在媒体上的影响比较大,是雷军参与投资的房地产项目。当时我接触到You+时,让我非常兴奋,最后找到雷总参与投资。
我今年5月份到广州时看到You+创始人,一见如故,我跟他很有渊源,车库咖啡有一个人去广州发展,第一年就住在You+,他给我打电话说,这边的老板与你的想法太接近了,你们都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我上网一搜You+,整栋楼的大老板,不高攀。那边的人一想苏菂是名人,也不高攀,所以我们两人一直没有意思。
直到今年我们俩人一见如故,第二个月考虑要做You+。上面就是十几平米的LOFT的风格,年轻人回家把包一扔,楼下年轻人们一块做些事。
我记得我小时候住的大院,一个院的人都很熟悉。但经过这么多年房地产的发展,我们很少知道周围邻居干什么。You+让这个方式回归了,让你更快乐。比如你开心时,有人陪你一起喝酒,生病时有人给你一些温暖。我觉得You+白天太浪费,白天准备当办公室,这样就有了You+的创业公寓。我们准备北、上、广、深同时开始,并且你在北京住可以到上海直接刷卡进入。创业社区可以更多地来节约你的工作成本,相当于把你的客厅变成了办公室。有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整合,创业团体也有更好的交流。马上2月份开业,欢迎大家去看。
趁年轻,想到就去做
我们为什么要做车库咖啡和You+?我以前每天要拿出一部分时间骑车。一是想锻炼自己,二是当时我有一个同事,没事儿就从北京骑到西藏、海南,我觉得那才是我要的生活。“有些事情你现在不做,一辈子都没机会做”——这是非常触动我内心的一句话。骑车就是这样,我40岁时或许还有机会、有体力、有能力还能去尝试,等到60岁的时候,还能去做吗?有些事情只能在年轻的时候去做,我们没有办法在年老的时候去做。
所以我想一定要去做车库咖啡。很多人跟我说,这个事应该是在赚很多钱之后再去做这样公益的事。但我也问过我自己,如果某一天我干到50岁时,是赚钱了,那时还有心思做车库咖啡这样的事吗?可能没有心思了。好不容易拼了这么多年,就会想要好好享受生活。还有一个朋友也触动过我,他在绿色和平组织,他在2007年代表中国绿色和平去北极考察,3、4个月破冰川到北极,每天放一组照片、视频或者一段文字在博客里。有一段视频特别打动我的内心,就是北极熊不在冰川上行走,而是跳跃,你会想到什么?因为全球暖化,北极熊没有活动的空间。
我问过他一句话:你一辈子都在绿色和平吗?他给我的回答是:也许我一辈子不会在绿色和平组织,但我一辈子一定会在社会性企业。当时我对社会性企业有非常新的认识,包括做车库咖啡这件事,我的定位也是社会性企业。
不管是车库咖啡,还是You+,都是社会性企业。You+这个目标可能更大一些,不会那么容易实现了,梦可以做久一点,我们要改变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我们要让年轻人的生活不再孤单,不再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