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重要地位,除了强调以外,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价值;问题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一个新的科学知识体系的诞生,一个新的科学领域的发展往往都需要有价值的疑问。问题意识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当学生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重要地位,除了强调以外,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育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
事实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理应也是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将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探索知识,剖析疑难,发展思维;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说过的:“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只是自己讲,常常替学生问,不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不引导学生自己去剖析疑难,结果学生一遇到稍难的问题就问老师,自己一点也不动脑筋,看起来很省事,可学生养成了思维懒惰的不良习惯。这样,即使教师讲得再多、再好,也只不过是讲时清楚,讲后糊涂,劳而无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在教师不经意中被扼杀了。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努力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传统教学中,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是回答问题,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教师把问题紧紧握在自己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在新课程理念下这样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回归。
二、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儿童对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着极大地好奇心,求知欲,他们会经常问问这,问问那,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热烈宽松和谐民主氛围,多鼓励,多赞赏,让那颗容纳大海的心与奔跑着小溪泉水的心相撞;让那双触摸风霜雨雪的手与那双捧起露珠花瓣的手共舞。
当学生难以回答出问题时,千万不能讥讽,挖苦,嘲笑,要让他们带着安全感坐下,投入到对问题的重新判断思索之中。让那颗萌发着求知欲望的心永远保持在积极的探索之中,直到解决问题带着种成就感,幸福感完成心灵的积淀。
例如在教《凡卡》一课时,有个男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写了自己学徒生活的苦,在这个自然段的结尾用了省略号,作者是什麽用意呢?“这多简单还问什么,不就是省略了凡卡所受的苦吗”一个女生略带讽刺地接过话茬,“是呀,挺简单的这有什麽”。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然而瞬间的闪念之中令我有了灵感,抓住这一教学契机,直击主题。我微笑着向提问男生竖起大拇指,说“是呀,省略号省略了凡卡所受的苦,那么他还受了那些苦呢?”这一问,需要孩子们开启智慧的大脑,加以充分的创造想象,男生无意中的发问,却给本课添上绚丽多彩的一笔。同学们各显神通,想象出凡卡所受的其它的苦。而女生的回答如一盏闪亮的明灯,点燃了课堂,至今我仍記忆犹新。那省略号就如凡卡的串串泪珠,诉说着他的凄苦悲伤,我们怎能不深深地为之震撼,这也更看出沙俄统治下的劳苦人民命运的悲惨。教室掌声雷动,在这热烈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得以迸发。
三、巧设情境:诱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问,还要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投入到情境之中,达到身临其境。在教学《长相思》时,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积累还是比较薄弱,而且对纳兰性德还不是特别了解,只知道他随康熙皇帝出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课堂上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播放具有离愁之绪的埙曲,配以纳兰性德在寒風朔月中随帝出征的画面,再以另一幅家乡温馨恬静的生活画面作比较,让一部分学生扮作词人,另一部分学生扮作词人的父母、妻子、儿女,为他们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那么本词的主旨也就得以揭示。
有的问,塞外生活那样艰辛,他为什么还要离开家乡呢?
有的问,家乡的生活多幸福,他不想念亲人吗?
有的问,纳兰性德是纳兰明珠的儿子,他可以利用父亲的权力(位居宰相)说服皇帝,留在父母身边,为什么还要去遭那份罪呢?
有的说“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国无此声”难道他一夜未眠吗?
是呀这些问题的提出,其实孩子们已经抓住了词人的心理,了解词人的处境,更能深深地理解词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常常身在征途,不得不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他把一切的一切化为如血般鲜活的诗篇,那颗伟大的孤独的心在孩子们声声发问中不再孤独,而依旧伟大。
结语: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跃跃欲试地走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愁眉紧锁地走出课堂。在课的伊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尤为重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备课中下功夫,引导学生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困惑、探究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解决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成为学习的内动力。
参考文献:
[1]薛剑刚.论学生自我提问能力及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04).
[2]孙红安.怀疑—科学探索的起点[M]科学出版社,2000:9-14.
[3]宋振韶.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J].学科教育,2003(0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价值;问题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一个新的科学知识体系的诞生,一个新的科学领域的发展往往都需要有价值的疑问。问题意识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当学生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中重要地位,除了强调以外,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育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
事实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理应也是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将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探索知识,剖析疑难,发展思维;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说过的:“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只是自己讲,常常替学生问,不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不引导学生自己去剖析疑难,结果学生一遇到稍难的问题就问老师,自己一点也不动脑筋,看起来很省事,可学生养成了思维懒惰的不良习惯。这样,即使教师讲得再多、再好,也只不过是讲时清楚,讲后糊涂,劳而无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在教师不经意中被扼杀了。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努力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传统教学中,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是回答问题,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教师把问题紧紧握在自己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在新课程理念下这样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回归。
二、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儿童对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着极大地好奇心,求知欲,他们会经常问问这,问问那,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热烈宽松和谐民主氛围,多鼓励,多赞赏,让那颗容纳大海的心与奔跑着小溪泉水的心相撞;让那双触摸风霜雨雪的手与那双捧起露珠花瓣的手共舞。
当学生难以回答出问题时,千万不能讥讽,挖苦,嘲笑,要让他们带着安全感坐下,投入到对问题的重新判断思索之中。让那颗萌发着求知欲望的心永远保持在积极的探索之中,直到解决问题带着种成就感,幸福感完成心灵的积淀。
例如在教《凡卡》一课时,有个男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写了自己学徒生活的苦,在这个自然段的结尾用了省略号,作者是什麽用意呢?“这多简单还问什么,不就是省略了凡卡所受的苦吗”一个女生略带讽刺地接过话茬,“是呀,挺简单的这有什麽”。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然而瞬间的闪念之中令我有了灵感,抓住这一教学契机,直击主题。我微笑着向提问男生竖起大拇指,说“是呀,省略号省略了凡卡所受的苦,那么他还受了那些苦呢?”这一问,需要孩子们开启智慧的大脑,加以充分的创造想象,男生无意中的发问,却给本课添上绚丽多彩的一笔。同学们各显神通,想象出凡卡所受的其它的苦。而女生的回答如一盏闪亮的明灯,点燃了课堂,至今我仍記忆犹新。那省略号就如凡卡的串串泪珠,诉说着他的凄苦悲伤,我们怎能不深深地为之震撼,这也更看出沙俄统治下的劳苦人民命运的悲惨。教室掌声雷动,在这热烈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得以迸发。
三、巧设情境:诱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问,还要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投入到情境之中,达到身临其境。在教学《长相思》时,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积累还是比较薄弱,而且对纳兰性德还不是特别了解,只知道他随康熙皇帝出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课堂上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播放具有离愁之绪的埙曲,配以纳兰性德在寒風朔月中随帝出征的画面,再以另一幅家乡温馨恬静的生活画面作比较,让一部分学生扮作词人,另一部分学生扮作词人的父母、妻子、儿女,为他们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那么本词的主旨也就得以揭示。
有的问,塞外生活那样艰辛,他为什么还要离开家乡呢?
有的问,家乡的生活多幸福,他不想念亲人吗?
有的问,纳兰性德是纳兰明珠的儿子,他可以利用父亲的权力(位居宰相)说服皇帝,留在父母身边,为什么还要去遭那份罪呢?
有的说“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国无此声”难道他一夜未眠吗?
是呀这些问题的提出,其实孩子们已经抓住了词人的心理,了解词人的处境,更能深深地理解词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常常身在征途,不得不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他把一切的一切化为如血般鲜活的诗篇,那颗伟大的孤独的心在孩子们声声发问中不再孤独,而依旧伟大。
结语: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跃跃欲试地走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愁眉紧锁地走出课堂。在课的伊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尤为重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备课中下功夫,引导学生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困惑、探究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解决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成为学习的内动力。
参考文献:
[1]薛剑刚.论学生自我提问能力及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04).
[2]孙红安.怀疑—科学探索的起点[M]科学出版社,2000:9-14.
[3]宋振韶.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J].学科教育,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