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的字面意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不难办到的,但要指导学生透过字面,更深入一层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却并非易事。这是因为,虽然文学语言最带感情色彩,但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是隐晦的、曲折的,而不是显露的、直接的。同时,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领悟,还有一个生活阅历、文化教养的问题。这些复杂情况,给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带来了困难。所以,重视对学生进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词的褒贬色彩看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有褒贬之分。通过对文章所用词汇的褒贬色彩的分析,是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同时,话有正反之说。正面的话不难理解,反语相讥,却要格外留心。
比如:“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屡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这里的“伟绩”和“武功”,其实都是“罪行”的意思;“惩创”“ 不幸”和“ 抹杀”也都是反语。通过这些反语,才能有力地嘲讽和打击敌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学生就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难以遏制的愤激之情。
2.运用修辞知识探索作者的思想感情
辞格本身并无阶级性,但对辞格的不同运用,却能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等感情色彩。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 油水。”(鲁迅:《药》)狱卒阿义是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凶恶的爪牙,作者用“红眼睛”来借代他,不仅写出了阿义的面目可憎,而且揭示了他贪婪和冷酷的本质。由此,学生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个反动走狗的十分之情了。
3.分析形象,破译作者思想感情
文学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情达意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总是设身处地去体验客体的思想感情,同时又使客体情感化,即将主体的情感灌注到描写的客体中去,使之“人化”、“情化”。因此,文学形象就成了作家与读者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和桥梁。重视形象分析,是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最主要的手段。如《祝福》中: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挖掘生活积累,展开形象思维,对课文所描绘的祥林嫂的形象进行再造想象,并在“脑屏幕”上不断放映出来。同时,指导学生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看似客观、冷峻的白描手法,在祥林嫂已经沦为乞丐的悲惨命运之上,更突出她无比深重的心灵创伤?又是什么原因迫使她从外形到内心世界都发生如此令人痛心的巨变?通过这样的分析体验,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在对祥林嫂肖像的冷静刻画中,字字流淌着作者火热的情感:他对祥林嫂一类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发自内心的悲悯和同情,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4.重视对中心段、中心句和强调段地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一般都能注意到对中心句、中心段地分析,这是不够的。我们还应重视对强调段地深刻含义的领会。所谓强调段,是为了表示强调,突出要表达得意思,特意从本可以合为一段的文字中独立出来的段落。如: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别看“活该”这个强调段只有两个字,联系前文,仔细分析体味,就会发现,它不仅收束全文十分有力,而且传达出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那就是对法海之流的封建卫道士的可耻下场的奚落、嘲弄和解恨的喜悦之情。
5.通过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帮助学生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由于种种原因,写得较含蓄、隐晦,这就需要结合作品德时代,作者的经历和思想来加以剖析和研究。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如果不给学生讲清此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不对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必要的介绍,学生也许就会被荷塘月色的朦胧美、恬淡美、静穆美以及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淡淡的喜悦之情所迷惑,而很难理解作者所婉转表达得对当时丑恶、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以及他希望寻求精神解脱而又无法实现的矛盾心情。
6.在朗读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要指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围绕中心思想,首先确定文章的基调,然后正确地读出不同的重音、停顿,准确掌握不同的语速、语调。如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朗读中,只要我们把握住诗篇无限惊喜、兴奋的基调,节奏由慢到快,一气呵成,反复吟诵、玩味,就能深切领会到诗人饱经乱离之后急切盼望回乡的喜悦之情,同时感受到诗人对平定战乱,能过和平安定生活的强烈向往。
7.分析作者的抒情议论,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分为完整议论和不完整议论。在完整议论中,作者是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直接阐明自己的看法、主张、观点的。而不完整议论却是将作者的看法、观点蕴含在记叙、描写、对话、抒情等表达方式中体现出来的。抒情也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作者直抒胸臆,倾泻内心强烈的情感;间接抒情则是借助于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让感情粘附、渗透在一定的人物、事件、景物、哲理之中流露出来的。一般说来,对于完整的议论和直接抒情,学生学习的难度都不大。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的,主要是不完整的议论和抒情,因为它们在文学作品中既最能表现作者的是非、褒贬、爱憎等等情感,但又总是附着在其它表达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或不能从其它表达方式中区分开来,从而影响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悟。
收稿日期:201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