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充分利用认知发展规律,发挥教材的优势。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其阶段的独特特点, 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有顺序的,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日常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促进知识结构的有效建构,从而获得个人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认知发展;具体运算;几何教学;应用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标准,2011)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用活教材,诱发学习动机,才能更好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经验中去,从而促进提高每堂课的课堂效益。
一、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用活教材,诱发学习动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具有顺序性和独特性,学生的认知发展都是循序渐进发展起来的。学生在发展中也存在个体差异,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在前阶段的学习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几何学习经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但是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不强。而教材在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往往是静态的,主题图创设的情景或引入方式与所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从学情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需要,深挖教材,用活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基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的研究和对学生的学情的分析。在进行教学平行与垂直这一内容时,我首先是通过一条直线的特点引入。“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他的长度会是怎么样的?大家能说一说吗?”此前学生已有直线的学习经验,对于这个知识点学生都能回答出:“直线的两端没有端点的,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因此我们不能出直线测量长度。”
进而我追问学生:“它的长度是无限长的,只能在纸上表现出一部分。那么我们现在再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直线,他们的位置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在设计教学时,我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并探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画直线充分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真正做到把数学学习融于生活具体实践中,用活教材,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求知欲。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學生具有丰富的经验性和差异性,他们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有独特的理解,有其独特的经验。“好玩”是学生的本性,几何模块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抽象逻辑能力,如何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和习惯是关键,“玩中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使用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方法,“放手”给予学生“做数学”的机会,提供学生足够多“做数学”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好的经历数学探索的过程。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的差异,对教材中学习的知识点也会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要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情,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达到丰富原有知识结构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能够在“放手”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将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学生能在积极思考、猜想与操作活动中获得满足、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扩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数学与生活联系密切,数学学习一旦脱离生活就会失去数学学习的意义,教师要精心地研读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需要给学生搭建一个有利于思考的平台,应设计丰富的情景,让学生的几何学习不仅仅停留于抽象的概念或简单的解题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促进者”和“帮助者”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习潜能,学生通过自由体验、探究活动充分积累活动经验,内化吸收并逐步转化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在《图形的运动中》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给予学生说话与发现的机会,寻找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说一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生活中还有那些这样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2、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3、课件演示,学生直接观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几何特征。
4、给予学生自由体验的时间:试着自己动手补全轴对称图形。
5、学生独立思考: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6、根据学生反馈,教师总结归纳画图方法。
数学来源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将数学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给学生搭建思考的平台,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促进提高每堂课的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 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阿拉腾达尔.几何变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141-142.
[3] 张明超.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 [J] .华夏教师:2012,(12).
关键词:认知发展;具体运算;几何教学;应用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标准,2011)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用活教材,诱发学习动机,才能更好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经验中去,从而促进提高每堂课的课堂效益。
一、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用活教材,诱发学习动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具有顺序性和独特性,学生的认知发展都是循序渐进发展起来的。学生在发展中也存在个体差异,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在前阶段的学习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几何学习经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但是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不强。而教材在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往往是静态的,主题图创设的情景或引入方式与所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从学情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需要,深挖教材,用活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基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的研究和对学生的学情的分析。在进行教学平行与垂直这一内容时,我首先是通过一条直线的特点引入。“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他的长度会是怎么样的?大家能说一说吗?”此前学生已有直线的学习经验,对于这个知识点学生都能回答出:“直线的两端没有端点的,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因此我们不能出直线测量长度。”
进而我追问学生:“它的长度是无限长的,只能在纸上表现出一部分。那么我们现在再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直线,他们的位置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在设计教学时,我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并探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画直线充分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真正做到把数学学习融于生活具体实践中,用活教材,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求知欲。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學生具有丰富的经验性和差异性,他们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有独特的理解,有其独特的经验。“好玩”是学生的本性,几何模块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抽象逻辑能力,如何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和习惯是关键,“玩中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使用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方法,“放手”给予学生“做数学”的机会,提供学生足够多“做数学”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好的经历数学探索的过程。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的差异,对教材中学习的知识点也会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要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情,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达到丰富原有知识结构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能够在“放手”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将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学生能在积极思考、猜想与操作活动中获得满足、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扩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数学与生活联系密切,数学学习一旦脱离生活就会失去数学学习的意义,教师要精心地研读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需要给学生搭建一个有利于思考的平台,应设计丰富的情景,让学生的几何学习不仅仅停留于抽象的概念或简单的解题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促进者”和“帮助者”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习潜能,学生通过自由体验、探究活动充分积累活动经验,内化吸收并逐步转化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在《图形的运动中》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给予学生说话与发现的机会,寻找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说一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生活中还有那些这样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2、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3、课件演示,学生直接观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几何特征。
4、给予学生自由体验的时间:试着自己动手补全轴对称图形。
5、学生独立思考: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6、根据学生反馈,教师总结归纳画图方法。
数学来源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将数学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给学生搭建思考的平台,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促进提高每堂课的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 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阿拉腾达尔.几何变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141-142.
[3] 张明超.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 [J] .华夏教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