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戏曲是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上各朝代人民的重要文化生活食粮,它是历史沉淀出的文化瑰宝。戏曲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在表演中也发展出了诸多表演技法,这对于塑造出饱满形象的人物角色很有帮助,本文就主要从该角度出法探讨戏曲中的人物塑造方法。旨在为现代戏曲表演人员提供一定经验参考。
【关键词】戏曲;戏剧;表演艺术;表演方法;人物塑造
【引言】戏曲文化是在我国历史历史中的主要表演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戏曲文化的受众不断下降,但它依旧是我国大力提倡的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相关的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有利于帮助青年传承者快速掌握表演核心,了解戏曲文化的传承精髓,通过唱、念、做、打等各种表现手段,让戏曲人物始终能保持活灵活现,从而让戏剧表演形式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得到更好的传承。不过考虑到现代社会背景和以往毕竟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在某些實践方面,还要充分结合现代社会背景进行改进。
1、加强戏(曲)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意义
从戏曲表演的角度来看,戏曲中的人物,是整个戏曲表演中的焦点,承担整个剧目的剧情推动,负责带动观众感情,引发观众共鸣,而良好的人物形象塑造,更能将观众带入戏,提升观众美的观感,从而让整部剧的视觉艺术价值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关注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一直是我国戏剧表演中最重要的核心之一。
再从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角度来看,传统的戏曲表演环境已经不复存在,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的戏曲传承难度极大,所以研究戏曲表演的核心内容,重点传承戏曲表演的精髓,将其作为传承文化瑰宝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社会进行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今我国步入戏剧领域的传承者多数都是经验不足的青年人,以表现形式和方法帮助其快速掌握人物形象塑造要点,能有效缩短青年表演者的学习成本,这也有助于戏剧在文化战略中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1]。
2、戏曲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目标
戏曲表演中由于环境相对固定并且不具备后期加工处理的机会,所以戏曲表演更加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一位成功的戏曲表演人物,应当能以个人的语言和肢体表演形式,让剧情跟随自身有节奏地推进,这是对表演者提出的较高要求。综合现代影视人员的表演背景分析发现,有过戏剧表演背景的演员,能够在现代影视剧等多种表演环境中自由切换如鱼得水,而不具备戏剧表演背景的青年演员,多数在表演中缺乏足够的经验,在肢体动作和语言艺术上都相对不足。一次你在进行戏剧人物的形象塑造时,要注重人物性格的即时临摹,人物语言的抑扬顿挫,人物形体的张弛有度,人物表情的惟妙惟肖,以尽量提升表演中的临场感和感染力,充分让演员的主观能动性感染观看群众,这即是戏曲表演人才的主要目标。
3、戏(曲)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具体方法浅析
3.1人物角色的“基调”把握
一位优秀的戏曲表演者,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台词和动作,更应该是从人物角色基调角度出发,深刻解读表演人物特点,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让自身和表演人物融为一体,这种基调的把控,可更好让表演者从台词基本动作之外的其它细节上刻画人物的饱满形象,比如人物角色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那么在说话时,会略有停顿,表现出深思熟虑后再回答的临场感,又比如角色是一个冲动的热血青年,在把控人物基调进行表演时,就不必进行“三思而后行”,多融入急性子的特点,表现出果敢雷厉风行敢闯的血气方刚的青年形象。在实际的表演中,表演者能较好把控人物的单个形象特点,但是存在多个形象特点需要综合时则存在一定的男难度,所以从该角度出发来看,表演者一定要求较好的现场角色融入感,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善于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讲表演向“生活化”的方向拉进。为了得到不同角色的表演效果,在表演之前,可先到具体的类似岗位中进行生活体验,这也是很多优秀戏曲人表演家的常用做法,这在现在戏剧表演传承中同样值得尝试[2]。
3.2临场表演中的人物塑造分析
戏曲表演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临场表演中,戏曲表演应当和生活又有一定的不同,主要是体现在情节的凝练上,戏曲不可能像生活中处处铺开,只能按照主线进行重点推进,根据个人长年历史表演经验认为,其中最难体现的就是“真实感”,所谓的真实感,就是行动思想表情和语言不仅要适应情节,彼此之间的逻辑也要清晰可循,不能为了语言而说话,为了动作而行动,否则整个过程就容易表现出一种“假”的感觉,难以带动观众情绪。
在实际的表演技巧中,具体可从三点进行把控,第一就是动作层次的把控,在同一环境下,人物可能会有多个动作,这时要注重各个动作之间的节奏和轻重,突出重点动作,在动作过多过于繁琐时,可适当删减不必要的次要动作;然后是心理的外在表现,这是较高的表演要求,主要可通过语言、表情和微动作进行表现,比如体现恐惧的心理时,在语言上可添加少许颤音,在微动作上可添加细节颤抖,在表情上可略显僵硬;第三就是节奏把控,这需要表演者对整个表演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能实现较为优秀的控场,除了表演进度节奏把控外,在引导观众情绪的节奏上也能顺理成章,获得观众共鸣,这需要较长的表演经验作为支持[3]。
【结语】
总之,做好戏曲人物塑造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也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相关人员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要善于从生活角度出发,对人物背景现行进行全方位的了解,然后根据表演需求做出轻重缓急的节奏把控,这样才能将人物塑造得更加饱满自然。
【参考文献】
[1]项阳.戏剧表演中潜台词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J].戏剧之家,2015(4):85-86.
[2]王明娟.如何做好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大众文艺,2016(9):19-21.
[3]张慧芳.语用模糊及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关联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8(4):156-158.
【关键词】戏曲;戏剧;表演艺术;表演方法;人物塑造
【引言】戏曲文化是在我国历史历史中的主要表演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戏曲文化的受众不断下降,但它依旧是我国大力提倡的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相关的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有利于帮助青年传承者快速掌握表演核心,了解戏曲文化的传承精髓,通过唱、念、做、打等各种表现手段,让戏曲人物始终能保持活灵活现,从而让戏剧表演形式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得到更好的传承。不过考虑到现代社会背景和以往毕竟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在某些實践方面,还要充分结合现代社会背景进行改进。
1、加强戏(曲)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意义
从戏曲表演的角度来看,戏曲中的人物,是整个戏曲表演中的焦点,承担整个剧目的剧情推动,负责带动观众感情,引发观众共鸣,而良好的人物形象塑造,更能将观众带入戏,提升观众美的观感,从而让整部剧的视觉艺术价值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关注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一直是我国戏剧表演中最重要的核心之一。
再从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角度来看,传统的戏曲表演环境已经不复存在,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的戏曲传承难度极大,所以研究戏曲表演的核心内容,重点传承戏曲表演的精髓,将其作为传承文化瑰宝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社会进行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今我国步入戏剧领域的传承者多数都是经验不足的青年人,以表现形式和方法帮助其快速掌握人物形象塑造要点,能有效缩短青年表演者的学习成本,这也有助于戏剧在文化战略中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1]。
2、戏曲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目标
戏曲表演中由于环境相对固定并且不具备后期加工处理的机会,所以戏曲表演更加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一位成功的戏曲表演人物,应当能以个人的语言和肢体表演形式,让剧情跟随自身有节奏地推进,这是对表演者提出的较高要求。综合现代影视人员的表演背景分析发现,有过戏剧表演背景的演员,能够在现代影视剧等多种表演环境中自由切换如鱼得水,而不具备戏剧表演背景的青年演员,多数在表演中缺乏足够的经验,在肢体动作和语言艺术上都相对不足。一次你在进行戏剧人物的形象塑造时,要注重人物性格的即时临摹,人物语言的抑扬顿挫,人物形体的张弛有度,人物表情的惟妙惟肖,以尽量提升表演中的临场感和感染力,充分让演员的主观能动性感染观看群众,这即是戏曲表演人才的主要目标。
3、戏(曲)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具体方法浅析
3.1人物角色的“基调”把握
一位优秀的戏曲表演者,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台词和动作,更应该是从人物角色基调角度出发,深刻解读表演人物特点,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让自身和表演人物融为一体,这种基调的把控,可更好让表演者从台词基本动作之外的其它细节上刻画人物的饱满形象,比如人物角色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那么在说话时,会略有停顿,表现出深思熟虑后再回答的临场感,又比如角色是一个冲动的热血青年,在把控人物基调进行表演时,就不必进行“三思而后行”,多融入急性子的特点,表现出果敢雷厉风行敢闯的血气方刚的青年形象。在实际的表演中,表演者能较好把控人物的单个形象特点,但是存在多个形象特点需要综合时则存在一定的男难度,所以从该角度出发来看,表演者一定要求较好的现场角色融入感,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善于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讲表演向“生活化”的方向拉进。为了得到不同角色的表演效果,在表演之前,可先到具体的类似岗位中进行生活体验,这也是很多优秀戏曲人表演家的常用做法,这在现在戏剧表演传承中同样值得尝试[2]。
3.2临场表演中的人物塑造分析
戏曲表演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临场表演中,戏曲表演应当和生活又有一定的不同,主要是体现在情节的凝练上,戏曲不可能像生活中处处铺开,只能按照主线进行重点推进,根据个人长年历史表演经验认为,其中最难体现的就是“真实感”,所谓的真实感,就是行动思想表情和语言不仅要适应情节,彼此之间的逻辑也要清晰可循,不能为了语言而说话,为了动作而行动,否则整个过程就容易表现出一种“假”的感觉,难以带动观众情绪。
在实际的表演技巧中,具体可从三点进行把控,第一就是动作层次的把控,在同一环境下,人物可能会有多个动作,这时要注重各个动作之间的节奏和轻重,突出重点动作,在动作过多过于繁琐时,可适当删减不必要的次要动作;然后是心理的外在表现,这是较高的表演要求,主要可通过语言、表情和微动作进行表现,比如体现恐惧的心理时,在语言上可添加少许颤音,在微动作上可添加细节颤抖,在表情上可略显僵硬;第三就是节奏把控,这需要表演者对整个表演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能实现较为优秀的控场,除了表演进度节奏把控外,在引导观众情绪的节奏上也能顺理成章,获得观众共鸣,这需要较长的表演经验作为支持[3]。
【结语】
总之,做好戏曲人物塑造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也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相关人员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要善于从生活角度出发,对人物背景现行进行全方位的了解,然后根据表演需求做出轻重缓急的节奏把控,这样才能将人物塑造得更加饱满自然。
【参考文献】
[1]项阳.戏剧表演中潜台词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J].戏剧之家,2015(4):85-86.
[2]王明娟.如何做好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大众文艺,2016(9):19-21.
[3]张慧芳.语用模糊及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关联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8(4):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