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了解腹部B超、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8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B超阳性检出率为阳性37.50%,CT检出率为53.85%,MRCP检出率为83.33%,B超检出率低于CT、MRCP(P<0.05);在直径<8mm的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B超阳性检出率为23.08%,CT检出率为25.00%,MRCP检出率为58.33%,B超、CT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MRCP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结论 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B超检查检出率虽较低,但特异性高,具有价格优势,可用作肝胆异常检测首选方案。若存在其他显著性肝外胆管结石症状时,需结合MRCP或ERCP进行诊断,可提高检出率,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腹部B超;CT;核磁胰胆管成像;肝外胆管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多因寄生虫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炎症等因素所致[1]。近几年,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与胆石症比较,我国肝外胆管结石患病率约占85%左右[2]。现阶段,在临床上,针对该病症临床诊断而言,多借助影像学检查,其中包括腹部CT、B超及核磁胰胆管成像等。由于各种检查手段特征不一致,故診断结果存在较大差异[3]。为了深入探究腹部B超、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8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行腹部B超、CT、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并对比检查结果,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基于消化内镜下,均由逆行胰胆管成像(ERCP)诊断为肝外胆管结石,排除单纯肝内胆管结石及拒行腹部B超、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者,其中男性占有32例,女性有26例,年龄(22-84)岁,平均年龄在(59.57±5.62)岁之间。
1.2 一般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以行支架治疗二次取石或基于消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成像术取出肝外胆管结石为金标准,统计分别接受腹部B超、CT、MRCP检查的研究对象,将其各项检查手段诊断结果进行系统统计,对比其诊断检出率。
1.2.2 检查方法
MRCP检查应用超导MRI扫描机(生产企业:飞利浦公司;规格型号:Gyroscan 0.5T型),行胰胆管成像;CT检查采用螺旋CT 机(生产企业:美国GE公司;规格型号:Light Speed)行常规平扫,必须状况下予以增强扫描;B超应用彩超诊断仪(生产企业:飞利浦公司;规格型号:Hdllxe 型;腹部探头频率:3.5 MHz)。
1.3 观察指标
分析腹部B超、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三种无创影像检查胆总管结石报告,并与基于消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成像诊治结果进行对比,探讨检出率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CP、腹部B超、CT检出率比较
于消化内镜下,予以逆行胰胆管成像检查,检出58例,其中26例CT检查者,结石检查阳性14例,阳性率达53.85%;56例B超检查者,结石检查为阳性的患者21例,阳性率达37.50%;48例MRCP检查者,结石阳性患者40例,阳性率达83.33%。与CT比较,MRCP检出率显著提升(P<0.05);与B超比较,MRCP与CT检出率均明显升高(P<0.05),如表1所示。
2.2 MRCP、腹部B超、CT检查直径<8mm结石的检出率分析
针对直径小于8mm的肝外胆管结石诊断而言,基于消化内镜下,予以逆行胰胆管成像检查确诊患者12例,CT检查阳性者4例,检出率达25.00%;B超检查阳性者3例,检出率达23.08%;MRCP检查阳性者12例,检出率达58.33%。与CT检查比较,MRCP检出率显著提高(P<0.05);与B超检查比较,CT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MRCP检出率明显上升(P<0.05),详见表2。
3 讨论
3.1 肝外胆管结石病理特征分析
胆管结石与胆囊结石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种,立足于胆管结石角度,依据部位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肝内胆管结石,二是肝外胆管结石[4]。一般而言,肝外胆管结石主要是指发于肝管汇合部位以下(包括胆总管、肝总管)的一类胆管结石。通常状况下,原发胆管结石主要是产于肝内胆管后降至肝外胆管或于起源部位长期构成的肝总管胆总管的结石;部分源自胆囊,又称为继发胆管结石。依据成分来进行划分,继发胆管结石多表现为棕褐胆固醇结石,而原发胆管结石多为灰白胆色素结石[5]。一旦肝外胆管结石形成,其自行排出难度相对较大,一般状况下回出现肝功异常,伴有发热、痛重,严重状况下,极其容易出现胆源性胰腺炎,危及患者生命[6]。由此可见,一旦胆管结石确诊,必须要予以强有效的医疗干预。
3.2 腹部B超、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以影像学检查为主,消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成像为诊断的金标准,除此外,腹部CT、B超以及核磁胰胆管成像等检查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分析腹部CT、B超以及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对肝外胆管结石的检出率,结果发现,核磁胰胆管成像的检出率最高,达83.33%,其次为CT检查(53.85%),B超检查的检出率最低(37.50%)。但针对直径不足8cm的结石,CT检出率(25.00%)与B超(23.08%)则无明显差异。由此可知,B超检查尽管其检出率相对较低,然而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一些直径较小的结石的检出率相对理想,且其经济效益较高。 究其根源,利用B超技术检查肝外胆管结石,其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结石的胆管近端呈扩张状态,管壁较厚,回声异常增强,于管腔内可观察到强回声团,固定不变,后方伴有声影[8]。予以横切面扫查时,可观察到管壁与强回声间存在胆汁透声区,处于包绕状态,伴有海岛征样改变特征。在肝内胆管分布区,伴有强回声团,其形态、大小不一致,后方亦存在声影,近端小胆管基于阻力影响下呈双线状态,出现分叉或囊状状扩张[9]。从本质上来讲,无论肝外胆管结石是原发性胆管结石还是由胆囊结石掉入胆管而构成,于CT片上均可观察到胆总管内存在高密度影,亦或出现混合结石影,中间为低密度区,四周属于高密度区[10]。若胆管出现阻塞,于结石阻塞位置以上可观察到扩张胆管伴有低密度影。若属于继发性结石,还可观察到胆囊炎、胆囊结石等原发性病变CT表现。目前,在临床上,针对肝外胆管结石诊断而言,消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成像已成为了金标准,此外,腹部B超、CT、MRCP等检查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尽管B超检出率低(23.08%),但其特异性高,针对直径较小的结石而言,检出效果较为理想,再加上其具有经济效益优势,故临床值得推广。
现阶段,就肝外胆结石患者而言,于在临床诊断工作中可首选B超检查,能够清晰观察胆管内结石、胆管扩张影像[11]。当上述检查结果出现疑问或不成功时,可考虑应用CT检查,必要时可行ERCP检查。近几年,经由临床研究证实,在肝外胆管结石的检查中,B超检查检出率尽管较低,由于高特异性与经济效益优势,再加上患者接受度高,故已成为了肝胆异常检测的重要方法[12]。若患者伴有显著性肝外胆管结石症状,可综合MRCP或ERCP检测,可提高临床检出率,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孟令辉.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26-227.
[2]荣贵宾.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5(25):86-88.
[3]吴东辉.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8(06):140-141.
[4]吴晓明,汪军峰.MSCT胰胆管曲面重建与M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0:4-4.
[5]张晓兰,张娜,张瑜,等.三种无创影像检查对肝外胆管结石诊断准确性的再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S1):31-32.
[6]陈超坤,秦卫和,曹俐.腹部B超、16排CT和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诊断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对比(附157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0,28(07):2406-2407.
[7]王长洪.胆石症的诊断及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1:3-3.
[8]宫金伟,刘春富.彩超和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實用肝脏病杂志,2014,34(03):319-320.
[9]郭万亮.胆总管胚胎发育、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胆管扩张影像改变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
[10]ChristinaOetzmannvonSochaczewski,IsabelPintelon,IngeBrouns,AnikaDreier,ChristianKlemann,Jean-PierreTimmermans,ClausPetersen,JochenFriedrichKuebler.Rotavirusparticlesintheextrahepaticbileductinexperimentalbiliaryatresia[J].JournalofPediatricSurgery,2013,26(43):334-335.
[11]JorgeAlbores-Saavedra,FredyChablé-Montero,NahumMéndez-Sánchez,Miguel?ngelMercado,MarioVilatoba-Chapa,DonaldE.Henson.Adenocarcinomawithpyloricglandphenotypeoftheextrahepaticbileducts:apreviouslyunrecognizedanddistinctivemorphologicvariantofextrahepaticbileductcarcinoma[J].HumanPathology,2012,36(32):4312-4312.
[12]ItoKatsuyoshi,KankiAkihiko,YamamotoAkira,TamadaTsutomu,YasokawaKazuya,TanimotoDaigo,SatoTomohiro,HigakiAtsushi,NodaYasufumi,YoshidaKoji.AssessmentofPhysiologicBileFlowintheExtrahepaticBileDuctwithCine-DynamicMRCholangiopancreatographyandaSpatiallySelectiveInversion-RecoveryPulse.[J].Radiology,2014,31(37):478-479.
作者简介:叶建婷、1983-5-10、女、汉族、福建省厦门市、本科学历、超声主治医师,从事超声工作。
关键词:腹部B超;CT;核磁胰胆管成像;肝外胆管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多因寄生虫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炎症等因素所致[1]。近几年,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与胆石症比较,我国肝外胆管结石患病率约占85%左右[2]。现阶段,在临床上,针对该病症临床诊断而言,多借助影像学检查,其中包括腹部CT、B超及核磁胰胆管成像等。由于各种检查手段特征不一致,故診断结果存在较大差异[3]。为了深入探究腹部B超、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8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行腹部B超、CT、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并对比检查结果,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基于消化内镜下,均由逆行胰胆管成像(ERCP)诊断为肝外胆管结石,排除单纯肝内胆管结石及拒行腹部B超、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者,其中男性占有32例,女性有26例,年龄(22-84)岁,平均年龄在(59.57±5.62)岁之间。
1.2 一般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以行支架治疗二次取石或基于消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成像术取出肝外胆管结石为金标准,统计分别接受腹部B超、CT、MRCP检查的研究对象,将其各项检查手段诊断结果进行系统统计,对比其诊断检出率。
1.2.2 检查方法
MRCP检查应用超导MRI扫描机(生产企业:飞利浦公司;规格型号:Gyroscan 0.5T型),行胰胆管成像;CT检查采用螺旋CT 机(生产企业:美国GE公司;规格型号:Light Speed)行常规平扫,必须状况下予以增强扫描;B超应用彩超诊断仪(生产企业:飞利浦公司;规格型号:Hdllxe 型;腹部探头频率:3.5 MHz)。
1.3 观察指标
分析腹部B超、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三种无创影像检查胆总管结石报告,并与基于消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成像诊治结果进行对比,探讨检出率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CP、腹部B超、CT检出率比较
于消化内镜下,予以逆行胰胆管成像检查,检出58例,其中26例CT检查者,结石检查阳性14例,阳性率达53.85%;56例B超检查者,结石检查为阳性的患者21例,阳性率达37.50%;48例MRCP检查者,结石阳性患者40例,阳性率达83.33%。与CT比较,MRCP检出率显著提升(P<0.05);与B超比较,MRCP与CT检出率均明显升高(P<0.05),如表1所示。
2.2 MRCP、腹部B超、CT检查直径<8mm结石的检出率分析
针对直径小于8mm的肝外胆管结石诊断而言,基于消化内镜下,予以逆行胰胆管成像检查确诊患者12例,CT检查阳性者4例,检出率达25.00%;B超检查阳性者3例,检出率达23.08%;MRCP检查阳性者12例,检出率达58.33%。与CT检查比较,MRCP检出率显著提高(P<0.05);与B超检查比较,CT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MRCP检出率明显上升(P<0.05),详见表2。
3 讨论
3.1 肝外胆管结石病理特征分析
胆管结石与胆囊结石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种,立足于胆管结石角度,依据部位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肝内胆管结石,二是肝外胆管结石[4]。一般而言,肝外胆管结石主要是指发于肝管汇合部位以下(包括胆总管、肝总管)的一类胆管结石。通常状况下,原发胆管结石主要是产于肝内胆管后降至肝外胆管或于起源部位长期构成的肝总管胆总管的结石;部分源自胆囊,又称为继发胆管结石。依据成分来进行划分,继发胆管结石多表现为棕褐胆固醇结石,而原发胆管结石多为灰白胆色素结石[5]。一旦肝外胆管结石形成,其自行排出难度相对较大,一般状况下回出现肝功异常,伴有发热、痛重,严重状况下,极其容易出现胆源性胰腺炎,危及患者生命[6]。由此可见,一旦胆管结石确诊,必须要予以强有效的医疗干预。
3.2 腹部B超、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以影像学检查为主,消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成像为诊断的金标准,除此外,腹部CT、B超以及核磁胰胆管成像等检查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分析腹部CT、B超以及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对肝外胆管结石的检出率,结果发现,核磁胰胆管成像的检出率最高,达83.33%,其次为CT检查(53.85%),B超检查的检出率最低(37.50%)。但针对直径不足8cm的结石,CT检出率(25.00%)与B超(23.08%)则无明显差异。由此可知,B超检查尽管其检出率相对较低,然而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一些直径较小的结石的检出率相对理想,且其经济效益较高。 究其根源,利用B超技术检查肝外胆管结石,其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结石的胆管近端呈扩张状态,管壁较厚,回声异常增强,于管腔内可观察到强回声团,固定不变,后方伴有声影[8]。予以横切面扫查时,可观察到管壁与强回声间存在胆汁透声区,处于包绕状态,伴有海岛征样改变特征。在肝内胆管分布区,伴有强回声团,其形态、大小不一致,后方亦存在声影,近端小胆管基于阻力影响下呈双线状态,出现分叉或囊状状扩张[9]。从本质上来讲,无论肝外胆管结石是原发性胆管结石还是由胆囊结石掉入胆管而构成,于CT片上均可观察到胆总管内存在高密度影,亦或出现混合结石影,中间为低密度区,四周属于高密度区[10]。若胆管出现阻塞,于结石阻塞位置以上可观察到扩张胆管伴有低密度影。若属于继发性结石,还可观察到胆囊炎、胆囊结石等原发性病变CT表现。目前,在临床上,针对肝外胆管结石诊断而言,消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成像已成为了金标准,此外,腹部B超、CT、MRCP等检查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尽管B超检出率低(23.08%),但其特异性高,针对直径较小的结石而言,检出效果较为理想,再加上其具有经济效益优势,故临床值得推广。
现阶段,就肝外胆结石患者而言,于在临床诊断工作中可首选B超检查,能够清晰观察胆管内结石、胆管扩张影像[11]。当上述检查结果出现疑问或不成功时,可考虑应用CT检查,必要时可行ERCP检查。近几年,经由临床研究证实,在肝外胆管结石的检查中,B超检查检出率尽管较低,由于高特异性与经济效益优势,再加上患者接受度高,故已成为了肝胆异常检测的重要方法[12]。若患者伴有显著性肝外胆管结石症状,可综合MRCP或ERCP检测,可提高临床检出率,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孟令辉.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26-227.
[2]荣贵宾.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5(25):86-88.
[3]吴东辉.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8(06):140-141.
[4]吴晓明,汪军峰.MSCT胰胆管曲面重建与M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0:4-4.
[5]张晓兰,张娜,张瑜,等.三种无创影像检查对肝外胆管结石诊断准确性的再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S1):31-32.
[6]陈超坤,秦卫和,曹俐.腹部B超、16排CT和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诊断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对比(附157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0,28(07):2406-2407.
[7]王长洪.胆石症的诊断及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1:3-3.
[8]宫金伟,刘春富.彩超和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實用肝脏病杂志,2014,34(03):319-320.
[9]郭万亮.胆总管胚胎发育、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胆管扩张影像改变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
[10]ChristinaOetzmannvonSochaczewski,IsabelPintelon,IngeBrouns,AnikaDreier,ChristianKlemann,Jean-PierreTimmermans,ClausPetersen,JochenFriedrichKuebler.Rotavirusparticlesintheextrahepaticbileductinexperimentalbiliaryatresia[J].JournalofPediatricSurgery,2013,26(43):334-335.
[11]JorgeAlbores-Saavedra,FredyChablé-Montero,NahumMéndez-Sánchez,Miguel?ngelMercado,MarioVilatoba-Chapa,DonaldE.Henson.Adenocarcinomawithpyloricglandphenotypeoftheextrahepaticbileducts:apreviouslyunrecognizedanddistinctivemorphologicvariantofextrahepaticbileductcarcinoma[J].HumanPathology,2012,36(32):4312-4312.
[12]ItoKatsuyoshi,KankiAkihiko,YamamotoAkira,TamadaTsutomu,YasokawaKazuya,TanimotoDaigo,SatoTomohiro,HigakiAtsushi,NodaYasufumi,YoshidaKoji.AssessmentofPhysiologicBileFlowintheExtrahepaticBileDuctwithCine-DynamicMRCholangiopancreatographyandaSpatiallySelectiveInversion-RecoveryPulse.[J].Radiology,2014,31(37):478-479.
作者简介:叶建婷、1983-5-10、女、汉族、福建省厦门市、本科学历、超声主治医师,从事超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