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本期的专题对话,我们把视线转移到“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这一话题。我们知道,要打造合理高效的课堂,除了要认真设计好学科教学诸环节的问题情境,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促成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之外,还需要在教学评价方面展开认真思考,力图找寻到能够真正丈量出教学实效的最佳尺子。这把尺子,不但要起到客观公正评价的作用,还要能承载起引领与指导的功能。
要找到这把尺子,并非易事。统观当下门类繁多的各式教学评价条例,虽然相当多的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都在自己所制订的教学评价表上明确标注出“有效教学评价”的字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的条款,都能够在有效课堂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有些评价标准,还会对教学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正是基于当下教学评价标准的良莠不齐,我们邀请了3位有着20多年教学实践的教师,希望以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依托,尽可能全面地探究教学评价诸多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确立起能够适应一线教学需要的有效评价观。我们恳切盼望更多的读者朋友参与到这一话题的思考与探究中来。
现实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刘祥:一直以来,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教育管理部分需要不断钻研的课题,也是一线教师迫切希望拥有的行动指南。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因为教学评价的非体系化,我们便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面对一节公开课,往往有人对该课推崇备至,有人又将其批判得体无完肤。这种所谓的见仁见智,除了评课者的个体差异外,更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课堂教学评价缺乏一个让所有人能够接受并遵循的大体一致的评价标准。
那么,一节课的优劣,到底有无一个相对直观的评价尺度呢?我们一直在强调有效课堂的建设,一节精心打造的“有效课”,又为什么会得到如此迥异的评价呢?
长时间的思索之后,我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既然衡量日常教学活动有效的标准重在课程目标的落实,那么对这样的教学活动所展开的评价,也就需要围绕着课程目标的贯彻展开。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评价是否有效,应该以课堂教学活动中课程目标的落实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的、能够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我认为,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才能够促进教学的健康发展。反之,如果课堂教学评价过多关注分数,关注百分比,或者过度关注细枝末节的得失,则很容易催生出单纯应试的那类“快餐课”。
柳文生:作为教研员,我也常有这样的困惑,许多时候,为了评定一节课的优劣,教研员们也常常各执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现象的背后,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标准。单一的文本教学,评价时或许存在着见仁见智的问题,纳入教材中的,就应该以教材目标的落实为评价依据。我觉得,有效教学评价必须注意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整体规划性,既要注意课时的有效性,还要有长远的规划。只有在具有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反思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评价
刘祥:互联网上“百度知道”中,把“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四大类型:一是忽视教学评价的效益(包括“效益评价”和“评价的效益”);二是以分数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三是只重视智力因素的评价,以单纯的智育代替全面发展;四是无视学生个性的复杂性、丰富性。以我的教学经验而言,感觉其中还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因素——忽视了对教学本身所应该遵循的课程目标的准确定位。我们知道,新课程将人的终身发展需要视做一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此目标下,所有的教学评价,自然也都应该围绕着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来展开。这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必须是“目中有人”的评价,是把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满足看做第一要素的评价。
具体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应该在贯彻落实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立具体的评价条款。比如,需要评价当下的课堂结构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需要评价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需要评价教师行为是否能够对学生人格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等。至于一节课上教了多少知识点,布置了多少作业,讲练结合处理得是否适宜等细节性问题,其实并不应该成为有效教学评价的主要关注点。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必须在落实了上述几方面的前提下,才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要知道,如果课堂教学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注,而把着眼点过多投放在教学技术环节上,就有可能使教学评价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一大障碍。
王朝江:刘祥老师的观点,让我想到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什么?我总觉得,现实生活中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会弄错评价对象。比如,我们总喜欢将评课的着眼点放在具体授课的教师身上,比如关注教师某句话解读得不合标准,关注教师没有对某道例题进行更好的拓展,关注教师的教学语言缺乏激情……甚至,在校内公开课的评价中,我们还会将教师的既往表现带到评价中,任由先入为主的主观情感成为有效评价的干扰因素。这样的评价,显然是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这一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的。由此,我想到,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应该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核心,具体来说,就是要始终以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效果这一评价点为圆心,以围绕该圆心所展开的各种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活动为半径。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在有效评价体系中纳入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这一评价环节,只是,教师教学行为评价中,需要在细节设计方面仔细斟酌,让评价成为促进教师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而钻研教学内容的动力,而不能把教师的教学重心引导到学生的考试分数与班级平均分排名中。比如,可以把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视纳入评价条例中;可以重点要求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未来生存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还能感受到当下学习的快乐。如果我们的教学评价瞄准的是这些内容,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自然会因为其评价对象的精确定位而获得真正的评价成效。
柳文生:两位都谈到了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中的教师行为评价问题,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宽泛、模糊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教师工作对教师要求很多:
第一,他不只是教知识,还应该传播人生的信念。教师要想受到学生的喜欢,必须具备五个品质:平等、尊重、热情、满怀期望、可信任。教师必须能放下架子、和自己的学生平等对话,能在尊重学生个性前提下进行师生互动,热情奔放,和学生共同面向美好未来,对学生满怀期望,不断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值得学生信任,能和学生倾心交流。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互相尊重,气氛和谐。
第二,教师还应该是一个紧跟时代、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师。因为当今是一个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具有时代气息,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三,教师必须是一个多媒体技术娴熟、能熟练应用网络,并带领学生不断进行网络冲浪,让网络丰富自己教学的教师。
第四,教师应该视野开阔,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都应该有所了解,并且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经常使学生思想认识上有新的收获。
第五,教师必须具有团队精神。在与领导、师生、同事、家校以及校外专家、名师等的交往中,都要有同伴互助精神。
第六,教师必须学会钻研,时时刻刻让教科研引领自己的专业发展。
本期的专题对话,我们把视线转移到“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这一话题。我们知道,要打造合理高效的课堂,除了要认真设计好学科教学诸环节的问题情境,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促成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之外,还需要在教学评价方面展开认真思考,力图找寻到能够真正丈量出教学实效的最佳尺子。这把尺子,不但要起到客观公正评价的作用,还要能承载起引领与指导的功能。
要找到这把尺子,并非易事。统观当下门类繁多的各式教学评价条例,虽然相当多的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都在自己所制订的教学评价表上明确标注出“有效教学评价”的字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的条款,都能够在有效课堂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有些评价标准,还会对教学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正是基于当下教学评价标准的良莠不齐,我们邀请了3位有着20多年教学实践的教师,希望以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依托,尽可能全面地探究教学评价诸多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确立起能够适应一线教学需要的有效评价观。我们恳切盼望更多的读者朋友参与到这一话题的思考与探究中来。
现实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刘祥:一直以来,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教育管理部分需要不断钻研的课题,也是一线教师迫切希望拥有的行动指南。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因为教学评价的非体系化,我们便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面对一节公开课,往往有人对该课推崇备至,有人又将其批判得体无完肤。这种所谓的见仁见智,除了评课者的个体差异外,更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课堂教学评价缺乏一个让所有人能够接受并遵循的大体一致的评价标准。
那么,一节课的优劣,到底有无一个相对直观的评价尺度呢?我们一直在强调有效课堂的建设,一节精心打造的“有效课”,又为什么会得到如此迥异的评价呢?
长时间的思索之后,我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既然衡量日常教学活动有效的标准重在课程目标的落实,那么对这样的教学活动所展开的评价,也就需要围绕着课程目标的贯彻展开。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评价是否有效,应该以课堂教学活动中课程目标的落实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的、能够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我认为,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才能够促进教学的健康发展。反之,如果课堂教学评价过多关注分数,关注百分比,或者过度关注细枝末节的得失,则很容易催生出单纯应试的那类“快餐课”。
柳文生:作为教研员,我也常有这样的困惑,许多时候,为了评定一节课的优劣,教研员们也常常各执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现象的背后,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标准。单一的文本教学,评价时或许存在着见仁见智的问题,纳入教材中的,就应该以教材目标的落实为评价依据。我觉得,有效教学评价必须注意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整体规划性,既要注意课时的有效性,还要有长远的规划。只有在具有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反思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评价
刘祥:互联网上“百度知道”中,把“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四大类型:一是忽视教学评价的效益(包括“效益评价”和“评价的效益”);二是以分数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三是只重视智力因素的评价,以单纯的智育代替全面发展;四是无视学生个性的复杂性、丰富性。以我的教学经验而言,感觉其中还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因素——忽视了对教学本身所应该遵循的课程目标的准确定位。我们知道,新课程将人的终身发展需要视做一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此目标下,所有的教学评价,自然也都应该围绕着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来展开。这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必须是“目中有人”的评价,是把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满足看做第一要素的评价。
具体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应该在贯彻落实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立具体的评价条款。比如,需要评价当下的课堂结构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需要评价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需要评价教师行为是否能够对学生人格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等。至于一节课上教了多少知识点,布置了多少作业,讲练结合处理得是否适宜等细节性问题,其实并不应该成为有效教学评价的主要关注点。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必须在落实了上述几方面的前提下,才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要知道,如果课堂教学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注,而把着眼点过多投放在教学技术环节上,就有可能使教学评价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一大障碍。
王朝江:刘祥老师的观点,让我想到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什么?我总觉得,现实生活中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会弄错评价对象。比如,我们总喜欢将评课的着眼点放在具体授课的教师身上,比如关注教师某句话解读得不合标准,关注教师没有对某道例题进行更好的拓展,关注教师的教学语言缺乏激情……甚至,在校内公开课的评价中,我们还会将教师的既往表现带到评价中,任由先入为主的主观情感成为有效评价的干扰因素。这样的评价,显然是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这一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的。由此,我想到,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应该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核心,具体来说,就是要始终以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效果这一评价点为圆心,以围绕该圆心所展开的各种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活动为半径。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在有效评价体系中纳入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这一评价环节,只是,教师教学行为评价中,需要在细节设计方面仔细斟酌,让评价成为促进教师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而钻研教学内容的动力,而不能把教师的教学重心引导到学生的考试分数与班级平均分排名中。比如,可以把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视纳入评价条例中;可以重点要求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未来生存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还能感受到当下学习的快乐。如果我们的教学评价瞄准的是这些内容,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自然会因为其评价对象的精确定位而获得真正的评价成效。
柳文生:两位都谈到了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中的教师行为评价问题,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宽泛、模糊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教师工作对教师要求很多:
第一,他不只是教知识,还应该传播人生的信念。教师要想受到学生的喜欢,必须具备五个品质:平等、尊重、热情、满怀期望、可信任。教师必须能放下架子、和自己的学生平等对话,能在尊重学生个性前提下进行师生互动,热情奔放,和学生共同面向美好未来,对学生满怀期望,不断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值得学生信任,能和学生倾心交流。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互相尊重,气氛和谐。
第二,教师还应该是一个紧跟时代、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师。因为当今是一个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具有时代气息,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三,教师必须是一个多媒体技术娴熟、能熟练应用网络,并带领学生不断进行网络冲浪,让网络丰富自己教学的教师。
第四,教师应该视野开阔,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都应该有所了解,并且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经常使学生思想认识上有新的收获。
第五,教师必须具有团队精神。在与领导、师生、同事、家校以及校外专家、名师等的交往中,都要有同伴互助精神。
第六,教师必须学会钻研,时时刻刻让教科研引领自己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