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迷惘的一代”作家领军人物,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鸣威以其传奇的人生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世界各地赢得了众多读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硬汉传奇”。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该报要求的简洁明快的风格对海鸣威文风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鸣威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救护队,前往意大利战场。战争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如同梦魇般的战争记忆。在之后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反映青年人战后创伤的《太阳照常升起》。在这部作品中,首次提出了“迷惘的一代”这一概念,《太阳照常升起》也被看作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1927年,海鸣威回到美国继续文学创作,在这期间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打不倒的人》、《五百万》等。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海鸣威到非洲狩猎,并根据自己狩猎的经历创作了作品《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等作品。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海鸣威以记者的身份来到前线,在这期间海鸣威发表剧本《第五纵队》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名》,这些作品以反法西斯为主题,标志着海鸣威的创作到达了新的领域。战后海鸣威长期定居在古巴,1952年发表作品《老人与海》,震动文坛。1954年凭借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海鸣威用心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62岁的生命,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结了自己传奇般的“硬汉生涯”。
从相貌上来看,你可能认为海鸣威是一个渔夫,一位军人,甚至一名猎手,却很难把他和作家联系在一起。海鸣威爱好狩猎、钓鱼、斗牛、格斗,爱冒险的性格和丰富的冒险经历对海鸣威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打不到的硬汉形象,对于斗牛和狩猎场面的描写简洁明快、精准真实。在短篇小说《打不倒的人》中这种创作特点尤为突出,小说主人公——年老的斗牛士曼努尔年轻时曾因为勇敢和高超的斗牛技巧名噪一时,而如今的他已经不能再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青睐。曼努尔决心捍卫自己年轻时的荣誉和尊严,于是他再次走上了斗牛场。斗牛的过程中,曼努尔用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公牛,最终把剑刺进了公牛身躯。曼努尔为这场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身负重伤,斗牛结束后便被送往医院,然而被打倒的是他的躯壳,在精神上曼努尔是真正的“打不倒的人”。在这部小说中“硬汉精神”表现得极为突出,海鸣威借曼努尔的战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之后的创作中,这种硬汉精神逐渐由张扬转为内敛(如后期的作品《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但这种宁折不弯的精神内核却从未改变,成为贯穿海鸣威创作始终的精神线索。另一方面,《打不倒的人》中突现出了海鸣威在表现环境时的特点。可以说,海鸣威的创作是将自己的硬汉人生诉诸笔端,从而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硬汉传奇。
提到海鸣威,就不得不提及一个文学派别——“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一词最早出现于海鸣威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海鸣威将斯泰恩的一句话“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作为《太阳照常升起》书扉上的题词,后来“迷惘的一代”就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专门术语,用来特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青年作家。“迷惘的一代”并非一个实体,他们没有组织,也没有共同的纲领,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视角——他们注重表现一战对美国青年一代精神和肉体造成的创伤,表现战后的美国青年对战争即恐惧又厌恶却无法找到出路的迷惘与苦闷,这对当时美国甚至世界文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菲兹杰拉德等,其中海鸣威的成就最为突出。
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是“迷惘的一代”中的典型作品。小说讲述了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与一群志趣相投的青年人彻夜狂欢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阿施利夫人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在书中没有直接描述残酷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主人公在战后的艰难爱情表现战争对人精神和肉体的伤害。主人公们试图用在狂欢中寄托自己的灵魂,用酒精让自己遗忘痛苦,然而到头来却陷入了更深的迷惘。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他反映了海鸣威那一代经历过战争的青年人对自身对社会的困惑,对未来充满恐惧,进而用离经叛道的行为反叛社会。海鸣威用自己的作品向社会和人生发出质疑,和“迷惘的一代”一起寻找人生的轨迹。
海鸣威的创作具有鲜明强烈的个性,“迷惘的一代”则反映了一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困境。无论是文学流派还是作家本人,都是美国文学的宝贵财富,对美国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2000年12月第1版
[2]郑克鲁.《20世纪外国文学史》(上).复旦大学出版社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该报要求的简洁明快的风格对海鸣威文风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鸣威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救护队,前往意大利战场。战争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如同梦魇般的战争记忆。在之后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反映青年人战后创伤的《太阳照常升起》。在这部作品中,首次提出了“迷惘的一代”这一概念,《太阳照常升起》也被看作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1927年,海鸣威回到美国继续文学创作,在这期间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打不倒的人》、《五百万》等。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海鸣威到非洲狩猎,并根据自己狩猎的经历创作了作品《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等作品。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海鸣威以记者的身份来到前线,在这期间海鸣威发表剧本《第五纵队》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名》,这些作品以反法西斯为主题,标志着海鸣威的创作到达了新的领域。战后海鸣威长期定居在古巴,1952年发表作品《老人与海》,震动文坛。1954年凭借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海鸣威用心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62岁的生命,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结了自己传奇般的“硬汉生涯”。
从相貌上来看,你可能认为海鸣威是一个渔夫,一位军人,甚至一名猎手,却很难把他和作家联系在一起。海鸣威爱好狩猎、钓鱼、斗牛、格斗,爱冒险的性格和丰富的冒险经历对海鸣威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打不到的硬汉形象,对于斗牛和狩猎场面的描写简洁明快、精准真实。在短篇小说《打不倒的人》中这种创作特点尤为突出,小说主人公——年老的斗牛士曼努尔年轻时曾因为勇敢和高超的斗牛技巧名噪一时,而如今的他已经不能再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青睐。曼努尔决心捍卫自己年轻时的荣誉和尊严,于是他再次走上了斗牛场。斗牛的过程中,曼努尔用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公牛,最终把剑刺进了公牛身躯。曼努尔为这场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身负重伤,斗牛结束后便被送往医院,然而被打倒的是他的躯壳,在精神上曼努尔是真正的“打不倒的人”。在这部小说中“硬汉精神”表现得极为突出,海鸣威借曼努尔的战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之后的创作中,这种硬汉精神逐渐由张扬转为内敛(如后期的作品《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但这种宁折不弯的精神内核却从未改变,成为贯穿海鸣威创作始终的精神线索。另一方面,《打不倒的人》中突现出了海鸣威在表现环境时的特点。可以说,海鸣威的创作是将自己的硬汉人生诉诸笔端,从而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硬汉传奇。
提到海鸣威,就不得不提及一个文学派别——“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一词最早出现于海鸣威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海鸣威将斯泰恩的一句话“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作为《太阳照常升起》书扉上的题词,后来“迷惘的一代”就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专门术语,用来特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青年作家。“迷惘的一代”并非一个实体,他们没有组织,也没有共同的纲领,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视角——他们注重表现一战对美国青年一代精神和肉体造成的创伤,表现战后的美国青年对战争即恐惧又厌恶却无法找到出路的迷惘与苦闷,这对当时美国甚至世界文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菲兹杰拉德等,其中海鸣威的成就最为突出。
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是“迷惘的一代”中的典型作品。小说讲述了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与一群志趣相投的青年人彻夜狂欢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阿施利夫人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在书中没有直接描述残酷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主人公在战后的艰难爱情表现战争对人精神和肉体的伤害。主人公们试图用在狂欢中寄托自己的灵魂,用酒精让自己遗忘痛苦,然而到头来却陷入了更深的迷惘。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他反映了海鸣威那一代经历过战争的青年人对自身对社会的困惑,对未来充满恐惧,进而用离经叛道的行为反叛社会。海鸣威用自己的作品向社会和人生发出质疑,和“迷惘的一代”一起寻找人生的轨迹。
海鸣威的创作具有鲜明强烈的个性,“迷惘的一代”则反映了一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困境。无论是文学流派还是作家本人,都是美国文学的宝贵财富,对美国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2000年12月第1版
[2]郑克鲁.《20世纪外国文学史》(上).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