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超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不仅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努力尝试探究式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科学课程宜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并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所了解,并初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可以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合作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基本流程
1.科学问题的提出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因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作用。这一过程由两部分组成: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问题。
2.对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大胆的猜想或假设。比如《种子发芽了》上课伊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猜想种子萌发的条件。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观察时,探究活动就开始了。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猜想结论要有所预见,并设计出学生提出某个假设时,如何揭示矛盾,如何导向;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出现多个错误假设时,教师应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以揭示矛盾的方式,由学生自己作必要的整理,否定掉一些假设,而不是教师武断地确定探究方向。
3.制订计划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制订出较详细的探究计划,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从认识—实践—反思—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符合科学认识的规律。
计划应根据一定的任务及要求来制订,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要有一定的可行性,要用特定的计划对应特定的活动。
4.进行实验(或观察、制作活动)
按照计划,进行多种途径和形式的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调查、制作等。动手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中心环节。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只是随机的指导,适时的参与,共同的探究。
5.搜集整理信息
在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观看影视录像、上网等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6.表达和交流
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撰写小论文、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举办辩论会或展览等),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把自己或小组的探究教学成果与别人分享。交流过程中,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成果,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
探究式教学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选取其中的环节来组织教学。
三、科学课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趣味创设,自主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趣味化的导入和学生自主提出合理、科学的探究内容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我在讲《灯泡亮了》一课时,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叫小灯泡亮起来,为了一开始就能激发起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我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世上千万家,都有这种瓜,两根藤儿牵,夜夜开新花”给同学们猜,话音刚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电灯”。这个谜语既唤起了学生对黑夜中明灯的回忆,又点出灯的特点是“两根藤儿牵”为下面做实验起着提示作用。两根藤儿向何处牵,灯才亮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学生连接电路时,自主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从而让他们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这样才能使探究教学更有效。
2.重视指导探究、预设方案
教师做好指导学生探究的计划,学生制定好探究的方案,这是使探究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好探究活动的研究计划,制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形式,提供恰当的交流及评价方法;学生预设好了方案,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探究的活动程序,这样的探究教学才能走向成功。探究不是信马由缰,更不是盲人摸象,需要探究的是内容,形式是可以预设的,否则,教学的效率反而会下降。
3.注重引导探究,体验过程
在掌握科學概念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使学生始终亲历科学探究全过程,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4.注重迁移,应用新境
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新情境,从而探究规律,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学生在探究之后,将面对一些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拥有的探究能力(如系统概括能力,体验知识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的能力,分析、评价自己的思维质量和探究的能力,总结探究经验的技巧等),运用到新的探究情景中去,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深化过程。
总之,在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說……并且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尽量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孩子们才会真正地感受到科学课探究式学习的快乐。
一、对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科学课程宜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并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所了解,并初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可以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合作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基本流程
1.科学问题的提出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因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作用。这一过程由两部分组成: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问题。
2.对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大胆的猜想或假设。比如《种子发芽了》上课伊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猜想种子萌发的条件。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观察时,探究活动就开始了。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猜想结论要有所预见,并设计出学生提出某个假设时,如何揭示矛盾,如何导向;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出现多个错误假设时,教师应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以揭示矛盾的方式,由学生自己作必要的整理,否定掉一些假设,而不是教师武断地确定探究方向。
3.制订计划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制订出较详细的探究计划,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从认识—实践—反思—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符合科学认识的规律。
计划应根据一定的任务及要求来制订,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要有一定的可行性,要用特定的计划对应特定的活动。
4.进行实验(或观察、制作活动)
按照计划,进行多种途径和形式的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调查、制作等。动手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中心环节。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只是随机的指导,适时的参与,共同的探究。
5.搜集整理信息
在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观看影视录像、上网等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6.表达和交流
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撰写小论文、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举办辩论会或展览等),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把自己或小组的探究教学成果与别人分享。交流过程中,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成果,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
探究式教学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选取其中的环节来组织教学。
三、科学课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趣味创设,自主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趣味化的导入和学生自主提出合理、科学的探究内容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我在讲《灯泡亮了》一课时,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叫小灯泡亮起来,为了一开始就能激发起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我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世上千万家,都有这种瓜,两根藤儿牵,夜夜开新花”给同学们猜,话音刚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电灯”。这个谜语既唤起了学生对黑夜中明灯的回忆,又点出灯的特点是“两根藤儿牵”为下面做实验起着提示作用。两根藤儿向何处牵,灯才亮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学生连接电路时,自主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从而让他们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这样才能使探究教学更有效。
2.重视指导探究、预设方案
教师做好指导学生探究的计划,学生制定好探究的方案,这是使探究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好探究活动的研究计划,制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形式,提供恰当的交流及评价方法;学生预设好了方案,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探究的活动程序,这样的探究教学才能走向成功。探究不是信马由缰,更不是盲人摸象,需要探究的是内容,形式是可以预设的,否则,教学的效率反而会下降。
3.注重引导探究,体验过程
在掌握科學概念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使学生始终亲历科学探究全过程,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4.注重迁移,应用新境
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新情境,从而探究规律,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学生在探究之后,将面对一些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拥有的探究能力(如系统概括能力,体验知识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的能力,分析、评价自己的思维质量和探究的能力,总结探究经验的技巧等),运用到新的探究情景中去,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深化过程。
总之,在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說……并且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尽量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孩子们才会真正地感受到科学课探究式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