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的情感世界里,亲情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亲情是亲人之间的感情,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亲情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改变。人们常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意思是说在紧要关头,亲情是最可靠的。
亲人之间的相互惦念是人的本性,人之常情。在唐诗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亲情诗篇。下面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从小生活孤苦贫寒,是母亲抚养孟郊兄弟长大成人。长大以后,孟郊屡试不第,漫游各地,直至将近五十岁在母亲的督促下才考中进士。几年之后,他被任用为溧阳尉,于是迎奉母亲走马上任,此诗大约就是这时所写。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的绝唱。头两句从物到人,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三、四句通过缝衣的特写,集中表现了慈母对即将远行儿女 的怜爱难舍、关怀备至的复杂情感。最后两句以春日阳光比喻母爱,以小草比喻儿女,母爱像春天的阳光哺育着小草,如同小草的儿女又怎么能报答母爱呢?这首诗写出了人类最伟大的母爱,引起了千千万万读者深深的感情共鸣。
家是亲人居住聚集的地方,是生活的大本营,是避风的港湾,是亲情的根基。思念家人,亦是人之常情。唐诗中有不少思家之作,仅举一首为例: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公元756年安禄山攻陷潼关后,杜甫一家逃往鄜州(今陕西富县)。后杜甫企图赶往灵武(今属宁夏)为平叛效力,不料途中被叛军捉住,被拘在沦陷后的长安。在拘留期间明明是他思念家人,但这首诗却写家人在鄜州望月思念他,原因是他担心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而是妻子对自己处境的焦虑。诗中写妻子此时在鄜州独自看月惦念陷于囹圄的他,而小儿女尚不懂事。诗中想象妻子忧心忡忡、夜不能寝的样子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共依薄帐,让月光映照我们泪痕已干的笑脸呢?这首诗构思奇特,情真意切,深婉动人,充分表达出离乱中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兄弟姐妹十指连心,唐诗中也有手足之情的描写。其中著名的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亲人之作。他的家乡在今山西永济,地处华山之东,故称“山东兄弟”。前两句写自己身在异地,每逢佳节思亲的情感就会倍增。一个 “独”字,两个“异”字充分表达出此身在外心如浮萍的感受。后两句想象兄弟们在家乡佳节登高的情景。按照习俗,今天兄弟们都戴着辟邪的茱萸登高,但此时却缺了自己一人。似乎是在替兄弟们感到遗憾,但在这曲笔之中更显示出了作者思念之深。这首诗情感真挚,蕴含丰富,反映了兄弟之间普遍的情感体验,成了广为流传的佳作。
再看下面白居易的一首诗: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这个时期叛乱不断,百姓到处漂泊。这首诗大约作于白居易考中进士后回家省亲经过战乱中心地带怀念亲人和家乡时。诗的题目很长,等于是个小序,交代了写此诗的背景。前六句描绘了动乱年代家业无存,弟兄如远飞的孤雁吊影自怜,又像断根的蓬草随风飘转。最后两句是说如果此时大家都举目望月一定会潸然泪下,共同怀念家乡。这首诗虽然是寄赠众兄弟及姊妹,但并不过多直写亲人之间的相互思念,而是抓住大家共同思乡这一情感纽带来充分表达患难之中的手足亲情,让人更觉真挚感人。
亲情虽然有血缘关系作为连接的纽带,但仍需要彼此精心呵护,懂得相互理解与宽容,努力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全家和睦。这样不仅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促进各自事业的发展。
乡情是人们对于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的一种比较稳固持久的情感。这是人们对于大地母亲的感念,也是对自己从哪里来的追寻。思乡是唐诗中较为普遍的题材。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作者在洛阳时所作。在春天的夜晚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叙述离绪的《折杨柳》曲调,又有谁人能不牵动起思乡的情思呢?这首诗反映了思乡乃是人之常情,一受触动便油然而生。
乡情,不仅是对自己出生之地,而且包括对自己长久生活之地的深厚情感。李白虽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附近),但后来随家迁居今四川江油。他对四川的深切怀念可见:
宣称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称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这首诗写于李白晚年流寓于宣城(今安徽宣城)时所作。该诗并未具体描写四川家乡的自然景物,但从子规鸟叫,杜鹃花开缘情而发,所表露出来的乡情像醇酒一样芳香而又浓烈。
一个久离家乡,音讯断绝的人一旦返乡临近家乡时心理活动又会是怎样的呢?请看: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的作者有人说是李频,有人说是宋之问。李频是晚唐诗人,写诗工于雕琢,自称“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但这首诗并不雕琢,于平实之中写出了久别故乡的游子返归故园时似喜还惧、忧喜交织,犹疑之中的复杂心情,可谓惟妙惟肖。
进了家乡之后又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者贺知章,初唐诗人,少以文辞著名,为人放达,进士出身,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86岁时告老还乡。这两首诗是写他回乡之后的感慨。第一首描绘了少小离家,乡里儿童不认识他的戏剧性场面,令人笑中有泪。第二首感慨更深,深感岁月无情,物是人非。这两首诗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感慨很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既然世事沧桑变化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思乡之情就不免要旷达一些为好:
送僧游山
熊孺登
云身自在山山去,何处灵山不是归?
日暮寒林投古寺,雪花飞满水田衣。
作者是中唐诗人,与白居易、刘禹锡有交往。这是送别云游和尚的一首诗,意思是说禅心如云,自在悠游于群山之中,又有哪里的灵山不能归去呢?诗意颇有禅机雅趣,不由使人想起久在他乡是故乡的名言。不论你出生于何地,只要找到安身立命、有利于发展的地方,久而久之,那便是你的家乡。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完全可以从唐诗中窥见人的情感世界是多么丰富细腻。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要学会调控、支配自己的情感,努力做到爱憎分明,敢于表达,又待人以诚,宽容理解,这样才会有健康、真挚、丰富的情感生活。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亲人之间的相互惦念是人的本性,人之常情。在唐诗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亲情诗篇。下面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从小生活孤苦贫寒,是母亲抚养孟郊兄弟长大成人。长大以后,孟郊屡试不第,漫游各地,直至将近五十岁在母亲的督促下才考中进士。几年之后,他被任用为溧阳尉,于是迎奉母亲走马上任,此诗大约就是这时所写。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的绝唱。头两句从物到人,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三、四句通过缝衣的特写,集中表现了慈母对即将远行儿女 的怜爱难舍、关怀备至的复杂情感。最后两句以春日阳光比喻母爱,以小草比喻儿女,母爱像春天的阳光哺育着小草,如同小草的儿女又怎么能报答母爱呢?这首诗写出了人类最伟大的母爱,引起了千千万万读者深深的感情共鸣。
家是亲人居住聚集的地方,是生活的大本营,是避风的港湾,是亲情的根基。思念家人,亦是人之常情。唐诗中有不少思家之作,仅举一首为例: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公元756年安禄山攻陷潼关后,杜甫一家逃往鄜州(今陕西富县)。后杜甫企图赶往灵武(今属宁夏)为平叛效力,不料途中被叛军捉住,被拘在沦陷后的长安。在拘留期间明明是他思念家人,但这首诗却写家人在鄜州望月思念他,原因是他担心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而是妻子对自己处境的焦虑。诗中写妻子此时在鄜州独自看月惦念陷于囹圄的他,而小儿女尚不懂事。诗中想象妻子忧心忡忡、夜不能寝的样子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共依薄帐,让月光映照我们泪痕已干的笑脸呢?这首诗构思奇特,情真意切,深婉动人,充分表达出离乱中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兄弟姐妹十指连心,唐诗中也有手足之情的描写。其中著名的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亲人之作。他的家乡在今山西永济,地处华山之东,故称“山东兄弟”。前两句写自己身在异地,每逢佳节思亲的情感就会倍增。一个 “独”字,两个“异”字充分表达出此身在外心如浮萍的感受。后两句想象兄弟们在家乡佳节登高的情景。按照习俗,今天兄弟们都戴着辟邪的茱萸登高,但此时却缺了自己一人。似乎是在替兄弟们感到遗憾,但在这曲笔之中更显示出了作者思念之深。这首诗情感真挚,蕴含丰富,反映了兄弟之间普遍的情感体验,成了广为流传的佳作。
再看下面白居易的一首诗: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这个时期叛乱不断,百姓到处漂泊。这首诗大约作于白居易考中进士后回家省亲经过战乱中心地带怀念亲人和家乡时。诗的题目很长,等于是个小序,交代了写此诗的背景。前六句描绘了动乱年代家业无存,弟兄如远飞的孤雁吊影自怜,又像断根的蓬草随风飘转。最后两句是说如果此时大家都举目望月一定会潸然泪下,共同怀念家乡。这首诗虽然是寄赠众兄弟及姊妹,但并不过多直写亲人之间的相互思念,而是抓住大家共同思乡这一情感纽带来充分表达患难之中的手足亲情,让人更觉真挚感人。
亲情虽然有血缘关系作为连接的纽带,但仍需要彼此精心呵护,懂得相互理解与宽容,努力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全家和睦。这样不仅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促进各自事业的发展。
乡情是人们对于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的一种比较稳固持久的情感。这是人们对于大地母亲的感念,也是对自己从哪里来的追寻。思乡是唐诗中较为普遍的题材。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作者在洛阳时所作。在春天的夜晚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叙述离绪的《折杨柳》曲调,又有谁人能不牵动起思乡的情思呢?这首诗反映了思乡乃是人之常情,一受触动便油然而生。
乡情,不仅是对自己出生之地,而且包括对自己长久生活之地的深厚情感。李白虽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附近),但后来随家迁居今四川江油。他对四川的深切怀念可见:
宣称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称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这首诗写于李白晚年流寓于宣城(今安徽宣城)时所作。该诗并未具体描写四川家乡的自然景物,但从子规鸟叫,杜鹃花开缘情而发,所表露出来的乡情像醇酒一样芳香而又浓烈。
一个久离家乡,音讯断绝的人一旦返乡临近家乡时心理活动又会是怎样的呢?请看: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的作者有人说是李频,有人说是宋之问。李频是晚唐诗人,写诗工于雕琢,自称“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但这首诗并不雕琢,于平实之中写出了久别故乡的游子返归故园时似喜还惧、忧喜交织,犹疑之中的复杂心情,可谓惟妙惟肖。
进了家乡之后又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者贺知章,初唐诗人,少以文辞著名,为人放达,进士出身,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86岁时告老还乡。这两首诗是写他回乡之后的感慨。第一首描绘了少小离家,乡里儿童不认识他的戏剧性场面,令人笑中有泪。第二首感慨更深,深感岁月无情,物是人非。这两首诗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感慨很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既然世事沧桑变化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思乡之情就不免要旷达一些为好:
送僧游山
熊孺登
云身自在山山去,何处灵山不是归?
日暮寒林投古寺,雪花飞满水田衣。
作者是中唐诗人,与白居易、刘禹锡有交往。这是送别云游和尚的一首诗,意思是说禅心如云,自在悠游于群山之中,又有哪里的灵山不能归去呢?诗意颇有禅机雅趣,不由使人想起久在他乡是故乡的名言。不论你出生于何地,只要找到安身立命、有利于发展的地方,久而久之,那便是你的家乡。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完全可以从唐诗中窥见人的情感世界是多么丰富细腻。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要学会调控、支配自己的情感,努力做到爱憎分明,敢于表达,又待人以诚,宽容理解,这样才会有健康、真挚、丰富的情感生活。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