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童年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控能力的影响很大。独裁型、惩罚型或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剥夺儿童练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和动力,而使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咨询师在学校心理个体咨询辅导中发现,外显的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意识发展不良引发的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内隐的是儿童母亲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给儿童心理成长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将儿童母亲情绪管理的改善作为切入点进行心理支持,将使儿童的心理问题及行为得到改善。
〔关键词〕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8-0049-03
我最近在小学个体咨询辅导中先后接了这样几例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个案,也许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小A,一个10岁的男孩,一个月前,他的妈妈前来求助:本期开学以来,儿子就不省心,总是想看课外书,作业拖到很晚才完成,我吼过他很多次,都不起作用。最近还偷偷地在被窝里看书,偷偷半夜起床补作业。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根本不起作用,看到他就冒火。怎么办?
小B,一个9岁男孩,他的妈妈前来求助:一个月来,儿子老在班里惹事,欺负同学,因为一点小事跟同学打架,老师经常告状。我们管得很严,该打的打了,该骂的骂了,怎么还是这样?
小C,一个11岁女孩,父母反映,粗心,不想动脑筋,考试成绩越来越差,一般七八十分,这样下去读中学怎么办?父母十分焦虑了。妈妈经常说她:考这点分!这样下去离我们的目标越拉越远了!太气人了!
小D,一个10岁男孩,由妈妈陪伴前来,说是孩子主动要我这位老师陪伴做心理辅导。妈妈紧皱眉头告诉我:“儿子老是担心家里的债务,希望我马上把债务还清,怎么可能一下就还清嘛!老是担心我不要他了,不管我怎么做保证,他也不相信,看不到我就担心,我怎么可能一直陪着他,他真是不理解我。”“现在他身体不好,这样老担心下去,肯定会影响身体恢复,影响和人相处。”看得出,妈妈很担心孩子的焦虑影响人际的适应和身体的健康。
在咨询辅导中,妈妈因孩子问题前来求助的占大多数,而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几个案例是妈妈认为孩子有问题,妈妈很焦虑很生气。
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来自原生家庭,来自他成长中重要他人的影响。妈妈就是孩子原生家庭中的重要他人。我作为咨询辅导者,应引导家长,特别是妈妈们,觉察到自身的情绪,理解自身的情绪,调整自身的情绪,这样,孩子的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孩子就能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引导妈妈们觉察自己的情绪
个案中,主要是妈妈来求助,妈妈为孩子的状态生气、焦虑。但是妈妈只顾关注孩子的状态,担心孩子的状态,为解决孩子的状态求助,却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情绪问题。
“面对孩子的这种状态,你冒火,生气,焦虑,你想过给你带来了什么结果?”
“自己过得很不开心,难受。”几乎都是这样的回答。
“有没有想到调整自己的情绪?”
“没有,孩子是这个样子,怎么调整,只要娃娃乖了,我自己就开心了。”
“那怎样才能让娃娃乖、成为你认为的乖?你想过没有?”
“就是想请老师帮忙辅导他。”
妈妈们觉察了自己的情绪,但还是认为是孩子让自己不开心的。
二、引导妈妈们理解自己的情绪
我分别请这些孩子的妈妈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你想过,孩子处于这种状态时他(她)的感受吗?”想让妈妈换位思考体验孩子的感受,理解妈妈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小A的妈妈说:“我看到他回家不先做作业就生气。”
引导:“有没有想过,他上学很忙,没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回家了可以自己安排了,但妈妈不允许,要求必须把作业写完再看他自己喜欢的书,即使写作业稍微慢一点,就要吼他,他的心情怎样?”
小B的媽妈说:“整天就知道惹事,我听说他惹事就冒火。”
引导:“他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了,老师批评,本来就难受,回家了又是一顿打骂,此时心情怎样?“
“他那么不争气,惹我生气,我哪里还能去想他的感受!?”
小C的妈妈说:“我看到她考差了我就难受。”
引导:“如果是你,考试考砸了,本来就难过郁闷,回家妈妈又来戳伤口,你会开心吗?”
小D的妈妈当着孩子的面也这样说:“叫他不准担心,他还是要担心,他天天这样,我想到就生气,烦得很!”
引导:“他担心家里的债务,担心妈妈不要他,原本就没有安全感,现在妈妈因为他替家里操心,反而烦他,他就更担心妈妈不要他了。”
妈妈们仍然关注的是孩子的状态,体会的是自己生气的情绪,认为自己生气、焦躁是孩子造成的,都是孩子“惹的祸”。我引导她们做一些换位和同理心的思考,逐步感受到自己的消极情绪不仅无助于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使得孩子的问题向着更加消极方面发展。
我继续给妈妈们提供一些问题,让她们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如:
你认为孩子没有按要求去做,按什么样的要求?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
你这样的想法或期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你这样的要求对孩子来说适合吗?
你想过孩子为什么没有按你的期望去做吗?
孩子的哪个行为做得不符合你的想法或者期望?
有没有觉得你是按你的想法来要求孩子?
通过这些问题,让妈妈逐步澄清,是自己内心存在某个信念,这个信念不一定正确,当自己看到孩子的某个情景时,孩子的状态就触动了自己内心的这个信念,产生自动的想法,是自己内心信念产生的自动想法让自己生气,孩子的状态只是一个诱因,并不是孩子惹她生气。 三、引导妈妈们调整自己的情绪
妈妈们虽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但是最关心还是孩子的状态改变。我继续让妈妈们反思验证自己的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情绪带给孩子什么结果?起到你预期的教育作用了吗?”激发妈妈们想要改变自己的主动性。
A的妈妈说:“孩子虽然口头不说,但是心里反感。”
B的妈妈说:“有时把孩子镇住了,管得了两天。”
C的妈妈说:“感觉孩子战战兢兢的,好像越来越不敢在我们面前说话了。”
D的妈妈说:“我们经常对事情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我埋怨他不能理解我的苦心,我表现出焦虑和急躁的情绪。结果又使他感到我不接受他,感受到我对他的不喜欢甚至嫌弃,我越保证,他越不相信,更担心我不要他了。”
妈妈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表达其实只是发泄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起到真正教育、引导孩子的作用,还使自己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对孩子和自己都产生了消极作用。
我顺势引导:“有没有想过要调整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情绪调整了,孩子的状态就能逐渐改变。”
“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呢?”妈妈们急切地想知道。
这时辅导老师可以用教育示范的方法,将建议提供给妈妈,也可以启发妈妈们来找寻合适的方法。
(1)引导妈妈认识到调整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和孩子同感共情。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想象自己也是孩子,用孩子的心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从他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体悟他的内心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她)的情绪和行为,尊重、包容和接纳他,通过和孩子共情,既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走进孩子的心灵,又能找到孩子产生情绪行为的真正原因,进而和孩子一起商讨约定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的要求,并执行,从而成为孩子成长进步的见证者、支持者。
(2)如果自己一时控制不住想要发飙,告诉自己:“深呼吸(闭眼深呼吸3次以上),换位思考。”
四、妈妈调整自己的情绪后的收获
A的妈妈说,后来她和孩子一起讨论了孩子喜欢看的书的情节和人物性格,一起讨论制定了孩子的作息计划和奖励规则,其中也包含相互有意见时,怎么表达。坚持了一个多月,妈妈反馈自己心态平和了一些,孩子进步了很多。前些日子,孩子因为上课搞小动作调皮,班主任撤了他的干部职位,这次妈妈没有骂他,而是心平气和地和他一起感受被撤职的心情,谈对撤职的看法。总结来说就是要换位思考,多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随他,不去纠结。
B的妈妈和他一起在睡前聊天,聊开心的和不开心的事,孩子不仅不责怪妈妈,还担心生气对妈妈的身体不好,妈妈感动得“稀里哗啦”。一个多月了,孩子惹是生非的行为越来越少了。
C的妈妈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没有了责怪的生气和唠叨,有的是生活上的关心和体贴,学习上的鼓励和细微处的欣赏。两个多月了,妈妈有一种“静待花开”的心境。孩子慢慢地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越来越自信,没有了以往战战兢兢的表情,代之以微笑和“我能行”的自信。妈妈分享了“我们到某重点私立校去参加择校考试没想到被录取”的惊喜。
D的妈妈反思自己,儿子才几岁时就告诉了他家里有债务,她原本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学会节约,却没想到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妈妈也对他说过家里很有钱,原本目的是想让孩子放心用钱去治病。可是這样一来一去的,有时真话有时假话,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了。妈妈也曾说过不要他的话,孩子记住了,现在怎么解释都不相信了,孩子没有了安全感,整天担心的是妈妈不要他了。孩子不想上学是怕看不到妈妈,甚至每逢周一就生病,有了躯体化行为。
我引导妈妈学会用同理心陪伴孩子,把自己想成几岁的孩子,体验当妈妈说某某情况下不要他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妈妈会了解到孩子的状态是正常的,于是接纳孩子的状态,调整自己与孩子的交往方式。
引导妈妈这样处理:“儿子,妈妈说那种话的时候,确实让你很难受;如果是我小时候我的妈妈说这种话,我也会和你一样很难受的。现在妈妈知道自己错了,不该说这种话,对不起。来,妈妈抱抱。”
“我们一起算算我们家的债务和每月各种生活开支,看看哪些方面的开支是可以节约的,可以省下来还债务。”使孩子真实地看到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妈妈所做的努力。
于是,妈妈理解、接纳了孩子的状态,焦躁情绪没有了,变得心平气和;孩子也慢慢地适应了妈妈不在身边的状况,即使生病,每天照旧能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
当妈妈们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和孩子同感共情时,不仅会发现孩子的一些状态反映是正常的,妈妈们自身也成长了,自己的焦虑减轻了;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减轻了孩子的焦虑,促进了他们问题行为的改变。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成都,610000。该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理事单位)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
〔关键词〕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8-0049-03
我最近在小学个体咨询辅导中先后接了这样几例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个案,也许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小A,一个10岁的男孩,一个月前,他的妈妈前来求助:本期开学以来,儿子就不省心,总是想看课外书,作业拖到很晚才完成,我吼过他很多次,都不起作用。最近还偷偷地在被窝里看书,偷偷半夜起床补作业。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根本不起作用,看到他就冒火。怎么办?
小B,一个9岁男孩,他的妈妈前来求助:一个月来,儿子老在班里惹事,欺负同学,因为一点小事跟同学打架,老师经常告状。我们管得很严,该打的打了,该骂的骂了,怎么还是这样?
小C,一个11岁女孩,父母反映,粗心,不想动脑筋,考试成绩越来越差,一般七八十分,这样下去读中学怎么办?父母十分焦虑了。妈妈经常说她:考这点分!这样下去离我们的目标越拉越远了!太气人了!
小D,一个10岁男孩,由妈妈陪伴前来,说是孩子主动要我这位老师陪伴做心理辅导。妈妈紧皱眉头告诉我:“儿子老是担心家里的债务,希望我马上把债务还清,怎么可能一下就还清嘛!老是担心我不要他了,不管我怎么做保证,他也不相信,看不到我就担心,我怎么可能一直陪着他,他真是不理解我。”“现在他身体不好,这样老担心下去,肯定会影响身体恢复,影响和人相处。”看得出,妈妈很担心孩子的焦虑影响人际的适应和身体的健康。
在咨询辅导中,妈妈因孩子问题前来求助的占大多数,而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几个案例是妈妈认为孩子有问题,妈妈很焦虑很生气。
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来自原生家庭,来自他成长中重要他人的影响。妈妈就是孩子原生家庭中的重要他人。我作为咨询辅导者,应引导家长,特别是妈妈们,觉察到自身的情绪,理解自身的情绪,调整自身的情绪,这样,孩子的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孩子就能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引导妈妈们觉察自己的情绪
个案中,主要是妈妈来求助,妈妈为孩子的状态生气、焦虑。但是妈妈只顾关注孩子的状态,担心孩子的状态,为解决孩子的状态求助,却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情绪问题。
“面对孩子的这种状态,你冒火,生气,焦虑,你想过给你带来了什么结果?”
“自己过得很不开心,难受。”几乎都是这样的回答。
“有没有想到调整自己的情绪?”
“没有,孩子是这个样子,怎么调整,只要娃娃乖了,我自己就开心了。”
“那怎样才能让娃娃乖、成为你认为的乖?你想过没有?”
“就是想请老师帮忙辅导他。”
妈妈们觉察了自己的情绪,但还是认为是孩子让自己不开心的。
二、引导妈妈们理解自己的情绪
我分别请这些孩子的妈妈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你想过,孩子处于这种状态时他(她)的感受吗?”想让妈妈换位思考体验孩子的感受,理解妈妈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小A的妈妈说:“我看到他回家不先做作业就生气。”
引导:“有没有想过,他上学很忙,没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回家了可以自己安排了,但妈妈不允许,要求必须把作业写完再看他自己喜欢的书,即使写作业稍微慢一点,就要吼他,他的心情怎样?”
小B的媽妈说:“整天就知道惹事,我听说他惹事就冒火。”
引导:“他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了,老师批评,本来就难受,回家了又是一顿打骂,此时心情怎样?“
“他那么不争气,惹我生气,我哪里还能去想他的感受!?”
小C的妈妈说:“我看到她考差了我就难受。”
引导:“如果是你,考试考砸了,本来就难过郁闷,回家妈妈又来戳伤口,你会开心吗?”
小D的妈妈当着孩子的面也这样说:“叫他不准担心,他还是要担心,他天天这样,我想到就生气,烦得很!”
引导:“他担心家里的债务,担心妈妈不要他,原本就没有安全感,现在妈妈因为他替家里操心,反而烦他,他就更担心妈妈不要他了。”
妈妈们仍然关注的是孩子的状态,体会的是自己生气的情绪,认为自己生气、焦躁是孩子造成的,都是孩子“惹的祸”。我引导她们做一些换位和同理心的思考,逐步感受到自己的消极情绪不仅无助于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使得孩子的问题向着更加消极方面发展。
我继续给妈妈们提供一些问题,让她们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如:
你认为孩子没有按要求去做,按什么样的要求?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
你这样的想法或期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你这样的要求对孩子来说适合吗?
你想过孩子为什么没有按你的期望去做吗?
孩子的哪个行为做得不符合你的想法或者期望?
有没有觉得你是按你的想法来要求孩子?
通过这些问题,让妈妈逐步澄清,是自己内心存在某个信念,这个信念不一定正确,当自己看到孩子的某个情景时,孩子的状态就触动了自己内心的这个信念,产生自动的想法,是自己内心信念产生的自动想法让自己生气,孩子的状态只是一个诱因,并不是孩子惹她生气。 三、引导妈妈们调整自己的情绪
妈妈们虽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但是最关心还是孩子的状态改变。我继续让妈妈们反思验证自己的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情绪带给孩子什么结果?起到你预期的教育作用了吗?”激发妈妈们想要改变自己的主动性。
A的妈妈说:“孩子虽然口头不说,但是心里反感。”
B的妈妈说:“有时把孩子镇住了,管得了两天。”
C的妈妈说:“感觉孩子战战兢兢的,好像越来越不敢在我们面前说话了。”
D的妈妈说:“我们经常对事情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我埋怨他不能理解我的苦心,我表现出焦虑和急躁的情绪。结果又使他感到我不接受他,感受到我对他的不喜欢甚至嫌弃,我越保证,他越不相信,更担心我不要他了。”
妈妈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表达其实只是发泄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起到真正教育、引导孩子的作用,还使自己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对孩子和自己都产生了消极作用。
我顺势引导:“有没有想过要调整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情绪调整了,孩子的状态就能逐渐改变。”
“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呢?”妈妈们急切地想知道。
这时辅导老师可以用教育示范的方法,将建议提供给妈妈,也可以启发妈妈们来找寻合适的方法。
(1)引导妈妈认识到调整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和孩子同感共情。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想象自己也是孩子,用孩子的心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从他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体悟他的内心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她)的情绪和行为,尊重、包容和接纳他,通过和孩子共情,既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走进孩子的心灵,又能找到孩子产生情绪行为的真正原因,进而和孩子一起商讨约定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的要求,并执行,从而成为孩子成长进步的见证者、支持者。
(2)如果自己一时控制不住想要发飙,告诉自己:“深呼吸(闭眼深呼吸3次以上),换位思考。”
四、妈妈调整自己的情绪后的收获
A的妈妈说,后来她和孩子一起讨论了孩子喜欢看的书的情节和人物性格,一起讨论制定了孩子的作息计划和奖励规则,其中也包含相互有意见时,怎么表达。坚持了一个多月,妈妈反馈自己心态平和了一些,孩子进步了很多。前些日子,孩子因为上课搞小动作调皮,班主任撤了他的干部职位,这次妈妈没有骂他,而是心平气和地和他一起感受被撤职的心情,谈对撤职的看法。总结来说就是要换位思考,多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随他,不去纠结。
B的妈妈和他一起在睡前聊天,聊开心的和不开心的事,孩子不仅不责怪妈妈,还担心生气对妈妈的身体不好,妈妈感动得“稀里哗啦”。一个多月了,孩子惹是生非的行为越来越少了。
C的妈妈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没有了责怪的生气和唠叨,有的是生活上的关心和体贴,学习上的鼓励和细微处的欣赏。两个多月了,妈妈有一种“静待花开”的心境。孩子慢慢地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越来越自信,没有了以往战战兢兢的表情,代之以微笑和“我能行”的自信。妈妈分享了“我们到某重点私立校去参加择校考试没想到被录取”的惊喜。
D的妈妈反思自己,儿子才几岁时就告诉了他家里有债务,她原本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学会节约,却没想到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妈妈也对他说过家里很有钱,原本目的是想让孩子放心用钱去治病。可是這样一来一去的,有时真话有时假话,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了。妈妈也曾说过不要他的话,孩子记住了,现在怎么解释都不相信了,孩子没有了安全感,整天担心的是妈妈不要他了。孩子不想上学是怕看不到妈妈,甚至每逢周一就生病,有了躯体化行为。
我引导妈妈学会用同理心陪伴孩子,把自己想成几岁的孩子,体验当妈妈说某某情况下不要他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妈妈会了解到孩子的状态是正常的,于是接纳孩子的状态,调整自己与孩子的交往方式。
引导妈妈这样处理:“儿子,妈妈说那种话的时候,确实让你很难受;如果是我小时候我的妈妈说这种话,我也会和你一样很难受的。现在妈妈知道自己错了,不该说这种话,对不起。来,妈妈抱抱。”
“我们一起算算我们家的债务和每月各种生活开支,看看哪些方面的开支是可以节约的,可以省下来还债务。”使孩子真实地看到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妈妈所做的努力。
于是,妈妈理解、接纳了孩子的状态,焦躁情绪没有了,变得心平气和;孩子也慢慢地适应了妈妈不在身边的状况,即使生病,每天照旧能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
当妈妈们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和孩子同感共情时,不仅会发现孩子的一些状态反映是正常的,妈妈们自身也成长了,自己的焦虑减轻了;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减轻了孩子的焦虑,促进了他们问题行为的改变。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成都,610000。该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理事单位)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