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教学中有机应用心理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作者根据学情设计了讲故事活动,活动中充分“共情”,将心理学理论有机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这一课例告诉我们,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也是必须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故事;共情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2-0064-02
在语文学科教学时既要教给学生相关的语文知识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启发学生成为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中国公民。下面分享一则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共情理念的课例。
新学期接任高一某班语文,以为学生写作基础不错。哪知第一次写作记叙文就发现了问题,不少学生仍在写在街道捡钱包、过路搀盲人等虚假题材,难怪韩寒说是语文老师教会了孩子说谎。高一学生十五六岁,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事情,为什么不能写自己的真实故事呢?于是,开学两周后,我以学号为序,让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故事,轮流讲给全班听。
我知道,讲故事是口头表述;写作文是书面表达,两者之间有区别。但是,能找寻并讲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是写作文时素材真实的基础与前提。要写出内容真实的作文,可以从讲故事入手。
一段时间下来,同学们都讲述了属于自己的故事,真实、鲜活、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讲述者的独特感受。这正是我让学生讲故事想达成的目标。但是,我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在讲故事后,增加分析、点评、提升等环节,并融入共情理念。
共情是心理学名词,又译作“投情”“神入”“同感心”“同感共情”等,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的情绪和心境保持敏感和理解[1]。用在我的这一课例中,就是学生讲出自己的故事后,让其他学生体验这位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对他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共情要讲究时机。某次,一位女生讲了一则有关大胎二胎的故事。她说弟弟出生后,她在亲朋好友中至高无上、众星捧月的地位轰然倒塌。一次下大雨,走出超市后爸爸妈妈争抢着抱三个月大的弟弟,而她两手提着沉甸甸的弟弟的奶粉、尿不湿,没人为她打伞,更没人在意她是否跟着。这在弟弟出生之前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她当时恨不能立马转身,出走他乡,气杀爸妈。说着说着,她眉头紧锁,眼圈通红,声音哽咽……
看她如此动情,我知道共情的时机到了。是啊,随着二胎政策的推行,大胎的人数急剧上升,这个班46人就有20位大胎。可以想见,二胎出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幼小的生命身上,大胎们原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再,不经意间在家中成了孔乙己似的可有可无的“多余人”,大胎们得有多失落!难怪这位女生借助讲故事的机会,把对爸妈的怨怼、对弟弟的妒忌以及自己的委屈全都发泄了出来。
再者,这是不可多得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是一个将故事与做人教育结合起来的契机,值得共情。事实上,共情已经启动。我发现,这名女生讲到这里的时候,班上不少学生注目、点头、沉思,用肢体语言对她表示认可,对她的处境和心情表示理解。这是共情的开始。
可是,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一层面的共情,那就太浅表化了,因为倘若大胎们长期持有类似的嫉妒、敌意、冲动等负面情绪,并让这种负面情绪扩大,会导致他们自身身心疾病的发生,后患无穷。有必要让他们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提高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研究表明,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青春期的孩子,最想听到的是来自同龄人的声音,想得到同学的理解与支持。于是,我启发学生进一步共情。
我让大胎们谈谈自己是如何看待爸妈偏爱弟弟妹妹的;让独子们设想如果有弟弟或妹妹,该怎样对待他(她)。如果爸妈对弟弟或妹妹明显偏爱,你该如何自处?
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爸妈生二胎是他们的权利,大胎没有权利也没有资格干涉;有的说爸妈对二胎理应偏爱,因为他们太过弱小,需要关照;有的说爸妈对二胎的态度就是当初对我们大胎的态度,我们非但不该妒忌,反而应该感恩,因为爸妈将我们拉扯大很不容易;有的说弟弟妹妹是小生命,能够见证生命的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的说,拥有弟弟妹妹,生命不再寂寞,手足之情美妙无比……
听着大家的分享,这位女生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了开来,我知道,同学们的观点启发了她,她终于走了出来,获得了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但仅此还不够,于是,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二胎将来要跟我们分家产,那该怎么办?
教室里再次炸开了锅,激烈争论后大家基本上取得共识:家产是爸妈劳动所得,他们愿意怎么分就怎么分,就是全部给二胎也不该有异议;国外的孩子一般18岁之后就独立谋生,边上学边打工。作为大胎的我们,不应心存依赖,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而应更新观念,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找回属于我们的锐气和信心,使得我们自身健康、强大;在此基础上,作为家中长子,还要为父母分担,照顾好弟弟或妹妹,做好弟弟妹妹的表率,使得家庭和睦快乐。
我见时机成熟,把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事例讲给大家听:董建华的父亲是香港船老大,他大学毕业后却去了美国一家公司,从最基层的工人做起,积累经验,步步提升,最终成为了造福香港的父母官。最后,我用林则徐的座右铭与学生们共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大家明白了,如果眼睛紧盯着爸妈对二胎的呵护心生不满,那是自私、愚昧、狭隘的表现,只有敞开心胸、立足长远、真情悦纳,才能活出人生的境界,也才能做到古人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共情层次越高,感受越准确、越深入时,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缓解情绪状态,促进双方的自我理解和深入沟通,还能自然建立起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2]。像语文課堂上的这种共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先理解这位女生的处境和心情,进而给她指明出路;也对本班所有学生进行了心理疏导,使得学生们向真向善向美。因此,通过这个课例,我们收获到的不仅仅是一则鲜活的故事和作文题材,更是学生认知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所期盼的。这样的共情,是为孩子一生负责,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因为身为教育者,我们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不仅仅要培养优秀的考生,更要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王妍.共情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3(3):13-16.
[2]孙铃,刘子微,黄四林等. 艺术经验与共情:审美愿望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3):130-137.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南通,226361)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关键词〕语文教学;故事;共情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2-0064-02
在语文学科教学时既要教给学生相关的语文知识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启发学生成为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中国公民。下面分享一则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共情理念的课例。
新学期接任高一某班语文,以为学生写作基础不错。哪知第一次写作记叙文就发现了问题,不少学生仍在写在街道捡钱包、过路搀盲人等虚假题材,难怪韩寒说是语文老师教会了孩子说谎。高一学生十五六岁,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事情,为什么不能写自己的真实故事呢?于是,开学两周后,我以学号为序,让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故事,轮流讲给全班听。
我知道,讲故事是口头表述;写作文是书面表达,两者之间有区别。但是,能找寻并讲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是写作文时素材真实的基础与前提。要写出内容真实的作文,可以从讲故事入手。
一段时间下来,同学们都讲述了属于自己的故事,真实、鲜活、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讲述者的独特感受。这正是我让学生讲故事想达成的目标。但是,我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在讲故事后,增加分析、点评、提升等环节,并融入共情理念。
共情是心理学名词,又译作“投情”“神入”“同感心”“同感共情”等,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的情绪和心境保持敏感和理解[1]。用在我的这一课例中,就是学生讲出自己的故事后,让其他学生体验这位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对他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共情要讲究时机。某次,一位女生讲了一则有关大胎二胎的故事。她说弟弟出生后,她在亲朋好友中至高无上、众星捧月的地位轰然倒塌。一次下大雨,走出超市后爸爸妈妈争抢着抱三个月大的弟弟,而她两手提着沉甸甸的弟弟的奶粉、尿不湿,没人为她打伞,更没人在意她是否跟着。这在弟弟出生之前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她当时恨不能立马转身,出走他乡,气杀爸妈。说着说着,她眉头紧锁,眼圈通红,声音哽咽……
看她如此动情,我知道共情的时机到了。是啊,随着二胎政策的推行,大胎的人数急剧上升,这个班46人就有20位大胎。可以想见,二胎出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幼小的生命身上,大胎们原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再,不经意间在家中成了孔乙己似的可有可无的“多余人”,大胎们得有多失落!难怪这位女生借助讲故事的机会,把对爸妈的怨怼、对弟弟的妒忌以及自己的委屈全都发泄了出来。
再者,这是不可多得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是一个将故事与做人教育结合起来的契机,值得共情。事实上,共情已经启动。我发现,这名女生讲到这里的时候,班上不少学生注目、点头、沉思,用肢体语言对她表示认可,对她的处境和心情表示理解。这是共情的开始。
可是,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一层面的共情,那就太浅表化了,因为倘若大胎们长期持有类似的嫉妒、敌意、冲动等负面情绪,并让这种负面情绪扩大,会导致他们自身身心疾病的发生,后患无穷。有必要让他们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提高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研究表明,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青春期的孩子,最想听到的是来自同龄人的声音,想得到同学的理解与支持。于是,我启发学生进一步共情。
我让大胎们谈谈自己是如何看待爸妈偏爱弟弟妹妹的;让独子们设想如果有弟弟或妹妹,该怎样对待他(她)。如果爸妈对弟弟或妹妹明显偏爱,你该如何自处?
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爸妈生二胎是他们的权利,大胎没有权利也没有资格干涉;有的说爸妈对二胎理应偏爱,因为他们太过弱小,需要关照;有的说爸妈对二胎的态度就是当初对我们大胎的态度,我们非但不该妒忌,反而应该感恩,因为爸妈将我们拉扯大很不容易;有的说弟弟妹妹是小生命,能够见证生命的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的说,拥有弟弟妹妹,生命不再寂寞,手足之情美妙无比……
听着大家的分享,这位女生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了开来,我知道,同学们的观点启发了她,她终于走了出来,获得了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但仅此还不够,于是,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二胎将来要跟我们分家产,那该怎么办?
教室里再次炸开了锅,激烈争论后大家基本上取得共识:家产是爸妈劳动所得,他们愿意怎么分就怎么分,就是全部给二胎也不该有异议;国外的孩子一般18岁之后就独立谋生,边上学边打工。作为大胎的我们,不应心存依赖,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而应更新观念,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找回属于我们的锐气和信心,使得我们自身健康、强大;在此基础上,作为家中长子,还要为父母分担,照顾好弟弟或妹妹,做好弟弟妹妹的表率,使得家庭和睦快乐。
我见时机成熟,把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事例讲给大家听:董建华的父亲是香港船老大,他大学毕业后却去了美国一家公司,从最基层的工人做起,积累经验,步步提升,最终成为了造福香港的父母官。最后,我用林则徐的座右铭与学生们共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大家明白了,如果眼睛紧盯着爸妈对二胎的呵护心生不满,那是自私、愚昧、狭隘的表现,只有敞开心胸、立足长远、真情悦纳,才能活出人生的境界,也才能做到古人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共情层次越高,感受越准确、越深入时,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缓解情绪状态,促进双方的自我理解和深入沟通,还能自然建立起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2]。像语文課堂上的这种共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先理解这位女生的处境和心情,进而给她指明出路;也对本班所有学生进行了心理疏导,使得学生们向真向善向美。因此,通过这个课例,我们收获到的不仅仅是一则鲜活的故事和作文题材,更是学生认知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所期盼的。这样的共情,是为孩子一生负责,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因为身为教育者,我们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不仅仅要培养优秀的考生,更要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王妍.共情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3(3):13-16.
[2]孙铃,刘子微,黄四林等. 艺术经验与共情:审美愿望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3):130-137.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南通,226361)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