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历史嘱托 增强文化自信 奋力书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山大篇章

来源 :文史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xue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山东大学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的特殊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体现了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山东大学的亲切关怀。山东大学党委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课题,奋力书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山大篇章,不断开创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一、坚持在“学懂”上下功夫,认真抓好学习领会。
  学校党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立足“两个大局”,从“两个维护”的高度,及时学、系统学、深入学,第一时间召开《文史哲》编辑部座谈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一是掀起学习热潮,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全体师生医务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上来。二是做好结合文章,将学习宣传重要回信精神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与迎接建党100周年结合起来,与庆祝建校120周年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文化引领战略结合起来,与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三是深化研究阐释,组织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重要回信精神研讨会、文科学者座谈会、人文社科期刊工作专题会等,加强对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解读、研究和阐释,努力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的进程中彰显山大担当、凝聚山大智慧、贡献山大力量。
  二、坚持在“弄通”上下功夫,深刻领会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是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历史嘱托和时代使命,是新时代弘扬中华文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动员令”,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指导性,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关怀和哲学智慧。
  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指示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其中,坚守初心是立刊根本,引领创新是办刊使命,展示研究成果、支持人才成长、促进学术交流是强刊关键。回顾《文史哲》70年办刊历史,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新时代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必须把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办刊导向,始终把学术质量视为生命线,守正创新,光大传统,引导学术研究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努力推出更多重要精品力作、培育更多优秀学术人才、促进更多中外学术交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希望期许。哲学社会科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值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回信中进一步提出了“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一重大课题,这是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论述的新发展,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地位作用的再强化、使命任务的再赋能和责任担当的再压实,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放到“两个大局”中去思考、放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去谋划,不断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三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定位。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两创”的目标使命,即推动“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望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我们深刻感受到,必须始终从积淀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高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独特战略资源、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再挖掘、再凝练、再诠释、再创造,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坚持在“做实”上下功夫,努力回答时代课题。
  山东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领会、精准把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切实增强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的骨气和底气,充分发挥学科综合、“文史见长”等优势,制定实施《山东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奋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引領能力、学术原创能力、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能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入研究好中国问题、总结好中国经验、阐释好中国道路、讲述好中国故事,努力彰显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担当。
  一是着力做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山大贡献。深入贯彻“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的指示要求,全力落实“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三大任务,集全校之力将《文史哲》杂志办得更好。谋划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强刊计划”,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文史哲》杂志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数字化、集约化为导向,大力建设高品质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群,深入探索山大特色的办刊模式,倾力打造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山大方阵”。聚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战略任务,切实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勇于突破学科“藩篱”,推动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内部以及与自然科学的融合贯通,在跨学科研究中提升原始创新和基础创新能力,重点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国特色经济学管理学”“国家治理”等学科集群,精心培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以研究中国问题为重点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山大学派”,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研究院、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等中国特色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积极打造哲学社会科学重镇和原创思想策源地,努力贡献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智慧和方案。   二是着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水平。坚持在全国新文科建设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探索完善“新理论、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四位一体建设新文科模式,全面推进文科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从开拓到深化的发展,加强新文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构建山大特色的文科实验室体系,实施新文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推出本科通识教育2.0升级版,探索行之有效的山大特色新文科建設路径。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谋划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荟萃计划”,不断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全面夯实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培根铸魂作用,以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为己任,强化思想价值引领,突出文化育人特色,彰显“为国育贤”底蕴,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等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悉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厚植齐鲁沃土,回应时代需求,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加快建设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和先行者,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山大贡献。充分发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学术优势,大力推动人文学科汇聚融合创新,重点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学科集群,深入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深度参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永乐大典》综合整理、《中国通史》编纂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着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整理和系统研究阐释。不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普及力度,精心打造“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博物馆、校史馆、文学生活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等文化功能,切实“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集成全国重点马院、当代社会主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统筹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资源,着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镇,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扎实推进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深化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合作,着力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儒学全球论坛等文化盛会,大力弘扬中华文明,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不断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探索建立具有山大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积极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山大力量。
其他文献
为接受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教训,防止此类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国务院于1977年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关于汇编出版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的请示报告,并发文各省先行编纂出版,然后汇编成全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四川地震资料汇编》工作起步很早,1977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地震局派历史、地震方面学者,于1979年底编成一、二卷50万字,198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
期刊
一、文献传播的定义      在中国,“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对此,史上多有释注,其中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注说:“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据朱熹注释,《论语·八佾》的大意是:孔子说:我能说夏代的礼,可惜杞国(周代封夏后后裔之方国)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我能说殷代之礼,可惜宋国(周封商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突如其来8.0级大地震,最大烈度11度,严重破坏面积逾12万平方公里,造成8万余人遇难,37万余人受伤,约800万人无家可归。一时山河同悲,人神共泣,举世震惊。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在第一时间就抗震救灾作出重要指示。当晚,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差不多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身影就
期刊
世界第一种纸币——交子,诞生于北宋时期的成都,已得到古今中外学者和专家认可,成为不争的事实。但交子出自成都何处,人们却不甚了了。  初期的私交子系由富民各自印制,临时“书填贯文,不限多少,收入人户见钱,便给交子”。因无发行的准备金和一定的限额,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只能算是代表一定金属货币的代用券。这时的交子是如何制造的,制造地点在何处——均无文献记载和实物可考。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北宋政府
期刊
成都金沙遗址已发现近五年之久,迄今尚不能操知其故城的大体范围和朝向及基本布局。考虑到金沙古人承继着正宗的蜀族文化,必会按照三星堆故城布局建城,也必会在其周围残留当年的郊祭点,因而本文试图以今天尚见的周边的郊祭点来探明金沙故城的外城墙范围,同时也为能全面揭示金沙遗址的时代和文化面貌增加一种思路。    “五行傩祭”与“郊祭”    华夏民族自古传下一个圣俗,就是按“五行”分布祭祀天地,也就是在统治中
期刊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5月19日这天,全国人民用各种方式对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在成都市,市民自发组织在天府广场等地用点蜡烛和系黄丝带的方式对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在锦江合江亭码头,人们举行了放河灯活动。人们将祝福和心愿写在河灯上,来对遇难同胞进行悼念,为活着的人们祈福,为华夏儿女、为中国祝
期刊
“扬州八怪”应该说是“杨州画派”中特殊的几个画家,他们对宫廷所谓正统画派的叛逆和艺术创新,有承前启后的精神影响。近一个世纪才称他们为“扬州画派”(当时他们自己并未标榜是一个什么派)。这是一个历史的约定,不是历史演进。  “扬州八怪”指:李鲫、汪士慎、高翔、金农、黄慎、郑板桥、李方膺、罗聘,也有把高凤翰与华新罗、闵贞、边寿民、陈撰列入的,也有把石涛列入的。高凤翰在艺术方面与前举画家尚有些近似,而华新
期刊
在《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习总书记的回信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对如何办好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殷切期待,让我们倍感振奋、倍受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发展的重要指引,也是
期刊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深刻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体现了宏阔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历史思维,彰显了坚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
期刊
二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清乾隆中叶的1765年,一有一本《石头记》忽然出现在北京,几年工夫就盛行起来,当时还都是手抄的写本,每套价值数十金。《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本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今天,《红楼梦》几乎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名著,《红楼梦》学(简称红学)也成了文学领域的第一显学。众家读解《红楼梦》,或者将其书其作者理想化,或者将其内容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