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关心》的报告中,强调责任感,直接触及到了人类基础道德最本质的东西。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大家都知道,学校是培养学生学知识、学做人的地方,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因为没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受教育者就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因而学校管理,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首先是完全由老师或父母来管理和约束,第二阶段是由团体管理,最后是自己管理。培养习惯的方法要科学, 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科、时间、地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外,很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可能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状况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责任意识的培养应从最低层次做起,首先教育他们对自己负责,这一方面,家庭和学校应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老师,我们希望学生按照“规则”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我们更重于说教,更善于说教,其实千言万语不如让学生真切地看到我们的行为,让规则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他们从我们身上感受到“规则”的力量,增强规则意识。但有些时候,作为教师却未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就拿上文中一教师丢烟盒的事情说吧,丢烟盒的老师在学生面前吸烟是不好的行为,随手丢烟盒更是不好的行为,另一老师发现了本应该自己捡起,却命令学生捡起,两位老师在学生面前都没有树立起人人争当环保卫士的榜样,这样的行为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的是老师都这样做,我们也可以随手丢。潜意识中,就让学生失去了遵守小學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规则教育的内涵,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未来的一代树立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从小树立起规则意识,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发展,我们年轻的一代才会更健康成长。
二、教师应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对学生严格约束,规范训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学校规则的训练:在楼道里行走慢步轻声靠右行,不说笑打闹;课间不奔跑追逐,不大声叫喊,学会休息和游戏。
教师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讲明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进行右行礼让、慢步行走的训练;教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游戏。发现好的课间活动形式向学生推荐。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教师上课时就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三、充分发挥家长的最大潜能,配合学校做好引导工作。
明智的家庭教育方式则是树立“让子成龙”、“让女成风”的新观念,但这样不是说要家长对孩子一味地放任自流,更不是让家长有意地滋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而是家长把孩子生活舞台上的“主角”地位还给孩子,自己乐于充当“配角”,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启发引导的作用,为人父母者,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从小就有“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的意识,努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欲望,让孩子自己渴望“成龙、成凤”,这样,孩子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也会有更强的责任感。
首先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这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是一个关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当然除了父母之外也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他人:老人、保姆等。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其次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不要认为家长说的都是权威的话、是不可以改变的。父母也是有缺点的、也有讲错话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实处,家长的角色更应该是知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家长不是完人,说错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点说起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家长尊重孩子的语言:"对不起,是妈妈错了。""爸爸要向你学习。""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总而言之,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守的工程,是一个集学校、家庭等方面力量,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面步调一致,密切配合,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富有独立和责任意识的人才,我们的教师才会在孩子们身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首先是完全由老师或父母来管理和约束,第二阶段是由团体管理,最后是自己管理。培养习惯的方法要科学, 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科、时间、地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外,很重要的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可能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状况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责任意识的培养应从最低层次做起,首先教育他们对自己负责,这一方面,家庭和学校应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老师,我们希望学生按照“规则”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我们更重于说教,更善于说教,其实千言万语不如让学生真切地看到我们的行为,让规则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他们从我们身上感受到“规则”的力量,增强规则意识。但有些时候,作为教师却未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就拿上文中一教师丢烟盒的事情说吧,丢烟盒的老师在学生面前吸烟是不好的行为,随手丢烟盒更是不好的行为,另一老师发现了本应该自己捡起,却命令学生捡起,两位老师在学生面前都没有树立起人人争当环保卫士的榜样,这样的行为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的是老师都这样做,我们也可以随手丢。潜意识中,就让学生失去了遵守小學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规则教育的内涵,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未来的一代树立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从小树立起规则意识,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发展,我们年轻的一代才会更健康成长。
二、教师应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对学生严格约束,规范训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学校规则的训练:在楼道里行走慢步轻声靠右行,不说笑打闹;课间不奔跑追逐,不大声叫喊,学会休息和游戏。
教师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讲明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进行右行礼让、慢步行走的训练;教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游戏。发现好的课间活动形式向学生推荐。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教师上课时就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三、充分发挥家长的最大潜能,配合学校做好引导工作。
明智的家庭教育方式则是树立“让子成龙”、“让女成风”的新观念,但这样不是说要家长对孩子一味地放任自流,更不是让家长有意地滋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而是家长把孩子生活舞台上的“主角”地位还给孩子,自己乐于充当“配角”,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启发引导的作用,为人父母者,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从小就有“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的意识,努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欲望,让孩子自己渴望“成龙、成凤”,这样,孩子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也会有更强的责任感。
首先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这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是一个关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当然除了父母之外也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他人:老人、保姆等。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其次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不要认为家长说的都是权威的话、是不可以改变的。父母也是有缺点的、也有讲错话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实处,家长的角色更应该是知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家长不是完人,说错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点说起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家长尊重孩子的语言:"对不起,是妈妈错了。""爸爸要向你学习。""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总而言之,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守的工程,是一个集学校、家庭等方面力量,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系统工程,只有各方面步调一致,密切配合,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富有独立和责任意识的人才,我们的教师才会在孩子们身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