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新失业群体”的数量己经超过下岗职工等“老失业群体”。本文简要概述了“新失业群体”的内涵和特征,从教育原因入手,着重对学校生涯教育的缺失与滞后、缺乏吸引力的职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部分失责进行剖析,以求从教育角度对“新失业群体”现象有更深入理解。
【关键词】:新失业群体;教育原因;生涯教育;职业教育
提到失业群体,我们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是那些年龄普遍在四十岁以上、低学历且缺乏相应技能无法满足岗位要求的人群。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失业群体”。虽未有明确的统计数字,但在一些地方,“新失业群体”的绝对数字已经超过了“老失业群体”,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一、“新失业群体”概述
(一)“新失业群体”内涵
何为“新失业群体”,国外称为“NEET族”,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缩写,主要指年龄在16—19岁之间,没有接受教育、培训,没有工作的青年人。“NEET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英国,后陆续被日本等国引用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迅速扩大的年轻人失业、无业和不就业现象。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定义,所谓“新失业群体”是指:从其失业原因来看,可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自愿失业型,其显著特点是不愿意或不主动就业。其二是被迫失业型。因为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或能力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等等各种原因而待业,或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就业与失业之间频繁转化的“准失业”状态。从其工作经验来看,有毕业即失业毫无工作经验的;有频繁换工作对职业毫无定位的;有难以适应工作节奏自动离职的。从其学历构成来看,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生,有接受中等普通教育但未升入高一级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初高中生;也有中职、高职毕业或肄业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新失业群体”构成复杂。本文聚焦的“新失业群体”主要为受过中等教育及以上,年龄在15--29岁之间,处于失业、准失业以及长期待业状态的年青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中职或高职毕业或肄业者、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失业者。
(二)“新失业群体”特征
首先,受教育程度较高。绝大多数年轻人接受过系统的初等、中等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比起上一代的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多数对就业环境、薪资有较高要求,不太愿意从事低端职业。其次,基本上属于独生子女一代,“啃老”现象普遍。“啃老”不只是物质层面依赖父母,有的甚至在日常生活方面也需要家长帮助。最后,就业动机不强烈。相较于“老失业群体”下岗后再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失业的年轻人对待工作显然没有太多的热情,有的甚至对社会有一种排斥心理,呆在家里甘愿做宅男宅女。
二、“新失业群体”产生之教育原因
失业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既有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有个人因素的作用。但在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在教育贯穿人一生的理念指导下,教育是否发挥了她应有的作用?是否在孩子的职业发展道路上提供了正确的引导?我们的家庭教育、普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是否各自履行了相应的职责?就本文所指的新失业人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下就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原因。
(一)学校:生涯教育缺失与滞后
不愿意就业、不主动就业的年青人在“新失业群体”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这种“不就业”反映出来的是年轻人在职业适应性和职业自主性,以及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在学校教育阶段职业启蒙和职业探索教育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失业群体”的大量出现与我国生涯教育的缺失和滞后不无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无立法、组织等制度保障。日本2006年由文科省制定的《小学、初中及高中职业生涯教育推进指南》,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活用信息的能力;规划未来的能力以及独立决策的能力。第二,未形成分阶段、连贯性的生涯教育完整“链”。这对于那些接受了中等教育但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来说,既未有一门职业技能,也没有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意识与能力,他们在选择职业过程中的迷茫也就可以理解了。第三,教育内容重就业指导、轻职业生涯教育。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高校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
毕业于职业学校的年轻人按理说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肯定没问题,可实际情况是,“新失业群体”中即便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仍旧在就业劳动市场中屡屡受挫。这就不禁使我们要拷问反思我们的职业教育是否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一方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所占比例不合理。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中等教育阶段,2008年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毕业总人数14527495人,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以及技工学校)毕业总人数6192325人,两者人数相差两倍多;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总体质量不高,在就业市场不具竞争优势。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使得普通高中教育竞争激烈,高考落榜的学生既没能升入高一级学校,也无一技之长,升入大学人数的增加使得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供过于求,即便受过高等教育依旧难道失业的困境。
(三)家庭教育的部分失责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毋庸置疑。随着80、90后独生子女的长大成人以及在他们身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得独生子女教育问题频繁受到关注。在本文所定义的新失业人群中,独生子女亦不在少数,自然家庭教育的部分失责也是造成年轻人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一,不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四二一”的核心家庭结构里,孩子是掌上明珠,从小衣食无忧,养尊处优。家庭的过度庇护和溺爱造成孩子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的丧失,不愿就业宁愿啃老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其二,挫折与磨难教育的缺失。这就使得他们在职场上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打退堂鼓,频繁跳槽的结果是还是宅在家里更安全。
三、小结
失业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社会问题,正如其他领域的改变悄然发生,我国就业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相关的统计调查,近年来,我国“新失业群体”的规模相当大且仍有增长趋势。“老失业群体”已经受到国家、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对于“新失业群体”的关注则远远不够。这一群体的大规模出现,其中固然有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义务。而教育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对学校来说,要构建完整的生涯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生涯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减少在就职前、求职中以及就职后的茫然;对家庭来说,要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同时辅之以生涯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此外,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扭转部分年轻人系统受过职业教育依旧失业的现状,增加吸引力,改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态,顺利实现“分流”,进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陆素菊.从中国“NEET现象”看职业教育的责任[J].职教论坛,2006,(15):1.
[2]吕鹏.他们不再是孩子了 关于“新失业群体”现状的社会学报告[J].社会,2005,(4):119-142.
[3]杜浩.澳大利亚:构建国家生涯发展蓝图.上海教育,2014,(29):36-38.
【关键词】:新失业群体;教育原因;生涯教育;职业教育
提到失业群体,我们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是那些年龄普遍在四十岁以上、低学历且缺乏相应技能无法满足岗位要求的人群。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失业群体”。虽未有明确的统计数字,但在一些地方,“新失业群体”的绝对数字已经超过了“老失业群体”,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一、“新失业群体”概述
(一)“新失业群体”内涵
何为“新失业群体”,国外称为“NEET族”,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缩写,主要指年龄在16—19岁之间,没有接受教育、培训,没有工作的青年人。“NEET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英国,后陆续被日本等国引用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迅速扩大的年轻人失业、无业和不就业现象。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定义,所谓“新失业群体”是指:从其失业原因来看,可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自愿失业型,其显著特点是不愿意或不主动就业。其二是被迫失业型。因为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或能力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等等各种原因而待业,或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就业与失业之间频繁转化的“准失业”状态。从其工作经验来看,有毕业即失业毫无工作经验的;有频繁换工作对职业毫无定位的;有难以适应工作节奏自动离职的。从其学历构成来看,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生,有接受中等普通教育但未升入高一级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初高中生;也有中职、高职毕业或肄业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新失业群体”构成复杂。本文聚焦的“新失业群体”主要为受过中等教育及以上,年龄在15--29岁之间,处于失业、准失业以及长期待业状态的年青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中职或高职毕业或肄业者、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失业者。
(二)“新失业群体”特征
首先,受教育程度较高。绝大多数年轻人接受过系统的初等、中等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比起上一代的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多数对就业环境、薪资有较高要求,不太愿意从事低端职业。其次,基本上属于独生子女一代,“啃老”现象普遍。“啃老”不只是物质层面依赖父母,有的甚至在日常生活方面也需要家长帮助。最后,就业动机不强烈。相较于“老失业群体”下岗后再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失业的年轻人对待工作显然没有太多的热情,有的甚至对社会有一种排斥心理,呆在家里甘愿做宅男宅女。
二、“新失业群体”产生之教育原因
失业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既有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有个人因素的作用。但在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在教育贯穿人一生的理念指导下,教育是否发挥了她应有的作用?是否在孩子的职业发展道路上提供了正确的引导?我们的家庭教育、普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是否各自履行了相应的职责?就本文所指的新失业人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下就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原因。
(一)学校:生涯教育缺失与滞后
不愿意就业、不主动就业的年青人在“新失业群体”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这种“不就业”反映出来的是年轻人在职业适应性和职业自主性,以及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在学校教育阶段职业启蒙和职业探索教育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失业群体”的大量出现与我国生涯教育的缺失和滞后不无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无立法、组织等制度保障。日本2006年由文科省制定的《小学、初中及高中职业生涯教育推进指南》,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活用信息的能力;规划未来的能力以及独立决策的能力。第二,未形成分阶段、连贯性的生涯教育完整“链”。这对于那些接受了中等教育但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来说,既未有一门职业技能,也没有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意识与能力,他们在选择职业过程中的迷茫也就可以理解了。第三,教育内容重就业指导、轻职业生涯教育。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高校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
毕业于职业学校的年轻人按理说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肯定没问题,可实际情况是,“新失业群体”中即便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仍旧在就业劳动市场中屡屡受挫。这就不禁使我们要拷问反思我们的职业教育是否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一方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所占比例不合理。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中等教育阶段,2008年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毕业总人数14527495人,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以及技工学校)毕业总人数6192325人,两者人数相差两倍多;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总体质量不高,在就业市场不具竞争优势。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使得普通高中教育竞争激烈,高考落榜的学生既没能升入高一级学校,也无一技之长,升入大学人数的增加使得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供过于求,即便受过高等教育依旧难道失业的困境。
(三)家庭教育的部分失责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毋庸置疑。随着80、90后独生子女的长大成人以及在他们身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得独生子女教育问题频繁受到关注。在本文所定义的新失业人群中,独生子女亦不在少数,自然家庭教育的部分失责也是造成年轻人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一,不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四二一”的核心家庭结构里,孩子是掌上明珠,从小衣食无忧,养尊处优。家庭的过度庇护和溺爱造成孩子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的丧失,不愿就业宁愿啃老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其二,挫折与磨难教育的缺失。这就使得他们在职场上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打退堂鼓,频繁跳槽的结果是还是宅在家里更安全。
三、小结
失业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社会问题,正如其他领域的改变悄然发生,我国就业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相关的统计调查,近年来,我国“新失业群体”的规模相当大且仍有增长趋势。“老失业群体”已经受到国家、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对于“新失业群体”的关注则远远不够。这一群体的大规模出现,其中固然有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义务。而教育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对学校来说,要构建完整的生涯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生涯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减少在就职前、求职中以及就职后的茫然;对家庭来说,要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同时辅之以生涯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此外,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扭转部分年轻人系统受过职业教育依旧失业的现状,增加吸引力,改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态,顺利实现“分流”,进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陆素菊.从中国“NEET现象”看职业教育的责任[J].职教论坛,2006,(15):1.
[2]吕鹏.他们不再是孩子了 关于“新失业群体”现状的社会学报告[J].社会,2005,(4):119-142.
[3]杜浩.澳大利亚:构建国家生涯发展蓝图.上海教育,2014,(2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