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吟诗作画、欣赏和品评名人诗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对新事物、新知识有一种好奇的心理,只要引导得法,定能引起他们学习美术的情绪。
【关键词】 吟诗作画 欣赏 品评 诗画联壁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231-01
“现在的美术课难上,学生根本就不想学。”这是美术教师的普遍反映。这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但我想这也不能全怪学生。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注意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应该是主要原因。
著名教育学家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趣的情绪。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这个道理教师尽人皆知,但是认真去做的人不是很多。那么,怎么才能“唤醒沉睡的人”呢?我想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精神,打破常规,走出新的路子来。
吟诗作画、欣赏和品评名人诗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对新事物、新知识有一种好奇的心理,只要引导得法,定能引起他们学习美术的情绪,哪有不愿学习诗画的?孩子们在呀呀学语时就学着背唐诗,欣赏各种画册,乐得不忍释手。
基于这种想法,本人在美术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课时:选择李白的《静夜思》和现代歌曲《十五的月亮》。
首先,让学生背诵《静夜思》,然后教师提问,逐步把学生引入诗的境界。
问:这首诗有几个画面?教师引导:李白看到月光如霜似的洁白明亮,感到惊奇,自然想抬头看看,今晚月光怎么这么明亮呢?让学生找出原因。
教师启发:一月之中月亮什么时候最亮?月圆之夜什么时间月光最亮?月光这么美好,李白看到应该是高兴的吧?但他却没有高兴起来。李白的感情为什么变化这么快呢?请同学们思考。
教师这里要补充一点常识:我国古代文人常把月圆比喻成全家团圆,月缺(不圆)比喻成家人不全。从“思故乡”三字看来,李白一定是客居外地。
你们知道李白的经历吗?教师补充……明白如话的几句小诗,把学生引入李白月夜赏月思乡的意境之中。学生得到了答案,兴趣盎然。
第一课时的作业:简单勾画出李白望月(服装:大褂,头饰:簪上发髻)。课后欣赏:诗配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并给“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词句)配上画面。
第二课时:通过给诗配画和欣赏诗配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作家老舍先生用自己的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请著名画家白石老人给配画。白石老人欣然命笔,画成之后惊动艺坛,此画成为传世佳作,诗画配也传为佳话。
欣赏画作之前,先让学生思考设计,给老舍的诗句配画。学生的设计大都有山林,山中有泉水,水中伏有青蛙。
然后教师展示白石老人的画作。教师提问:看看画上有没有青蛙?学生找不到青蛙。接着问:为什么不画青蛙?思想敏捷的学生回答:有蝌蚪必有青蛙。接着问:青蛙在哪里呢?有的学生说在树林里,有的说可能藏在潭边的草丛里。教师启发:“蛙声十里出山泉”也就是说在十里之外的山泉中。学生马上想到青蛙一定在小溪的上游十里之外的地方。接着问:青蛙藏在潭边的草丛中行不行?回答:不行,那样就不符合题意的要求了。
教师再引领着进一步探讨,教师问:蛙声从十里之外传来说明了什么?这时引出学生学过的诗句:“蝉鸣山更幽”,加深学生对这一意境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理解以动托静表现手法的妙处。
白石老人理解了老舍先生诗句的意境和内涵,用画面生动地表现出来,诗画相得益彰。白石老人不愧是画坛宗师。所以,我们不论是给诗配画或是欣赏诗画都必须深入下去,去理解诗情画意,读懂或挖掘出诗画的深层涵义,只有这样才能领略到诗画之美。
布置赏玩题:
1、观赏画家给毛泽东同志《清平乐 六盘山》一词配的画。
2、阅读李白的七言绝句《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诗画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三课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两课时关于诗画联壁的探讨,学生沉睡的兴趣掀起了波澜,产生了向诗画王国进取的热情。这一课安排了古画《深山藏古寺》和贾岛的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学生先背诵诗句,然后要求学生给诗配画。根据学生的设计,教师可在黑板上粗线条的勾勒出画面:画的上面是重叠的山峰,画的中间是云雾缭绕茫茫一片,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腰。画面是山峦相连古木参天,山间小道曲曲折折在林中湮没。小道上一僧人主张向深山走去。
接下来师生共同找出学生画的画与古画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先研究古画:古画的画题是“深山藏古寺”。怎么能知道深山中一定有寺呢?画家为什么把古寺藏起来呢?这个问题学生不易回答。教师可以从另一角度启发学生去思考。突破难点。
从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出发,我把古诗和画结合起来,带领学生欣赏探讨,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确实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沉默打瞌睡的现象不见了,学生向我主动请教的多了,连语文课老师都醋意大发的开玩笑,说我“侵占”了他们的领地。
我所探讨的诗画结合,仅限于诗画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层面上,至于美术的技法,构思和色彩等专业层面暂不涉猎。
我国是诗画王国,诗画作品博大精深。我们选入课堂的诗画多是浅显易懂的。我想,把这种类型的课上好绝非易事,老师既要有改革的热情和勇气,也要有些真本事,才能指导好学生,收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吟诗作画 欣赏 品评 诗画联壁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231-01
“现在的美术课难上,学生根本就不想学。”这是美术教师的普遍反映。这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但我想这也不能全怪学生。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注意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应该是主要原因。
著名教育学家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趣的情绪。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这个道理教师尽人皆知,但是认真去做的人不是很多。那么,怎么才能“唤醒沉睡的人”呢?我想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精神,打破常规,走出新的路子来。
吟诗作画、欣赏和品评名人诗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对新事物、新知识有一种好奇的心理,只要引导得法,定能引起他们学习美术的情绪,哪有不愿学习诗画的?孩子们在呀呀学语时就学着背唐诗,欣赏各种画册,乐得不忍释手。
基于这种想法,本人在美术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课时:选择李白的《静夜思》和现代歌曲《十五的月亮》。
首先,让学生背诵《静夜思》,然后教师提问,逐步把学生引入诗的境界。
问:这首诗有几个画面?教师引导:李白看到月光如霜似的洁白明亮,感到惊奇,自然想抬头看看,今晚月光怎么这么明亮呢?让学生找出原因。
教师启发:一月之中月亮什么时候最亮?月圆之夜什么时间月光最亮?月光这么美好,李白看到应该是高兴的吧?但他却没有高兴起来。李白的感情为什么变化这么快呢?请同学们思考。
教师这里要补充一点常识:我国古代文人常把月圆比喻成全家团圆,月缺(不圆)比喻成家人不全。从“思故乡”三字看来,李白一定是客居外地。
你们知道李白的经历吗?教师补充……明白如话的几句小诗,把学生引入李白月夜赏月思乡的意境之中。学生得到了答案,兴趣盎然。
第一课时的作业:简单勾画出李白望月(服装:大褂,头饰:簪上发髻)。课后欣赏:诗配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并给“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词句)配上画面。
第二课时:通过给诗配画和欣赏诗配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作家老舍先生用自己的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请著名画家白石老人给配画。白石老人欣然命笔,画成之后惊动艺坛,此画成为传世佳作,诗画配也传为佳话。
欣赏画作之前,先让学生思考设计,给老舍的诗句配画。学生的设计大都有山林,山中有泉水,水中伏有青蛙。
然后教师展示白石老人的画作。教师提问:看看画上有没有青蛙?学生找不到青蛙。接着问:为什么不画青蛙?思想敏捷的学生回答:有蝌蚪必有青蛙。接着问:青蛙在哪里呢?有的学生说在树林里,有的说可能藏在潭边的草丛里。教师启发:“蛙声十里出山泉”也就是说在十里之外的山泉中。学生马上想到青蛙一定在小溪的上游十里之外的地方。接着问:青蛙藏在潭边的草丛中行不行?回答:不行,那样就不符合题意的要求了。
教师再引领着进一步探讨,教师问:蛙声从十里之外传来说明了什么?这时引出学生学过的诗句:“蝉鸣山更幽”,加深学生对这一意境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理解以动托静表现手法的妙处。
白石老人理解了老舍先生诗句的意境和内涵,用画面生动地表现出来,诗画相得益彰。白石老人不愧是画坛宗师。所以,我们不论是给诗配画或是欣赏诗画都必须深入下去,去理解诗情画意,读懂或挖掘出诗画的深层涵义,只有这样才能领略到诗画之美。
布置赏玩题:
1、观赏画家给毛泽东同志《清平乐 六盘山》一词配的画。
2、阅读李白的七言绝句《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诗画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三课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两课时关于诗画联壁的探讨,学生沉睡的兴趣掀起了波澜,产生了向诗画王国进取的热情。这一课安排了古画《深山藏古寺》和贾岛的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学生先背诵诗句,然后要求学生给诗配画。根据学生的设计,教师可在黑板上粗线条的勾勒出画面:画的上面是重叠的山峰,画的中间是云雾缭绕茫茫一片,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腰。画面是山峦相连古木参天,山间小道曲曲折折在林中湮没。小道上一僧人主张向深山走去。
接下来师生共同找出学生画的画与古画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先研究古画:古画的画题是“深山藏古寺”。怎么能知道深山中一定有寺呢?画家为什么把古寺藏起来呢?这个问题学生不易回答。教师可以从另一角度启发学生去思考。突破难点。
从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出发,我把古诗和画结合起来,带领学生欣赏探讨,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确实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沉默打瞌睡的现象不见了,学生向我主动请教的多了,连语文课老师都醋意大发的开玩笑,说我“侵占”了他们的领地。
我所探讨的诗画结合,仅限于诗画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层面上,至于美术的技法,构思和色彩等专业层面暂不涉猎。
我国是诗画王国,诗画作品博大精深。我们选入课堂的诗画多是浅显易懂的。我想,把这种类型的课上好绝非易事,老师既要有改革的热情和勇气,也要有些真本事,才能指导好学生,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