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爱情悲剧的思考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ell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论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外国文学作品,都不乏关于女性爱情悲剧的描述。歌剧《茶花女》作为西欧音乐文化的代表作,对该作品女主角的爱情也进行了精心刻画,呈现给人们的依然是女性爱情的悲剧。本文通过对歌剧《茶花女》中女主角人物特征的赏析,对女性爱情的悲剧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女性爱情 人物特征 歌剧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歌剧源于西方,是欧洲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是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融入到歌唱的一种戏剧舞台艺术,在西欧的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莫扎特、罗西尼、普契尼、威尔第、比才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以他们为代表的歌剧创作家为世人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歌剧作品。威尔第这位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在他的有生之年创作了《茶花女》、《弄臣》、《奥赛罗》、《阿伊达》、《游吟诗人》等歌剧作品,从他创作的歌剧作品来看,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把意大利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了歌剧创作之中,并综合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大胆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歌剧《茶花女》作为威尔第的经典佳作,在世界各地常演不衰,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文化遗产,这部作品中通过对女主角人物特征的刻画,反映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女性爱情的悲剧,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一 歌剧《茶花女》剧情概述
  歌剧《茶花女》共分为三幕,这部歌剧作品曾经代表了西欧歌剧的最高水平,被世人称为人类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巨作。歌剧《茶花女》实际上就是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威尔第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将文字变为鲜活的音乐语言,描述了在上层社会伪善险恶本质下的世俗人情,通过薇奥列塔这一鲜活的艺术形象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的悲剧。这个女主角实际上就是当时穿梭于上层社会的一位高级妓女,虽然是一位妓女,但她却是一位既聪明又漂亮、既善良又快活的女人,同时,由于妓女这一特殊职业,长期以来使她形成了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同时个性特点中兼有病态和忧郁的成分,薇奥列塔非常喜欢茶花,因此得名“茶花女”。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为了生计在社会上层的权贵中间过着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这个时候,她的心里是没有真正的爱情的,只是逢场作戏,想尽一切办法侍奉男人,唯恐失宠。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阿尔弗雷多的乡下青年出现,她的生活开始出现变化,他们相爱了,这使本来对生活无望、随波逐流、自甘堕落的薇奥列塔重新燃起了对爱情的希望之火,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爱是真挚的,是发自内心的,为了打造美好的未来,她和阿尔弗雷多一起回到乡下,过起了纯洁、欢乐而又幸福的夫妻生活,但好景不长,三个月后,阿尔弗雷多的父亲得知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妓女生活在一起,就单独找到薇奥利塔,和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因为薇奥利塔和自己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会败坏门风,在外界看来对他们家的评价不好,因此,要求薇奥利塔离开自己的儿子。薇奥利塔只好忍痛割爱,在阿尔弗雷多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孤身一人回到了巴黎,又恢复到原来的生活状态。阿尔弗雷多认为薇奥利塔是向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绝情地抛弃了自己,因此非常气愤,在薇奥利塔回到巴黎以后,他也来到了巴黎,找到了薇奥利塔,并且在大庭广众面前、在舞会上公开羞辱薇奥利塔。薇奥利塔受到这次打击以后,再也撑不住了,便一病不起。阿尔弗雷多也离开了法国到国外去了,当他知道真相以后,回国看望薇奥利塔,可为时已晚,薇奥利塔无缘这段幸福的爱情,带着对爱情的眷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歌剧《茶花女》中共分为三幕来展现这个女主角的生活经历。
  二 歌剧《茶花女》的创作背景及经历
  《茶花女》本是19世纪40年代由小仲马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当时轰动了整个法国文坛,在法国各地广为流传,声誉很高。小说中的女主角是小仲马根据当时巴黎一个年仅20多岁的名妓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真实生活为原型创作而成的。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本是一位乡下女子,她热爱文学、音乐,为了生活来到巴黎以卖笑为生。一次在剧院门口吐血晕倒了,被小仲马看到了,从此两人便产生了一段不寻常的感情。后来小仲马和玛丽的感情出现了问题。一次小仲马回到巴黎时听说玛丽离去的消息,异常后悔、愧疚,于是来到他们曾经一起生活过的乡下,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写出了这部文学史上的经典,这部作品问世后,可以说在法国是红极一时。小说《茶花女》问世以后,小仲马就着手将它改编为话剧,结果,当时的法国书报检查部门以“该剧不符合道德规范”为借口,进行刁难,阻止话剧《茶花女》上演。为此,进行了近三年的努力和争斗,直到1852年2月2日(也就是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的五周年纪念日)才在巴黎剧院首次演出了话剧《茶花女》。
  意大利著名音乐家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就是在这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而成的同名歌剧。小仲马曾经这样说过:“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这部歌剧诞生于19世纪后期,是采用名著和音乐进行歌剧创作的经典之作。在同一时期的歌剧作品中,大多都是反映上层社会王宫权贵的生活,很少有歌剧作品反映穷苦大众的生活疾苦,然而,歌剧《茶花女》则是以一个妓女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反映当时的社会状态,在音乐的配备上也一反常态,与当时的大众审美观不相符合,由于作品风格和演员表演方面的一些问题,致使这部歌剧的首映遭到失败,观众在哄笑声中纷纷离场。但是,作为这部歌剧的创作者威尔第并没有心灰意冷,对自己的音乐依然信心百倍,再次上映的时候对布景、演出所用的道具以及演员的服装等多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向前推移,结果演出非常成功,成为经典力作。
  三 关于歌剧《茶花女》中描述女性爱情悲剧的思考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爱情的悲剧都有描写,例如,《美狄亚》中反映了女性执着而又绝望的爱,《色戒》中通过对王佳芝这个人物的刻画,反映了女性爱情悲剧的心理历程,《虎啸山庄》反映了女性爱恨交织的悲惨历程。总之,在众多反映女性爱情悲剧的作品中,不外乎“爱”和“死”这两个主题。在歌剧《茶花女》中,薇奥列塔可以说是因爱而生,也是因为爱而死的。从整体上看,薇奥列塔是一位爱情至上主义者,可以说她的一生都生活在真真假假的爱情当中,不管社会上层的权贵们和她之间是不是真正的爱情,总之是有着十足的爱情成分,她和阿尔弗雷多之间的爱情应该算是她一生当中最真挚的爱情了,但就是因为这段爱情,使她悲惨地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因此,《茶花女》也是以女主角的“爱”为主线,以女主角为“爱”而“死”作为全剧的结尾。我们通过对作品的赏析来分析一下歌剧《茶花女》中女主角出现这样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1 女主角的特殊职业是导致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薇奥列塔是一位妓女,并且是在19世纪法国巴黎上层社会的一位高级妓女,是那些中老年贵族男人所迷恋的女人,因此,在上层社会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当时上层社会的交际花。这种特殊的职业和特殊的生活经历,在他的性格中体现出了既沾染了社会高层权贵们所谓的高贵,又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由于是妓女,当然在性格中有放荡的元素,长期无规律的生活致使她的身体比较虚弱,但是从她能够放弃纸醉金迷的生活和阿尔弗雷多到达乡下,静下心来过日子,至少表明她对平淡而安稳的平民生活还是很向往的,心中同样充斥着对真挚爱情的强烈欲望,由此也表现出了她的美丽和善良。总体上看,她是一个在性格里充满矛盾的人,多年的妓女生活已经不能将她等同于一般的女人那样看待了,至少在世俗的观念里,她不应该是一个能够等同于一般女人那样去享受本应该属于她的爱情。
  2 女主角的隐忍和宽恕助推了悲剧的来临
  歌剧《茶花女》中的女主角,不是其它作品中为了真爱而疯狂的女人,她不会为了真爱而不顾一切,在面对现实时她选择了隐忍和宽恕。如果薇奥列塔是一个在爱情面前比较大胆的人,当阿尔弗雷多的父亲找她谈话的时候,要求她离开的时候,她可以不顾一切地据理力争自己爱的权利。但是,因为自身性格的弱点和自认为职业是个妓女,他没有那样做,而是选择了离开。背着阿尔弗雷多对他的误解,又回归到她原来的生活,并且一直隐忍到自己的生命在打击和痛苦中消耗殆尽。正是因为她为了别人而甘愿苦了自己,使自己在灵魂方面不断地得到净化,她和阿尔弗雷多的爱情也越来越显得与众不同,这份爱情在她的隐忍和宽恕中不断得到升华。她先是为了阿尔弗雷多全家的幸福,放弃了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后来,把自己的钱财送给了穷人,当她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还在为阿尔弗雷多祝福,可以说她的宽恕已经扩大到曾经深深伤害过他的人。如果薇奥列塔能够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能够不离开深爱的人阿尔弗雷多,他的生活可能会是另一种境况,也不至于那么悲惨;如果当她离开阿尔弗雷多以后,能够及时告诉他这里面的真相,他也不会当众羞辱她,甚至是在阿尔弗雷多羞辱、打击她的时候告诉他真相,也不会是这样的结果。但是,没有办法,她的性格里有隐忍和宽恕的成分,并且透露着善良,他不会为了自己的爱情破坏阿尔弗雷多一家幸福的生活,不想让他们父子因为他们的爱情产生矛盾和隔阂,只好自己忍受,直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 残酷的现实是促使爱情悲剧发生的外在因素
  薇奥列塔所面对的现实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是个妓女,凭借自己的青春和美丽而生活,以出卖自己的身体为直接的手段,自身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在当今社会,我们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在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不被欺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试想一下,如果薇奥列塔的出身非常高贵,而且具有非凡的才华,就不可能成为妓女,她就可以和其他人一样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得到自己爱情的自由和幸福。但是,她毕竟是一名妓女,在长期灯红酒绿的生活熏陶下,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报什么希望,养成了随波逐流、见风使舵、自甘堕落的习惯,在这个行当里,她渐渐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旦进入这个行当,不管时间长短,都会在自己的人生上留下污点,这就是歌剧《茶花女》中女主角所面临的第一个现实。二是爱情与世俗观念之间的矛盾,从尊重人性的角度来看,人人都有追求爱情的自由和权力,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爱情是人类本身的一种需求,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但事实上,人们都是生存在一定社会关系当中的,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在追求爱情的同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感受,特别是家庭成员的看法以及外界对这一感情关系的评价,甚至是对爱情中男女双方的评价。就《茶花女》中薇奥列塔和阿尔弗雷多之间的爱情来说,抛开外界的因素而言,他们都是幸福的,互相之间都深爱着对方,如果没有世俗观念和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在甜蜜的爱情当中就可以营造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但是,“茶花女”毕竟是一个妓女,虽然在有些国家,或者是在个别国家的特定时期,妓女被作为一种职业被社会所承认,但这并不是一个很阳光的职业,不能与社会上的其它职业相提并论,从事这方面职业的人是不被人们所看起的。就像阿尔弗雷多的父亲一样,他不支持这两个年轻人的爱情的主要原因也在于薇奥列塔曾是个妓女,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也不会反对,如果社会上对妓女的评价很高,他自然也不会反对,可是,他们的爱情恰恰是与世俗观念相违背的,这就是薇奥列塔面临的另一个现实。这两个现实都可以作为促使女主角走向爱情悲剧的外部因素。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韦克斯贝格:《西方音乐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张成谟:《西欧十大名歌剧欣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 柳旭辉:《女性爱情的悲剧——歌剧〈茶花女〉中女主角的人物特征及名段赏析》,《黄河之声》,2011年第10期。
  作者简介:肖红英,女,1979—,江西万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汉末社会转型期,士人的心态逐渐脱离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他们开始将注意力从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转向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文人心态的转变引发了文学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他们在文学上开始从言集体之“志”转向抒发一己之“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作品的主题无论是写游子功名不就的苦闷不满,还是生命意识觉醒与相思之情的倾诉,从中都反映作者开始将文学关注的中心转移到对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体验的关注,而这种
期刊
摘要:网络文学从产生到现在,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却已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功利性、庸俗、过度追求时尚化等,这些都与文化消费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化消费主义泛滥的时代,网络文学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坚守艺术审美自律性和社会干预的属性。  关键词:文化消费主义 网络文学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期刊
摘要:卢梭认为,共同体的构建依赖于契约和立法,自由和平等是一种以法律和道德自由代替自然自由的过程;卢梭的共和思想是对古希腊共和传统的继承和超越,是对古典共和主义的发展;将卢梭的自由观念理解为“自主”,说“人民是主权者”,是对卢梭的两大误读,自由不等于自主,“主权在民”不同于“人民是主权者”。  关键词:卢梭 共和主义 法律至上 人民主权 自由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卢梭
期刊
摘要:“作为”的语义有二:一是“做、制造、创作、设置”义,从先秦两汉到六朝,都是单一稳定的动词用法,此用法可看作是动词,也可看作是动词词组;到了唐宋时期,动词“作为”有了名词的用法,意义是“所作所为、行为”,这是现代汉语名词“作为”词汇化的萌芽期;明清时期,名词“作为”用法渐多,而动词用法渐少;直到现代汉语,这类动词“作为”彻底消失,名词“作为”用法稳定。  关键词:作为 短语 词汇化  中图
期刊
摘要:2010年李少红导演翻拍的新版《红楼梦》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多的争议。这其中有一条是关于电视剧台词字幕中第三人称代词“他”字的用法问题。究竟台词字幕中的“他”字用法是否恰当?这里面涉及到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渊源流变情况,不能一言蔽之。本文将具体阐述这个问题,分析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渊源流变,并最终明确新版《红楼梦》中“他”字的用法是否恰当。  关键词:第三人称代词 “它” “他”
期刊
摘要:本文借鉴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联系现当代的文化艺术现象,就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展开论述,以发展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诠释了发展中的大众文化的合理性和教育功能。  关键词:批判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大众文化 现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在《从马克思到德里达》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流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尤其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详尽研究与论述,本书所讲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用其范畴化理论对文学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其下义层次范畴词在文学作品语言中的运用,以发现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准确性、表意性、美感性等特征,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  关键词:范畴理论 文学语言 形象性 美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因而也就具有语言符号这一基本特征。符号是词汇指称的一
期刊
摘要:主体间性理论,因倡导翻译中各主体的和谐、对话与平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王佐良的译作分析发现,他对原作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为读者充分考虑,使得他的翻译作品独具特色。作为译者,王佐良对原作以及目的语读者的尊重,彰显了翻译的主体间性,体现了他深刻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翻译 王佐良 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内翻译界对翻译主体与翻译主
期刊
摘要:从佛经伪经开始,伪译一直与真翻译紧密联系着,并在译入语文化中大行其道。本文试从东方主义视角论证雷克斯罗思《摩利支子情诗选》的伪译性质,并探讨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摩利支子情诗选》 伪译 东方主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肯尼斯·雷克斯罗思(Kenneth Rexroth,1905—1982)美国诗人、评论家、翻译家、著名画家,是“旧金山文艺复兴”的代表
期刊
摘要:语言反映文化,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反映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交流与融合中,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民族特征反映不同的文化观念。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交流中,要注重对英汉两种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进行比较和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 文化 符号学 交流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