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情动人”是我国的文学创作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每篇文章,都有“情”的存在。它们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等等。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培养儿童的情感。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做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第一,作者真挚感人的情感是内心的情感真实的流露,要让学生首先明白这一点。如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景》,在描写父亲背影的时候,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父亲背影描写的细微,体现了对父亲的关爱。诗人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以声写春,描写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这些情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第二,感受形象。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是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的,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触摸形象,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当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循循诱导,让学生试着感受。例如,导入课文《会摇尾巴的狼》之后,我先让学生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陷阱,陷阱里贴上一只纸狼,在陷阱边上贴一只纸羊。这样抽象化的语言就变得很通俗易懂了。学生们也都兴趣浓厚。接着,课件出示狼在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的样子。学生看见狼的丑态,都忍不住嘲笑它。有了表象,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全部对话,老山羊的诚实、机警,狼的虚伪、狡猾、凶恶的本性,学生都能体会到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富有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很快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这样学生在朗读时就明白用哪些语气,在感受形象中动情,朗读起来富有感染力。
第三,以情启思,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启迪其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文章的深意,达到与作者共鸣的目的。
在课文《白杨》的最后一段话里,爸爸在介绍了白杨树后为什么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沉思什么?(老一辈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成为戈壁上的白杨树。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老一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是表面的联系,接着再问“为什么看到这个景象嘴角就浮起微笑”?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树和人的关系,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提问、引导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升自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第四,情景交融,情动辞发。当学生在精读中把自己融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时,他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完一篇文章之后,应该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情感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学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毛主席带领红军为老百姓挖井,给大家喝上水,这样的爱民表现,体现了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的主题。老师启发学生思考:你从毛主席身上学到什么精神?以后你会做一个怎样的人?
因为是有感而发,许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他们的情感在交流中彼此感染、彼此启迪,并在一次次的启迪中升华。这样,既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又在说话中强化了情感,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这正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
第一,作者真挚感人的情感是内心的情感真实的流露,要让学生首先明白这一点。如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景》,在描写父亲背影的时候,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父亲背影描写的细微,体现了对父亲的关爱。诗人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以声写春,描写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这些情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第二,感受形象。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是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的,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触摸形象,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当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循循诱导,让学生试着感受。例如,导入课文《会摇尾巴的狼》之后,我先让学生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陷阱,陷阱里贴上一只纸狼,在陷阱边上贴一只纸羊。这样抽象化的语言就变得很通俗易懂了。学生们也都兴趣浓厚。接着,课件出示狼在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的样子。学生看见狼的丑态,都忍不住嘲笑它。有了表象,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全部对话,老山羊的诚实、机警,狼的虚伪、狡猾、凶恶的本性,学生都能体会到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富有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很快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这样学生在朗读时就明白用哪些语气,在感受形象中动情,朗读起来富有感染力。
第三,以情启思,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启迪其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文章的深意,达到与作者共鸣的目的。
在课文《白杨》的最后一段话里,爸爸在介绍了白杨树后为什么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沉思什么?(老一辈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成为戈壁上的白杨树。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老一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是表面的联系,接着再问“为什么看到这个景象嘴角就浮起微笑”?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树和人的关系,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提问、引导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升自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第四,情景交融,情动辞发。当学生在精读中把自己融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时,他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完一篇文章之后,应该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情感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学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毛主席带领红军为老百姓挖井,给大家喝上水,这样的爱民表现,体现了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的主题。老师启发学生思考:你从毛主席身上学到什么精神?以后你会做一个怎样的人?
因为是有感而发,许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他们的情感在交流中彼此感染、彼此启迪,并在一次次的启迪中升华。这样,既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又在说话中强化了情感,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这正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