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好表现,满足学生的天性是素质教育中重视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游戏、竞赛、表演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其中发展,在快乐中成长,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游戏学习,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强大动力来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的游戏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住了,立即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摸球——可能性大小”时,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事先准备好一个抽奖箱,放入8个白球、3个黄球,1个红球。学生一听说可以抽奖,还有奖品,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我公布游戏规则:“摸到白球没奖,摸到黄球,安慰奖,摸到红球一等奖。同学们,请问你想摸到什么奖呢?”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我要一等奖。”刚开始摸球的几个同学都摸到白球或黄球,很少摸到红球。这时,我让学生说说这其中的原因。有学生说是因为摸球的人运气不好,有学生觉得可能是老师在球上做了“手脚”,有学生开始怀疑箱内没有红球。我把球全倒出来,让学生数清楚颜色和个数,再开始第二次的抽奖并做好结果的记录。经过一番抽奖后,还是抽到一等奖的人较少。我故意问:怎么又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吗?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看法,还引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正所谓: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活动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把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掌握自然而牢固。
二、游戏教学,体验乐趣
马丁·加德纳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数的分与合”时,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又如:在教完九九乘法口诀后,要求学生熟背口诀,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但由于背口诀比较死板、枯燥,学生很快就感到厌烦。我曾一度为如何鼓励学生背口诀而伤脑筋。后来,我把背口诀设计成“大合唱”,而且必须跟着我这个总指挥所打出的节奏来“唱”。学生一听,都觉得很新奇,很好玩,精神马上就集中起来了,效果相当的不错。我大受鼓舞,不断地变换着各种指挥的方式和要求。如快速、慢速、大声响亮、轻声低调——营造出合唱团的“高音”“低音”、“独唱”、“合唱”、“对唱”等不同的效果。这些不断出现的新玩法,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越背越开心、越背越卖力。每次要停下来上课了,学生都抢着说“再来一次”。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口诀熟练得很快,也提高了计算的速度。数学游戏不只是为了轻松、为了玩,数学游戏的设计最终目的为教学服务的,因此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数学游戏,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体验成功,增强兴趣
小学生乐于表现,喜爱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数学游戏活动,比如说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比一比,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成功感,使学生个性得到升华。
例如:在学习“比一比”的时候,让每个小组先自己比一比,然后各小组的代表告诉我结果,哪个物体最大,哪个物体最小。在最大的物体下画“□”,在最小的物体下画“○”,教师应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你真棒!大家都应向你学习!”“你做的不错!”学生得到表扬以后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因而更加有兴趣去学习了。
又如:在学习“7加几”时,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计算方法。比如,怎样算“7 5=?”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把7分成4和3,把5分成3和2;3 3=6,4 2=6,6 6=12,所以7 5=12。”教师不应马上给出评价,而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肯定和鼓励:“啊,原来你对‘6 6’比较熟悉,把‘7 5’转化成‘6 6’来计算,很好,你真聪明!还能继续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体会到加法题中丰富的解题方法,促使他们动脑筋去想,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游戏教学是一种体验,体验需要乐趣;游戏教学是一种技巧,技巧需要诀窍;游戏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新。寓教于乐,以“玩”促学是游戏教学的真实本质,让学生在游戏中去学习和发展某种技能是游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实际教学中,单纯的教材活动往往缺乏足够的活力,学生只能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若把教材活动融入游戏活动当中,则能巧妙的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情感体验与运动乐趣的和谐统一。
(责编 阮 妮)
一、游戏学习,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强大动力来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的游戏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住了,立即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摸球——可能性大小”时,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事先准备好一个抽奖箱,放入8个白球、3个黄球,1个红球。学生一听说可以抽奖,还有奖品,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我公布游戏规则:“摸到白球没奖,摸到黄球,安慰奖,摸到红球一等奖。同学们,请问你想摸到什么奖呢?”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我要一等奖。”刚开始摸球的几个同学都摸到白球或黄球,很少摸到红球。这时,我让学生说说这其中的原因。有学生说是因为摸球的人运气不好,有学生觉得可能是老师在球上做了“手脚”,有学生开始怀疑箱内没有红球。我把球全倒出来,让学生数清楚颜色和个数,再开始第二次的抽奖并做好结果的记录。经过一番抽奖后,还是抽到一等奖的人较少。我故意问:怎么又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吗?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看法,还引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正所谓: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活动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把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掌握自然而牢固。
二、游戏教学,体验乐趣
马丁·加德纳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数的分与合”时,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又如:在教完九九乘法口诀后,要求学生熟背口诀,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但由于背口诀比较死板、枯燥,学生很快就感到厌烦。我曾一度为如何鼓励学生背口诀而伤脑筋。后来,我把背口诀设计成“大合唱”,而且必须跟着我这个总指挥所打出的节奏来“唱”。学生一听,都觉得很新奇,很好玩,精神马上就集中起来了,效果相当的不错。我大受鼓舞,不断地变换着各种指挥的方式和要求。如快速、慢速、大声响亮、轻声低调——营造出合唱团的“高音”“低音”、“独唱”、“合唱”、“对唱”等不同的效果。这些不断出现的新玩法,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越背越开心、越背越卖力。每次要停下来上课了,学生都抢着说“再来一次”。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口诀熟练得很快,也提高了计算的速度。数学游戏不只是为了轻松、为了玩,数学游戏的设计最终目的为教学服务的,因此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数学游戏,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体验成功,增强兴趣
小学生乐于表现,喜爱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数学游戏活动,比如说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比一比,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成功感,使学生个性得到升华。
例如:在学习“比一比”的时候,让每个小组先自己比一比,然后各小组的代表告诉我结果,哪个物体最大,哪个物体最小。在最大的物体下画“□”,在最小的物体下画“○”,教师应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你真棒!大家都应向你学习!”“你做的不错!”学生得到表扬以后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因而更加有兴趣去学习了。
又如:在学习“7加几”时,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计算方法。比如,怎样算“7 5=?”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把7分成4和3,把5分成3和2;3 3=6,4 2=6,6 6=12,所以7 5=12。”教师不应马上给出评价,而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肯定和鼓励:“啊,原来你对‘6 6’比较熟悉,把‘7 5’转化成‘6 6’来计算,很好,你真聪明!还能继续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体会到加法题中丰富的解题方法,促使他们动脑筋去想,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游戏教学是一种体验,体验需要乐趣;游戏教学是一种技巧,技巧需要诀窍;游戏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新。寓教于乐,以“玩”促学是游戏教学的真实本质,让学生在游戏中去学习和发展某种技能是游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实际教学中,单纯的教材活动往往缺乏足够的活力,学生只能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若把教材活动融入游戏活动当中,则能巧妙的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情感体验与运动乐趣的和谐统一。
(责编 阮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