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做记录,并在交流中体会用画“√”做记录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先创设小熊维尼给客人打电话,询问各喜欢吃什么形状的饼干这样一个随机事件。三次利用情境展开教学:一用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内需;二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方法,在交流、比较中甄别优劣;三用情境在体验中优胜劣汰,固化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算法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面对众多的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任意一种都是不负责任的,只有经过学生的思考、分析、比较和选择后,教师的回答才是理性的。因此,笔者又把重点放在了优化这一环节上,一边展示,一边比较。这样逐节比较,指向明,目标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凸显“看起来清楚”
教师有意识先展示两种记录方法:
①□△□○△○△△○□□△△○□△
②□□□□□
△△△△△△△
○○○○
师:①和②哪个看起来更清楚呢?
生:②更利于数一数,①还要再分一分
第一个层次的比较,教师的一句“①和②哪个看起来更清楚呢”使学生一下子就去关注记录的结果,哪个看起来更清楚。不难区分出,分类记录看起来更清楚,也有利于数一数,还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最少,便于比较,建立了条形统计图的初始模型。
二、凸显“简单的符号”
接着教师又展示这样的两种记录方法:
③□√√√√√
△√√√√√√√
○√√√√
④□
△— — — — — —
○! ! ! !
师:③和④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前面都有图形。
师:前面的“□△○”是什么意思?
生:做样子的。
师:这两种哪个更清楚?(数学上一般用统一的符号来记录)
第二个层次的比较,学生初步提升了自己的认识,丰富了自己的思考方法,知道了还可以用简单一点的符号代替图形来记录,在刚才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符号统一,慢慢地向着画“√”法靠近。
三、凸显“方便、快捷”
教师再重新展示:
②□□□□□
△△△△△△△
○○○○
③□√√√√√
△√√√√√√√
○√√√√
师:②和③哪个更方便、快捷?
生:画 “√”法。
师:小手竖起来跟着老师画一画,画一个“□”要几笔?画一个“√”呢?哪一种又快又清楚?相比而言,“√”更清楚醒目。
第三个层次的比较,突出画“√”更方便。通过前两轮的比较,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②能让人看得清楚,③用统一的简单的符号记录也不错,那这两种方法谁又更方便呢?教师的指向很明确。学生一下子体会到了画“√”的方便。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图形过于简单,不管哪一种方法学生都来得及画出,因此,如比较不够细致,笼统的比较就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干扰。可以改成稍复杂一些的必须用简单的符号来代替,否则来不及记录的情境。如统计运动着的火车上经过的各种小动物、一定时间内经过的车辆,还有生活中很多的随机事件,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因为其随机,速度不会很慢,也不可能停下来,有了画“√”法,就方便多了。
四、凸显重点,完善体系
教师展示教学中随机生成的资源
⑤√√√√√
√√√√√√√
√√√√
⑥□√√√√√
△ √√√√√√√
○ √√√√
师:⑤⑥也是画“√”,你觉得怎样?
生:不好。⑤前面没有样子,不知道哪个是三角形,哪个是正方形,哪个是圆; ⑥没有分一分。
笔者的预案中只有前四种不同的方法,因此预设了四个层次的比较,后两个方法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生成的,笔者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随机增加了第四个层次的比较。在这一层的比较中,再一次突出完整的记录单要有图例,要分类记录,使得画“√”法在学生头脑中进一步完善、强调,建立起完整的画“√”法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突出了重点。
五、凸显优越性
师:假如再给你记一次,你现在会选择哪一种方法?
生(齐):画“√”法。
师:咱们用画“√”的方法再记一次。
(第三次播放情境,学生在记录单上记)
师:与刚才比,你觉得“√”的方法怎么样?
生:好,方便,清楚,很快。
别小看了最后的这一比,因为学生经历了两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后,切身体会到画“√”的“好、方便、清楚、很快”,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受。
经过这一番分层的有效比较,画“√”方法的优点被逐一显露,学生水到渠成欣然接受,此时再让他们一起用此法再记一次,真正体验到它的优越性,自然淘汰了其他的记录方法。
在众多的算法和策略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是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的教学,算不上新颖独特,甚至有些简单和朴素,但更加符合学生的现实基础,特别是对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珍视和直接地应用,细致地比较,因而也更加有效。扎实有效,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价值保证。
(责编杜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算法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面对众多的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任意一种都是不负责任的,只有经过学生的思考、分析、比较和选择后,教师的回答才是理性的。因此,笔者又把重点放在了优化这一环节上,一边展示,一边比较。这样逐节比较,指向明,目标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凸显“看起来清楚”
教师有意识先展示两种记录方法:
①□△□○△○△△○□□△△○□△
②□□□□□
△△△△△△△
○○○○
师:①和②哪个看起来更清楚呢?
生:②更利于数一数,①还要再分一分
第一个层次的比较,教师的一句“①和②哪个看起来更清楚呢”使学生一下子就去关注记录的结果,哪个看起来更清楚。不难区分出,分类记录看起来更清楚,也有利于数一数,还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最少,便于比较,建立了条形统计图的初始模型。
二、凸显“简单的符号”
接着教师又展示这样的两种记录方法:
③□√√√√√
△√√√√√√√
○√√√√
④□
△— — — — — —
○! ! ! !
师:③和④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前面都有图形。
师:前面的“□△○”是什么意思?
生:做样子的。
师:这两种哪个更清楚?(数学上一般用统一的符号来记录)
第二个层次的比较,学生初步提升了自己的认识,丰富了自己的思考方法,知道了还可以用简单一点的符号代替图形来记录,在刚才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符号统一,慢慢地向着画“√”法靠近。
三、凸显“方便、快捷”
教师再重新展示:
②□□□□□
△△△△△△△
○○○○
③□√√√√√
△√√√√√√√
○√√√√
师:②和③哪个更方便、快捷?
生:画 “√”法。
师:小手竖起来跟着老师画一画,画一个“□”要几笔?画一个“√”呢?哪一种又快又清楚?相比而言,“√”更清楚醒目。
第三个层次的比较,突出画“√”更方便。通过前两轮的比较,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②能让人看得清楚,③用统一的简单的符号记录也不错,那这两种方法谁又更方便呢?教师的指向很明确。学生一下子体会到了画“√”的方便。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图形过于简单,不管哪一种方法学生都来得及画出,因此,如比较不够细致,笼统的比较就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干扰。可以改成稍复杂一些的必须用简单的符号来代替,否则来不及记录的情境。如统计运动着的火车上经过的各种小动物、一定时间内经过的车辆,还有生活中很多的随机事件,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因为其随机,速度不会很慢,也不可能停下来,有了画“√”法,就方便多了。
四、凸显重点,完善体系
教师展示教学中随机生成的资源
⑤√√√√√
√√√√√√√
√√√√
⑥□√√√√√
△ √√√√√√√
○ √√√√
师:⑤⑥也是画“√”,你觉得怎样?
生:不好。⑤前面没有样子,不知道哪个是三角形,哪个是正方形,哪个是圆; ⑥没有分一分。
笔者的预案中只有前四种不同的方法,因此预设了四个层次的比较,后两个方法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生成的,笔者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随机增加了第四个层次的比较。在这一层的比较中,再一次突出完整的记录单要有图例,要分类记录,使得画“√”法在学生头脑中进一步完善、强调,建立起完整的画“√”法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突出了重点。
五、凸显优越性
师:假如再给你记一次,你现在会选择哪一种方法?
生(齐):画“√”法。
师:咱们用画“√”的方法再记一次。
(第三次播放情境,学生在记录单上记)
师:与刚才比,你觉得“√”的方法怎么样?
生:好,方便,清楚,很快。
别小看了最后的这一比,因为学生经历了两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后,切身体会到画“√”的“好、方便、清楚、很快”,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受。
经过这一番分层的有效比较,画“√”方法的优点被逐一显露,学生水到渠成欣然接受,此时再让他们一起用此法再记一次,真正体验到它的优越性,自然淘汰了其他的记录方法。
在众多的算法和策略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是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的教学,算不上新颖独特,甚至有些简单和朴素,但更加符合学生的现实基础,特别是对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珍视和直接地应用,细致地比较,因而也更加有效。扎实有效,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价值保证。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