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西方商业银行的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文化内容,对照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借鉴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定价系统
作者简介:王玉芝(1964-),女,河南平顶山人,经济师。
中图分类号:F830.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203-0047-03
一、西方商业银行的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般由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信用管理专业部门、相关业务部门组成。
(一)董事会
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是董事会的一项重要职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大银行的董事会已纷纷将风险管理纳入发展战略计划,并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到了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
风险管理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由银行内部和外部的经济金融专家组成,其中包括两名以上的银行决策层成员。风险管理委员会独立于日常业务管理,而且要有充分的制度保障确保其管理活动免受来自业务部门管理层的干扰。风险管理委员会一般负责制定并适时修改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以指导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和所有员工的行为。作为全行系统风险的管理者和责任承担者,风险管理委员会必须对那些能够量化的风险颁布量化风险标准(比如限额、风险资本衡量方法等),对内部评估不易量化的风险,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
(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隶属于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的风险管理概率,集中管理全行信用风险和交易性市场风险,统一指导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对各类业务的规章制度进行归口管理,对各类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负责客户风险评级体系、市场风险管理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管理模型的研究工作;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秘书工作。
(四)稽核委员会
稽核委员会通过内部稽核人员来保证已获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和规章得到执行。内部稽核人员应当定期稽核、测试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稽核委员会报告。同时,稽核委员会向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报告,以便执行委员会及时采取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为了确保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内部稽核人员一般在金融产品和金融工程的创新时就开始介入。外部稽核人员主要是定期复查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完整性、独立性,评价风险政策和程序的合规情况,并及时向稽核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报告。
(五)风险经理
风险经理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一线人员,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发挥纽带作用。其职责是确保业务部门贯彻风险管理政策,并向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提供日常报告,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各个业务部门之间保持联系。尽管风险经理负责本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但部门最终的风险责任由部门主管承担,并在维护银行风险管理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
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如下特点:
(一)风险管理流程不全,风险辨别能力偏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贷前客户风险评级方面与国际大型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具有不同风险特性的企业未设计特定的评级指标体系,评级指标预警功能不强,导致了较大误差。尽职调查、贷后检查和报告路线等流程多被忽视。
(二)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运作效率偏低
各部门职责边界不清,有些风险点未纳入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有些风险则多个部门共管,造成了决策效率低下。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不强,容易受到业务部门的压力,不能独立发表意见。
(三)贷款操作集中于抵押贷款
外资商业银行抵押贷款在所有的贷款中占比很低,而且风险管理水平越高的银行,其抵押、担保贷款比例越小。只要能精确、科学地把握客户的偿债能力和相应风险,然后根据其偿债能力确定贷款额度,就可防范风险。抵押贷款操作流程复杂且成本较高,只有对客户风险缺乏认识的银行才倚重这一方式。
(四)风险管理水平和方式不能有效支持贷款定价
目前,多数中资银行的贷款价格大多根据与客户关系而定,没有实现风险定价。同时,相对于承受的风险而言,定价较低。
(五)风险管理上的粗放模式导致信贷管理的成本和效率大打折扣
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所花费的成本和资产组合的潜在损失相比不一致。由于缺乏支持搜索和精确定位风险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技术平台,因而不能根据风险源来确定风险管理的重心,在信贷管理上以面代点,成本高。并且,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新增不良率时有反弹。
三、如何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式
(一)在内控制度的建设中应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要求
1.在授权批准控制中突出对外签约和使用资金两大环节。对外签约是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对外签约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该项业务的风险程度,而资金付出事项中有很大一部分,如预付定金、预付贷款、交纳信用证开立保证金等业务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原则。其中,风险较大的签约或付款必须经过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层批准。
2.在职务分离控制中突出信用部门的制约作用。目前,许多银行存在着某项业务处理的全过程由某一些业务人包办的现象,这就使本来属于银行财富的客户和订单大量被个人所拥有,一旦这些业务人员恶性跳槽,不仅可能使银行的订单和客户流失,而且会严重影响由其经办但尚未了结交易的正常进行,从而给银行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针对这一情况,银行应高度重视发挥信用管理部门在职务分离控制中的制约作用。其要点包括:业务部门或人员所涉及的客户应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信用档案;未经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审查确认,业务部门不得对外签约。
3.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业务处理程序因企业而异,但从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以下几个环节应作为业务处理程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加以规定: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资信情况及与客户相关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交易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财会部门对交易事项的成本进行核算;信用管理部门对企业拟与客户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查确认;高风险的交易事项、重大风险事项的处理方案应经过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审查批准;信用证项下的交易,应由业务、财务、信用管理部门对国外来证加以审查;由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信用管理部门对应收账款采用恰当的方式追讨。
4.在管理制度控制中充实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应在机构管理制度体系中充实与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容,包括:客户资信调查分析制度;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制度;风险交易决策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信用贷款方式管理制度;限额管理制度;不良贷款管理制度等等。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评级和风险定价系统的步伐
1.建立和完善客户价值指标(Customer Value Index) 。客户价值指标用来测定每一个客户的资本使用回报率,在业务层面和风险管理层面管理客户的价值贡献。具体而言,客户价值指标由客户对银行利润贡献和相应的资本金占有成本两部分组成。客户账户贡献要全面衡量账户收入和费用,其中账户收入由流动性准备收入(贷款承诺收入)、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等构成;费用主要是资金成本、法定准备金成本、损失准备和账户管理费用。
2.提升风险度量技术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客户违约风险和风险敞口(贷款余额和授信额度)来评定贷款的质量。以此来了解每个客户风险评级的平均余额、客户风险评级的变化、审批额度的实际使用情况等指标。
(三)加大内部对信用风险责任考核的力度
1.有效设定和合理分布信用风险的防范责任机构。应明确规定信用管理决策人员、信用管理专职人员、营销人员、财会人员等相关的信用风险责任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并采用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来促使这些人员认真履行职责。
2.合理确定对业务部门或业务人员的考核指标,如逾期贷款控制比例等。
3.在债项管理中引进利率杠杆。在考核业务部门或人员的经济指标时,对规定的信用期限内的贷款占用,可不计息或实行优惠利率;逾期时间越长,利率越高。
4.试行内部信用风险准备金制度。对信用风险承担者收入中超过机构人均平均收入(亦可另行确定一个适当的基数)以上的部分,按超率累进的办法,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其所有权不变。在银行规定的一定期限内(如3 年或5 年),如发生属于个人责任造成的坏账净损失,则以风险准备金抵补;如未发生损失,期满后,将风险准备金退还个人,并按银行同期同档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四)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通过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宜采用从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层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由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程序。另外,还要健全和完善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监视委员会、风险政策小组、业务单位、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制委员会等组成的集中化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较好地把握与管理银行风险。
(责任编辑:王福生)
参考文献:
[1] 任兆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李志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 约翰·考埃特.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 潘金生.中国信用制度建设[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定价系统
作者简介:王玉芝(1964-),女,河南平顶山人,经济师。
中图分类号:F830.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203-0047-03
一、西方商业银行的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般由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信用管理专业部门、相关业务部门组成。
(一)董事会
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是董事会的一项重要职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大银行的董事会已纷纷将风险管理纳入发展战略计划,并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到了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
风险管理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由银行内部和外部的经济金融专家组成,其中包括两名以上的银行决策层成员。风险管理委员会独立于日常业务管理,而且要有充分的制度保障确保其管理活动免受来自业务部门管理层的干扰。风险管理委员会一般负责制定并适时修改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以指导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和所有员工的行为。作为全行系统风险的管理者和责任承担者,风险管理委员会必须对那些能够量化的风险颁布量化风险标准(比如限额、风险资本衡量方法等),对内部评估不易量化的风险,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
(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隶属于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的风险管理概率,集中管理全行信用风险和交易性市场风险,统一指导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对各类业务的规章制度进行归口管理,对各类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负责客户风险评级体系、市场风险管理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管理模型的研究工作;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秘书工作。
(四)稽核委员会
稽核委员会通过内部稽核人员来保证已获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和规章得到执行。内部稽核人员应当定期稽核、测试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稽核委员会报告。同时,稽核委员会向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报告,以便执行委员会及时采取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为了确保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内部稽核人员一般在金融产品和金融工程的创新时就开始介入。外部稽核人员主要是定期复查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完整性、独立性,评价风险政策和程序的合规情况,并及时向稽核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报告。
(五)风险经理
风险经理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一线人员,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发挥纽带作用。其职责是确保业务部门贯彻风险管理政策,并向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提供日常报告,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各个业务部门之间保持联系。尽管风险经理负责本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但部门最终的风险责任由部门主管承担,并在维护银行风险管理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
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如下特点:
(一)风险管理流程不全,风险辨别能力偏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贷前客户风险评级方面与国际大型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具有不同风险特性的企业未设计特定的评级指标体系,评级指标预警功能不强,导致了较大误差。尽职调查、贷后检查和报告路线等流程多被忽视。
(二)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运作效率偏低
各部门职责边界不清,有些风险点未纳入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有些风险则多个部门共管,造成了决策效率低下。风险管理部门独立性不强,容易受到业务部门的压力,不能独立发表意见。
(三)贷款操作集中于抵押贷款
外资商业银行抵押贷款在所有的贷款中占比很低,而且风险管理水平越高的银行,其抵押、担保贷款比例越小。只要能精确、科学地把握客户的偿债能力和相应风险,然后根据其偿债能力确定贷款额度,就可防范风险。抵押贷款操作流程复杂且成本较高,只有对客户风险缺乏认识的银行才倚重这一方式。
(四)风险管理水平和方式不能有效支持贷款定价
目前,多数中资银行的贷款价格大多根据与客户关系而定,没有实现风险定价。同时,相对于承受的风险而言,定价较低。
(五)风险管理上的粗放模式导致信贷管理的成本和效率大打折扣
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所花费的成本和资产组合的潜在损失相比不一致。由于缺乏支持搜索和精确定位风险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技术平台,因而不能根据风险源来确定风险管理的重心,在信贷管理上以面代点,成本高。并且,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新增不良率时有反弹。
三、如何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式
(一)在内控制度的建设中应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要求
1.在授权批准控制中突出对外签约和使用资金两大环节。对外签约是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对外签约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该项业务的风险程度,而资金付出事项中有很大一部分,如预付定金、预付贷款、交纳信用证开立保证金等业务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原则。其中,风险较大的签约或付款必须经过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层批准。
2.在职务分离控制中突出信用部门的制约作用。目前,许多银行存在着某项业务处理的全过程由某一些业务人包办的现象,这就使本来属于银行财富的客户和订单大量被个人所拥有,一旦这些业务人员恶性跳槽,不仅可能使银行的订单和客户流失,而且会严重影响由其经办但尚未了结交易的正常进行,从而给银行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针对这一情况,银行应高度重视发挥信用管理部门在职务分离控制中的制约作用。其要点包括:业务部门或人员所涉及的客户应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信用档案;未经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审查确认,业务部门不得对外签约。
3.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业务处理程序因企业而异,但从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以下几个环节应作为业务处理程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加以规定: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资信情况及与客户相关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交易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财会部门对交易事项的成本进行核算;信用管理部门对企业拟与客户签订的合同进行审查确认;高风险的交易事项、重大风险事项的处理方案应经过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审查批准;信用证项下的交易,应由业务、财务、信用管理部门对国外来证加以审查;由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信用管理部门对应收账款采用恰当的方式追讨。
4.在管理制度控制中充实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应在机构管理制度体系中充实与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容,包括:客户资信调查分析制度;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制度;风险交易决策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信用贷款方式管理制度;限额管理制度;不良贷款管理制度等等。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评级和风险定价系统的步伐
1.建立和完善客户价值指标(Customer Value Index) 。客户价值指标用来测定每一个客户的资本使用回报率,在业务层面和风险管理层面管理客户的价值贡献。具体而言,客户价值指标由客户对银行利润贡献和相应的资本金占有成本两部分组成。客户账户贡献要全面衡量账户收入和费用,其中账户收入由流动性准备收入(贷款承诺收入)、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等构成;费用主要是资金成本、法定准备金成本、损失准备和账户管理费用。
2.提升风险度量技术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客户违约风险和风险敞口(贷款余额和授信额度)来评定贷款的质量。以此来了解每个客户风险评级的平均余额、客户风险评级的变化、审批额度的实际使用情况等指标。
(三)加大内部对信用风险责任考核的力度
1.有效设定和合理分布信用风险的防范责任机构。应明确规定信用管理决策人员、信用管理专职人员、营销人员、财会人员等相关的信用风险责任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并采用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来促使这些人员认真履行职责。
2.合理确定对业务部门或业务人员的考核指标,如逾期贷款控制比例等。
3.在债项管理中引进利率杠杆。在考核业务部门或人员的经济指标时,对规定的信用期限内的贷款占用,可不计息或实行优惠利率;逾期时间越长,利率越高。
4.试行内部信用风险准备金制度。对信用风险承担者收入中超过机构人均平均收入(亦可另行确定一个适当的基数)以上的部分,按超率累进的办法,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其所有权不变。在银行规定的一定期限内(如3 年或5 年),如发生属于个人责任造成的坏账净损失,则以风险准备金抵补;如未发生损失,期满后,将风险准备金退还个人,并按银行同期同档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四)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通过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宜采用从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层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由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程序。另外,还要健全和完善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监视委员会、风险政策小组、业务单位、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制委员会等组成的集中化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较好地把握与管理银行风险。
(责任编辑:王福生)
参考文献:
[1] 任兆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李志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 约翰·考埃特.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 潘金生.中国信用制度建设[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