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赋予生动的情景中,它能促进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培养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意识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方法探讨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下面就是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情景
1.创设趣味情境
很多小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就是数学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要为小学生创设趣味性数学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将数学知识寓于生动有趣的趣味性环境中,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位置与顺序》这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趣味性的活动――“猫和老鼠”。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一人是“猫”,其余的几个人为“老鼠”,“猫”在抓“老鼠”的时候,“老鼠”要不断的变换位置和调整顺序,在欢快的游戏中使小学生加深对于位置与顺序的理解。创设趣味情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创设实物情境
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系统性学科,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思想的培养是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的,创设实物情境,就是要将学生置于实物情境中去,而不是只靠自己的想象学习,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在小学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实现为学生准备积木,让学生搭建不同的物体,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每种物体都是具有不同的形状的,然后教小学生搭建长方体、正方体等数学常用物体,并要求小学生根据自己搭建的物体说明其形状和主要特征,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物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如果仅靠数学老师的枯燥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为小学生创设具体的实物情境,使小学生充分感受到实物的存在,才能够加深小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将学生置于生活经验中,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中,数学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买价格为1元的笔记本时,我们可以数出10角,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抽象出“1元=10角”这一数学常识。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二、在活动情境中“玩”数学
玩是孩子的天性,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和理解新知,引发学生探索,能使学习活动事半功倍。新教材正是顺应了儿童好动这一特点,在各单元新知识学完后都排有一次实践活动课。这些实践活动的安排,是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认识人民币》一节中,创设买东西的情境:教师前面的货柜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物品,标明价钱。找两名学生扮演营业员在卖货,其余同学作为顾客带上学具人民币来购物,学生特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維、勇于探索的强大的内驱力。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玩的开心,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第一册教材中还安排有《有趣的拼搭》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这次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孩子们在做完喜欢的游戏项后,我就相机给出了一道道相关的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哪些物体容易滚动?哪些物体容易堆积?哪些物体既容易滚动又容易堆积?问题提出后,孩子们都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样,《有趣的拼搭》不仅成了“快乐的一节课”,而且也使学生们也在玩中学到了不少的数学知识。
三、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发现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特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
《统计》一课中,教材中呈现出了同学们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种项目的人最多,哪种最少?在这一情境的创设下,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来了:他们积极思考、调查和记录。调查和记录的方式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既可以画“□”、“☆”也可以打“√”打“×”等等。统计之后,我又进一步展开提问学生:“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结果学生都纷纷举手。有的对班里的姓进行统计;有的对喜欢科目进行了统计;还有的对班里的长短发进行了统计等等。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发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让学生体会成功,学会学习,又训练了思维。比如,在学完认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后,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哪个:有五张拾圆、两张五圆、三张伍角和八张壹角,要买一个价值41元7角的电动车,可以怎样付钱?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了,饶有兴趣,踊跃地回答教师为他们设计的问题,在愉悦的环境,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钥匙,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科学的组织创造一个愉快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真学习,既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积极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各种能力、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切的一切,都从情境教学开始吧!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方法探讨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下面就是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情景
1.创设趣味情境
很多小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就是数学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要为小学生创设趣味性数学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将数学知识寓于生动有趣的趣味性环境中,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位置与顺序》这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趣味性的活动――“猫和老鼠”。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一人是“猫”,其余的几个人为“老鼠”,“猫”在抓“老鼠”的时候,“老鼠”要不断的变换位置和调整顺序,在欢快的游戏中使小学生加深对于位置与顺序的理解。创设趣味情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创设实物情境
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系统性学科,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思想的培养是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的,创设实物情境,就是要将学生置于实物情境中去,而不是只靠自己的想象学习,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在小学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实现为学生准备积木,让学生搭建不同的物体,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每种物体都是具有不同的形状的,然后教小学生搭建长方体、正方体等数学常用物体,并要求小学生根据自己搭建的物体说明其形状和主要特征,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物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如果仅靠数学老师的枯燥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为小学生创设具体的实物情境,使小学生充分感受到实物的存在,才能够加深小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将学生置于生活经验中,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中,数学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买价格为1元的笔记本时,我们可以数出10角,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抽象出“1元=10角”这一数学常识。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二、在活动情境中“玩”数学
玩是孩子的天性,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和理解新知,引发学生探索,能使学习活动事半功倍。新教材正是顺应了儿童好动这一特点,在各单元新知识学完后都排有一次实践活动课。这些实践活动的安排,是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认识人民币》一节中,创设买东西的情境:教师前面的货柜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物品,标明价钱。找两名学生扮演营业员在卖货,其余同学作为顾客带上学具人民币来购物,学生特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維、勇于探索的强大的内驱力。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玩的开心,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第一册教材中还安排有《有趣的拼搭》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这次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孩子们在做完喜欢的游戏项后,我就相机给出了一道道相关的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哪些物体容易滚动?哪些物体容易堆积?哪些物体既容易滚动又容易堆积?问题提出后,孩子们都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样,《有趣的拼搭》不仅成了“快乐的一节课”,而且也使学生们也在玩中学到了不少的数学知识。
三、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发现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特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
《统计》一课中,教材中呈现出了同学们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种项目的人最多,哪种最少?在这一情境的创设下,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来了:他们积极思考、调查和记录。调查和记录的方式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既可以画“□”、“☆”也可以打“√”打“×”等等。统计之后,我又进一步展开提问学生:“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结果学生都纷纷举手。有的对班里的姓进行统计;有的对喜欢科目进行了统计;还有的对班里的长短发进行了统计等等。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发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让学生体会成功,学会学习,又训练了思维。比如,在学完认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后,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哪个:有五张拾圆、两张五圆、三张伍角和八张壹角,要买一个价值41元7角的电动车,可以怎样付钱?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了,饶有兴趣,踊跃地回答教师为他们设计的问题,在愉悦的环境,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钥匙,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科学的组织创造一个愉快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真学习,既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积极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各种能力、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切的一切,都从情境教学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