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写作文难,写一篇好的作文更难。作文,作无定法,但也有法;教,更有法了。点燃孩子们心灵的火焰,激发其浓厚的情趣,乃万法之宗。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略谈几条提高小学生习作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全方位观察的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路径,是作文的基本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可见,观察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观察,学生习作就成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正确的观察方法,形成勤于观察和善于观察的能力,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意识地准确地察看世界的一切事物,目的在于掌握事物的特征,这就需要学生仔细地看,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对于那些看不见的事物,就要充分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感受、体会。学生观察事物往往缺乏整体性。这就需要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古人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写好作文,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必须让学生养成勤积累的好习惯。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累呢?
1.在生活中发现
丰厚的生活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数不清的新鲜事,可许多学生对此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所以作文时总觉得无事可写。其实,只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从多方面去观察事物、感受生活,他们就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在家庭中、校园里、社会上……有许多东西值得去写。指导学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的同时,教师还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去参观访问,让学生了解风土人情;到自然中,领略湖光山色;在比赛中体验情境,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2.在阅读中收集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精品读物,指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一些词汇、优美语句及语言表达方法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要求学生凡读必记,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并做好读书笔记。他们记的内容有词汇、警句、故事、笑话,还将看到的好文章、好素材进行剪贴,分门别类进行储存等。如此,便能使学生在习作时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积累贵在勤,坚持做到日有所获。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文思不再枯竭,文笔不再滞涩,能左右逢源了。
三、培养学生审题、组织材料的能力
审题与确定中心是作文的第一步。要学生能从题目中准确地找出限定的习作范围和要求,我们在平时分析课题时就要训练学生审题的能力。例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
1.这篇文章写的是谁?
2.“的”字在题目中有什么作用?
3.从题目看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又如,习作《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1.“家乡”是谁的家乡?
2.中心词是那一个?
3.“的”字是对哪个词的修饰和限制?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就能明确“家乡”,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是作者的家乡;“变化”是题眼,是题目的关键,是写作的重点和中心,“的”是对“变化”这个中心词的修饰和限制,写作时要有总体变化的概述,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的记叙,也可以通过简略的对比方法,揭示“变化”的原因,使读者明确写作意图,培养审题的能力。我们也可以采用训练学生给课文段落加小标题的办法,培养学生审题、确定中心的能力。
作文素材包罗万象,我们要引导他们进行分类整理。习作素材归类,便于习作时运用,否则小学生容易乱套滥用、东拉西扯,致使文章中心不明确。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启发学生按作文题目的要求,围绕所要表达的中心,从积累的作文素材中筛选真实、新颖、有意义的材料,有计划地安排哪些材料先写,哪些材料后写,哪些材料详写,哪些材料略写。学生具备了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习作就能达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四、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
对小学生来说,写日记是提高写作水平最有效的一种途径。但小学生自觉性较差,不易坚持,怎么办?关键是要及时给予指导与鼓励。
应说明写日记有三要:一是要真,就是日记要真实可信。开始,我不管学生写得好差,凡是选真实材料的都大力支持,并及时表扬鼓励。因为选真人真事才会有话可写。二是选。每一天都会发生很多事,看到很多事物,写日记时应有所选择,选印象最深的或最有趣的来写,千万不要不分粗细,大事小事统统写。假如这样,就会日久生厌,坚持不下去。三是“要”,即抓住要点、重点。每个事物都可选出重点部分,抓重点写好即可,不可面面俱到。
每星期五我都奖励坚持每天写日记的学生,奖品有时是笔、本子,有时是学生喜欢的小玩具,而大多是小红花。学期中、学期末时进行评选,看谁得到的奖品最多。
“小老师”每天修改学生日记,选好的、有进步的日记,贴在作文小园地里让大家欣赏或评议。这样做,对“小老师”有促进作用,对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也有激励作用。经过努力,全班学生都能坚持每一天写日记,养成了多动笔的好习惯。
五、教会学生修改作文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此言一语道破修改对习作的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沿袭着 “教师命题——学生习作——教师修改”的运行模式。修改成教师的专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而,学生习作兴趣不高,教师往往因为负担过重而叫苦不迭,也厌倦习作教学。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这就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纳入习作教学目标,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修改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习作,逐渐养成自改作文的能力。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年级不同要求也不同。三四年级能修改文章中的错误标点、错别字和语法不当的句子就可以了。五六年级再培养学生“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我根据自己教学的经验,指导学生先自己修改,再同学互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是自己修改。学生在完成一篇习作之后,往往受争强好胜的心理驱动,争着抢着要上交作文。这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急于上交,要认真修改,不要只追求习作的速度,更要追求习作的质量;并教给具体的修改方法,要求他们在读中修改。⑴轻声读一遍,改正标点、错别字和词语等。⑵逐段默读,修改病句,注意调整语序。⑶默读习作,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⑷通读全文,立足全篇,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看看是否符合习作要求。其次是同学互改,自改、互改训练要相结合进行。自己修改后往往还不一定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因此,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提倡互助精神,共同寻求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总之,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作文是老大难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应具备钻研、探索、创新的精神,多挖掘、发现更有效的途径,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
(责编 韦 雄)
一、培养学生全方位观察的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路径,是作文的基本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可见,观察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观察,学生习作就成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正确的观察方法,形成勤于观察和善于观察的能力,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意识地准确地察看世界的一切事物,目的在于掌握事物的特征,这就需要学生仔细地看,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对于那些看不见的事物,就要充分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感受、体会。学生观察事物往往缺乏整体性。这就需要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古人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写好作文,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必须让学生养成勤积累的好习惯。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累呢?
1.在生活中发现
丰厚的生活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数不清的新鲜事,可许多学生对此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所以作文时总觉得无事可写。其实,只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从多方面去观察事物、感受生活,他们就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在家庭中、校园里、社会上……有许多东西值得去写。指导学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的同时,教师还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去参观访问,让学生了解风土人情;到自然中,领略湖光山色;在比赛中体验情境,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2.在阅读中收集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精品读物,指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一些词汇、优美语句及语言表达方法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要求学生凡读必记,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并做好读书笔记。他们记的内容有词汇、警句、故事、笑话,还将看到的好文章、好素材进行剪贴,分门别类进行储存等。如此,便能使学生在习作时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积累贵在勤,坚持做到日有所获。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文思不再枯竭,文笔不再滞涩,能左右逢源了。
三、培养学生审题、组织材料的能力
审题与确定中心是作文的第一步。要学生能从题目中准确地找出限定的习作范围和要求,我们在平时分析课题时就要训练学生审题的能力。例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
1.这篇文章写的是谁?
2.“的”字在题目中有什么作用?
3.从题目看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又如,习作《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1.“家乡”是谁的家乡?
2.中心词是那一个?
3.“的”字是对哪个词的修饰和限制?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就能明确“家乡”,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是作者的家乡;“变化”是题眼,是题目的关键,是写作的重点和中心,“的”是对“变化”这个中心词的修饰和限制,写作时要有总体变化的概述,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的记叙,也可以通过简略的对比方法,揭示“变化”的原因,使读者明确写作意图,培养审题的能力。我们也可以采用训练学生给课文段落加小标题的办法,培养学生审题、确定中心的能力。
作文素材包罗万象,我们要引导他们进行分类整理。习作素材归类,便于习作时运用,否则小学生容易乱套滥用、东拉西扯,致使文章中心不明确。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启发学生按作文题目的要求,围绕所要表达的中心,从积累的作文素材中筛选真实、新颖、有意义的材料,有计划地安排哪些材料先写,哪些材料后写,哪些材料详写,哪些材料略写。学生具备了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习作就能达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四、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
对小学生来说,写日记是提高写作水平最有效的一种途径。但小学生自觉性较差,不易坚持,怎么办?关键是要及时给予指导与鼓励。
应说明写日记有三要:一是要真,就是日记要真实可信。开始,我不管学生写得好差,凡是选真实材料的都大力支持,并及时表扬鼓励。因为选真人真事才会有话可写。二是选。每一天都会发生很多事,看到很多事物,写日记时应有所选择,选印象最深的或最有趣的来写,千万不要不分粗细,大事小事统统写。假如这样,就会日久生厌,坚持不下去。三是“要”,即抓住要点、重点。每个事物都可选出重点部分,抓重点写好即可,不可面面俱到。
每星期五我都奖励坚持每天写日记的学生,奖品有时是笔、本子,有时是学生喜欢的小玩具,而大多是小红花。学期中、学期末时进行评选,看谁得到的奖品最多。
“小老师”每天修改学生日记,选好的、有进步的日记,贴在作文小园地里让大家欣赏或评议。这样做,对“小老师”有促进作用,对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也有激励作用。经过努力,全班学生都能坚持每一天写日记,养成了多动笔的好习惯。
五、教会学生修改作文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此言一语道破修改对习作的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沿袭着 “教师命题——学生习作——教师修改”的运行模式。修改成教师的专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而,学生习作兴趣不高,教师往往因为负担过重而叫苦不迭,也厌倦习作教学。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这就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纳入习作教学目标,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修改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习作,逐渐养成自改作文的能力。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年级不同要求也不同。三四年级能修改文章中的错误标点、错别字和语法不当的句子就可以了。五六年级再培养学生“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我根据自己教学的经验,指导学生先自己修改,再同学互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是自己修改。学生在完成一篇习作之后,往往受争强好胜的心理驱动,争着抢着要上交作文。这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急于上交,要认真修改,不要只追求习作的速度,更要追求习作的质量;并教给具体的修改方法,要求他们在读中修改。⑴轻声读一遍,改正标点、错别字和词语等。⑵逐段默读,修改病句,注意调整语序。⑶默读习作,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⑷通读全文,立足全篇,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看看是否符合习作要求。其次是同学互改,自改、互改训练要相结合进行。自己修改后往往还不一定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因此,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提倡互助精神,共同寻求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总之,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作文是老大难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应具备钻研、探索、创新的精神,多挖掘、发现更有效的途径,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