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文学山海经”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ore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天从当当网上买的一些书,这几天陆续送到。忽然生出一个想法:看一看自己从2001年开始写作到现在的接近20年中,都买了一些什么书。于是开始查看订单。看完当当网,又看淘宝网、孔夫子旧书网、亚马逊网。一路看下来,十几年间的阅读书目还是能大致梳理出一个轨迹的:最初并不知道应该读什么书,因此买的书都比较杂乱。随着写作的持续和深入,买书也开始进入有目的的选择,特别是近几年买的书,跟我阶段性的写作方向和类型大抵吻合。
   近几年我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大致可以梳理出几个类型:从《父亲的桥》开始的“父亲缪一二系列”、从《瞳人语》开始的“聊斋志异同题系列”、以《马向前已卒》等为代表的“历史和战争系列”、以《枕中记》等为代表的“致敬经典系列”、以及为数不多的以《咖啡师》为代表的“科幻系列”。将创作分类化并非刻意为之,也非为了博人眼球——如果硬要给出一个解释,我想,无非就是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一个作家脑海中“文学地理”的自然形成。由此,也就可以解释早期购买的书籍为什么杂乱无章了。并且,我发现一个特别惊讶的现象:很多书名十分陌生。如果不是在“我的订单”中亲眼所见,我甚至会怀疑自己曾经买过那些莫名其妙的书。而且,我也不知道它們藏在书柜的哪个角落,仿佛那是一些穿了隐身衣的家伙。
   大约在八年前,一位前辈写了一幅书法给我,其中有一句是“阅读胜写作”。那时,我还处在写作的旺盛期,那一年,我出版了两部长篇、两本小说集,发表了六部中篇、三篇短篇、十几篇随笔,五篇作品被转载和收录。其实,不仅仅是那一年——而是那些年,我的创作一直保持着这种频率,曾经在一年内发表过十部中篇小说。当然,这种写作频率也为我赢得了高产作家的美誉。阅读对我来说远不如写作重要,因此,我当时并不能完全领会前辈那句话的意义。
   细想起来,我的购书单开始显现出一种“脉络感”,大抵是从重读《聊斋志异》开始的。那之后的写作,开始自动进入某些轨迹。
   我记得是个夏天,在露台上重读《聊斋志异》。看到《瞳人语》这个篇名时,我莫名地喜爱并为那个小故事而感动,因此开始了《聊斋志异》同题创作。当然,我知道,改写《聊斋志异》的作家有不少,这对我并不重要,因为我并不是在为自己开辟一块“疆土”。我也并不想“改写”,因为在我心目中,改写是这个样子的:从东晋人张湛所辑录的《西极化人》,到东晋干宝《搜神记》里的《焦湖庙巫》,再到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然后到宋代《太平广记》中的《樱桃青衣》,元朝马致远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代汤显祖的《邯郸记》和《南柯记》,直至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续黄粱》。没错,在这条改写脉络的最后,是蒲松龄的《续黄粱》,也就是说,它也是一篇改编之作。当我从《续黄粱》一路回溯到《西极化人》中周穆王一觉醒来方知自己去西方化人宫殿长住几十年原是大梦一场的时候,我领略到了这条脉络的伟大。为了致敬,在《瞳人语》之后,我创作了《续黄粱》和《枕中记》。因为知道了那条改写脉络的伟大、不朽和不可模仿,因此,我只肯进行同题创作——只用其中某个我所攫取到的《聊斋志异》同题作品的意象,而故事是我的,讲述是我的。
   这个写作线索形成之后,后来跟“父亲缪一二”系列和“历史战争系列”的书写线索产生了交叉和某种重叠。它们又促动了阅读线索的交叉和重叠,我开始重读那些过去并不太愿意读的著作,这些著作从购书单里可以找到线索,比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历史笔记小说,唐宋传奇,等等。从这些线索发散开去,又促动了另一条线索,比如从读《山海经》中发现它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精神宝书”,到细读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到重新读他的某些名篇,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惊奇地发现,与初中时代作为一篇课文的阅读体验相比,如今的阅读体验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原来它是这么一篇堪称文体典范的佳作。这段时间,对某些我肯定要爱慕终生的“心头好”的作家的系统重读,也在断断续续地开始,这种重读,包含了对作家本人及他写作品类的研究。比如卡尔维诺、卡夫卡和爱伦·坡。他们是如此伟大,既是文学家,又是科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幻想家,一个人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比如安徒生,他形成了安徒生式的伟大:他的作品能让一个人从童年阅读到老年。
   在这种境况下,我的写作步调明显慢了下来。前辈的那幅书法作品被我装裱起来,挂在书桌前面的墙壁上,抬眼可睹。这个时候,我想,我大抵多少明白了一点“阅读胜写作”的意义。我看出了自己的局限,同时也是中国作家集体的局限。当看出这些局限之后,原本那种每年发表十部中篇小说的状态,便变得不再是一种荣耀了。或者说,那只是一种过去的荣耀,是少不更事的历史。
   因为知道鲁迅先生把《山海经》视为他一生的“精神宝书”——一个有趣的故事是,这本宝书是他家里不识字的女佣买给他的——我开始读《山海经》。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两个版本存在注译方面的某些瑕疵甚至错误,我开始购买不同版本,进行比照和研究。有一天,在网上欣赏《山海经》读者和粉丝们绘制的山经图和海经图时,我忽然觉得,《山海经》着实伟大,它告诉后人,世界和宇宙是从一个点发散开去的,准确地说,是从“南山经之首”的“鹊山”山系“其首”的招摇山开始的:从一座山开始,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向四方扩展,描绘出一幅广阔的世界地图。世界的无数线索,都由那座山、那个点开始。由此我想,每个作家的文学经历也是这样,从最初的那个点开始,有迹可循,有明里暗里的脉络在不停地铺展和延伸,最终形成了作家本人的“文学山海经”。
   新作《祷过山》,是一篇短篇小说。祷过山是《山海经》中提到过的一座山,原文寥寥如下几十字: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鸟焉,其状如,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读到这几十字时,我的神经和灵感被“祷过山”击中,于是便有了这篇《祷过山》。在这篇九千余字的短篇小说中,我放入了这阶段自己最想放入的东西:人性的恶及背叛、思过、赎罪;遥远的大山,它的旷达、孤独、安静、神秘,生活于其中的不死的老者、神话传说中的凤凰、某些消失或永不可能消失的世间故事。
其他文献
湖北省荆州市是江汉平原的腹地,东望武汉,西接三峡,北临汉水,南极潇湘,是全国重要的商品流通中心。近年来,在该市的荆州区和沙市区活跃着近2 万名重庆奉节籍农民工,他们主要从事干菜(包括干菜、干果、调味品等)的批发销售,其销售市场除覆盖就近的湖北、湖南、江西、重庆等地外,还远销到黑龙江、吉林和广东等省市,桂圆、生姜、大蒜等干菜年销售量居全国第二。这些农民来自贫困山区,创业之初没有资本,几乎都是从零起步
【摘 要】 在幼儿园教学中,游戏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手段。游戏不仅符合幼儿的天性,同时也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因此,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将育人、游戏、学习三方面融合于一体,以此来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教育思想;幼儿园;游戏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幼儿园教育教学也在不断改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摘 要】 本文主要以基于模型认知的化学教学策略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高中学生化学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基于模型认知的化学教学概述,其次从通过模型了解微观物质结构、通过模型整理知识要点、通过模型强调反应规律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模型认知的有效策略,进一步强化模型认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作效率,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高中化学;模型认知;教学策略
子午古驿道手记  山川起伏,日落岭西  子午道上人烟渺茫  一条通往旧年的小径上  草木皆为春日,深情地行注目礼  它们不为一次伤感的别离  只为远道而来的骚客和良马日夜兼程  护送一程又一程  铁铺传来的声音仿若还在  叮叮当当,火屑飞溅,甚比高处的星辰  酒肆里,酒客兴致正浓  他们无意于觥筹交错,或浅酌一杯  却在意这饮不尽的豪气和侠义间  而那时,切莫问风清月白,良宵几何  孤吟的旅人在秦
“三农”事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构系统化的农业新闻传播与推广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刘继忠、牛新权、刘玉花合著的《农业新闻传播》一书是我国农业新闻传播学教学与研究方面的系统性探索成果。该书查阅了大量专业文献,广泛征集了相关的专业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应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发展研究等学科的
高中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转折点,也是其接受和学习更深层次知识的起点。在这个阶段,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班级氛围,老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关系到学生在未来三年学习的发展和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质量。因此班主任在班级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弘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学风,激励学生争做榜样,奋勇争先。  一、身体力行,激发动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要有严格的规则制度,我总在开学初发动学生一起制定好班级
下雪了。雪片纷纷  无足轻重。她们斜着身子,怯怯的  飘落下来,唯恐弄出声响  惊扰了谁  她们,有的落到地上  有的落到树上,也有的直接落进水中  不管落到哪里,命運大致相同  只是消失的速度有些区别  多活或少活几秒、几分、几个小时  又有什么关系  只是梦的长短而已
李向东(以下简称“李”):首先感谢您能抽出较多时间接受我的采访。  贺敬之(以下简称“贺”):我在创作上和工作上,都没有做出什么值得特别重视的成绩,你为什么对我产生了采访的兴趣呢?  李:最早知道您的名字,是通过您的诗歌。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回延安》;在学习雷锋的年代读到过《雷锋之歌》;后来号召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又从《人民日报》上看到《西去列车的窗口》。您的诗歌里充满了政治激情,所以您给我
撞名儿的习俗,是真实存在还是只是个传说,没人能说得清楚,它只存在于一个由来已久的故事。  一   相传,一对夫妇头胎得子,父亲喜不自胜,兴奋地搓着双手在屋里团团乱转,待妻子提醒才缓过神儿,忙出门为孩子撞名儿。兴冲冲出门,不小心被门槛绊倒,一头扎进对面磨屋,差点儿撞到磨盘。立即转身回屋和妻子报喜:撞到了,撞到了,磨盘!儿子有了名字——磨盘。   几年后,第二个儿子出生,再次出去撞名。出门恰逢俩农
一  那片沉甸甸的乌云方才明明就悬在前面山头上,翻了两个陡坡,田埂上拿一把碧色菜的功夫,它却不见了。  小荷沮丧地蹙眉叹一声,只觉得头顶心快被正午的毒太阳灼得冒烟了。  自她记事起,像这样接连二十多天不下雨的情形从未有过,不然这地界怎会叫“雨多乡”。可今年天气着实古怪,夏天雨水就明显少,收了水稻后,正经的雨没下几场。就连她家所在的、素来以水多土肥著称的阿依寨,这一阵子都需要天天挑水浇菜。上回离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