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勉创新永做艺术的传承者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rain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董孝芳,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表演了一百多出二人转剧目,由于其唱功强、扮相好、台风佳,塑造的张廷秀、梁子玉、包公等形象深入人心,极受观众喜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二人转之乡”梨树县第七代传人,董孝芳的表演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如在传统双扇、双绢、大板、手玉子等绝活基础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飞板、“凤还巢”等绝活,对现今二人转舞台上的抛手绢、舞双扇等功夫产生较大影响。无论在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创新还是新生力量的培养方面,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二人转这一非物质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为更多了解这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和成就,笔者对董孝芳进行了采访。
  [关键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董孝芳;创新;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0095-03
  [收稿日期]2017-08-05
  [作者简介]任会平(1974— ),女,吉林梨树人,硕士,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四平 136000) 笔者:董老师,您好!作为全国“二人转之乡”——梨树县二人转第七代传承人,请您谈谈从艺50余年来的艺术人生之路。
  董孝芳(后面简称为董):我1940年8月出生于吉林省梨树县董家窝堡乡,那时农村除了谁家办喜事娶媳妇,唯一的热闹就是看戏班子唱二人转。由于小时候的学习任务不重,放学后可以随意出去玩,所以,我和我表弟马玉书两个人,常常去看二人转表演,有时会随着唱戏的班子走出好几个屯子。我不仅跟着看,还经常在下面跟着台上的演员又唱又舞、又哭又笑,十分着迷。有一天深夜,我和表弟撵屯场看戏到了胜利乡,当时遇到一位老艺人,他坐在凳子上,大眼睛,浓黑眉毛,四方脸,大嘴岔,还有一左一右两颗大龅牙,这就是我的师父——梨树二人转第六代传人李才。他问我叫啥名,又问我会不会唱二人转,于是我有板有眼地给他唱了《月牙五更》。他听后兴奋地问我:“还会啥?”我就又唱了《二郎山》。之后,他说我嗓门好,问我想不想跟他学,我说只要他收我就学,就这样,在叩了三个响头之后,我正式拜李才为师。那是1953年,我13岁。
  我师父有很多绝活,除了艺名“李龅牙”,因为会唱的戏多还被称为“李铁桶”;因为唱功好,站着一唱就是一两个小时,又被称为“李铁橛子”;因为他的嘴皮子功夫厉害,还被称为“铁嘴儿”。但师父的表演从来不说脏口,他常说“宁舍一锭金,也不咧大春”,我牢牢记住了师父的教导,宁可有人叫我“董小生”,也不肯说一句脏口。师父一句一调地教给我六出戏,《解放台湾》《回岗岭》(又名《杨八郎探母》)和《古城会》《密建游宫》《观音赐剑》《井台会》,也传授给我他的抱板绝活。在他的指导下,我进步很快。第一次唱戏,是在白山乡与师父唱《回岗岭》,我赢得了一片叫好声,从那以后我就一场场唱红了。
  但随着师父学了三个月后,师父对我说:“大生子啊(我的乳名),我只能教你到这儿了。你天赋好,嗓门子亮,不能耽误你的前程了。明天,我给你送到梨树县剧团去吧。”就这样,我离开师父,加入了梨树县地方剧团。
  筆者:了解您的人都说您是一位勤奋好学、善于创新的艺术家,在离开师父后,您是如何继续学习提高的呢?
  董:好学,是我从艺50多年始终坚持的一种精神。童年时,我的记忆力特别好,只要谁叨咕一遍唱词,我就能记下来。然后,我把听到的唱词记在一个小本本上。二人转的段子最少也有三四百句,一般都是七八百句,还有一千多句的。等我将一出戏熟练地背下来,小本本也就翻烂糊喽。当时《姜须搬兵》《回杯记》《锯大缸》等就是这样记住的。
  在表演中遇到不会的,我从不会放弃。记得1955年,剧团来了一位沈阳的女演员,团长让我陪她唱。但在唱的过程中,遇到一个不会唱的调,我怕跟不上,一直学到了半夜,第二天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因为我好学,我相继又向表演过程中接触的各类剧种的优秀演员们学习了单弦儿、吕剧、京剧、黄梅戏、豫剧等其他姊妹艺术的段子,这些段子的学习拓宽了我的戏路子,并融进了我后来的二人转表演中。
  1984年,我被调入吉林省戏曲学校任教,只有小学文化的我在编写教案时遇到了困难。这时,又是好学帮我完成了教学,我找了一些二人转专家写的书反复读、认真读,研究二人转的有关材料,并结合我30多年二人转舞台演出的实践经验充实我的教案,顺利完成了唱功课、说口课等课程的教学。
  还是我的好学,让我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并在传统二人转绝活手绢、扇子、手玉子、大板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和创新。
  笔者:二人转的“飞板”“八角手绢”都是您发明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是怎样发明这些绝活的吗?
  董:我自己将“飞板”定名为“里飞板”,就是把自己右手拿的竹板飞向自己右额上空约二米五到三米远的地方,竹板在空中向里盘旋,然后用右手接住。这个技巧非常难练,刚开始练时,竹板打碎了多少块,手指都打肿了,但我一直坚持着练习,终于在1955年冬天将飞大板练成功了。第一次用飞大板的功夫,是在《解放台湾》的剧目中,当我将大板飞向观众头上空中三米高处时,观众给了我热烈的掌声。
  但是我逐渐发现了飞大板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飞得太远;即使飞远了,也不容易接到手里。于是我又开始思考找其他物件代替竹板,后来想到了飞手绢。20世纪50年代初以及之前的二人转,演员使用的道具是四角手绢,因为薄而轻,无法扔得远,最多也就是二三尺的高度。为了让手绢飞得远、飞得高,我想了很多办法。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手绢缝在一起,并将缝错开着缝,这样成了八角,手绢甩起来成了圆形。但是,由于重量还不够,手绢依然抛不远。我又想到在手绢上添加东西,于是买回八条锁链,用了很长时间,牙对牙、缝对缝地把它缝在手绢的四周,试着一飞,发现手绢八角顶尖的重量不够,还达不到效果。我就找到了推车上的滚珠子,像农村老大嫂似的用针线一个个把它们缝到手绢上面,忙得家也顾不上回。为了让手绢再美观些,我还托人从外地买回女演员彩服上用的那种亮片,缝在了手绢上,这回终于将有模有样的八角手绢制作成功。之后我不断揣摩练习,将“凤还巢”练成功。   “凤还巢”重要的诀窍是在抛法上,就是把手绢举向脑后右上方,往里高远抛,与里飞大板功夫相近,大拇指在上,小拇指在下,食指直指天上。抛出去后,变成食指定方向,大拇指在下,小拇指在上,这样才能使抛出去的手绢旋转回手中。但是要将八角手绢抛得又高又远又能接回手中,绝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因为我们常常是黑天演出,所以我就利用白天大家休息的时候到剧场里练习抛手绢。我站在台上向台下空抛手绢,开始时,手绢出去了但回不来,掉在台下观众席,我就一遍遍跑到台下捡回来继续抛,反复无数,常常累得气喘吁吁。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我终于能够顺利地抛出接回,并在20世纪50年代的《解放台湾》,20世纪60年代的《送年画》,20世纪80年代的《南郭学艺》中成功运用了我发明的里远高抛“凤还巢”,每场都是掌声不断,这一绝活当时也轰动了二人转界梨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梨树县志》(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989页 )记载,20世纪60年代,董孝芳手绢功独树一帜,每当表演手绢高抛、远抛、顶花、立转、平转、双轮时,掌声四起,观众称绝。。1984年,我随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到人民大会堂做汇报演出,表演的剧目是单出头《南郭学艺》。当我唱到“彩凤高飞来报喜”这句唱词时,我用了我的绝活“凤还巢”,旋转的手绢离开我的手掌后,向观众头顶上方十几米的高空飞去,旋转一圈后,又稳稳地飘回到我手中,这时全场掌声雷动,观众无不称奇。第二天,首都各大媒体对我的“凤还巢”进行了报道,对我的绝活给予高度评价 1984年12月初,演员董孝芳随省民间艺术团进京,于北京怀仁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单出头《南郭学艺》,获领导及专家的赞扬。同月6日于北京长安大戏院公演,首都报纸曾详加报道,使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登上首都大雅之堂,终在艺苑中获一席之地。(《梨树县志》988页 )。我也荣获了文化部、曲艺家协会颁发的表演二等奖。
  笔者:据了解,除了手绢、大板、双扇这些绝活,您的唱功、扮功、清口、说口也是极具特色的,不仅观众欣赏,赵本山、韩子平、潘长江等都曾专程向您来学习。能否就二人转的“五功”,谈一谈您的表演经验呢?
  董:唱、扮、舞、说、绝,属二人转“五功”。唱功是“五功”之首,所谓“万语千言,以唱当先”,说明唱功的重要地位。唱功要讲究韵味、气口(换气),更要唱好“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在演唱行腔时,字要重,腔要轻;字要刚,腔要柔。男腔讲究宽、圆、远、冲,女腔讲究高、脆、圆、甜、亮。吐字清、发音准;抑扬顿挫,口齿利落。另外,二人转演唱的板式也很重要,要讲究十六字板,即黑、红、抢、垛、顿、留、锁、撤、伸、掏、连、闪、撞、叫、飞、过。在练习唱功时,为了吐字清晰,可以练习将唱词进行念白,先小声念,然后再逐渐:大声念。要照镜子念,还要不断调整口型,张得太大不好看,太小又发声不到位,要讲究口型的美。要翻来覆去练吐字,做到“词不离口”,板头磁石,音色圆润,乡土味浓。除了唱功的练习,演员在舞台表演时要能“往观众心里唱”,能够让观众听清,能够让观众动感情,才能让观众喜欢。另外,演员还应该根据自己对剧情的理解及唱腔特点做以技术性处理,有时只添加几个衬字或者口语,就会让自己的表演活起来。
  “说是骨头唱是肉”,“说口”在二人转表演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说口大致分为“零口”“成口”“专口”三种。演员上台一亮相,首先得通过“零口”跟观众打交道,并尽快与观众建立感情,留下好印象。“成口”就是成本大套的说口,是二人转的主要说口。过去我师父,乃至我师父上辈的老艺人都得会百八十段的“成口”。“专口”多用在二人转段子里唱词的对白之中,用来刻画人物性格,强调故事情节,达到承上启下、补充剧情的目的。不管其中哪一种说口,这个“说”都要做到吐字清楚,稳中有俏。另外,演员在各地流动演出的时候,负责说口的丑角应该首先去熟悉当地的语言、习俗,并将获得的情况迅速整理成说口,这样才能在演出时尽快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达到好的表演效果。丑角所担任的说口,类似于相声中的“抖包袱”,所以说演员既要善于甩包袱,也要分寸得当,还要做到让观众大笑但自己不笑。二人转的说口更要坚决杜绝“脏口”“粉口”。我的恩师李才教导我“煎、炒、烹、炸菜,葱花蒜皮儿不带”,葱花蒜皮儿就是指二人转中的脏口,师父不准我说脏口,我的二人转舞台生涯中也从没有说过脏口,因此而得名“董小生”。
  二人转的段子就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扮”则是叙述的代言体。不管是文戏、武戏,喜剧、悲剧、正剧还是闹剧,什么戏,什么演法;什么人物,什么装扮。演员一定要有扮演上的绝活,除了服装、道具等充分准备外,要研究古代与现代、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人物的外表与心理活动,更要善于观察、体验生活,善于模仿、研究人物的典型动作。就拿盲人的表演来说,要表演好,不能故意去装,要先把眼睛轻轻闭上,眼皮向上翻翻,脑袋略有摆动,摇一摇,不要往地上瞅,耳朵朝棍子方向听,要扬着脸、旁着看、耳朵听着棍探路声音往前走,这是我当年成功表演《大观灯》的经验之谈,赵本山、潘长江来找我,都是为了学习盲人的表演诀窍梨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梨树县志》(1996-2005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2年 750页)记载,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董孝芳主演的《梁赛金擀面》《回杯记》《南郭学艺》《神调大全》等数十个名段录制成音像制品,发行量逾百万。先后带出阎学晶、董玮、白晶、陈树新等多名高徒。赵本山曾说“董孝芳是我最崇拜的老师,当年我是骑着自行车追著看他演的《大观灯》”,曾共同切磋演盲人技巧。。“装啥不像,不如不唱”,一个好的二人转演员,要善于通过外部表情表达人物的内在心理。比如“扬脸抿鬓,扭腰晃腚”是装扮风骚女子;“低首捻辫,抬眼不敢看”是装扮羞涩女子;“弯腰低头,步履艰难”是装扮老人。这些是需要用心揣摩反复练习的。
  至于二人转中的“舞”“绝”,都是辅助“唱”的手段,运用得好,能给演出效果增光添色,起到渲染和提高剧情的效果。“舞”包括“紧急风”“老三场”“游大街”“翻车舞”“双轮转”等。“绝”即绝活,大致包括11种手持道具:彩棒儿、油灯碗儿、沙拉击、扇子、手绢、大板、手玉子、花棍儿、长绸、马鞭儿、雨伞等。不管是舞还是绝,都需要演员的刻苦练习,更需要有创新。   笔者:说到创新,有人称您为“新老艺人”,既继承传统,又善于创新,在新老二人转的交替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还带出了一些优秀的与您同台演出的后辈。在您五十余年艺术生涯中,有过哪些优秀的舞台搭档,表演过哪些剧目呢?
  董:从1955年开始我与高春艳演唱二人转,我们可以说是老搭档了。第一个戏是《解放台湾》,之后合作了三十几个二人转作品。我俩在表演时持的手玉子板、双扇、飞板变化多样,配合默契,所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已经在东北三省出了名,特别是1964年作品《送年画》在第一次吉林省二人转例会上一炮打响,获得表演一等奖,“挎大板”的绝活从那时开始得到一致好评。
  1972年,组织上说是“以老带新”,安排43岁的我与刚刚从郭家店镇考入到剧团的董玮排演二人转《小鹰展翅》。这是她的第一出戏,我就教她怎么唱二人转韵味、板式。董玮很聪明,学得快。我们在地区、在省里演出都拿了表演一等奖。1974年,我们排演了第二出戏《彗兰闯关》。1975年,我们又排演了杨金旺先生创作的第三出戏《情深如海》,这是根据《杜鹃山》第三场改编的现代二人转,同样获得省里表演一等奖。
  其他搭档还有李丹,表演剧目《半边天》,分别饰演男队长女队长;郑亚文,表演剧目《两路分兵》一炮打红,获省表演奖并被推广;1978年,与陈树新表演剧目《三接丈母娘》,获吉林省表演一等奖并在省电台多次播放。在这部戏,尤其是传统拉场戏《回杯记》和《梁赛金擀面》里,我带出了陈树新,几乎把我拿手的老腔老调、板式、气口和韵味,全传授给她。1979年与陈树新表演的《田嫂抓猪》获吉林省表演一等奖。1980年,与白晶表演的《倒牵牛》获吉林省表演一等奖。
  从1955年到1983年,我在28年里演唱过二人转和拉场戏一百多出,观众最为熟悉的应该是《大观灯》《回杯记》《梁赛金擀面》《倒牵牛》《南郭学艺》以及《神调》。
  笔者:作为东北二人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的传承人,您不但一直潜心专研舞台表演艺术,近些年在二人转人才培养方面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为新生力量的培养,付出了极大辛苦。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致力于二人转教学的?
  董:1984年3月,我被调到吉林省戏曲学校,开始由舞台走上了讲台。到那儿之后主要教唱功课、说口课、剧目课、绝活课四门课。戏曲学校教过的学生很多,阎学晶、阎光明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在省戏曲学校工作了17年,2000年退休后又回到了家乡梨树。后来梨树县文体局的领导遇见我,给我提出建议:“董老师您人退休了,艺术不能退休,应该将您50多年的演艺绝技传给后人。”这个建议让我有了办学校的想法,就这样,在2004年我建立了“北方二人转董孝芳学府”(《梨树县志》1996-2005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2年 753页)记载,2004年10月,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董孝芳成立“董孝芳北方二人转学府”,学制2年。有吉林省及四川、山东、重庆和沈阳、大连、抚顺、丹东等地的学员120余人,校址设在梨树县人寿保险公司对过,教学楼1200平方米。由有50余年舞台生涯和教学经验的董孝芳亲自任教,每年定期或不定期聘请艺术家、名人名角授课或指导教学。授课重点内容为说、唱、扮、舞、绝五功。广州市长春歌舞团从该校聘用10名学员,长春市和平大剧院和梨树县戏曲剧团聘用3名学员。(数据统计为2005年) 。
  学府建成后,吸引了一批孩子来学习,他们有来自东北三省的,也有来自内蒙古、山东、四川、河北、重庆等地的。对这些喜爱二人转的小孩儿,我从基础上加以打造,教他们小帽、小调和扇子、手绢、手眼身法步等基础课,尽量使每一位学员易会易懂;坚持走“绿色”二人转之路,不许说脏口;给他们提供实践演出的机会,带他们到沈阳刘老根大舞台、吉林电视台演出,带他们送戏下乡。孩子们学习很刻苦,在吉林电视台“江城剧场杯”电视名角新秀大赛、吉林省二人转大赛、吉林卫视乡村频道“乐翻天”等比赛中取得过很好的成绩,也曾受邀到中央电视台少儿栏目举办的“全国少儿曲艺大赛”颁奖晚会上表演并受到现场专家的好评。到现在,学府培养了1500余名学员,他们相继被武警部队文工团,北京、天津的演出公司,长春和平大剧院、伊通剧团、梨树剧团等表演团体选走。看到学员们取得的成绩,看到二人转表演涌现出优秀的后备人才,我是激动又高兴的,我不在乎得到多少荣誉,但我想通过教学的方式,把我的技藝、绝活传承下去,把东北二人转艺术发扬光大,因为二人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培养更多人才。
  笔者:董老师,通过今天的访谈,我们对您的二人转艺术表演生涯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东北二人转这一非物质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您在新老二人转的交替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无论在二人转艺术的创新还是新生力量的培养方面,都是一位优秀的实践者。祝董老师您健康,今后能够为二人转艺术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感谢您接受今天的访谈。
  董:谢谢你的祝福!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 要]2017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9月4日至8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如期举行,历时5天,此次管风琴音乐节包含音乐会、讲座、大师课、选拔比赛以及颁奖典礼五大内容,与会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师范类音乐专业的教师及学生,同时国内外音乐院校的著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学术前沿,对于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和深入交流,内容耳目一新,比赛精彩纷呈。  [关键词]和声进行;内心听觉;即
期刊
[摘要]中国音乐众所周知以主调性音乐为主,旋律性和旋律线条清晰明确,历代传承下来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人们,甚至使一部分音乐学者也认为中国的音乐没有或少有复调。笔者是学习复调专业的,因此对于音乐的复调性比较敏感,在梳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在我国的各民族音乐中都有复调性,本文将针对最具复调特点的侗族大歌进行浅析和综述,使中国的复调被国人所知,被世界所了解。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复调;
期刊
[摘要]放松是钢琴演奏中的很重要的技巧和状态。无论曲子的难易程度,无论演奏者的水平高低,无论是在演奏厅的正式演出还是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放松都是演奏者应有的最基本的演奏状态。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轻盈》是一首抒情性较强、旋律清新、意境缥缈而朦胧、技巧难度相对较高的练习曲,而如何将放松的状态贯穿在整个的演奏中是掌握此首练习曲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的分析来体现放松状态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期刊
[摘 要]肖邦,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他的音乐优雅细腻、精致独特,一生只钟情于钢琴这一件乐器并为其写下了大量作品, 被誉为“钢琴诗人”。而浪漫主义抒情小品——夜曲最能体现其“诗人气质”。本文试图通过对肖邦B大调夜曲Op32No1的和声分析,来一探作曲家创作时的思路,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实践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肖邦;夜曲;和声分析;皮卡迪三度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
期刊
谢嘉幸,音乐美学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人文社科重点“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教育学重点课题负责人;教育部专家讲学团成员;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音乐教育基础》负责人;曾任国际音乐理事会(IMC)理事;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理事;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APSMER)理事;中
期刊
[摘要]仪式音乐作为丧葬礼俗仪式活动中的一个事项,其存在必有其功能价值。本文以杨小班鼓吹乐棚在丧葬礼俗活动中的应用为例,论述了仪式音乐具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又可细分为美感功能、娱乐功能,及串联功能、渲染功能。隐性功能是仪式音乐具有沟通两阈,传达观念的功能。其中,显性功能为手段,隐性功能为目的。  [关键词]仪式音乐;杨小班鼓吹乐;仪式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
期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0005-04  [收稿日期]2017-09-16  [作者简介]张 月(1984— ),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教师、学部副主任。(北京 101399) 始于1960年的“上海之春”,可以说为新中国民乐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63年“上海之春”全国首届二胡比赛的举办,使得以闵慧芬为
期刊
[摘 要]坐标分析图示,将音乐进行过程中所能感受到的音乐材料以及其他音乐要素通过坐标的形式(或其变化形式)给予视觉的呈现,目的是通过视觉材料培养学琴者的音乐结构感。本文将以车尔尼练习曲OP849为样本,展示坐标图示在基础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坐标图示;钢琴教学;音乐结构感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1-0026-03  
期刊
[摘要]在永年地区有周、刘、姚、李四大吹歌家族,他们将吹奏技艺代代相传,且已流传五代。吹歌家族的乐人只将吹奏技艺传给自己的子孙,且传男不传女。偶尔接收外姓徒弟,也只接收男性,不接收女性。这样的局面,被刘氏乐班第四代乐人刘喜荣打破了,她成为永年地区第一位女性吹歌乐人。自刘喜荣之后,永年吹歌的舞台上有了女人的身影,而且女性乐人成为乐班吸引观众眼球的闪光点,有女性乐人的乐班邀约不断,生意兴隆。女性乐人自
期刊
[摘要]高中合唱团作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展现学生的形象和风采,还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是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和实践的梦工厂。文章结合中山市一中首届“丰之声”合唱音乐会,对普通高中合唱团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中;合唱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7-0038-02  2016年5月22日,我校在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