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根——语言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814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听其他科目的教师抱怨:都高三的学生了,还有这么多人审题不清,表达混乱,也不知道语文课上都学了些什么?老师是感慨而言,并无别的用心,但听者有意,反躬自问,催人深思。我们语文课到底教给了学生些什么?
  我们自己也常感叹学生读不懂文章,心里的意思表达不出来,究其原因,是我们忽略了语言教学的根——语言。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的
  “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另外还有两种解释,一指语言和文字,一指语言与文学。无论怎样解释,其核心和本质只能是语言。学习者的人文素质自然可以通过反复的、不懈的语言学习得以丰富和提高,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依靠语言进行思维,实际交际,听说读写均在其中,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人的情感与理性充盈其中,这就是汉语的本质。
  二、语文课应当以培养语感为突破口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以通过语感判断感情,判断语意,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内容”,“一个学生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进步。”因为语感不仅是对语文表层意义的感知,而且是对语文隐含意义的感知,所以,语感力强的学生能通过直接感知与语言行为主体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感应。
  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对准课文的语言。文章的内容是由文章的语言产生出来的,所谓文章的结构也无非是指文章的语言是如何安排的。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强调语感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排斥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它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辨证统一的。
  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系统,语感则是其核心。马克思认为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萨丕尔语),特别是我们独具特色的汉语,它“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锦熙语),极重视语言主体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主要指语感。
  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语感能够直觉地准确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因此,语文教学完全可以通过雕琢一个人的语感来塑造他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用真善美的言语作品去创造学生真善美的思想情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培养语感,语文教学既是“基于语感”,又要终于语感。语文课改理应以培养学生语感为突破口。
  三、语文课语感教学的实施
  语感培养应遵循正确的途径,具体而言就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其中,感受是前提,理解是基础,积累是关键,运用是目的。
  1.通过记诵积淀感受语言。培养篇章语感最基本的就是直接感受语言,习得积淀语言。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培养篇章语感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感受吸收、习得积淀语言的有效途径就是记、诵。古今学者都十分强调“因声求气”。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对现代的“美文”应重视“美读”,显然,诵读能促使良好篇章语感的形成。通过记诵,学生可以调动多种感觉功能,通过想象和联想,形成对语言直接的感知。
  2. 通过涵泳咀嚼无声接受语言。注意悉心揣摩,如嚼橄榄,如品香茗。篇章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认识个体在长期的对各种篇章作品反复涵泳的过程中习得的,是一种无声的接受方式。“涵”,沉浸,“泳”,潜行水中,其意义在于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用涵泳的方法学习语言,培养篇章语感是符合汉语学习规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学生品味、推敲、揣摩、触发、顿悟、鉴赏等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练好“内功”。
  3.通过创设语境理解语言。任何的语言文字都必须依附在篇章中,任何活的语言都离不开具体语境,事实上,对语义的理解,除了它的词典意义之外,还有语境意义,即语言文字在整个篇章中起的实际作用。况且,作家在为文时,常常把语言文字放在整个篇章中来考虑,设置一种特殊语境以酿造出自己独有的情感氛围。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篇章语感。培养学生的篇章语感,要注意引导学生寻绎语境的篇章联系,品赏文章的弦外之音。
  4.通过训练思维提高语感能力。思维是语言产生的基础,没有思维就不会有语言。语言的发展有赖于思维的发展,思维水平决定着语言水平。我们常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读书阅文全神贯注于文字的优美、语句的华丽、修辞的巧妙等,根本没有进入到作者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去,没有从理解思想内容和作者思维特点出发,去感受和学习作者语言的成功之处。在他们眼里,学语文只不过是学几个字词,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低得可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篇章语感就必须进行思维训练,要多读多听,以听为主,伴随想象和联想,在听的过程中,借助与思维同步的作者语言,去理解篇章的思想、感受作者的思维特点,让学生的思想很快地进入作者的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篇章语感能力。
  此外,通过讲授篇章知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等,可以有效地建立丰富的篇章语感,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同时,也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到其本质上来。
其他文献
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新课改追寻的最终目标,而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富生命力的课堂。之所以富生命力,应归功于教师真挚情感的流淌,教学内容的开放,学生个性的张扬,而他们的相互交融才创造了生动又高效的语文空间,语文课堂也因生动而精彩,因丰富而耐人寻味。  一、要构建情感的课堂  语文课堂因有教师情感的流淌而生动。语文课堂应重在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味,塑造学生的高尚灵魂才是我
期刊
最近,有资料显示,由于广播、影视、网络等高科技的传播方式迅速发展,导致现代人的写作能力不断下降。中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他们不久将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栋梁,若是现在不能好好把握住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将来就会妨碍社会的进步。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简言之,即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能力,作文教学集中体现了学生驾驭汉语言文字的综
期刊
《唐诗宋词》主要教学内容是唐诗宋词的文学欣赏。众所周知,文学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的欣赏绝不等于教师对内容的机械讲解,而且这册书包括四个单元,几十首诗词,容量大,如果按传统教学方式,笔者以为难以充分展现诗词作品的相关资料,更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个人的主观分析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不仅费时多而且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运用显得格外重要
期刊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上好语文课有七个要素。  一、用心编织课堂环节  一堂课的开端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要新颖,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期刊
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
期刊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变痛苦为快乐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进行情境作文教学的前提。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创设情境的途径有: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作文情境、实际生活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
期刊
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探索,如何才能将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教学媒体。  一、教学媒体及其分类  教学媒体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所采用的中间媒介。教学媒体一般可以分为:视觉类媒体、听觉类媒体、视听类媒体、交互类媒体等。  视觉类媒体包括:教学体态、板书、印刷媒体(教科书及相关参考书等)、各类模型及
期刊
加强对“差生现象”的研究以促进对差生的教育,是当前教育部门所面临的一具最实际最紧迫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给教育理论研究提出的一个严峻的课题。近年来,理论上对“差生现象”和差生的教育已多有探讨,广大的教学实践工作者也在对差生的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如果真正要认识“差生现象”并行之有效地实施对差生的教育,还有两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一是理论研究并没有真正揭示和清楚阐明差生的本质及成因, “差生
期刊
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中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负有重任。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语文教育定位不明确;从教材编写到具体的教法上,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考试评价不够科学。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解决好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课文的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改变讲解语文课文的套路,将课文与语文实践、语文知识结合起来;逐步完善考试方式。  一
期刊
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入的个性的发展,关注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将“教育”与“教学”机械地相分离,把教学变成孤立于教育之外的智育,甚至是轻视或忽视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的知识传授,把教育变成狭隘的唯功利性的德育,甚至是某项具体政策的教导,都是处在一定历史时期偏颇片面的观念。这种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将学生异化为物或工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