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听其他科目的教师抱怨:都高三的学生了,还有这么多人审题不清,表达混乱,也不知道语文课上都学了些什么?老师是感慨而言,并无别的用心,但听者有意,反躬自问,催人深思。我们语文课到底教给了学生些什么?
我们自己也常感叹学生读不懂文章,心里的意思表达不出来,究其原因,是我们忽略了语言教学的根——语言。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的
“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另外还有两种解释,一指语言和文字,一指语言与文学。无论怎样解释,其核心和本质只能是语言。学习者的人文素质自然可以通过反复的、不懈的语言学习得以丰富和提高,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依靠语言进行思维,实际交际,听说读写均在其中,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人的情感与理性充盈其中,这就是汉语的本质。
二、语文课应当以培养语感为突破口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以通过语感判断感情,判断语意,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内容”,“一个学生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进步。”因为语感不仅是对语文表层意义的感知,而且是对语文隐含意义的感知,所以,语感力强的学生能通过直接感知与语言行为主体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感应。
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对准课文的语言。文章的内容是由文章的语言产生出来的,所谓文章的结构也无非是指文章的语言是如何安排的。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强调语感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排斥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它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辨证统一的。
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系统,语感则是其核心。马克思认为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萨丕尔语),特别是我们独具特色的汉语,它“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锦熙语),极重视语言主体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主要指语感。
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语感能够直觉地准确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因此,语文教学完全可以通过雕琢一个人的语感来塑造他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用真善美的言语作品去创造学生真善美的思想情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培养语感,语文教学既是“基于语感”,又要终于语感。语文课改理应以培养学生语感为突破口。
三、语文课语感教学的实施
语感培养应遵循正确的途径,具体而言就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其中,感受是前提,理解是基础,积累是关键,运用是目的。
1.通过记诵积淀感受语言。培养篇章语感最基本的就是直接感受语言,习得积淀语言。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培养篇章语感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感受吸收、习得积淀语言的有效途径就是记、诵。古今学者都十分强调“因声求气”。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对现代的“美文”应重视“美读”,显然,诵读能促使良好篇章语感的形成。通过记诵,学生可以调动多种感觉功能,通过想象和联想,形成对语言直接的感知。
2. 通过涵泳咀嚼无声接受语言。注意悉心揣摩,如嚼橄榄,如品香茗。篇章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认识个体在长期的对各种篇章作品反复涵泳的过程中习得的,是一种无声的接受方式。“涵”,沉浸,“泳”,潜行水中,其意义在于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用涵泳的方法学习语言,培养篇章语感是符合汉语学习规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学生品味、推敲、揣摩、触发、顿悟、鉴赏等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练好“内功”。
3.通过创设语境理解语言。任何的语言文字都必须依附在篇章中,任何活的语言都离不开具体语境,事实上,对语义的理解,除了它的词典意义之外,还有语境意义,即语言文字在整个篇章中起的实际作用。况且,作家在为文时,常常把语言文字放在整个篇章中来考虑,设置一种特殊语境以酿造出自己独有的情感氛围。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篇章语感。培养学生的篇章语感,要注意引导学生寻绎语境的篇章联系,品赏文章的弦外之音。
4.通过训练思维提高语感能力。思维是语言产生的基础,没有思维就不会有语言。语言的发展有赖于思维的发展,思维水平决定着语言水平。我们常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读书阅文全神贯注于文字的优美、语句的华丽、修辞的巧妙等,根本没有进入到作者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去,没有从理解思想内容和作者思维特点出发,去感受和学习作者语言的成功之处。在他们眼里,学语文只不过是学几个字词,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低得可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篇章语感就必须进行思维训练,要多读多听,以听为主,伴随想象和联想,在听的过程中,借助与思维同步的作者语言,去理解篇章的思想、感受作者的思维特点,让学生的思想很快地进入作者的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篇章语感能力。
此外,通过讲授篇章知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等,可以有效地建立丰富的篇章语感,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同时,也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到其本质上来。
我们自己也常感叹学生读不懂文章,心里的意思表达不出来,究其原因,是我们忽略了语言教学的根——语言。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的
“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另外还有两种解释,一指语言和文字,一指语言与文学。无论怎样解释,其核心和本质只能是语言。学习者的人文素质自然可以通过反复的、不懈的语言学习得以丰富和提高,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依靠语言进行思维,实际交际,听说读写均在其中,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人的情感与理性充盈其中,这就是汉语的本质。
二、语文课应当以培养语感为突破口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以通过语感判断感情,判断语意,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内容”,“一个学生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进步。”因为语感不仅是对语文表层意义的感知,而且是对语文隐含意义的感知,所以,语感力强的学生能通过直接感知与语言行为主体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感应。
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对准课文的语言。文章的内容是由文章的语言产生出来的,所谓文章的结构也无非是指文章的语言是如何安排的。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强调语感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排斥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它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辨证统一的。
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系统,语感则是其核心。马克思认为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萨丕尔语),特别是我们独具特色的汉语,它“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锦熙语),极重视语言主体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主要指语感。
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语感能够直觉地准确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因此,语文教学完全可以通过雕琢一个人的语感来塑造他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用真善美的言语作品去创造学生真善美的思想情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培养语感,语文教学既是“基于语感”,又要终于语感。语文课改理应以培养学生语感为突破口。
三、语文课语感教学的实施
语感培养应遵循正确的途径,具体而言就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其中,感受是前提,理解是基础,积累是关键,运用是目的。
1.通过记诵积淀感受语言。培养篇章语感最基本的就是直接感受语言,习得积淀语言。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培养篇章语感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感受吸收、习得积淀语言的有效途径就是记、诵。古今学者都十分强调“因声求气”。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对现代的“美文”应重视“美读”,显然,诵读能促使良好篇章语感的形成。通过记诵,学生可以调动多种感觉功能,通过想象和联想,形成对语言直接的感知。
2. 通过涵泳咀嚼无声接受语言。注意悉心揣摩,如嚼橄榄,如品香茗。篇章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认识个体在长期的对各种篇章作品反复涵泳的过程中习得的,是一种无声的接受方式。“涵”,沉浸,“泳”,潜行水中,其意义在于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用涵泳的方法学习语言,培养篇章语感是符合汉语学习规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对学生品味、推敲、揣摩、触发、顿悟、鉴赏等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练好“内功”。
3.通过创设语境理解语言。任何的语言文字都必须依附在篇章中,任何活的语言都离不开具体语境,事实上,对语义的理解,除了它的词典意义之外,还有语境意义,即语言文字在整个篇章中起的实际作用。况且,作家在为文时,常常把语言文字放在整个篇章中来考虑,设置一种特殊语境以酿造出自己独有的情感氛围。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篇章语感。培养学生的篇章语感,要注意引导学生寻绎语境的篇章联系,品赏文章的弦外之音。
4.通过训练思维提高语感能力。思维是语言产生的基础,没有思维就不会有语言。语言的发展有赖于思维的发展,思维水平决定着语言水平。我们常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读书阅文全神贯注于文字的优美、语句的华丽、修辞的巧妙等,根本没有进入到作者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去,没有从理解思想内容和作者思维特点出发,去感受和学习作者语言的成功之处。在他们眼里,学语文只不过是学几个字词,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低得可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篇章语感就必须进行思维训练,要多读多听,以听为主,伴随想象和联想,在听的过程中,借助与思维同步的作者语言,去理解篇章的思想、感受作者的思维特点,让学生的思想很快地进入作者的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篇章语感能力。
此外,通过讲授篇章知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等,可以有效地建立丰富的篇章语感,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同时,也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到其本质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