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情感特征。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佛道的感悟分不开。正是这种"亦佛亦道"的个体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并加大了无题诗解读的难度,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
关键词: 题材;爱情诗;无题诗; 感伤; 佛道; 多义; 悲美。
中国古代诗歌以其题材的丰富性与广泛性著称。诗歌题材意蕴延伸与深化,既可见诗人的创作个性,更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商隐,是晚唐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李商隐诗中最能代表其纤巧凄美风格的是其以《无题》为题的爱情抒情诗。这部分诗典雅华丽、音韵和谐、感伤凝重。无题诗之所以能"味无穷而炙愈多,钻弥坚而酌不竭"(《韵语阳秋》载杨亿评义山诗语),其原因在于成功地抒写深挚的感情。
一、李商隐的无题诗
最能代表李商隐诗歌艺术成就的,是他的爱情诗。从爱情关系上,可将李商隐的爱情诗大略划分为两类。一是实有其事的,这类爱情诗抒情对象明显、特定,与诗人具体的爱情经历有关。
李商隐的另一类爱情诗,爱情对象不详,诗中抒情主人公也未必是诗人本人。本事背景难以考据,不宜索隐。但是,诗并非意无归着地泛咏爱情,而是在个人爱情生活的体验、社会爱情现象的观察基础上所进行的艺术概括和创造。无题诗格,为李商隐首创。李商隐以无题标题的约有二十首,大多当因不便明言而命为无题。其中除"万里风波一叶舟"外,皆以男女幽思苦恋为题材,但有的是祖述《离骚》美人芳草之遗的,托喻痕迹较明显,显非纯粹的爱情诗。如"八岁偷照镜","照梁初有情","白道萦回入暮霞","紫府仙人好宝灯","何处哀筝随急管"等,都是表面上写爱情而实际上另有寄托的。李商隐无题诗中脍炙人口的,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是那些寄托痕迹似有似无的作品。这些爱情诗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基调凄婉,主题内涵多是抒写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牵情寄恨,情真理至。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别后追思,寄望于别而再见,凄苦伤感而深挚执着。"春蚕"二句,比喻中寓象征,表达出一息尚存,念情不断的离恨与挚爱。"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赵臣瑗语)。李商隐这类诗悲剧色彩较浓,爱情虽间阻但不作绝望之辞,因此愈显凄美。他的爱情诗大都是写失意的爱情,感情强烈,刻骨铭心。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幽期未至,良会难成。全诗写一位痴情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思念。情愫不通,故而望之切而怨之深,表现了爱情追求中希望与失望的交织。而在绝望与悲哀的自我戒饬中,又透露出爱情之萦绕坚牢,难以抑止泯灭。对爱情的热烈向往和希望幼灭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二、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晚唐诗人李义山则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著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南细雨来;含情春宛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叹。而七绝《无题》(自道萦回)则蕴含着徒有姿颜、世无赏音的哀怨与感慨。
就李商隐个人来说,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舛,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身世,家世,佛道,从各个方面促成了诗人易于伤感的、内向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和无助,也使他灵心多感,感情丰富,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起他如潮的感情活动,"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所带的伤感色彩,在其创作中也很突出。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的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
三、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的相互融入加深了无题诗的朦胧美与悲剧美。
(1) 佛道在李商隐思想上的交织影响了其个人的创作心态。
李商隐的坎坷经历,羁旅飘泊的孤孑身影和仕途难通的悲剧命运为无题诗准备了丰富的辛酸素材和凄凉的人生体验。诗人只能在佛道中追求慰藉,他在佛道的关照之下,抑囿于矛盾之中,正是这种矛盾也促成了无题诗所流露出的情感上的矛盾性。他对于佛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佛道灌注了个人的意识在其中,因此他的诗歌契合的佛旨道玄,是在人生体验层面上契合,是精神感悟上的契合,而不仅仅是词语字面、名相义理上的契合。同时,诗歌充满了道趣,是虚化爱情悲剧的道趣,是所落空空的道趣。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佛道的交织,融释了诗人的人生痛苦,注入了诗人的人生幻想,使得诗人仍执迷于一个"亦道亦佛"的精神理念之中,这也使得诗人的灵善细腻的心灵,在冥冥之中受到二者绞合之下的震撼:反省无常,体验空空,哀伤无定,咀嚼失落,皆是其创作心态的反观。诗人的心灵中始终弥漫着一种表现欲,一种传达欲。因此,诗人的无题诗创作,大都出于欲人知又不欲人全知的矛盾心理,其诗也似隐非隐,欲盖弥彰,半遮半掩,却往往能够引有发省,能上能下人入胜。对于丧失家道,义山郁郁不乐,藉佛理以求解脱烦忧,蕴道学隐曲内心,,故佛道成分兼有。
(2)独立人格加深了诗人对于佛道的理解,更增添了无题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个人对佛的理解是基于其个人的人生体验的,是不彻底的。义山的内心深处的灵性压抑着他的个人情感,使他耻于直接表露自我的心声。但诗人又忍耐不住,不得不吐的情感渲泄,因而只能以曲折的表现手法,语意多岐的语言,朦胧迷茫的意境,来表达他不便言明的情怀。渴求入仕而不可求得,企冀爱情却无能为力,李商隐隐只能借助佛道来摆脱这种痛苦,"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拟用佛禅,升华禅趣,显出对两情相悦的支持与关注。基于佛道,超越佛道,主观情绪在哀肠寸断,渺然无声的无题诗中虚泛开来,给人以欲罢还休,欲言又止的迷茫感、幻灭感。
(3) 心灵与佛道的交汇构建了无题诗的悲美。
李商隐写诗,往往虚无而不具体,重情而不重形,"以意为主,移情于所需之自然物象,以诗人的情绪为核心去统摄,有助于表情的意象"。诗人多愁善感的心灵始终倾诉着感伤的情绪,亦道亦佛的宗教倾向时时浇灌着不灭的执着,种种思绪,在诗人身上,部能将"艳与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至于对唐王朝的命运的忧思,化成哀感受凄艳。可以说,正是心灵中的那份哀怨与佛道的交汇构建了无题之美。如《无题》(飒飒东南细雨来),"细雨","芙蓉塘","香炉","香料",辘轳井索,贾氏,韩寿,宓妃,魏王,枕头,春花,香灰等众多意象交杂在一处,景象苍凉孤寂,内心悲苦难书,无形之中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哀痛。诗人在表达有所期待而又幻成云烟,但又产生新的期待,把追求与幻灭两种主观心象,注入上述自然物象之中,融多方感悟于沉博绝丽中,形成凄艳之美。
凡此种种,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这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1980年1月中华书局印行。
[2]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诗歌集解》1988年12月中华书局印行。
[3]荆立民、荆虎:《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殉道"精神》东岳论坛,1999年第4期。
[4]《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文学遗产,1999年第3期 。
[5]《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趣》。
关键词: 题材;爱情诗;无题诗; 感伤; 佛道; 多义; 悲美。
中国古代诗歌以其题材的丰富性与广泛性著称。诗歌题材意蕴延伸与深化,既可见诗人的创作个性,更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商隐,是晚唐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李商隐诗中最能代表其纤巧凄美风格的是其以《无题》为题的爱情抒情诗。这部分诗典雅华丽、音韵和谐、感伤凝重。无题诗之所以能"味无穷而炙愈多,钻弥坚而酌不竭"(《韵语阳秋》载杨亿评义山诗语),其原因在于成功地抒写深挚的感情。
一、李商隐的无题诗
最能代表李商隐诗歌艺术成就的,是他的爱情诗。从爱情关系上,可将李商隐的爱情诗大略划分为两类。一是实有其事的,这类爱情诗抒情对象明显、特定,与诗人具体的爱情经历有关。
李商隐的另一类爱情诗,爱情对象不详,诗中抒情主人公也未必是诗人本人。本事背景难以考据,不宜索隐。但是,诗并非意无归着地泛咏爱情,而是在个人爱情生活的体验、社会爱情现象的观察基础上所进行的艺术概括和创造。无题诗格,为李商隐首创。李商隐以无题标题的约有二十首,大多当因不便明言而命为无题。其中除"万里风波一叶舟"外,皆以男女幽思苦恋为题材,但有的是祖述《离骚》美人芳草之遗的,托喻痕迹较明显,显非纯粹的爱情诗。如"八岁偷照镜","照梁初有情","白道萦回入暮霞","紫府仙人好宝灯","何处哀筝随急管"等,都是表面上写爱情而实际上另有寄托的。李商隐无题诗中脍炙人口的,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是那些寄托痕迹似有似无的作品。这些爱情诗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基调凄婉,主题内涵多是抒写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牵情寄恨,情真理至。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别后追思,寄望于别而再见,凄苦伤感而深挚执着。"春蚕"二句,比喻中寓象征,表达出一息尚存,念情不断的离恨与挚爱。"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赵臣瑗语)。李商隐这类诗悲剧色彩较浓,爱情虽间阻但不作绝望之辞,因此愈显凄美。他的爱情诗大都是写失意的爱情,感情强烈,刻骨铭心。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幽期未至,良会难成。全诗写一位痴情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思念。情愫不通,故而望之切而怨之深,表现了爱情追求中希望与失望的交织。而在绝望与悲哀的自我戒饬中,又透露出爱情之萦绕坚牢,难以抑止泯灭。对爱情的热烈向往和希望幼灭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二、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晚唐诗人李义山则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著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南细雨来;含情春宛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叹。而七绝《无题》(自道萦回)则蕴含着徒有姿颜、世无赏音的哀怨与感慨。
就李商隐个人来说,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舛,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身世,家世,佛道,从各个方面促成了诗人易于伤感的、内向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和无助,也使他灵心多感,感情丰富,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起他如潮的感情活动,"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所带的伤感色彩,在其创作中也很突出。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的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
三、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的相互融入加深了无题诗的朦胧美与悲剧美。
(1) 佛道在李商隐思想上的交织影响了其个人的创作心态。
李商隐的坎坷经历,羁旅飘泊的孤孑身影和仕途难通的悲剧命运为无题诗准备了丰富的辛酸素材和凄凉的人生体验。诗人只能在佛道中追求慰藉,他在佛道的关照之下,抑囿于矛盾之中,正是这种矛盾也促成了无题诗所流露出的情感上的矛盾性。他对于佛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佛道灌注了个人的意识在其中,因此他的诗歌契合的佛旨道玄,是在人生体验层面上契合,是精神感悟上的契合,而不仅仅是词语字面、名相义理上的契合。同时,诗歌充满了道趣,是虚化爱情悲剧的道趣,是所落空空的道趣。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佛道的交织,融释了诗人的人生痛苦,注入了诗人的人生幻想,使得诗人仍执迷于一个"亦道亦佛"的精神理念之中,这也使得诗人的灵善细腻的心灵,在冥冥之中受到二者绞合之下的震撼:反省无常,体验空空,哀伤无定,咀嚼失落,皆是其创作心态的反观。诗人的心灵中始终弥漫着一种表现欲,一种传达欲。因此,诗人的无题诗创作,大都出于欲人知又不欲人全知的矛盾心理,其诗也似隐非隐,欲盖弥彰,半遮半掩,却往往能够引有发省,能上能下人入胜。对于丧失家道,义山郁郁不乐,藉佛理以求解脱烦忧,蕴道学隐曲内心,,故佛道成分兼有。
(2)独立人格加深了诗人对于佛道的理解,更增添了无题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个人对佛的理解是基于其个人的人生体验的,是不彻底的。义山的内心深处的灵性压抑着他的个人情感,使他耻于直接表露自我的心声。但诗人又忍耐不住,不得不吐的情感渲泄,因而只能以曲折的表现手法,语意多岐的语言,朦胧迷茫的意境,来表达他不便言明的情怀。渴求入仕而不可求得,企冀爱情却无能为力,李商隐隐只能借助佛道来摆脱这种痛苦,"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拟用佛禅,升华禅趣,显出对两情相悦的支持与关注。基于佛道,超越佛道,主观情绪在哀肠寸断,渺然无声的无题诗中虚泛开来,给人以欲罢还休,欲言又止的迷茫感、幻灭感。
(3) 心灵与佛道的交汇构建了无题诗的悲美。
李商隐写诗,往往虚无而不具体,重情而不重形,"以意为主,移情于所需之自然物象,以诗人的情绪为核心去统摄,有助于表情的意象"。诗人多愁善感的心灵始终倾诉着感伤的情绪,亦道亦佛的宗教倾向时时浇灌着不灭的执着,种种思绪,在诗人身上,部能将"艳与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至于对唐王朝的命运的忧思,化成哀感受凄艳。可以说,正是心灵中的那份哀怨与佛道的交汇构建了无题之美。如《无题》(飒飒东南细雨来),"细雨","芙蓉塘","香炉","香料",辘轳井索,贾氏,韩寿,宓妃,魏王,枕头,春花,香灰等众多意象交杂在一处,景象苍凉孤寂,内心悲苦难书,无形之中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哀痛。诗人在表达有所期待而又幻成云烟,但又产生新的期待,把追求与幻灭两种主观心象,注入上述自然物象之中,融多方感悟于沉博绝丽中,形成凄艳之美。
凡此种种,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这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1980年1月中华书局印行。
[2]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诗歌集解》1988年12月中华书局印行。
[3]荆立民、荆虎:《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殉道"精神》东岳论坛,1999年第4期。
[4]《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文学遗产,1999年第3期 。
[5]《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