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作者用详实的资料说明:罗布泊由一个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沙
漠,是由于人对自然索取的贪婪和盲目造成的。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全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二、教学重点定位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所以,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突出作品文学性上,试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又是怎样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文句中细腻情感的描述,让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感同身受的。
三、学生特点分析
因为我带的是平行班,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教会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积累词语、筛选信息,通过揣摩语言,让学生体会本课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并不是硬行拔高他们,强行设计“拓展阅读”这一环节,只是在讲完课后设计了一个与主旨有关的写作小练笔。使学生对破坏大自然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反思
(一)目标的设计:一篇课文关键在于确立“教学目标”,“目标”一旦被确立下来,下面一步就容易进行了。
比如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裸露、干涸、和煦等重要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
3、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课文中筛选信息,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的状况,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二)导语的设计
导语形式很多,我不喜欢那种兜圈子、作迁移、造气氛等一类的导语,而是愿意以“开讲揭题,迅速入课”的形式导入课文,因为如果教学的一个环节,它的形式大于内容,那么就是低效教学,所以我很欣赏余映潮老师的在处理“导语”这方面的做法。他认为导入课文要追求“开讲揭题,直入情景或巧妙导入,自然得体”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简洁自然,目的明确,节省时间,不蔓不枝,能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将学生引入到课文阅读的教学情景中,同时让“导语”这一环节也显得干净而又洗练。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导语:“同学们,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淖nào尔”意为“多水汇入之湖”。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罗布泊过去是一个仙湖,现在消失了。)你最想从文中了解哪些问题?(生:1、罗布泊过去是怎样的2、罗布泊现在是怎样的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这三个问题是师生梳理后的))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默读、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并用笔划出来。”(自然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问题的设计
这一环节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完成,问题的难易设计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梯度明显。我是这样做到:
1.了解内容、筛选信息 2、深入文本,品析文句
3、体会情感,理解主旨 4、总结全文,明确主旨
5、拓展练习:学生练笔
附:学生当堂习作:《胡杨的诉说:》
那时,我们在湖畔挺立着,我们在河岸眺望着。我们与河水、湖泊欢唱,与身边的花草打着节拍,组成了一场场美妙的音乐会。可是好景不长,自从你们踏上这片土地,越来越多的人们朝我们举起了斧头,我们亲眼看着塔里木河上挖开了一条又一条的支流,水源被沙吞噬着,尽管它们努力的反抗、挣扎着。但慢慢地,慢慢地不知哪一天,水永远消失了。因为你们人类的滥用与破坏!仅仅几十年,大多花草都被黄沙吞没了……
如今,我们在戈壁滩上仍旧坚毅的站着;我们在沙漠边依旧不弃的立着,低低的独唱。觉醒吧!人们!如果你们继续的滥用与破坏大自然,这一切的一切将变成悄无声息的沙漠,最后消失的是你们自己的家园啊!快来挽救我们这些仅存的绿色的生命吧!这也是挽救你们的未来啊!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作者用详实的资料说明:罗布泊由一个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沙
漠,是由于人对自然索取的贪婪和盲目造成的。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全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二、教学重点定位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所以,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突出作品文学性上,试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又是怎样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文句中细腻情感的描述,让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感同身受的。
三、学生特点分析
因为我带的是平行班,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教会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积累词语、筛选信息,通过揣摩语言,让学生体会本课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并不是硬行拔高他们,强行设计“拓展阅读”这一环节,只是在讲完课后设计了一个与主旨有关的写作小练笔。使学生对破坏大自然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反思
(一)目标的设计:一篇课文关键在于确立“教学目标”,“目标”一旦被确立下来,下面一步就容易进行了。
比如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裸露、干涸、和煦等重要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
3、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课文中筛选信息,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的状况,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二)导语的设计
导语形式很多,我不喜欢那种兜圈子、作迁移、造气氛等一类的导语,而是愿意以“开讲揭题,迅速入课”的形式导入课文,因为如果教学的一个环节,它的形式大于内容,那么就是低效教学,所以我很欣赏余映潮老师的在处理“导语”这方面的做法。他认为导入课文要追求“开讲揭题,直入情景或巧妙导入,自然得体”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简洁自然,目的明确,节省时间,不蔓不枝,能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将学生引入到课文阅读的教学情景中,同时让“导语”这一环节也显得干净而又洗练。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导语:“同学们,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淖nào尔”意为“多水汇入之湖”。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罗布泊过去是一个仙湖,现在消失了。)你最想从文中了解哪些问题?(生:1、罗布泊过去是怎样的2、罗布泊现在是怎样的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这三个问题是师生梳理后的))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默读、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并用笔划出来。”(自然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问题的设计
这一环节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完成,问题的难易设计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梯度明显。我是这样做到:
1.了解内容、筛选信息 2、深入文本,品析文句
3、体会情感,理解主旨 4、总结全文,明确主旨
5、拓展练习:学生练笔
附:学生当堂习作:《胡杨的诉说:》
那时,我们在湖畔挺立着,我们在河岸眺望着。我们与河水、湖泊欢唱,与身边的花草打着节拍,组成了一场场美妙的音乐会。可是好景不长,自从你们踏上这片土地,越来越多的人们朝我们举起了斧头,我们亲眼看着塔里木河上挖开了一条又一条的支流,水源被沙吞噬着,尽管它们努力的反抗、挣扎着。但慢慢地,慢慢地不知哪一天,水永远消失了。因为你们人类的滥用与破坏!仅仅几十年,大多花草都被黄沙吞没了……
如今,我们在戈壁滩上仍旧坚毅的站着;我们在沙漠边依旧不弃的立着,低低的独唱。觉醒吧!人们!如果你们继续的滥用与破坏大自然,这一切的一切将变成悄无声息的沙漠,最后消失的是你们自己的家园啊!快来挽救我们这些仅存的绿色的生命吧!这也是挽救你们的未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