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由于幼儿生活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大家庭中,时间久了幼儿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冲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会使“告状”成为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而且“告状”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幼儿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自己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幼儿教师人们赋予我们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一定是任重而道远的。正因为我们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对待他们的“告状”行为。假如我们老师敷衍了事或是表现出不理不管的态度,那么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如此一来就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是老师们若是一味地给予“支持”“鼓励”幼儿的告状行为,那么幼儿的独立处理的能力不仅得不到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其良好的性格形成,这对幼儿的终身健康也是无益的。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的思考,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分析幼儿“爱告状”的行为原因
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认知水平低,他们的各种心理过程,尤其是认知过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还很差,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他们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幼儿园的老师就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一旦遇到问题或遭受挫折,他们便上告老师,以求得老师的裁决和答复。通过调查、统计后,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幼儿爱告状的原因很多,经过我们仔细地分析后,发现幼儿爱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到老师评价标准影响。
第二,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产生告状行为。
第三,受到一定行为规则与是非判断能力的影响。
第四,一些人为或客观因素增加了幼儿之间的磨擦。
一是人为因素。
活动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一些男孩子十分喜欢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这些人为因素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使幼儿无形之中有意识地去模仿影视剧情的场景进行游戏,幼儿之间进行追逐打闹从而引起告状行为。
二是客观因素。
一些幼儿园由于室内或是户外的活动场地不够宽敞,同时可以让幼儿玩弄的玩具比较少或是单一。而且,在农村幼儿园里每个班的幼儿人数又没有严格的控制,导致每班的幼儿人数比较多。受到上述的客观因素影响,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摩擦的频率就上升,也就增加了幼儿告状的次数。
三是源于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偏离。
如今,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人生的第一条起跑线上”,往往重视自己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忽略了对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同时,受到社会时代的影响,如今幼儿的父母大部分都是80后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会出现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习惯,无意之中会使部分幼儿养成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二、了解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尝试改变幼儿告状行为的多种策略
第一,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观察记录法,了解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情况。
第二,采用多种形式的结合,达到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效果。
一是掌握第一手资料与信息,及时对照、汇总、分析。
二是将告状行为的减少与一日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循序渐进,采用多种方法策略,正确引导并减少幼儿告状行为。
一是自编故事法。制作有内涵的PPT或课件,在平时的进餐活动前,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二是谈话法。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三是环境创设法。首先,解决人为因素,在家里或是幼儿园里播放动画片要有选择性的,一些暴力的或是有攻击性行为的动画片或影片尽量避免不让幼儿观看。其次,对于客观因素,我们幼儿园对于每班幼儿人数的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幼儿可以活动的玩具进行增多,玩具的花样也不再单一。家园合作尽量给他们创设舒适、愉悦、温馨的活动环境,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切断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源泉”。
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作为幼儿启蒙者的我们,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相信通过教师努力,幼儿的告状行为会得到减少的!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将一如既往,不断探索更适合、更有效改变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充分利用集体、家园、社区教育的资源和力量,让孩子们健康活泼成长。
幼儿教师人们赋予我们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一定是任重而道远的。正因为我们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对待他们的“告状”行为。假如我们老师敷衍了事或是表现出不理不管的态度,那么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如此一来就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是老师们若是一味地给予“支持”“鼓励”幼儿的告状行为,那么幼儿的独立处理的能力不仅得不到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其良好的性格形成,这对幼儿的终身健康也是无益的。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的思考,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分析幼儿“爱告状”的行为原因
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认知水平低,他们的各种心理过程,尤其是认知过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还很差,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他们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幼儿园的老师就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一旦遇到问题或遭受挫折,他们便上告老师,以求得老师的裁决和答复。通过调查、统计后,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幼儿爱告状的原因很多,经过我们仔细地分析后,发现幼儿爱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到老师评价标准影响。
第二,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产生告状行为。
第三,受到一定行为规则与是非判断能力的影响。
第四,一些人为或客观因素增加了幼儿之间的磨擦。
一是人为因素。
活动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一些男孩子十分喜欢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这些人为因素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使幼儿无形之中有意识地去模仿影视剧情的场景进行游戏,幼儿之间进行追逐打闹从而引起告状行为。
二是客观因素。
一些幼儿园由于室内或是户外的活动场地不够宽敞,同时可以让幼儿玩弄的玩具比较少或是单一。而且,在农村幼儿园里每个班的幼儿人数又没有严格的控制,导致每班的幼儿人数比较多。受到上述的客观因素影响,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摩擦的频率就上升,也就增加了幼儿告状的次数。
三是源于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偏离。
如今,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人生的第一条起跑线上”,往往重视自己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忽略了对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同时,受到社会时代的影响,如今幼儿的父母大部分都是80后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会出现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习惯,无意之中会使部分幼儿养成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二、了解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尝试改变幼儿告状行为的多种策略
第一,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观察记录法,了解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情况。
第二,采用多种形式的结合,达到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效果。
一是掌握第一手资料与信息,及时对照、汇总、分析。
二是将告状行为的减少与一日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循序渐进,采用多种方法策略,正确引导并减少幼儿告状行为。
一是自编故事法。制作有内涵的PPT或课件,在平时的进餐活动前,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二是谈话法。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三是环境创设法。首先,解决人为因素,在家里或是幼儿园里播放动画片要有选择性的,一些暴力的或是有攻击性行为的动画片或影片尽量避免不让幼儿观看。其次,对于客观因素,我们幼儿园对于每班幼儿人数的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幼儿可以活动的玩具进行增多,玩具的花样也不再单一。家园合作尽量给他们创设舒适、愉悦、温馨的活动环境,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切断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源泉”。
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作为幼儿启蒙者的我们,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相信通过教师努力,幼儿的告状行为会得到减少的!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将一如既往,不断探索更适合、更有效改变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充分利用集体、家园、社区教育的资源和力量,让孩子们健康活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