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教师历来的老大难问题—— 一提到作文,学生没啥可写,也不会写,教师不会教,也不想教;公开课上,可以选择的话,尽量绕着它走。可是,作文教学不重要吗?大家都知道,重要,太重要了。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并且写作和其他手艺一样,也是有方法、有技巧的。现以五年级游戏作文《心有灵犀》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游戏作文,也可以称为活动作文,在童声作文里归为“嬉系列”。这种写活动的场面或者介绍游戏过程的作文,是小学阶段经常操练的习作指导课型,它是在课程标准下与教材习作体系相融合的课型,能起到丰富和完善教材体系的作用。
一、游戏作文解决素材难问题
小学生的作文现状是:大多
数学生为写作沒有素材而苦恼;而有了素材,却又缺乏语言的储备。其实,作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可适当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活泼泼的游戏活动。这样的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当学生目睹或参与了活动,有了自身的情感体验,作文必然情动辞发,言之有物。游戏作文很好地解决了习作的素材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要精心选择游戏内容。儿童是游戏作文的主人。每个年级段都可以引入游戏作文,但必须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游戏内容、组织游戏。如“心有灵犀”游戏,适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点,这个游戏需要一定的表现力和应变能力,而五年级学生已基本具有。课堂上,学生一见就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了这份激情,才会真心投入,才会有成功的欢乐或失败后的感悟,才会有表达内心情感体验的欲望,这对于一堂能让大多数人都感兴趣的作文课,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二、游戏作文需要课堂核心目标
游戏活动源自生活,但又区别于自然状态下的活动,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年段习作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科学有效地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就像阅读课一样,一课一得,让学生知道“奔向何方”,明确写作方向,扎扎实实、明明白白地写作。
可是,我们的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只是分三个学段笼统提出,只是方向性的指示,并没有具体到哪个年级、哪个学期甚至哪次习作的具体目标。对教师来说,怎么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呢?需要教师有课程目标、教材目标和课堂目标意识。
如果说教材目标是上位表达,那么,课堂目标就是写作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操作性知识”目标的下位铺展,被称为课堂核心目标,它直接面向儿童的言语表达,是针对儿童语言表达中的困境提出来的。因此,它是具体可操作的,是以方法、策略的面目出现的,是一种言语心智技能。一节课里要求落实一个点,就是平时常说的一课一得。切口越小,对儿童写作的指导越有针对性;呈现越细化,对儿童的写作越有支点和支撑力,师生越有作为。《心有灵犀》一课的课堂核心目标是:在抓动作写清楚活动经过的基础上,运用连续性动作描写把游戏过程写具体,能加上神态和心理活动使游戏过程更生动传神。
总之,写作知识是隐形的、模糊的,需要教师从经验中分离出来,结合学生实际变成可操作、可落实的课堂核心目标,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甚至高效的。
三、游戏作文能寓教于乐
小学生普遍表现为观察弱、重看不重想。在游戏作文中,学生玩得开心、做得高兴,但不等于能写得具体生动,也不等于有了表达的路径。怎么办?教师要寓教于乐。如,课前热身运动——根据句子描述的一系列动作猜想
人物。
1.推荐一个表演高手,根据句子里的动作演一演,其他同学根据表演猜猜他演的是谁。“我先是一番抓耳挠腮,然后把手搭在眼眶上,一副登高望远的模样,继而蹦蹦跳跳地向前跑。”(看纸条,快速记住有几个动作。)
2.师追问:是什么?看到他表演了哪些动作才这样想的?
3.公布正确答案。(孙悟空)
评价:演得逼真,才能猜得正确。自己再读读演演。
目标聚焦在抓一系列动作表演,抓一系列动作猜测,然后公布答案,再读读演演。这个热身运动,就是让学生明白,抓住一系列动作演得传神,才会猜得准确,为下面指导学生运用连续性动作写片段做了示范和铺垫。
在学生表演时教师故意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词语可以随机)。
【第一次】鸡飞狗跳
1.表演高手看词语进行表演。同学注意观察表演者用了哪些连续性动作来表演。
2.问同学一:是什么词语?当时他是怎么表演的,边做边说。(错误的话让表演者用手势表示肯定或否定)
问同学二:什么词语?你看他是怎么表演的?把表演时的连续性动作说出来。(表演者也用动作表示肯定或否定)
3.屏幕出示答案。是否默契、演得逼真、猜得正确、心有灵犀?
掌声鼓励,送他回座位。
【第二次】鸡犬不宁
1.再给大家一次机会。同学们既要观察表演者的动作,还要观察他的表情,想想是什么词语。
2.问学生一:是什么词语?看到他是用哪些连续性动作来表演的?当时的表情怎样?你是怎么想的?(表演者用表情表示肯定或否定)
问学生二:是什么词语?看到他是用哪些连续性动作来表演的?当时的表情怎样?你是怎么想的?(表演者用表情表示肯定或否定)
采访表演者看到词语时的想法和同学猜错的想法。
3.评价是否默契或心有灵犀。
【第三次】同桌互动(狼吞虎咽·破涕为笑/捶胸顿足·欣喜若狂)
1.还想玩吗?想玩的举手。人人都想玩,那就前后同学合作,一人演,一人猜。各有两次机会,看看你的搭档跟你是否心有灵犀。
2.宣布要求:1、3、5排的向后转,坐着猜词,2、4、6排的起立,站着表演。两个词语结束后互换角色。每个词语表演时间最多30秒。懂了吗?
3.表演。一轮结束,采访其中一个:你对哪个词语印象深刻?他是怎么表演的?你是怎么想的? 问对方:一看到词语怎么想?他猜不出,你怎么想?(他猜出来,你怎么想?)
4.交换角色。1、3、5排的站着表演,2、4、6排的坐着猜词语。
一轮结束,采访其中一个:你对哪个词语印象深刻?他是怎么表演的?你是怎么想的?问对方:一看到词语怎么想?他猜不出,你怎么想?(他猜出来,你怎么想?)
给大家一个“吐槽”的机会,对方哪个表演得特别好或不好,把你当时的想法说出来。
第一次词语表演侧重于动作,教师让学生观察的重点也集中在动作中,问猜测的学生猜到什么词语,他是怎么表演的。表演者根据同学的回答用动作表示肯定或否定。这样反复强调连续性动作,学生就记忆深刻了,也有了基本的语言储备。第二次是偏向于表情和心理活动。教师让学生在观察动作的同时观察表演者的表情,说出看到他的表情后自己的想法,再采访表演者在听到同学的错误答案或正确答案后的心理活动,甚至让表演者用表情答复,为添加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做铺垫。第三次是同桌互动,全员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在游戏中无痕渗透,水到渠成的。
四、游戏作文中也要培植语言生长链
学生活动很开心,但并不代表会写。怎么指导写作呢?直接让学生写,这是一种教学思路,很符合时代特色。为了体现以生为本,很多教育专家呼吁先写后导。理念没有错,想法也很美好,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写得很累,语言枯燥,甚至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做了无用功。为了尊重现实,能更接地气地展开教学,切实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提升语言质量,我换了另一种方案。
板块一:赏析片段用上连续性动作描写画面
能表演这个词语,是一种本领,能把活动过程写下来,更是一种本领。如果让你选其中一个猜词语的片段写下来,会吗?
1.有学生是这样写的:“老师
给我看了一个词语——鸡犬不宁。我思考片刻后,在同学面前比画起来。同学看了说:‘鸡飞狗跳。’”
2.提建议。
3.欣赏修改后的片段。
我先把手放在身体两侧像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接着伸长脖子扯着嗓子学了几声鸡鸣。然后两手耷拉在胸前,学了几声狗叫,继而抬起双脚,向前用力跳去。同学看了脱口而出:“鸡飞狗跳!”
修改后的片段,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1)教师读,学生找到动作的词。(连续性动作很具体,有画面感。)
(2)这么多动作是怎么连起来的?(连接词,有序紧凑。)
(小结板书:用连续性动作可以把活动过程写具体)
4. 尝试写其中一个表演的片段。
生看了一眼词语,开始表演。
师出示温馨提示:连续性动作写具体,一星;用词准确,一星;连接词更有序,一星。
5.反馈交流:教师读句子,并圈画动词和连接词。根据评价标准打星。
板块二:由纯动作描写到添加神态、心理描写
1.欣赏另一篇,教师读句子,学生读动词。圈画出动词、连接词。
2.游戏作文的动作描写很重
要,用连续性动作描写,很具体。
欣赏:还加了什么?关注神态和心理活动。
比较发现:更加生动传神、有血有肉了。
3.回归范文。
(1)你觉得哪里可以加上神
态或心理活动?(出示云朵)
(2)出示修改后的习作。(一处一处指名读)
4.跟原先比较一下(出示修改后的片段),怎样?
(小结板书:加上神态、心理活动,更加生动。)
5.欣赏神态、心理活动佳句。
(出示片段)
猜词的小何一脸茫然地望着表演的小林,就像一年级的孩子在听六年级的奥数题一样,一副“七窍通了六窍—— 一窍不通”的样子,本来就红彤彤的脸蛋急得更红了,像刚从汗蒸房出来一样。
Oh!My god!到底是我做得不像,还是她那小脑瓜里塞满了糨糊?难道是她没有听清我后半部分之中的几声“狗叫”?不会吧……她的回答犹如一根棍子,将我的五脏六腑搅了个天翻地覆。我真恨不得买块豆腐撞死算了,这肝肠寸断的痛苦谁能体会到啊?
6.欣赏“佳句大秀场”里的句子,讀读背背。回忆刚才哪些神态心理活动让你难忘?可以借助佳句在原有基础上修改片段,可用序号标出写在下面。
根据对学情的预料,事先出示一个写得很普通的片段,让学生进行点评,然后加上连续性动作描写,一对比,学生发现活动过程具体多了。再让学生回忆其中一个镜头写下来,注意用上连续性动作的词语。这样的教学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指导,让学生写作有方向,有路径,自然就轻松高效多了。
学生的语言表达仅仅停留在具体这个层次,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够分量的。教师就从学生的优秀习作范例中挖掘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的闪光点做文章,既是肯定,也是引领,引导学生发现用上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就更加生动传神了。然后回到第二阶段的范例,看看怎么修改可以更生动传神,再欣赏别人优秀的片段描写。这时,无论是文字运用还是语言表达或者是视觉上都有冲击的效果。看别人,想自己,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就会用上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学生的习作经历了由具体到生动的过程,有梯度,有方法,这是一次语言表达的拔节。这样的教学用时少、收效大,学生的语言是真真切切地在生长!
(作者单位:浙江宁海县金阳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游戏作文,也可以称为活动作文,在童声作文里归为“嬉系列”。这种写活动的场面或者介绍游戏过程的作文,是小学阶段经常操练的习作指导课型,它是在课程标准下与教材习作体系相融合的课型,能起到丰富和完善教材体系的作用。
一、游戏作文解决素材难问题
小学生的作文现状是:大多
数学生为写作沒有素材而苦恼;而有了素材,却又缺乏语言的储备。其实,作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可适当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活泼泼的游戏活动。这样的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当学生目睹或参与了活动,有了自身的情感体验,作文必然情动辞发,言之有物。游戏作文很好地解决了习作的素材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要精心选择游戏内容。儿童是游戏作文的主人。每个年级段都可以引入游戏作文,但必须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游戏内容、组织游戏。如“心有灵犀”游戏,适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点,这个游戏需要一定的表现力和应变能力,而五年级学生已基本具有。课堂上,学生一见就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了这份激情,才会真心投入,才会有成功的欢乐或失败后的感悟,才会有表达内心情感体验的欲望,这对于一堂能让大多数人都感兴趣的作文课,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二、游戏作文需要课堂核心目标
游戏活动源自生活,但又区别于自然状态下的活动,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年段习作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科学有效地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就像阅读课一样,一课一得,让学生知道“奔向何方”,明确写作方向,扎扎实实、明明白白地写作。
可是,我们的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只是分三个学段笼统提出,只是方向性的指示,并没有具体到哪个年级、哪个学期甚至哪次习作的具体目标。对教师来说,怎么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呢?需要教师有课程目标、教材目标和课堂目标意识。
如果说教材目标是上位表达,那么,课堂目标就是写作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操作性知识”目标的下位铺展,被称为课堂核心目标,它直接面向儿童的言语表达,是针对儿童语言表达中的困境提出来的。因此,它是具体可操作的,是以方法、策略的面目出现的,是一种言语心智技能。一节课里要求落实一个点,就是平时常说的一课一得。切口越小,对儿童写作的指导越有针对性;呈现越细化,对儿童的写作越有支点和支撑力,师生越有作为。《心有灵犀》一课的课堂核心目标是:在抓动作写清楚活动经过的基础上,运用连续性动作描写把游戏过程写具体,能加上神态和心理活动使游戏过程更生动传神。
总之,写作知识是隐形的、模糊的,需要教师从经验中分离出来,结合学生实际变成可操作、可落实的课堂核心目标,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甚至高效的。
三、游戏作文能寓教于乐
小学生普遍表现为观察弱、重看不重想。在游戏作文中,学生玩得开心、做得高兴,但不等于能写得具体生动,也不等于有了表达的路径。怎么办?教师要寓教于乐。如,课前热身运动——根据句子描述的一系列动作猜想
人物。
1.推荐一个表演高手,根据句子里的动作演一演,其他同学根据表演猜猜他演的是谁。“我先是一番抓耳挠腮,然后把手搭在眼眶上,一副登高望远的模样,继而蹦蹦跳跳地向前跑。”(看纸条,快速记住有几个动作。)
2.师追问:是什么?看到他表演了哪些动作才这样想的?
3.公布正确答案。(孙悟空)
评价:演得逼真,才能猜得正确。自己再读读演演。
目标聚焦在抓一系列动作表演,抓一系列动作猜测,然后公布答案,再读读演演。这个热身运动,就是让学生明白,抓住一系列动作演得传神,才会猜得准确,为下面指导学生运用连续性动作写片段做了示范和铺垫。
在学生表演时教师故意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词语可以随机)。
【第一次】鸡飞狗跳
1.表演高手看词语进行表演。同学注意观察表演者用了哪些连续性动作来表演。
2.问同学一:是什么词语?当时他是怎么表演的,边做边说。(错误的话让表演者用手势表示肯定或否定)
问同学二:什么词语?你看他是怎么表演的?把表演时的连续性动作说出来。(表演者也用动作表示肯定或否定)
3.屏幕出示答案。是否默契、演得逼真、猜得正确、心有灵犀?
掌声鼓励,送他回座位。
【第二次】鸡犬不宁
1.再给大家一次机会。同学们既要观察表演者的动作,还要观察他的表情,想想是什么词语。
2.问学生一:是什么词语?看到他是用哪些连续性动作来表演的?当时的表情怎样?你是怎么想的?(表演者用表情表示肯定或否定)
问学生二:是什么词语?看到他是用哪些连续性动作来表演的?当时的表情怎样?你是怎么想的?(表演者用表情表示肯定或否定)
采访表演者看到词语时的想法和同学猜错的想法。
3.评价是否默契或心有灵犀。
【第三次】同桌互动(狼吞虎咽·破涕为笑/捶胸顿足·欣喜若狂)
1.还想玩吗?想玩的举手。人人都想玩,那就前后同学合作,一人演,一人猜。各有两次机会,看看你的搭档跟你是否心有灵犀。
2.宣布要求:1、3、5排的向后转,坐着猜词,2、4、6排的起立,站着表演。两个词语结束后互换角色。每个词语表演时间最多30秒。懂了吗?
3.表演。一轮结束,采访其中一个:你对哪个词语印象深刻?他是怎么表演的?你是怎么想的? 问对方:一看到词语怎么想?他猜不出,你怎么想?(他猜出来,你怎么想?)
4.交换角色。1、3、5排的站着表演,2、4、6排的坐着猜词语。
一轮结束,采访其中一个:你对哪个词语印象深刻?他是怎么表演的?你是怎么想的?问对方:一看到词语怎么想?他猜不出,你怎么想?(他猜出来,你怎么想?)
给大家一个“吐槽”的机会,对方哪个表演得特别好或不好,把你当时的想法说出来。
第一次词语表演侧重于动作,教师让学生观察的重点也集中在动作中,问猜测的学生猜到什么词语,他是怎么表演的。表演者根据同学的回答用动作表示肯定或否定。这样反复强调连续性动作,学生就记忆深刻了,也有了基本的语言储备。第二次是偏向于表情和心理活动。教师让学生在观察动作的同时观察表演者的表情,说出看到他的表情后自己的想法,再采访表演者在听到同学的错误答案或正确答案后的心理活动,甚至让表演者用表情答复,为添加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做铺垫。第三次是同桌互动,全员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在游戏中无痕渗透,水到渠成的。
四、游戏作文中也要培植语言生长链
学生活动很开心,但并不代表会写。怎么指导写作呢?直接让学生写,这是一种教学思路,很符合时代特色。为了体现以生为本,很多教育专家呼吁先写后导。理念没有错,想法也很美好,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写得很累,语言枯燥,甚至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做了无用功。为了尊重现实,能更接地气地展开教学,切实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提升语言质量,我换了另一种方案。
板块一:赏析片段用上连续性动作描写画面
能表演这个词语,是一种本领,能把活动过程写下来,更是一种本领。如果让你选其中一个猜词语的片段写下来,会吗?
1.有学生是这样写的:“老师
给我看了一个词语——鸡犬不宁。我思考片刻后,在同学面前比画起来。同学看了说:‘鸡飞狗跳。’”
2.提建议。
3.欣赏修改后的片段。
我先把手放在身体两侧像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接着伸长脖子扯着嗓子学了几声鸡鸣。然后两手耷拉在胸前,学了几声狗叫,继而抬起双脚,向前用力跳去。同学看了脱口而出:“鸡飞狗跳!”
修改后的片段,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1)教师读,学生找到动作的词。(连续性动作很具体,有画面感。)
(2)这么多动作是怎么连起来的?(连接词,有序紧凑。)
(小结板书:用连续性动作可以把活动过程写具体)
4. 尝试写其中一个表演的片段。
生看了一眼词语,开始表演。
师出示温馨提示:连续性动作写具体,一星;用词准确,一星;连接词更有序,一星。
5.反馈交流:教师读句子,并圈画动词和连接词。根据评价标准打星。
板块二:由纯动作描写到添加神态、心理描写
1.欣赏另一篇,教师读句子,学生读动词。圈画出动词、连接词。
2.游戏作文的动作描写很重
要,用连续性动作描写,很具体。
欣赏:还加了什么?关注神态和心理活动。
比较发现:更加生动传神、有血有肉了。
3.回归范文。
(1)你觉得哪里可以加上神
态或心理活动?(出示云朵)
(2)出示修改后的习作。(一处一处指名读)
4.跟原先比较一下(出示修改后的片段),怎样?
(小结板书:加上神态、心理活动,更加生动。)
5.欣赏神态、心理活动佳句。
(出示片段)
猜词的小何一脸茫然地望着表演的小林,就像一年级的孩子在听六年级的奥数题一样,一副“七窍通了六窍—— 一窍不通”的样子,本来就红彤彤的脸蛋急得更红了,像刚从汗蒸房出来一样。
Oh!My god!到底是我做得不像,还是她那小脑瓜里塞满了糨糊?难道是她没有听清我后半部分之中的几声“狗叫”?不会吧……她的回答犹如一根棍子,将我的五脏六腑搅了个天翻地覆。我真恨不得买块豆腐撞死算了,这肝肠寸断的痛苦谁能体会到啊?
6.欣赏“佳句大秀场”里的句子,讀读背背。回忆刚才哪些神态心理活动让你难忘?可以借助佳句在原有基础上修改片段,可用序号标出写在下面。
根据对学情的预料,事先出示一个写得很普通的片段,让学生进行点评,然后加上连续性动作描写,一对比,学生发现活动过程具体多了。再让学生回忆其中一个镜头写下来,注意用上连续性动作的词语。这样的教学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指导,让学生写作有方向,有路径,自然就轻松高效多了。
学生的语言表达仅仅停留在具体这个层次,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够分量的。教师就从学生的优秀习作范例中挖掘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的闪光点做文章,既是肯定,也是引领,引导学生发现用上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就更加生动传神了。然后回到第二阶段的范例,看看怎么修改可以更生动传神,再欣赏别人优秀的片段描写。这时,无论是文字运用还是语言表达或者是视觉上都有冲击的效果。看别人,想自己,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就会用上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学生的习作经历了由具体到生动的过程,有梯度,有方法,这是一次语言表达的拔节。这样的教学用时少、收效大,学生的语言是真真切切地在生长!
(作者单位:浙江宁海县金阳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