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6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扎实基础是产生直觉思维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有偶然性,但绝不是无缘无故地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方法、思想越多,越系统,在解题时数学直觉性、敏感性越强,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多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例题1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
  1。若函数f(x)对定义域中x总有f(1+x)=f(1-x),则f(x)为偶函数;
  2。若f(x)=-f(2-x),则f(x)的图像关于点(1,0)对称;
  3。若函数f(x-1)=f(x+1),则f(x)的周期为T=2;
  4。函数y=f(2+x)与y=f(2-x)的图像关于x=2对称;
  5。函数y=f(1+x)与y=f(x-1)的图像关于函数y对称;
  6。若y=f(2-x)为奇函数,则f(x)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7。若y=f(x)为偶函数,则f(x+1)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
  由上述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系统归类、辨别出有关函数对称性的一些结论:
  1。奇、偶函数图像的对称性。
  2。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对称关系。
  3。若一函数本身满足一函数恒等式,当等式两边括号内变量之和为常数,则函数满足对称性;当等式两边括号内变量之差为常数,则函数满足周期性。
  4。若两函数对应括号内变量之和为常数,则两函数图像满足对称性;当两函数对应括号内变量之差为常数,则两函数图像可通过函数图像的平移、翻折变换相互得到。
  二、数学之美是产生直觉思维的本质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庞加莱毕生追求“简单与宏远”,爱因斯坦看重宇宙的“统一与和谐”。美学是科学家谱写科学理论“诗篇”的一条红线。数学中主要包括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以及数学思想美、数学家的情感美,利用数学中的美学因素能帮助学生开阔解题思路,培养数学直觉。
  例题2设a,b,c都是正实数,求证:(1)bca+cab+abc≥a+b+c。
  (2)a2b+b2c+c2a≥a+b+c。
  (3)ab+c+bc+a+ca+b≥32。
  解析:此三个小题形式上对称(a,b,c可轮换,其地位等同),证法上必然对称。再从a,b,c都是正实数的条件可猜想证明中要用到基本不等式,提示如下:
  (1)bca+acb≥2c:bca+abc≥2b;acb+abc≥2a,三式相加即得证。
  (2)c2a+a≥2c;a2b+b≥2a;b2c+c≥2b,三式相加即得证。
  (3)ab+c+bc+a+ca+b=12[(a+b)+(b+c)+(c+a)]·1b+c+1c+a+1a+b
  ≥12·3·3(a+b)(b+c)(c+a)·3·31(a+b)(b+c)(c+a)=92。
  一起完成这三题的证明,自然使学生感到其中的“对称美”。而这些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不等式的证明独辟蹊径。在美的享受中能启迪人们的心灵,引起精神的升华。
  三、大胆猜想是培养直觉思维的动力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大胆的猜想是直觉思维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从歌德巴赫于1742年提出猜想,到1962年王元解决了(1+4)问题,再到1966年陈景润解决了(1+2)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吸引世界各国数学家为此而努力就是很好的说明。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应当注意“保护”学生已有的猜想能力和直觉能力,而且应更加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合理的猜想方法,并使他们的直觉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和趋向精致。“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真正“触摸”到自己的研究对象,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
  例题3证明10001999>1999!。
  解析:若将命题改写成:1999+121999>1999!,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直觉猜想,即对于任意n∈N*,
  均有n+12n>n!。而事实上1+2+3+…+nn>n1·2·3…n=nn!,
  所以n(1+n)2·1n>nn!,因此n+12>nn!。
  所以n+12n>n!,故当n=1999时命题成立。
  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应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相切是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位置关系.与之相关联的中考试题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以相切为条件的计算题  例1 (2007年济南市)已知:如图1, 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半径为1的 经过点 ,且与 轴分交于点 ,点 的坐标为 , 的延长线与 的切线 交于点 .  (1)求 的长和 的度数;  (2)求过 点的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分析:题(2)求过 点的反比例函数的表达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这一论述直接说明了数学不仅是从事生产、生活活动,开展学习研究的基础,而且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摒弃那种死学知识,死记硬背数学定理的现象.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升
摘要:在新时期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之时,带动着各个科目在教学理念、课堂上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较为全面地推动素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课一直是一个难点,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化学实验课却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好的平台。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化学教学、实践操作能力  在化学的学习中实验是最为
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解决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当各个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同,用常规的整体、隔离法去分析,很难避开烦琐的受力分析。而当我们从整体的视角去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系统问题时可以使得问题简化,达到“秒杀”题目的效果。  一、方法介绍  若系统内有n个物体,这n个物体的质量分别m1、m2、m3…,加速度分别a1、a2、a3…,这个系统受到合外力为F合,则这个系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表示式为F合=
由于轻杆模型受力可以沿杆,可以不沿杆,可以被拉,可以被壓,因而成为许多高中生学习物理时倍感困惑的难点之一。其实,同学们只要紧紧抓住轻杆质量为零这一理想化特点,结合沿杆方向速度相等的约束条件,把准轻杆的脉搏,任何与轻杆相关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平时练习及高考中,会涉及有关结晶水合物的组成推断及其受热失水分析等,有的结晶水合物在教材中是有的,有的是新颖陌生的。结晶水合物的形式多样,失水过程错综复杂,又经常出现在新颖试题中,现归纳整理、分析如下。  一、结晶水合物的组成归纳  1.半水:CaSO4·12H2O(熟石膏2CaSO4·H2O)。  2.一水:(NH4)2CO3·H2O、MnSO4·H2O。  3.二水:Na2CO3·NaHCO3
我在学习高中物理时发现,高中物理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粮店中广泛使用自动称米机、加油站中使用的加油枪、自动冰激凌机等现代自动装置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我们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主要是对平行、垂直关系的探究,以及对条件和结论不完备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究,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根据探索性问题的设问,假设其存在并探索出结论,然后在这
参加工作后,从事数学教学,通过在教学中的切身经历和亲身体会,笔者围绕着“细节”这个话题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  21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强烈的变革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视为经验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必须从传统的局限课堂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社会